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20阅读
  • 0回复

(理论宣传)刘加民:写出文化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4
写出文化味儿
刘加民(中国文联研究员、文化作文大赛终身顾问

如果你留神最近几年的中高考优秀作文,会有一个惊人发现:文化作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高考作文,它已然成为高分作文的主力。或将对文化现象、形态的关注作为自己的写作方向,或从文化视角来审视现实生活,或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文化底蕴……不管哪一种,文化的永恒魅力注定会为你的作文添上一抹光辉。

其实,丰富作文中的文化内涵,培养言谈举止中的文化气质,呼吸优秀民族文化中挥发不尽的沉香,不仅是赢得中高考作文的秘诀,还是“诵读经典”之外另一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终南捷径。高头讲章固然不能放弃,国学经典也的确百读不厌,但是在时间和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没有鲜活的、生动的,像空气和水一样活跃在我们周围的文化形态,可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就熏染上一身一心的文化味道?有,那就是民间文化。

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无字的文化,它们以节日、民俗、仪式、庆典、工艺、传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是集体的歌舞锣鼓,也可以是传统村落里的书院学堂,还可以是精雕细刻的手工绝活,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礼仪规矩……不识字的老奶奶读不了圣贤书,却不妨碍她满脑子家风家训,不光身体力行成为美好道德风尚的践行者,还自觉自愿地成为不良风气的监督者、提醒者。她们的文化来源,很重要的是父辈们的口耳相传。

国学经典与民间文化,是鸟的双翼、船的双桨,均衡用力,才能达到高速度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已经熟知课本里的司马迁、李清照、纳兰性德,如果同时拥有一些山歌、民谣、谚语谜语、神话传说,将会锦上添花,瞬间升格。因为课本里共用的素材容易被人“日久生厌”,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却能让人感觉永远新鲜。提倡文化作文,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解,有爱慕,有深刻的体悟。作为生活在工业化、商业化时代的人们,有没有可能在享受现代文明所给予的物质便利、娱乐狂欢的同时,还留得住一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老家?有。没有文化感受的作文,是没有脊柱和灵魂的;品尝不到文化味道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的文化味蕾被急功近利和享乐主义思想给毒害了,他们最容易被负面情绪干扰,被劣质文化带偏。甚至可以说,提倡文化作文、文化语文和文化教学,是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次融合与重构,是中华民族复兴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族文化的自觉和突围。

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优秀的民间文化已然成为强有力的助燃剂和吹鼓手,也必然为复兴大业题内所应有。在学校教育普及的时代,文化要复兴,自然离不开文化教学。学校既然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必然要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主导责任。

民间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活态的经典,生活化了的圣贤智慧和思想。擅长写文化作文的学生,是关注时代社会人生的“活人”,是“杭育(háng yō)杭育派”的小作家……植根于民间文化中的文化作文,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传统经典,都是中国文化的子嗣,同根同源,互为补充,又相互影响。

有人会问,强调文化作文会不会出现脱离生活的“掉书袋”“倒腾古人”等现象?不会的。因为文化作文绝不排斥现实生活,它只是强调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是戴着文化的墨镜看待生活。现实是文化的现实,生活也一定穿着文化的花衣。

编者续茶:
若说如何写出文化味儿,大家可得多看书,多看好的作品,那些有文化味儿的好作品。比如说老舍、邓云乡、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朱家溍、刘叶秋等“北京通”写北京节俗、风物,如数家珍;写上海,有鲁迅、张爱玲、苏青、余秋雨、王安忆等人;而说到天津,首屈一指当推冯骥才。就像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总有个“鲁镇”一样,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中,也总是有一个钟情的油麻地……多看看这些有文化味,尤其是有民间文化、乡土气息、街市习俗的作品,你会更接地气。

大家试读下面这段文字——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没错,这就是冯骥才文化小说《俗世奇人》系列中《刷子李》的开场,这一段话,让我们对于天津港上手艺人的名号、行当等大开眼界,真是精彩。

至于作文中的另一种文化味儿——经典诗文的引用,同学们则广为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大家看下面习作中的阅读积累,便可感受到这种较浓的文化味儿了,其实说到底它就是一股书卷气。

(此文刊发于《语文报•中考版》第696期8版)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