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18阅读
  • 1回复

(风水文化)科学?还是迷信?——浅谈对中国的“风水”的产生、发展的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7
(风水文化)科学?还是迷信?——浅谈对中国的“风水”的产生、发展的认识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但笔者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文化地理现象,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
  现在风水似乎被平反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生产生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对于风水的认识阐述风水的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风水的起源及发展的概述,力图展示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风水理论并非就是迷信。



一、    序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基地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从皇家宫殿到老百姓的民居;从活人的阳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阴宅,几乎无所不在。

  中国的风水究竟是文化?是技术?还是迷信?中国的祖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大谜团!让现代的中国人“弃之可惜,食之苦涩”。很多人大骂祖先给祖孙后代留下了一堆怎么也割舍不去的“封建糟粕”,恨不得能“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也倒掉”。以上是亢亮、亢羽所著的《风水与建筑》一书中,作者在前言中的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我是个在南方沿海城市长大的孩子,我的祖父一辈以出海捕鱼为生,老人们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但他们认为迷信便是所谓的“风水”。和很大城市相比起来,家乡的土地较为廉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盖房的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每家选地必会找风水大师来相地。那时的我不晓得什么是风水,但是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风水的内容,对风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直到我成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对建筑、城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回到家乡去体验城市的变化时,我感觉家乡的城市没有任何整体规划的痕迹。听大人说那些各自为政的建筑大多是早些年所谓的风水先生的“杰作”。我为现代城市人的愚昧无言。

  去年学了传统建筑理论,对风水部分的学习比较感兴趣,或许是它揭开了我少儿时的疑团。我觉得风水理论并不是等于迷信思想,它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成分。只是有些人利用人们对风水的好奇心以战术骗取人们的钱财,也就形成了迷信思想。

  而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宣扬”和行风水先生之道,要使自己高于“风水先生”,就必须了解风水的本质及其景关的更深层含义,那么必须首先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国风水学概述
  对于中国风水学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中国的风水的评价各有差异。

国外学者对中国风水的评价
1、英国传教士伊特尔称中国风水是“自然科学的另一名称”。
2、英国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视中国风水为“准科学”。
3、日本学者郭中端的结论--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
4、 韩国学者尹弘基博士认为风水学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
5、 中国风水是:生者和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6、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行如下法则:
1)自然的法则
2)自然的数值比
3)自然的气息
4)自然的外形

国内学者对风水的评价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云:“葬者,乘气生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又称为堪舆。 “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厢,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和地道。所以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风水学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东南大学何晓昕教授认为“风水理所当然是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份。”

  以王其亨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学界定位风水为综合性、系统型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三、风水术沿革

  具现有的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取较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大事。人类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这时的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有选择生存环境的本能。候鸟要迁徙,鼠类会打洞,鸟类会筑巢,许多动物会做窝,它们做窝的地点都是有选择的,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做窝的。比如水獭,它打洞做窝的地方在水边,离水近,又不能让水淹。最初的原始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只能利用自然条件来解决居住问题,山洞和大树是他们的自然选择。这时,最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已经出现。在选择居住山洞时,当时的人们有几条基本原则:1)离水源较近,便于汲水;2)为避免洪水侵害或潮湿,亦不能离水源过近;3)洞口要避风,以保证冬季保暖;4)离狩猎场所要近,但又要防止野兽的侵害。从这几条居住思考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着重考虑的是水源、保暖和取食,这就是人类最初关于“风”和“水”思想的萌芽。
  仰韶文化时期,此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已进入农耕为主的经济,于是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由此导致了择地的需求。如著名的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是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山脉。这个遗址总面积有一万多平米,有居住区、制陶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从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人们在建造住宅时,已经考虑了季节气流的方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交通便利。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关于建筑与周边环境思想的真实写照。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
    西周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意是说,周人的祖先公刘迁居到豳地时,智慧的公刘相地尝水,开垦了广阔的土地,并根据日影的方向认准西方,然后登上山冈,观察向阳背阴、寒暖不同的地区,又勘测水源灌溉之利,测量高地与洼地,目的在于勘察辨别宜于垦植的田地。周人的这些活动尚未带有任何迷信色彩,主要是“择地利以便人事而已”。但不难发现周人已经对居住地点和劳动地点的关系、季节和天文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有了很深的认识。
  《尚书·召诰》载:“成王在丰,欲完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惟太保周公相宅,……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周礼·大司徒》中也说:“相,占视也,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说明当时在建筑都城、住宅之前,都要先勘察地形水文,以选择条件优越的基址,趋利避害,这实际上就是古代风水术的肇源。但是此时勘察建筑基址的活动中已经包括了迷信的内容,即“卜宅”。《左传》记载,鲁哀公想“西益宅”,即向西扩建宅室,认为不祥。哀公大怒,后经其他大臣谏阻,才打消了“西益宅”的念头。这时的建筑思想中已出现了禁忌的观念。?
  汉代,风水术和“黄道”发生了密切关系,产生了黄历。古人把相地和观天相结合,方位和时间相结合而产生了种种禁忌。此时,出现了专门叙述风水术的著作。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等。它们都是“说风水方位之书”。在社会风俗中,住宅禁忌的观念极为普遍,如避“太岁”、“西益宅”等。由此可见,大约从秦汉开始,风水术在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先秦相地术中的迷信成分;至汉代加入天文学和其他晦涩的内容之后,原来朴素的相地术因迷信成分加重而跨入迷信的行业。比如说阴宅位置的好坏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前途,开始重视坟墓的营造,帝皇贵族的陵墓始兴累土为坟;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理论结合起来以占验吉凶;“黄道”、“太岁”、“月建”的忌讳等等均是风水术堕入迷信的标志。
  东汉时期有两部较重要的风水著作,王景《大衍玄基》,参考不同门类的术数著作,把建坟造宅,堪舆择日等几类适合于实用的内容搜集编汇起来,成为一部综合性的术数著作。《图宅术》是一部专门叙述阳宅风水的著作,并且绘有图形。《图宅术》残留下两段佚文,内容是将住宅分属五音,而人的姓氏也分属五音,某姓适合于某宅。《图宅术》所谓“五音”,即古代音韵学中的宫、商、角、徵、羽。人的姓氏配属五音,则是人为的规定,如张、王属商,武、庚为羽,柳姓属宫,赵姓为角等等。从秦、汉时期的风水观念来看,比较先秦时期在理论上日益成熟,并与五行、干支等学说发生紧密联系,将其中相生相克、吉凶祸福的观念吸收进来。在方法上也不像先秦那样简单,只用占卜来决定吉凶。而是利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学说来支持自身,形成比较复杂的方法系统。同时,社会上也广泛地接受了风水观念的某些说法,形成了一定影响。?
    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标志之一是阳宅风水学说已为很多封建士大夫所接受,并撰文阐发宣扬风水理论。典型的如西晋名士嵇康曾写过《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和《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两篇文章,力主宅有吉凶之分,人当信天道所存,顺之则昌。同时提出应该修德积福,以成宅之吉,避凶免祸。还有许我士大夫在建造住宅时已经开始请相宅者来相宅。由于很多士大夫信奉风水学说,社会舆论也受到影响,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也会被附会上风水的色彩。
    唐、宋时期,阳宅风水获得完全发展而形成了有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繁复方法系统的学说,也可以说此时期的阳宅风水已经成熟。后代风水术中所有的基本观念方法,在此时期都已齐备或初步形成。此后的风水术,大都只是阐发前人理论,使之更为详尽完备罢了。唐、宋时期风水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大扩张,很多著名的大儒都信奉其说。韩愈曾在文章中提出:“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虽今之仕进,不要此道。然古之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子者也。”他把包括风水术在内的术数提到很高的地位,认为是修身养性,成为大贤君子必修的学问。在当时的社会上,从皇家宫殿、贵显宅邸到民间一般住房的修建,都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有关住宅吉凶与宅主命运的联带关系,被大量地附会到当时的人物事件上。唐、宋时期的风水学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有关著述大量出现,远远超过了前代。自隋代萧吉著《相宅图》、《宅经》,到唐代无名氏的《相宅园地图》、《阴阳宅相图》,宋代佚名著《二宅赋》、《相宅经》、《宅髓经》等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后代风水著述惯用的以图样配合歌诀的格式也已经固定下来。而现存最早的阳宅风水著作《黄帝宅经》,经考订已知是宋人假托黄帝之名而著,其序言中曾列举《黄帝二宅经》、《李淳风宅经》、《吕才宅经》等宅经竟达29种之多,几乎全部都是唐、宋时人伪托前人而著。从阳宅风水著述的大量涌现,我们也可以窥见唐、宋时期人们对于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和认识已经形成了风水学说的理论体系。?
    在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传统“环境与人”的建筑思想。无论是城市水系的思考、公共建筑的格局和公私住宅的布局,都与风水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以来,风水学说分为形法和理气两大流派。形势派着眼于山川自然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理气派则主张运用易象、五行、星占等方法,对不太理想的自然地理形势进行调整和疏补,使之符合风水学说中择吉的思想。

  元、明、清时期在风水学说的方法手段上,更加详尽琐细,随之而来的是风水术中固有的神秘色彩也更加浓厚了。同时,风水术在社会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并且更深入地影响社会下层,在民间风俗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四、结语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风水的形式和发展主要受两个方面思想的影响。一是朴素的建筑与环境协调的思想。如建筑要通风、向阳、避免水与火等各种灾害。另一是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等古代术数思想的影响。

  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与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与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审美观保持着根本上的一致。所谓“宅,择也;宅择吉处而营之也。”风水强调“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门族衰微。”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为了安居乐业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风水,并千方百计寻找风水宝地。“宅吉则人荣”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先贤云: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

  可见风水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可以说,风水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活动,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迷信色彩,但是那是某些人骗人的做法。在风水学科学的部分中,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相互的建筑相地观直到今天现代建筑学也有相应的继承和发扬,对房屋地点选择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程建军  孔尚朴《风水与建筑》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2、亢亮 亢羽  《风水与建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余易 《风水与住宅 》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俞孔坚.《理想的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2-07
个人一直认为风水学说是中国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最高端的地球科学,必将是未来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