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38阅读
  • 0回复

(哲学思考)脉络与节律: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笔记整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脉络与节律: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孙周兴老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

一共是五个要点(第四个被跳过去了)
  1 哲学是欧洲的,但它已经规定整个世界的现实。——哲学概念及中哲合法性问题
   2 哲学史是文化史的基调,但哲学史必须同艺术史对照起来了解;艺术与哲学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力量。——哲学和艺术同文化的关系
  3 必须从形而上的层次,从先验和超验,ontology和theology两个角度了解哲学史——哲学和神学,希腊和希伯来
  4 对哲学史的了解,关键是抓好古希腊和现代这两端
  5 哲学史有其阶段性的特征——时代之思

  1 哲学概念及中哲合法性问题
   “哲学”这个概念被使用得过于宽泛,在生活中或者还可以忍受,但要在学理上讨论,还是采取更为严格的定义为好。其必要性在于,如此才能更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好做一个差异化的确认。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差异性要比同一性更为重要。
  (例子:1 五十年代曾考虑将粤语作为中国普通话的打算,后被老毛否定。粤语声调必北京方言更为丰富,如果以粤语作为普通话则我们的文化经验要大大不同。2 绍兴的越剧和绍剧,年轻一辈基本不懂,十分可惜。)文化如果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哲学属于欧洲,只承认欧洲文化为哲学文化并不排斥文化平等性,而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惟其如此,非欧洲文化的生存才得以确认。就学理上的讨论而言,狭义的哲学概念更为合适。而一般所谓的哲学的普遍性说的却不是在学理上的普遍性,它指的是我们当今的世界被哲学(准确地说是技术)所规定。技术本出于哲学而远离哲学。
   【1 为何认为中国有哲学?一般来说是出于文化自尊心,其暗含前提是,哲学是高级文化形态,中国若无哲学,就算是低级文化形态。做如此想,盖出于对中国思想地位理解之偏差。2 另一观点则认为,西哲有某特征,如追问本原,中国思想也追问本原,因此中国也有哲学。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附会,其实是既没有理解中国思想的身份也没有把我西方哲学的特征。 3 如果非要承认中哲,那么必然要把哲学的概念模糊化。但整个文化学术的趋势是概念意义的精确化,而非相反。但传统上,我们还是被迫承认这个区分。】

  2 哲学和艺术同文化的关系
  尼采:哲学家认识我们需要什么,艺术家则把它们创造出来。尼采此言说明了哲学和艺术的不同身份:哲学的身份在于认识,而艺术的身份在于创造。这里的“认识”是在广义上使用的认识,它包含一种否定,而否定性,批判性正是哲学的本质。如尼采所说的,哲学家是文化的坏良心。
  (例子:某已故法国哲学家甚为历届法国总统厌恶。此君有名言曰:民主极其恶劣,但其好处在于,元首可以更换。此君虽然如此批评法国政界,但好歹终得善终。) 相比之下,艺术是肯定性的,积极的力量。希腊文明之繁荣昌盛,盖因其哲学与艺术之协调。而在尼采看来,当代文化的问题就在于“文化失控”。(周国平先生把尼采看得太感性了,其实你踩是个很中性的人,他一直在思考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哲学系师生很少关心艺术,艺术系诸君倒是很关心哲学,但终究不得其法,反倒把艺术变成了观念化的艺术。
  (例子:某著名烟火艺术家称:炸掉台湾某美术馆不是恐怖袭击,而是艺术行为;某法国艺术家把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在洗衣机内搅成糊状,就认为自己已经创造了艺术品。)
  艺术和哲学的发展:在笛卡尔创立主体哲学之时,达芬奇开创了透视法,而透视法就是以人(主体)为视角的“观看”。在此之前的艺术作品之中,自然是首位的,模仿自然的做法一直主宰艺术界。自笛卡尔开创主体哲学以来,唯一确定的是主体,而客体(自然)反而是不确定的。哲学与艺术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决定了文化的状况,这一点值得思考。
  19世纪中期,塞尚和胡塞尔都开始研究人类视觉的构成。20世纪30年代,毕加索,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都将主体主义推向极致。在毕加索,外部世界乃是主题的投射;在维特根斯坦,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在海德格尔,人的存在就是世界的存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同步性实在令人震惊。海德格尔在看过塞尚的画展之后感慨道,。一个人要是能像塞尚那样“思考”就好了。若塞尚在世,恐怕也会说一句“一个人要使能像海德格尔那样创作就要好了”。
   然而主体哲学达到极致后,内部外部世界的可靠性都消失了。存有论和主体的假定都不复存在,而从确定事物开始的努力也未能成功。艺术与哲学都面临着创作与思想的出发点和确定性的问题。我们徘徊在傻子和疯子之间。
  (八卦:我的同事中有百分之二十心理变态(场上低声,场下哄笑);又,其实不只这个数字,每年都有跳楼的,云云。但异常未必不好,太正常的社会不是个好社会。上海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动力;社会需要边缘群体,当然这样讲很反动。) 【我个人从的兴趣,经历了从文学到哲学的转变。在哲学之中,我发现了在文学之中很难获得的清晰思维之美。但二者究竟如何结合起来,孙先生未能详论,此者甚堪探讨。】

  3哲学和神学——两希文明在
  还有在哲学高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马哲和神学,两种不同的命运——提起马哲多数人都不耐烦,这都是教育部马哲教育政策的结果啊。其实,马哲是何等伟大思想,马克思是何等伟人:他是第一个以哲学的方式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人,也是第二个提出人类的历史由人类创造的人(第一个是维柯)。
  神学则是另一境况。康熙年间,传教士之间存在关于能否同时信奉孔教和天主的争论。目前,温州是东方耶路撒冷,很多温州人自己花钱到西部去传教。据说浙江有1500万教徒,而且组织很严密。基督教别的不说,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为中国人提供了良好的临终关怀和文明的死亡仪式,而这两者都是中国本土宗教所匮乏的。
   两种不同的进路: Ontology——希腊哲学和科学,。代表了形式化的思维。最近流行翻译成“是论”。
   Theology——犹太-基督教神学 神学和中国文化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抵触,百年来西学东渐之中惟独神学没有被很好吸收,收到的抵抗也是最大。这是个需要思考的现象。而存在学受到的误解最大。二者何以有此命运?盖因其为西方文化之真正核心。
   Ontology追问“是什么”的问题【What】,指向普遍性,事关共相和准则,在此追问之中,形式成分增多而实质成分减少。而今,刑事科学完全掌握了我们的生活,看似无比丰富的网络世界,其实是是由两个数字组成:0和1.形式的追问是先验的追问,这种追问不因为实践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因此形式逻辑和欧式几何千年来都没什么变化。
  Theology则追问“怎么样”的问题【How】,指向个体性,追问事物如何实现。这种追问推到极致就走到神学,因为神是最终实存。 哲学追问的是普遍的本质essence,其追问先验的,而神学追问的是实存existence,其追问是超验的。
  两者共出于energia 惟有承认比人类更为强大的存在,神性才得以出现。 存在主义应该翻译成生存主义。 传统哲学属于本质主义,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才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但存在主义不一样,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而是要看你做的事情。
  本质主义:本质先于存在。 生存主义:存在先于本质。 本质主义显然要更为安分守己,而存在主义是动乱的因素,总是相信生活在别处。两者都涉及到制度设计和生存方式的问题。 西方哲学就是由先验和超验两种追问规定的。这两条路线相互交织,哲学家采取神学加的手段,神学家也吸收哲学家的手段。
   【本以为神学一开始就从原始宗教出发,从神开始,没有想到原本是从个体开始。实在令人眼界大开。按孙先生所论,似乎神祇在理论上是最后发展起来的,但现实中确实首先被追问的,同时这种追问很大程度上掩埋在对神祇的追问之中。此者不解。】

  5 哲学史的基调
  每一个时代的基调都隐而不显,却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转调”的时代。这种转调的时代对个人是最危险的,尼采和荷尔德林就是典型。
  尼采的两个预言:1 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2 演员的时代开始了,表演的真实取代了一切真实。【出典可能在《瓦格纳事件》】这些语言在尼采的所处是时代能说出来,本身就很不简单,而今都应验了。
  古典哲学的基调是惊讶,惊讶于这样一个存在论问题:为何一切是一,为何一是一切。
  这个问题和普遍性相关,也是古典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近代哲学的基调是怀疑,从笛卡尔到康德,怀疑都是最基本的方法。 尼采之后,弗洛伊德指出,我们时代的基调是压抑。海德格尔则认为,基调是一种又惊又怕的一致。 前两个时代的基调是积极的,最后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的时代是消极的。
  (八卦:海德格尔是个阴沉又阴险的人,眼睛和猫头鹰似的。倪梁康认为从海德格尔的眼神就能看出他不是好人;他总想证明,胡塞尔是好人,海德格尔是坏人。) 而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又使得基调更加难以确定。
  我们的时代在走向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有形成这种文化的技术基础。惟有阴沉才能承受思想的重量,这是我们时代的致命缺陷。 赵汀阳是我们这一辈人中最优秀的学者,我和他也是好哥们,但他有个观点是我不能同意的,那就是哲学的本质是创造性的。
  哲学的技术肯定需要创造,但哲学不同于文学和艺术,其本质不在于创造。
  自二战以后,纯哲学很少出现重大的突破,纯学理的讨论也越来越少。Ontology的问题在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一直是讨论重点,因为尼采之后,哲学被视为宗教的替代。但二战之后却无人讨论这个问题。整个欧洲的知识理想在二战中破灭了。战后,海德格尔思考的是后哲学的问题,他说,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我们。
  【后神学时代的神学问题】海德格尔之后,德国哲学界以保守的方式发扬海德格尔,法国则更为积极也更为生机勃勃。重大的哲学必定是面向全人类的,海德格尔的Ereignis(天命)就有这个趋向。

  【结束】 提问——孙老师基本没有回答问题。
   1 中国没有神学,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神,何以故?中国无哲学,但还是有中国哲学这一类,何以故?
   孙:反对把哲学分成八个二级学科的做法,同济只有两个部门,那就是欧洲哲学和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2 消极未必不好,那么消极的价值到底何在?
  孙:我们时代的最大问题是由技术工业发起的。思考消极的东西能使我们获得应对的力量
  3 现象学的定义是什么?现象学和建筑有何关系?(孙问,你是不是学建筑的?众人回答,女朋友是学建筑的。孙:管他娘的,回答个甚?)
  孙:现象学内部派系繁多,要言之,现象学是后哲学时代研究哲学思路的哲学。现象学追问的是,知识是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我们和事物之间是否只存在对象性关系?哲学和建筑的关系尤其紧密。现象学会议今年要在华科。
   4 哲学已经死亡,那么哲学工作者在这个时代的任务是什么?
  孙:不大赞同死亡这个词,准确地说,是“完成”。如海德格尔所言,尼采之后,哲学被完成了,也就是在技术致中和穷尽其可能性。哲学工作者一来要面对技术问题的挑战,二来要寻找其形而上学的意义。
   5 当前中哲的合法性问题
  孙:安乐哲说得好,出于中文的限制,中国没有出现形式的和先验的讨论;由于语言,我们总是把事物理解为相互关联的而非确定的。在西方,神决定事物,但事物不能反过来决定神;在东方,阴阳相生,尤其是道家,十分强调相互之间的关联。
   中国没有哲学,但没有哲学不是缺点而是我们的优点。百年之后,世界上好可能只存在汉语和英语。因为汉语语法十分自由,最能抵抗英语的冲击。我的翻译尽量汉化,我的底线是使用中文翻译。
  【吾友丁振君曾论及此,中文是否可能作为哲学语言?或者,能否改造为哲学语言?这两个问题在西哲的吸收上很关键。在另一方面,中国思想在近代实在太缺乏原创性,深以为憾。】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