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诗创作——微型诗,诉情思》课后反思 重庆市璧山中学 王巧灵 课堂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洒下晶莹的汗水,能收获无数的知识、情感、技能和精神。 备这一堂课是艰难的。曾经以为,如果听了一堂优质课,只要依照好课的结构,把课的内容换一换,就会是另外一堂好课。真正开始备课时才知道,课堂结构有路可循,课堂内容要完善,却是如同古人攀登蜀道一般,是十分艰难的。 困难之一,我的学养不厚,对诗歌的创作十分陌生。定好上微型诗这个内容,我首先要补微型诗的知识。我向我们区里著名的诗人老师——刘荣海先生请教,请教现代诗歌创作的有关知识,请教他教授诗歌创作的经验;我一有空就百度,从网络上恶补微型诗的知识。这样,经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然后,我以为我可以备好课了。 到具体编写教案的时候,我遇到了困难之二。我发现,微型诗正式出现才30年左右,也就是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模仿、分析、借鉴的佳作实在是一件难事。网络上的作品真正优秀的不多,名家经典的作品又有限。于是,我只能不停地浏览,碰到合适的诗歌就抄下来,然后再来选择,看哪些可以用到教学里面去。精选三首诗歌来让学生认识的时候,要照顾到独行、双行和三行的诗歌,其中的一首还应该可以让学生模拟,而且所选之题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于是,我选择了《雾》《一代人》和《远行》。因为我是暂时远行之人,从重庆来到扬州;又因为学生们虽然在学习不能远行,但多少能有可以想象、期许的东西。所以,最终选定《远行》作为学生仿写的诗歌。 困难之三,写微型诗。要让学生写,要预设一些回答,要自己预先写一下,才能知道从哪些地方下笔去写。于是,让学生仿写的地方,我也绞尽脑汁,仿写了三个,从远离家乡之所见所感去抓意象,从对故乡的眷恋不舍、勇敢踏上征途和快乐享受征途的几个方面去立意,其中一首考虑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的学生创作环节,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写他们的家乡,或为介绍给老师,或为想象自己将要远行而对家乡所说的话。备课时,我也就想,自己也应该写一写自己的家乡。于是,有了《重庆味道》《重庆天气》和《重庆崽儿》。在写这三个作品的时候,我几易其稿,真正用从刘荣海先生那里取来的真经——部分现代诗歌创作的理论来指导修改,直到我的孩子也喜欢我写的粗浅之作。 困难番外,对扬州的不了解和对教材的不了解。让学生们写自己的家乡,我还是要大致了解一下他们的家乡。以前对扬州的了解只限于“二十四桥”“淮左名都”。仔细一了解,才发现自己要到扬州来上诗歌创作,无疑是在班门前弄斧,是在关公门前耍大刀——不自量力!但巫正鸿老师鼓励我,朋友们鼓励我,我也想起刘小红老师说的“不怕露丑”,就真的敢于来这里露一回丑了。在备学生的环节里,我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学的还不是人教版的教材,是苏教版的。于是,我又去电子课本网学习苏教版的初高中教材……课后,评委老师对几堂课的点评坚定了我继续研究教学的信念。有一位老师说,课堂需要一点沉静,让学生真正的思考,有的课堂太闹腾。我对这一点很有感触。在以前,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真的就不能安安静静地等待孩子们阅读、思考。当时太把自己当主角了。学习了一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发现能静心等待孩子们思维花绽的过程,真是很美的!巫正鸿老师肯定了我让学生写,老师自己也写的做法。我真正了解了巫老师平时就经常写下水作文、现场临时作文的意义,也真正理解了巫老师在汽车里说的那一句话:“以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优秀的作家,朱自清如此、郁达夫如此、鲁迅如此!”评委老师们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来看一堂课,这引导我思考:我们要思考怎么教,还要研究为什么要这么教。 课堂的遗憾:因为时间有限。许多本该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的地方,只能请1-2个同学发言,而且没能让学生展开点评,学生没有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如果时间充足,学生的创作还应该进行修改,让学生来当评判员。让学生们在对自己所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按照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修改,就会印象更深刻,对创作的理解会更进一步。我的课堂还有许多的不足,期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渐渐成熟。 感谢这次赛课,让我对教育教学又产生了新的认识。感谢各位前辈和各位同仁,给我无私帮助和鼓励,让我能微笑着向前!201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