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88阅读
  • 0回复

(选手感悟)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徐蔚:行走在文化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3
行走在文化
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徐 蔚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北岛
  旅行,是走过一段路,认识一些人,然后留过自己静默的时间。当然,我还年青,对于这次人生的第一次远行,思维简陋得十分可怜。我用教科书上的知识和长辈的训诫,在心底对一切暗暗进行着一场稚嫩的“文化”打量。
路 上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去如此遥远的地点,从江西的贡水畔到北京西站,几个省市,一天的行程。
  我睡在上铺,却总坐在窗边。我喜欢看着外边变幻的风景。一点点,从鱼米之乡到未曾踏足过的北方,我看着大片的稻禾变成大片的玉米大豆,层叠的山峦变为一望无际的平原,扑面而来的白杨树,立在旷野里的坟群。我在电视网络里见过的北方,和我眼中的的北方,不同又相似。
  这里是和南方不同的北方,有历史的故事,现代的繁华,一个标注了我未来的憧憬的地点。
决 赛

  决赛地点在清华,作文之前,听老师们讲述什么是文化作文以及作文时的一些建议。印象最深的便是关于文化作文的定义。在此之前,我对文化所包含的内容的复杂性有所认知,但是阅历尚浅,对文化作文难免囿于只与古代典籍相关的印象。在老师口中,文化没有时间的界限,文化作文是以文化为背景的作文。之后听王君老师的课,感触更深。
  我选的作文题目是庄子论剑的“静”,说来缘分,我初赛时的作文便是与庄子有关。我造了一个梦,关于君王、贤村夫的“静”,这就是我的《梦回》。不过匆匆之间,颇有些未尽之感。
  息笔,想着后面的行程,很是期待。在这次文化之旅中,我可以收获些什么——会看到这座古城怎样的美丽,又能认识什么性格的朋友

北 大

  我站在清华大学门口,雨下得很大了,模糊了石刻的校训,有些遗憾不能入内去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但说实话,即使我是个理科生,我还是更向往北大的。到达北大西门,我抬头仰望红绿彩画的牌匾,心似乎被什么触动着。我知道,我终于来到这里。
  对我来说,清华是坚硬的,方正的而北大是柔和的,包容的。似乎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方阁台,每一座庭院,都在鲜活跃动着,映射出那些风流人物的身姿。
  多人游览总是太过匆忙,迅疾走过,也只记得寥寥。最让人拾趣的便是雨中的未名湖吧?听老师颇有兴致地描述一番春日里柳絮纷飞的未名湖,夏日里青葱明朗的未名湖,秋日里金装华彩的未名湖,冬日里冰雪覆面的未名湖,撑着伞踏雨而行,又感怀一番未名湖对北大的意义,不禁再次为它倾倒。也许,在北大最吸引我的不是风景,而是如风景一般存在的文化风采,名人学子。
长 城
  游长城时天公不作美,毕竟,巍巍雄关巨城的伟姿需让人身无牵挂才能更好领略。
  值夏,绿意满眼,生机之间,蒙在雨中的长城在一片喧闹声中并没有给我太多历史的沉重感。我缓慢地随人群挪着步子,雨大得很,我只有一双眼闲下来四顾,手轻抚过砖石上的划痕,默默画着,金戈之声入耳。有人说这只是游人的涂鸦,怎么可能?那刀痕只有注入御敌的狠厉才能给千百年后的我心悸之感。
  路上碰到不少外国人,或金发碧眼,或曼纱裹面,对中国人来说,长城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对远道而来的他们,长城游意味着什么呢?晚上的课程老师介绍了长城不同的象征意义,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它更深的民族心理层面的自闭象征,这是仅仅把长城看作民族象征的我所欠缺的。也许,曾经在我内心,文化是固态的,而今我明白文化是动态的,它有时是以一种进化的模样让人进一步熟识。


故 宫
  我小时候总以为影视剧里的宫殿便是故宫,到了故宫,见到新旧不一的宫墙屋廊,人山人海的殿前殿后,顿时觉得自己天真了。想想自己作为一介平民,也算入了回帝王家,又不免在游赏之余多了几分物是人非的叹惋。我自然是不喜欢这宫禁之中的生活,那些在这里付了一生韶华的人,可喜欢呢?
  循着前一天晚上课中对故宫的记忆,我走过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脑海中翻涌起历史中的风云变幻,后人对故宫的存在评说各异,我却觉得这存在几分必然。又想起课上几个小学生的发言,童言虽不顾历史限制,但胜在一片纯真,也是,我喜欢故宫,但是那些坏皇帝我可不喜欢。
  故宫纵使经历了岁月的风霜,但粗糙之中还是透出一种为人上位的精细。我不止一次驻足于门前檐角,惊叹之上的盘龙彩莲真是宛如活现。御花园也算妙景,只是奇怪传说中的奇花异草是不是随那些宫娥一起凋谢了?走在护城河外,远眺紫禁城,似乎和历史中那些天子脚下的百姓重叠了,感知着皇城的庄穆,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宫里人哭宫外人笑,浮名怎换一身闲?”
学 堂
  上了几堂课,论语文素养有之,叙长城故宫有之,讲文化思辨有之,明语言个性有之,老师或激情,或沉稳,或风趣,风格不一,但都让人有所学。我在这一番学习中对语文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它不仅仅是课本,课本之外的生活,课本之上的积累,都是语文,而它与文化互为载体,给身为学生的我探求成为文化人的道路。课堂同时也是交友的机会,每次位置不同,左右交流,思维的火花闪耀不停。每每各自谈及家乡,不禁暗想,这也算是文化的交流吧?
  才艺展示更是精彩,大家个展风采,我虽只是同行学妹的小小绿叶,但见表演成功也是心欣欣然。认识不少重庆朋友,他们和同学讲话大都是一口重庆话,又对我讲普通话,偶尔转不弯来,我只好点头应和而已。
胡 同
  说是胡同,不过见那明显的新砖新瓦,也大概是怀旧版的民居。往里去是一美食街,欢呼雀跃之。到北京来,自然少不了寻吃,寻乐,寻些小玩意儿。
  糖葫芦是错了季节,不过糖画是见到了,当是一绝。后来见同行的同学一口又一口咬得嘎嘣响,总有一种想问你舍得吃的冲动。家乡也有糖画,但北京糖画大气些,几杆游龙走凤,飞蝶稚兔插在一米见方的铺子上,活灵活现。走进民俗馆,一路的新奇玩意儿。小到拇指大,大到抱团的葫芦,藏了天下绝美的鼻烟壶,各色的手串,各形的铁丝吊饰,铜丝车模……眼巴巴看了好久,只得对自己的钱包叹息不已。有了吃,没得玩啊。想想这几天吃的各色美食,回味无穷啊。
  我走进西站时,北京的天空还是不见蓝,但也不是来时的灰蒙蒙。行囊还是来时那般累人,但又多了几分灵魂的沉重,我知道,这是文化的积淀。
(指导老师:钟启文)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