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已然降下帷幕,但对2017年高考作文的评论依然不绝于耳,意犹未尽。其道理很简单:前事后师,评论是要为后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见著于媒体的评论都很大气,也有前瞻性,都对后学有启示的价值;然我更愿意从教与考的角度,对今年的高考作文作一个点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之:那就是2017年高考作文其实就考了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请看今年的高考作文:“以‘预测’为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再看教材《秦晋崤之战》开头第一段“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其中的“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就是一个预测。这个预测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君王命令我们准备大战,将有西方的军队经过我国领土,我军攻击他们,必定取得重大顺利!”这个预测有点神秘主义的色彩,是依据晋文公的棺柩将要出绛时,棺柩里有如牛的声音来作出预测的。但是若深入仔细地思考,实际上是晋国后继者,在晋文公驾崩之际,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作出了一个“秦国必将趁晋国举国哀伤,无暇顾及之际,对窥视已久的郑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一个预测,为了让晋国国人接收这个预测,所以假托“柩有声如牛”罢了。纵观全文,晋国人“乐于接受这个预测”(试题关键语),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秦晋崤之战的胜利。
同样,这场战争的肇起者秦国也有预测。秦穆公就这场战争去咨询老臣蹇叔,蹇叔的预测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蹇叔的预测简而言之就是:这次军事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晋国也一定会知道,得不偿失!蹇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得益于他的人生阅历和朝政经验。他的预测在前后文中都得到了应验。前文中,晋国不用秦师行军千里,就对秦师的行动早有预判;后文中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先犒赏后通报,使得郑穆公得以将秦国驻郑的将领,使秦国的进攻缺了内应,为秦国的失败埋下伏笔。那么秦穆公对待蹇叔预测是什么态度?是“不以为然”(试题关键语),不仅不以为然,在蹇叔哭谏之下,还叫人给蹇叔捎了一句话:“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一般人的寿命,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这种态度直接的结果是“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也就是: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文章还有两处写到了预测,一处是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场战争,蹇叔哭送的时候说:“晋人御师必于崤。……。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在这里蹇叔预测了秦晋发生战争和他儿子将战死的地方,这在后文得以应验了;还有一处是年幼的满(周王之孙)根据秦国军队过周都城时候的军容军纪作出的预测:“秦师轻而无礼,必败。”他的预测的理由是“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这在后文中也得到了应验。
如果我们的考生,对《秦晋崤之战》一文了然于心的话,那么在拿到这个高考作文题目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它,然后依据作文题目的关键词“预测”、“乐于接受”“不以为然”来加以梳理和整合,一篇高考的考试作文就应运而生;如果在此基础上,联系到个人,谈谈自己如何对待预测,文章更深意一层;当然若一步将“中国梦”或“一带一路”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是中国人对未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一个预测,我们要坚而信之,文章立意又更高一筹。由此,高考作文,无他!牢牢地把握教材,珍惜教材,你一定会在考试作文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自己这样一个思维: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尽量先用学过的教材来构思。事半而功倍。
生在大厍 2017年6月10日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