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63阅读
  • 1回复

(2016阅卷档案)浙江高考标杆作文和优秀作文欣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6-26
虚实之间,理性相待

  虚拟现实为人类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我们的生活。然而虚拟终究是虚像,不能成为现实,更不能沉溺其中。安·兰德说:理性是不在任何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下的一种道德。面对虚拟现实,我们要保持理性,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生活在理性的弯顶之下!
  逸仙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坐在井底望天只会让你更落后于时代。拥抱这个新时代吧,正如《天堂电影院》的中所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是全世界。虚拟现实呈现的虽是幻影,但这将为人类社会打开全新的领域!《三体》中曾预言着将出现虚拟现实的游戏,而不久前在日本举办的Animer Japan让这一预想成为现实!拥抱新世界是大势所趋,生命需要尝鲜来保持着青春与活力。
  但是如果选择过分亲近虚拟带来的快乐,那么幻觉会替代视觉,所有的真实都将变成虚拟世界的代码。《菜根谭》曾言“世人被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花迎鸟笑,静心焉尔矣。”理性会帮助我们留守心灵的纯净,保持内心世界的真实。与虚拟世界保持适当距离,能让我们保持真实的自我,从自我的角度审视这个社会,让社会笼罩在理性的弯顶之下!虚拟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还干净。顾城要让人活得干净,因为只有干净的心才能保保持理性,才能穿梭于虚实之间而不被虚幻与泡沫缠缚了身心。
  而ruhr保持理性取决于我们自己。雨果曾说: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开我的未来,也不愿得有力者垂青。让我们打开未来的,是我们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以及时刻清澈的理丝光辉。那些虚伪,虚荣都是外表光鲜内心腐烂的苹果。对于这些,尽早远离且越远越好。新世界中少不了浮夸与名利与诱惑,而保持一颗理智的心,透视世界的真实与虚幻亦是我们的使命。一如那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曙光,许是穿梭于虚实之间,你在迷茫中不至于走失的理性之光吧!
  虚拟现实设备会融入生活,但绝不可能代替生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容混淆。然而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是理性引导之下作出的抉择。虚实之间,理性相待,可以让科技弥补我们体验与感知的不足,亦可以让我们得到真实世界里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虚实之间,请以理相待!



                                 虚实之间,适当把握

  在面对自然时,有人说要完全接近、亲身感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强调远近适当,不可过分接近,也不可过分疏离。随着时境的转变,当虚拟世界越来越接近“现实”时,我们要与它保持适当的距离,适当把握。
  现代化的快节奏、高步伐向人们袭来,而周国平却说“人们得到了享受,却不幸福。”虚拟场景能够模拟各种现实场景:一会儿在商场试装,一会儿在诊所看病,一会儿在音乐会里享受音乐的熏陶……它能够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获得了许多享受,但我认为这不一定幸福的。
  你或许能够比平常更快捷地连续试穿多种新衣,也不必切身感受长时间购物的浑身疲乏感,但少了一份商店的人情味;少了累了坐下时店员递给你一杯热腾腾水的温暖;那你就更体会不到开音乐会时,众人因对音乐的热爱而会聚在一起,共同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的和谐之美了。
  就连经历过启蒙运动的卢梭,这位浪漫主义之父,也曾说理性主义有它的好处,但依靠本能、听任情感来处理日常事务更可靠、更经常。把理性主义作为武器,将矛头直指封建主义;而后却将浪漫主义作为理论旗帜,将矛头直指冷冰冰的理性原则。反观现实,虚拟世界就如同这冷漠的理性原则创造出来,从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缺少情感交流的机械表达。
  而正如浪漫主义将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下解放出来,现实世界也能将人从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牛郎和织女,而是我在看你、你却在看手机”中解放出来。陶潜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的移情之法,由情境转心境之感,皆是由实实在在的景和暗自抒发的情相结合,这便是在东篱下摘采菊花的我能够明白南山的“到来”。
  虚拟固然带来便捷,若没有现实作为依托,虚拟只是虚拟。就算再接近现实,假如缺少一份人情味,未必是人们的最适选择。
  因此,只有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在过分沉溺于虚拟时,用现实之水浇醒自己,用自然之风吹醒自己,才能真正驾驭好虚拟。成为真正的掌舵人,前行者,距离产生美,所言如此。

                             以现实之心拥抱虚拟世界
  当虚拟设备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我们轻点屏幕,划划鼠标,就真的实现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明明足不出户,扑面而来的竟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浩渺如烟的海洋,甚至是奇诡的原始丛林和飘摇的宫庭仪仗正划过高耸的域墙……    
  面对虚拟的仿真,有人兴奋,拍手叫绝;也有人迷惘,默然退场。对我来说,只要能找到一处平衡点,便能在其上自在栖居,不怕沙洲冷,无忧亦无惧。
  真正内心强大之人不畏惧被虚拟的浪花拍打得面目全非。正如“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引领了一个虚拟时代的潮流之后,他未曾沾沾自喜,也未沉浸在虚拟的幻想之中。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很多人在为其在女儿出生时捐献亿万股权的行为点赞,认为他慷慨无私。可我认为,他始终怀一颗警醒之心,不断提醒自己,虚拟的最高目标便是造福现实世界,让每个公民拥有畅享虚拟的权利。而在此之前,更该将重心放置于教育、医疗这些基本设施上。时代的浪潮无法躲避,既已无法选择,未若智慧应对,未若去热爱,去掌握,去拥抱虚拟,并用虚拟之力来改善现实。
  别把虚拟看作猛虎,好像它正张牙舞爪,吞没现实。可怕的不是虚拟,而是你无法以一颗现实之心去洞彻它,包容它。历史证明,许多变革带来的都是便利:且看灯火明亮,霓虹绚丽;且听汽笛低鸣,高铁飞驰;且享高楼林立,世间繁华,尽收眼底。多少寒门学子的梦想,将因虚拟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平等,将不是一句空话.拥抱虚拟吧,往者己矣,唯有用虚拟去创造更风物灿烂的现实。
  同时,我们也应区别现实和虚拟,不自失于虚拟。毕竟,足不出户地观赏落日,怎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壮丽震撼;在虚拟诊室与医生交流,怎有人性的温暖流泻与那一抹药香盈盈;当虚拟的“现场目击者”,怎有“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的坪然心动……你我都应是现实的践行者,拥抱虚拟,不过是一个创造现实的途径。
  心有现实,方不为所动,
  尽享虚拟,方与时俱进。
  一个和谐的自我,必然能宽容应对新的世界,既高傲独立地保有现实的园地,怀揣现实之心,也可豁达随和地拥抱新奇的虚拟,纵然它斗转星移,你亦了然,正是处于现实,方可体味虚拟美好!
现实一种  
  虚拟,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的确,虚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现实。关上等,戴上“眼镜”,你就可以置身各个具体的场景。技术越发达,逼真度就越高;技术越成熟,实在感就越强。VR,就是一种技术。
  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它在本质上迎合了现代人的种种需求。
  对充实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试衣间,下一秒你在候诊室。手表的滴滴答答再也不会对你造成“时间不够用”的困扰。你一刻也停不下来,像一只旋转的陀螺、
  对超越感的需求。它给你带来偌大的力量感,赋予你在时空经纬网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你摆脱现实逼仄的平凡,感到无所不能。
  对新鲜感的需求。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劳作没了。在这里,你拥有多重生活,品尝这不同风味的情景,走马观花地领略各种可能。
就像海绵,抱得越紧,就越难以松开。一切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无限可能的向往,一切远方,一切诗意,都在这块海绵里。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这样频繁地将“眼镜”戴上摘下,不仅让人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还可能加深人们对于现实的不信任,使人们愈发认为,只有在虚拟中根据个人喜好需求“创造”出来的新现实,才是最好的现实。它,剥离了人们与当下。那些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追去吗?
  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注意的循环。根本上,一个人的时间无法增多,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种生活。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而背后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看别人活腻的地方”。
  它给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只是,人终将面对现实,当“眼镜”不得不摘下,开关不得不关闭之时,习惯了虚拟的你,又将怎样面对这个陌生的现实呢?
  那么,我们应该摈弃它,扔下它,远离它,不去看它?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宣扬自己热爱现实的背后,是麻木、默然于现实的心灵。
  事实上对于充实感,力量感,新鲜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们与现实构成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另一方,而是让VR回归到一种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另一方面。
  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的一种。用海绵自主地擦掉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让虚拟完善现实,成为一种现实。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自二战中第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将比真是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认识世界的人也可以借此开阔视野。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当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6-26
来源:任富强 名师工作室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