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50阅读
  • 0回复

(12届初赛联播)江苏片区镇江赛场镇江中学分赛点快讯(高中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27
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中华文化血脉
——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简报

  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文化写作兴趣,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总课题组的指导与引领下,2016415日,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一年级一千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在课题组成员陈乃香老师的指导下,学校专门成立了分赛区组委会,赛前对同学们进行了总动员,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初赛结束后,语文组的老师们通过相互阅卷的形式,公正地选拔出近百篇优秀作文。
  此次大赛在学生中反响强烈,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本次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增强了校园的文化气场,不仅养育学生的文化人格,而且对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血脉的传承有重大意义。


  获奖名单
江苏省镇江中学文化作文获奖名单
班级姓名作文奖项作文标题指导教师
高一(8)班钱程一等奖中华文化陈万丽
高一(15)班束豪一等奖传承中华文化陈万丽
高一(13)班汤轶一等奖百无一用是书生徐燕
高一(2)班朱雪倩一等奖修得美人骨徐燕
高一(7)班王武一等奖千年壮阔严燕汝
高一(7)班仲诗雨一等奖千古悠悠寄吾心严燕汝
高一(3)班李云一等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论西学中源刘建中
高一(16)班张钰琪一等奖坚守中华文化之根刘建中
高一(6)范雯丽一等奖明德而至善姚习梅
高一(4)许心怡一等奖善荻明德严倩
高一(12)孔繁冰一等奖千年百年十年严倩
高一(1)班庄玥 一等奖梦之博物馆童珊
高一(18)班李蔓青一等奖逝者如斯童珊
高一(1)班王娇娇 二等奖人生之道童珊
高一(18)班童漪雯 二等奖论西学中源童珊
高一(18)班黄昊二等奖生命的底色童珊
高一(11)陈喆二等奖背景孕育文化严燕汝
高一(7)付玉洁二等奖互斥,利用,结合严燕汝
高一(11)王颖二等奖外来文化要不要?严燕汝
高一(3)班杜紫钰二等奖铭记历史,从自己出发刘建中
高一(16)班刘瀚文二等奖文化的色彩刘建中
高一(16)班蒯彦文二等奖流传下来的文化需要创新刘建中
高一(6)张紫寒二等奖追寻华夏人的尊严姚习梅
高一(6)陈语欣二等奖中国文化,永垂不朽姚习梅
高一(4)李钰玲二等奖续文脉,望远方严倩
高一(12)徐逸洁 二等奖让生命之花在经典中绽放严倩
高一(12)倪孟茹 二等奖至善至坚严倩
高一(8)班朱家旭二等奖文化的传承陈万丽
高一(15)班蒋林言二等奖品格陈万丽
高一(15)班陆芸二等奖文化自信陈万丽
高一(13)班方嘉欣二等奖峰回路转?徐燕
高一(2)班丁钊颖二等奖我忧,故我思徐燕
高一(2)班明辰露二等奖杂文徐燕
高一(13)班朱悠情三等奖大学之道徐燕
高一(13)班谢逸琪三等奖行在岔口处徐燕
高一(2)班蒋玟萱三等奖文化思辨徐燕
高一(2)班杨晔芸三等奖舍得,不舍德徐燕
高一(2)班方子宸三等奖道歉——一个国家不能回避的问题徐燕
高一(11)储楚三等奖礼仪之邦严燕汝
高一(11)顾世凤三等奖以史为鉴,创造未来严燕汝
高一(7)汤馨悦三等奖从自信开始严燕汝
高一(11)王擎天三等奖大学之道严燕汝
高一(7)王重庆三等奖绘生之底色严燕汝
高一(3)班胡欣悦三等奖大学之道刘建中
高一(3)班陈昌昊三等奖世界对文化的认同刘建中
高一(3)班王思怡三等奖五千年,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信仰?刘建中
高一(16)班吕悦三等奖过去 现在 将来刘建中
高一(15)班戴雨昕三等奖德承生命刘建中
高一(6)徐怡三等奖学堂之设,其旨孰为最急策姚习梅
高一(6)周诗涵三等奖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姚习梅
高一(4)孙逸杰 三等奖高考天问复问天严倩
高一(4)唐文妍三等奖“西学中源”----我们的自信呢?严倩
高一(12)仲兰心 三等奖呼唤礼仪的回归严倩
高一(4)廖明洁 三等奖文化丢失?文化自信?严倩
高一(12)周颖三等奖守望千年的美丽严倩
高一(8)班窦子璇三等奖国强足以服众陈万丽
高一(8)班高凡三等奖文化追溯陈万丽
高一(8)班姚乐三等奖生命底色陈万丽
高一(15)班朱新宇三等奖创新+经典=辉煌陈万丽
高一(15)班丁嘉怡三等奖君子之德陈万丽
高一(1)班仇钰哲三等奖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童珊
高一(1)班周祎  三等奖文化软实力——中国人的底气童珊
高一(1)班季千越 三等奖寻回文化自信童珊
高一(18)班朱运辉 三等奖传统与传承童珊
高一(18)班李悦三等奖你愿给美国人写信吗?童珊


  获奖作品选(三等奖)

三等奖
文化丢失?文化自信?

学校:江苏省镇江中学 班级:高一<4>班  姓名:廖明洁   指导老师:严倩
  你是否曾有过一瞬间的彷徨,觉得中国遗留下的文化如同黑夜中零星散落着的遥远的星尘,虽然光芒闪烁,却屈指可数。
  从小到大,我唯一记住的能称得上中国文化的只是古代的四大发明。学校里历史课上也讲了不少中外的古代史,不是我刻意而为。我总觉得中国文化与我之间隔着一条河,河有多深,有多长,我不知道,因为河上弥蒙着朦胧的烟雾,我看不清对面。只是脑海中恍忽有着它的景象,那里有青葱的草地,芬香的花朵,还有辛勤劳作的人们。而外国历史我倒是记住了不少,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什么巴黎公社……可我还是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在经历了五千年之后,依旧被人们所传颂,学习。所以当我第一次看见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突然捕捉到了什么一瞬而逝的珍贵东西,在心中悄悄念了千百遍,一次又一次。
  西学中源就是西方的文化是以中国为源头开始的。这也不奇怪,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也不算少,自然有思维的碰撞,想法就很多,发明创造自然也多。可,为什么仅仅只是在中国起源呢?而并不是中?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将自己的思维点点滴滴汇聚起来,慢慢收寻着,变成天空中那耀眼的星光,值得全世界的每个人去凝望呢?
  也许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儒弱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妥协,导致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渐渐削弱,如同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形越来越小,直至最后的消失只留下鲜艳的回忆。
  我们为何会从文化自信转变到文化丢失,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古时人们对文化的不重视吗?是的,我们当然不否认这是其中的原因,可如今的我们又在做些什么?虽然心中有满腔对中国文化的期盼,但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并未有什么真正的行动。
  抵制外来文化?好像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全盘接受,也不那么正确。也许正像鲁迅《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再借用政治中所学的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对接。 不断发扬中国文化,提升和改造。
  总有一天,我和中国文化会隔得越来越近,那烟雾终究会消散,我会渡过小河,在中国文化上种植苍天大树……
文化丢弃?不,丢弃是自信的垫脚石。

呼唤礼仪的回归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2)班 仲兰心 指导老师:严倩

  《礼记》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举世公认为文明古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国的芸芸子民,为何在今天沦为遭人诟病的尴尬境地?
  且不说国人在国内的种种陋习:下飞机争先恐后、公交上大声喧哗、过马路闯红灯、开车不讲规则、沿途乱扔垃圾、餐馆吃饭大呼小叫……前期有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随意雕刻到此一游以及在法国卢浮宫泡脚这两大新闻一传回国内,网友就批评丢人丢到巴黎去了。当下国外各种景点的警示标语禁止吸烟”“禁止拍照”“禁止乱涂乱画都是用简体中文书写就,其指向不言而喻——显然只是针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我等。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细思极恐、芒刺在背!
  联系到近年来此起彼伏的林林总总排华事件,我们在指摘某些大国别有用心的政治伎俩之余,是否也需要揽镜自照,抚躬自问一番:我们是否跑得太快,忘记随身携带老祖宗传承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礼仪之本了呢?
  环顾四周:中午饭点时争先恐后,小伙伴们蜂拥而出,上下楼梯乱作一团,全然没有上下行之分。一路上也少不了大声喧哗,嬉笑打闹就差载歌载舞了。极目远眺:一个人的素质也是国民素质的缩影,某些程度上一群在卢浮宫泡脚的大妈比获得文学诺奖的莫言更凸显国人的形象。
  如是,呼唤礼仪的回归就在今天。为你,为我,在你,在我!
  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用语得体、坐公交车时给旁边步履蹒跚的老奶奶让个座位这样的小事,其实也是大事。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网上千言万语的吐槽,不如随手捡起一片垃圾;各类高调的朋友圈晒秀,不如静静的为后来者扶一把门。素质是通过规矩塑成的,而比规矩更高的是人的自觉性,自我约束达到一定的境界了,礼仪就水到渠成了。
  可可.香奈儿说得好: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伸出热情的双手虔诚地拥抱礼仪的回归吧!

守望千年的美丽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2)班 周颖 指导老师:严倩
  艾青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泱泱华夏,正是我深爱着的土地。
  华夏文明,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历经千年,在东方时空乃至世界范围内仍然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的展现,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根。
  单就文学一脉而言,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便足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宏阔的文化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更别说还有曲艺的优美,国画的空灵,茶文化的高雅,各种器具与建筑的精致……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那种传承千百年的美丽常让我们觉得它们美得令人无所适从,目不暇接。
  可惜,这种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美丽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敢于破格、日新、造世界、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中国青少年正在为追寻思想上的“自由”而努力远离传统带来的“束缚”。于是,我们的英文、韩语流畅无比,却看不懂一段文言文;我们会写漂亮的英文花体字,却不会拿中国的毛笔;我们喝咖啡、可乐,忘记了曾是世界级奢侈品的中国茶;我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忽视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的中餐;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韩国人却拿着我们的端午节去申遗;我们看着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忘记了曾经让世界惊诧的中国水墨动画;我们狂热地学习外文、西方礼仪,盼着孩子出国留洋,可外国人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要学习中国文化……
  正因如此,传统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可这种缺失,并没有给我们带走发展中的“束缚”和思想解放的“自由”。恰恰相反,这种“无所依附的自由”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所归依的彷徨。“中华文明的大厦,不可能建筑在异质文化基础上。”一味的苏化和西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死胡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思想行为的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教会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所需要的正是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守望那千年的美丽,拒绝“无所依附的自由”。




界对文化的认同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3)班 陈昌昊 指导教师:刘建中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有四千多年,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直腾飞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上空。而在最后的短短几百年中,在枪炮与硝烟的交叠中,巨龙逐渐下坠,雄狮缓缓入睡。中国人逐渐被经济、军事强国所轻视。我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屈辱。
  在中国被打开国门之后,中国就成为了一直被宰割的对象。中国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充满了恐惧,感到不知所措。而外国列强就将其视为软弱无能,并动起了他们的罪恶之手。在文化方面,外国一直对自己几百年的工业化文明引以为豪。并排斥古老的中国文明和朴实的中国人。
  美国,一个文化大熔炉,本应包容所有友好的外来文化。中国的劳工对美国的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却就此将中国人视作牛马,不停地剥削他们,这本不是一个大国所为。即使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部分人仍将中华民族视作好战、自利的民族,认为中国和中国人没有友好精神。华人仍在各种非议与传统偏见中不断挣扎。我们的民族仍不能摆脱国际社会的种种无端的指责与无端的排斥。
  昨天,我们被列强所侵占,被欺凌,受屈辱。
  今天,我们仍未摆脱在种族歧视与民族排斥下的阴影。
  昨天,我们被强行通商,被迫打开国门。
  今天,我们的商品走向世界,却饱受国外政策与舆论的重重压力。
  昨天,我们的国家被坚船利炮所威服。
  今天,我们由于巩固国防,却被视作好战与威胁,被横加指责。
  昨天,我们的领土被掠夺、被强占。
  今天,合法的移民却被视作挤占。
  身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我们难道不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吗?我们当然需要。五千年的文化,可并不能毁于一朝一夕。中华民族的精神即使在枪炮与硝烟中,也不会消亡。是的,我们必须认同自己,认同自身的文化。只有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自豪,别人所谓的“指责”与“排斥”才会真正的、完全地被粉碎了。
  明天,中华民族的华夏儿女们将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直自豪。
  明天,国际上的各种声音会重新审视中华民族。
  明天,中华民族的巨龙将继续不断腾飞。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令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伟大复兴!

大学之道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3)班 胡欣悦 指导教师:刘建中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

  曾闻河南省一高级中学校长要求高中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并要求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唤起了一些人对于孔夫子这位“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批判。
  在传统文化热和国学热的潮流下,仿古似乎成了一种牢记文化传承的标签,许多人穿上唐装,吟诵经典诗文,就自以为已经做到了传递古老文脉,体现了自己爱国热情。但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过分追逐于形式只会让人失去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交流,将精华与糟粕照单全收,反而对未来的发展不利。
  就像上文中的校长,要求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是值得褒扬的,但让学生行跪拜礼,未免附庸风雅。儒家强调的礼仪仁义,是与当时环境相结合的,可是现在时代发展,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决孔孟之道。
  回顾历史,五四运动的所谓“打倒孔家店”还没有使我们警醒吗?哲学家曾说过,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不能算一个活着的人,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自然也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我们应该牢记国家的文化记忆,传承民族价值观,做一个灵魂上的中国人。而不是顺应血液中的偏执,走向舍弃或照搬的两个极端。
二.

  习主席曾在青年节发表演讲,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明明德“,指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追求善之花。
  “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成为更好的自己。
  “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完美境界。
  修身养性,以达到圣明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大环境,尤其在网络的飞速发展下,无数键盘侠“拔地而起”,各种舆论满天飞,对于世界观还未形成的学生来说,网络可以说是毒药。这种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遵守君子之德,开启光明大道的修行,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唯有这样,才能正直地生长,最终成为祖国栋梁。
三.

  大学之道,意在传承优秀古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如今时代特征,不断磨练自身,使自己达到至善的目标。
五千年,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信仰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3)班 王思怡 指导教师:陈万丽

  五千年。五千年前,中国像是银杏树的嫩芽。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从小就念的童谣,记录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呢?树叶开始凋零了。中国人依旧昂着不愿服输的头,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有着可笑的自尊。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不统统都是中国人的发明?洋人?不过是野蛮人罢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令人啼笑皆非。于是,照样种地,照样织布,照样的小农经济。直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贫困,饥饿……中国人害怕了,来源于五千年文化的自信心遭受挫败,于是又变成了崇洋媚外,什么都是外国好。外国的大米,外国的布匹,外国的思想……甚至是外国的鸦片,都是好的。
  文明尽失,自信消亡,信仰几灭,中国像是空有外壳的巨人,失去了他自己的思想。
  一味地学习西方就是好吗?我们学习西方的制度,照搬西方的方法。不行,走不通,还是走不通。这个有着太久远历史的大国,有着与那些年轻国家太多的不同。全盘西化,梦想着经济像西方那样腾飞,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怎么总是失败?难道一个屹立五千年不倒的树,真的老了,寿尽了吗?
  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注定了中国依旧无法发展。
  仔细想想,从百家思想,到独尊儒术……难道那五千年的历史,就真的一无是处?
  想起去年国庆,中国人在日本购买化妆品,电子产品,奢侈品……为此日本多了一个新词,翻译为中文是爆买,来形容那些在日本疯狂购物的中国人。当然,也许国货真的质量上不如日货,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爆买更多来自于,中国人的信心未曾恢复。即使现在中国依旧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谁却也不得不承认,相比美国日本西欧,我们还是差的太远太远。中国人的自信,早在那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被抹灭啦。
  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找回自信。
  改革开放及东亚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的文化土壤能够建立起现代文明,中国文化能过完成自我改造和升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文化对接。
  我们只是不够自信,我们总认为全世界都对中国人有偏见,是的没错,从前美国的东亚病夫,又或者是二战时日本人对中国人戏谑式地屠杀,他们曾经对我们是有偏见,然而现在,瞧不起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外来文化并不都是糟粕,也不全是精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华夏儿女,子子孙孙,会不会更值得被我们当做信仰呢。

过去 现在 将来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6)班  吕悦   指导教师:刘建中

  过去,在人们的眼中,东和西是两个对立的方面,他们看不到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世界是有一个个单独存在的个体组成的。那么,难道东方和西方之间真的没有共通之处?真的没有值得彼此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么?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时候却有着西学中源的说法。而什么是西学中源”?在汉唐之时,中国有许多先进的东西传到了西域,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向了西方,但西方虽然接受了这些精华,却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比如说当今的日本,在唐朝盛世的时候,日本还是一个很小的附属国,他派使节来唐朝拜访时,学习了许多唐朝的东西,服饰,礼节,文化等。但是历史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在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一直采用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清朝统治者的眼中,他们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了,他们不需要外来的帮助,就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正因为如此,才会闹出当时的中国人把有着蓝眼睛的外国人当做水鬼的笑话,才会导致清政府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英国使者的通商请求,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落后。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当中提到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是呀,对于我们来说,送出去的太多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送出去的,我们都在送,我们拿来的很少,到底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愿意去接受外来的东西呢?
  因为信心!
  因为中国人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否定,他们认为中国从政治到文化什么都是不如西方,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就算去学习了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种想法,曾让中国在历史的道路上一度失去了光彩。任职让今天的我们还承受着这种文化带来的自卑与断层恶果。
  在历史的道路上并没有任何可以回头的道路,只能进,不能退!
  历史的痕迹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味的送出,不去拿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我们要充满自信的,有选择的拿来。
  今天的我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要如何避免历史文化悲剧的重演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的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增强自己对国家和名族的信心,在中国文化如同潺潺溪流般淌进人们的心田,滋润心田。
  历史的发展其实我们不能一味的西化,可以把东西方的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东方和西方的不同文化就像是一个人的两种神态,代表着人类的两面,真正的文化真理是一样的,如果将两者进行互补,让光明的文化从东方来,自由的文化从西方来,让这种文化训练我们的灵魂,处处融汇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也可以让我们的将来更加的美好吗?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发展更加迅速,我希望用文化的结合让中国的精神文明更加的美好!
德承生命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6)班  戴雨昕  指导教师:刘建中

  醒来吧!
  看看你的生命!
  以亿万计的时光之前,那是一个神秘而久远的年代。人类出现,智慧出现,思想出现。在波澜不息的时空河中,人类以主宰者的身份活跃在思想的空间里。而中国的思想,则是这个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真善美为基,以九德为发展,构造一个纷繁的智慧王国。
  现代中国社会,却在这样壮丽的王国中迷失。
  许多正值青年的人徘徊在浅薄的知识层不愿也不知向思想深层探索,一股国学热风吹来却使视野更加迷糊。
  不妨翻阅泛黄的古书,去体会文字之下的中国古代思想灵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语出《礼记·大学》。很短很精练,这是所有古文的特点,因此才会让人回味无穷。
  人归本性,弃旧图新,精益求精。
  如果这么理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昭然若揭。大学教人的道理,要让人弘扬自身光明正大的优秀品德,让人去除污染而焕然一新,并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追求卓越、追求完善,并且保持不变。
  首先要回归本源回归真我。社会让人们不得不以面具示人,把自身的一切隐藏,不论善恶。自我封闭在不透光的屋内,渐渐阴暗而负能满满。如果我们将房间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让心灵的小屋渐渐被温暖的阳光盛满,拥有满到溢出的正能量,那么这才会让未来更加有意义。
  然后放手吧,去接触这个世界。
  逆风行走有灰吹来,顶雨前行混杂泥土的水溅在身上。满身灰尘站在天地之间,仰望天空有阳光照在身上。渐渐灰尘散去面目全新再次踏上征程。这是从灵魂深处散发的自然光辉,从出生那一刻就携带着,会在历尽挫折时不断闪耀以治愈身上出现的伤口,哪怕旧疾未愈又添新伤也会成为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不断鼓舞自己在生命之山上攀登至一个新的高度。
  接着把生命握在手中,再精细地、慢慢地描摹独属于自己的纹理。
  玉不琢,不成器。但也并非玉琢之后,就一定成器。一件完美的工艺品,要有精巧的构思、精湛的雕刻技巧、精密的设计和精美的外观,最重要的还有精致的内在,才是一件完美的成品。每个人的生命长短虽说参差不齐但其实差别并不大,我们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我们可以将生命的宽度有价值地无限延长。站在自己的生命土地上,左右看去要一望无际。每向前走一步要步步生莲,让走的每一步都必须灿若朝霞流光溢彩,不愧对于别人更不愧对于自己。前进的道路可以有弯路,但是必须有目标让自己在精神上笔直地前行,这样创造的生命,才可以被称为精品,才有价值,才能有可以延续下去的灵魂。
  当到达最完美的境界时,并不代表可以停止。更何况没有什么可以达到完美。所以我们必须再探索再向前,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必须前进。在这样的状态把自己高尚的品德保持,不能让它因为时间流逝而滑坡跌落。
  这也许就是大人之学的内在。在个人理解中很简单,无非是焕发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断前进完善自我,再在最终把美好的品德保持下去。
  但是我们终究无法完全领悟透彻,每个人的眼中投射的思想都不尽相同。
  这时候我们只要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无论带着迷茫还是坚定的思想,在这片延续千年的思想王国中徜徉,把这样的精神力量延续,直到永恒。

高考天问复问天
  江苏省镇江中学 班级:高一(4)班  孙逸杰 指导教师:严倩

  忆往昔之科举,叹今朝之高考,悯古今之学士,圆梦何其之难也!
                                           ——————题记
  自开始读书那天起,我就从老师口中听说了这个词——高考。一个令我我充满幻想而又带有敬畏的词。快十年过去了,在这充满血与汗的十年里,我对高考的认识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一开始觉得她无比的神圣,过了些年又随大流地认为高考是落后的,是误人前程的。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不能片面地从单方面的的利害来批判抑或是褒赏高考,倘若那样就未免丧失了作为中国人应有的睿智和理性。
  高考无罪。
  对于那些驳斥并主张取消高考的人,我想对他们们说:“高考无罪!”
  高考,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其本身是没错的。倘若不信,不如让我们反观一下历朝历代。自科举制施行以来,国家通过这一手段,选拔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历史的成功告诉我们;高考无罪。
  既然高考无罪,那么究竟是什么在蹂躏着千万莘莘学子呢
  与 高考一词并存的,还有一个词叫“高考制度。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高考制度包括高考的志愿填报,名额分配,招生规则和与高考制度相匹配的应试教育等。总而言之,是高考制度的弊端使中国学生辛苦18年而得不到心中满意的结果。
  高考相对公平。
  《高考天问》中的论述大多太过局限,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高考的利与弊。就宏观而言,高考是相对公平的。几十万人同时,不同地,拿到同一张试卷,在同样的时间里交卷,让统一的参考答案检阅。没有人敢说这样不公平。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公平”,中国的高考制度才力求在处处相同,甚至是他们教人的方法,或是教出来的“人才.
  高考既无罪又公平,人们如此怒斥高考难道是一派胡言吗?看似做到人人公平的高考制度,其实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它的落后,未与时俱进。中国学生前18年的青春几乎同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的青春相同。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模式,一尘不变的学科……将学生压制成一个个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到最后却只有一个标准-----高考。那些合乎规格的可以成为上乘品,从此飞黄腾达。而那些稍有瑕疵的,要么回炉重塑,要么就此堕落。敢问人天生就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不能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呢?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请教育专家站在新生儿的床边,提前预估其能力,一旦不符合要求就“就地行刑”.何必让他再受18年的“人间苦难,到头来依旧被高考制度宣判死刑。可笑,可恨!
  倘若承认并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那么就应该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而如今,我们是在大学里分专业,太迟!应根据学生的优势、兴趣提前规划。高中就实行跑班制,让学生主修优势学科而降低其余学科要求以减负。还可以将高考分成多次,分布在应届生的各个年龄段上,使高考分流,避免一考定终生……
  正如科举题中所问:“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依我拙见,应当是三者统筹兼顾为最急策。若高考制度真有实质上的改革,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高考天问复问天,考生在夹缝中求生存。正确的道路仍然在探索,相信千百年后,也会有人像我们如今七嘴八舌地议论科举一样,议论高考吧!

“西学中源”----我们的自信呢?
学校:江苏省镇江中学  班级:高一4  姓名:唐文妍  指导老师:严倩

  先来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人,他的学识极其渊博,于是他把自己所知的教授给了别人;后来呀,来了一群外国佬,把他们所知的东西带给了这位学识渊博的人,他惊奇地发现,那些外国人告诉他的都是他早已拥有的东西,他自负了起来,认为什么都源于自己,开始不断追溯,最后和邻居打了架,把自己的自信全打掉了,只一味地认为别人的更好,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个可悲的聪明人,正是中国!
  明代末年的中国,为了接受外来的新生事物,产生了“西学中源”的想法,这样一来,既可以大赞西方的进步,又让人们不忘这进步的根源还是咱中国。尽管到了19世纪末,这种想法变了味儿,成了“什么都是中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学中源”还是增加了中国的自信,维护了我们的民族尊严。但是,后来呢,我们被“西方的进步”吓到了,被打怕了,根源意识动摇了,认为自己从头到脚比西方低一等了;那自信心被挫败了,突然间消失了。    
  要我说,什么“完全不如西方”的想法,是思维的误区!某些人自以为是,将中国文化贬得一文不值。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延伸至现代,这就是那些盲目媚外的行为。可曾想过,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外语学前教育的海报,那些天天将孩子往英语学习机构送的家长们,他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抓孩子的外语教育,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之又少的汉语教育,对母语的忽视与不屑,让人可悲可叹。一个不能将母语学好的人,谈何爱国?更让人可悲的,是那些将自家文化当作外来文化而加以批判的虚伪的爱国者;当对中国古代服饰爱好的人,将心爱的古装穿上街时,竟会有人认为那是和服是韩服,大骂古装爱好者为卖国贼,他们又哪里知道,有许多外国的民族服饰其构思都来自汉服;我很难想象,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把我们的细想侵到了何种地步。
  当然,找回文化的自信,并不是说要全面复古。现代化的中国,要用现代文化来找回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将其结合!人们注重教育,就让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让它变成卷上的数值;人们喜欢娱乐,就试着将传统文化变成综艺的元素;人们对其重视了,了解了,才会有文化的认同感!在现代,不妨再让人们知道“西学中源”,用思想的变革唤回我们的自信!
  文化的自信到哪了?它沉睡在我们的思想中,如一条卧龙,等待着我们的呼唤,只有你我携手,它才会东山再起,力挽狂澜!
                      
学堂之设,其旨孰为最急策
镇江中学  高一(6)班  徐 怡    指导教师  姚习梅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时,在“时务策”中有这样一道题,问题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其意思大致是问考生最应该受到重视的是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还是职业技术的培养。这道题即使放在当今,我们也说不出它有没有标准答案。三者孰为最急,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我认为,陶铸国民为最急,造就人才次之,振兴实业再次之。
  有幸拜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会试的文選,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相当有才华和远见的人。虽然据说他能考中状元是因为他名字中的“春霖”二字有甘霖普降之意而合了慈禧的眼缘,但他的文章有理有据,短小精悍。他的观点,也是陶铸国民为先,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为后。如今,时代变了,制度变了,但他的一些观点仍然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为什么以陶铸国民为先呢?这个问题倒过来问似乎更容易回答些,为什么不以造就人才或振兴实业为先?在说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位东晋时的名人吧。
  说到东晋,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魏晋名士的绝代风流,孰不知,在那些名士的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石崇,我们只说他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只说他富可敌国,却忽略了他与王恺争豪斗富的荒淫之极。再例如王敦,他在石崇杀了三人后仍不肯饮酒,石崇为了夸富而滥杀无辜,王敦则更是冷酷无情。还有王戎的吝啬,嵇康的傲慢,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他们是人才吗,只说王敦吧,能当上大将军,又怎么会不是人才?但他的品行素质又怎么样呢?不忠君,不爱国,冷漠,自私,纵然是人才又怎样,还不是留下了千古的骂名。
  谈到这里,不以造就人才为先的原因已经呼之欲出了。人才固然重要,当今的基本国策中也有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前提,那就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如果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却不能为我所用而便宜了别人,那不如不塑造,至少那样不会增长别人的实力。
  振兴实业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人才的塑造则更为急迫,原因说到底只有两个字——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缺乏的不是劳动力,而是领导者,也就是人才。我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常常打趣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如果国家是房屋,那么人才就是栋梁,栋梁折断,房屋就会坍塌。没有人才,便要走许多弯路,历许多周折。
  《左传》中的“子产论尹何为邑”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个观点,其中“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更是生动鲜明。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您拥有美丽的锦缎,您是不会让人用锦缎来学裁剪的。锦缎尚且不会让无能之人裁剪,更何况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各项产业呢!所以农,工,商,矿诸学,都离不开人才。
  素质教育,是我们如今一直在推崇、发展的。从新闻中,我们总是见到中国人在国外被说是没素质,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常常自豪于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却忽略了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儒家,道家的文化去了哪?其实它们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不去继承。因此,素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它对国家的作用不如人才塑造和振兴实业那般立竿见影,它的影响,是细水长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水滴石穿,积少成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论过多久都是一样的。
我们再说说最后一次科举吧,那时国家到了怎样一个地步啊!西方的铁骑踏入了国门,民族的尊严被肆意践踏,但那时清政府都出了什么题?史论第一题论藩镇,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以“攘外必先安内”为信条,重点还是防内;第三题是问商鞅变法、孔明治蜀、王安石变法该效仿谁,事实证明,他们不是想变法,恰恰相反,他们在拖延,拖延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不否认,那次的科举问题中有闪光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
  而这最后一次科举,也恰恰证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那时百姓心中有忠爱之心,有自己的思想和民族尊严,那么,百年耻辱就不会来得那样轻松。那些大臣,何尝不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但他们大多数人做了什么呢?翻开史书,一张张,一页页,记载的又是谁的血与泪呢?
  素质教育,人才塑造,振兴实业都是必要的,三者几乎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没有陶铸国民,提高素质为前提,那么就算国家实力提高了,也不会得到他国的尊重,这也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原因。
  我知道,我的观点只能代表一些人,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只是说出我想说的,去做我所能做的,仅此而已。

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
镇江中学  高一(6)班 周诗涵 指导教师 姚习梅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古人对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动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怎么尊重。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革命使得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缺陷,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被保留了。然而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呢?恰恰相反,我们到处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爱惜和保护。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宫殿,都被保存其原物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和历史文化。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在世间消失。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做的。
  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在特定场合不应目中无人地放肆,要让文明的言行举止成为生活的常态。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以史为鉴,创造未来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1)班 顾世凤 指导教师:严燕汝

  可能记否,在几十年前,日本人的铁骑在我神州大地上肆意践踏,妄图在三个月内占我张华,在我国内肆意屠杀我同胞?
  可能记否,在一百多年前,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开着冒着黑烟的铁船,用蛮横的方式破开我国大门,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
  想当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康乾之时,外邦对我泱泱大国,无不俯首称臣。但在近代,却沦落到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不仅损失了无数金银,还被迫割让了许多土地!究其原因,一句话——闭关自守,不思变革。
  在西方,别国在实行开明的政治制度时,我们却在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别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变革时,我们却在实行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别国利用我们所发明创造的火药、指南针安装在军舰上组合成无所畏惧的舰船,我们却用火药做成鞭炮,把指南针当作那些神棍的风水罗盘。
  这无疑是一种耻辱,别人拿着自己发明的东西将自己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就像蝼蚁与大象身份的对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拳头大、实力强就是硬道理。
  有人说,新中国是靠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我却不认同这个观点。在静待,冷兵器亦逐渐退出历史的大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性能优越的现代武器。所以,在战场上,勇气已不再如以前那般,放在首位的是武器。单纯的小米加步枪抵得过飞机大炮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小米加步枪或许起了重要作用,但绝不会是根本作用。
  在现代化战争中,各种先进武器令人眼花缭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在现代化战争中,武器的先进与否至关重要。
  当初,飞机只不过是一个架子,加上了一台发动机而已,如今飞机却发展到有许多种威力强大的机型,这是被动发展。敌国的实力不断强调,因此,世界各大强国都在不断的发明创新,力求领先世界。
  中国当然也必须这样。当初国事太平,人们就松懈了。当国人饱尝弱国的滋味时,终于醒悟了,不断创新。因不满足于炸弹的威力,于是造出了核弹,并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2012年9月5日,国防部宣布,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5日正式交接入列……
只有以史为鉴,时时提醒自己当年我国国人遭受的磨难,才能不断进步,才可创造未来!
                              
从自信开始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7)班 汤馨悦 指导教师:严燕汝
  提到“中国”这两个字,不少人都会联想到‘‘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古国’’之类的词眼。然而这个曾经一度辉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大国,也有过在一夕之间陷入黑暗,迷茫,无措。在不断摸索中寻找自信。
  烽火硝烟,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当中,而这都源于战乱,那是比一切都可拍的,他可以让一个国家就此一蹶不振,甚至从历史上消失,当然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就此飞黄腾达,而这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态度,人民的态度。当你跌得血肉模糊时,是默默落泪,让泪水“腐化”伤口,更加疼痛;还是静静整理那颗像玻璃一样破碎的心,包扎好伤口,重拾自信,打败那个因失败而悄然入住的心魔。
而那时中国陷入一个深渊,而对于其原因,各有各的看法,但“闭关锁国”无疑是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这使得许多西方大国都开始对中国产生好奇,慢慢地,觊觎中国这个拥有众多财力与资源的国家。私运鸦片,使得无数青少年,达官贵人就此沉迷于此,无法自拔,最后骨瘦如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总说青年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这片花园里的花不再争相斗艳,渐渐凋零,那么不久之后还剩下什么。可能只有过往的回忆。幸得后来林则徐虎门销烟,却没有换来平静与重生,而是一场战争。这或许不是战争的直接原因,但成了西方人最好的借口,入侵中国。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打响,往后几十年的中国便成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不停地被侵略,掠夺,一个有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造就今日地图上中国“雄鸡”的轮廓。许多文化古物也在那时流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个曾经耗费巨大财力人力打造的人间仙境——圆明园,一夜之间,一把熊熊烈火,化为一片废墟,自信也随之一点一点流逝。
  自信决定成败,它是一个无形的力量,却很强大。中国不仅拥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还有巨大的人口,这便是优势。若团结一致,一心抗敌,那或许就可以说是无人可挡了。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等待人民的觉醒,重拾那份久违的自信。一切从自信开始,把失去的一点一点找回来,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毕竟我们是这片地球村上唯一一个走过五千个岁月的国度。
  自信与团结开启了我们通往胜利的大门。1945年,日本投降,泛着淡淡黄色的篇章伴着无数人的血与泪华丽地翻了过去迎来崭新的一页,继续撰写中国历史。
  至今,中国一步步向上攀岩,中国文化进行自我改造和升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再现光芒。耳畔仿佛想起那天安门前铿锵有力的军阀声,在对世界宣告,中国军人的自信,中华民族的自信,中国的自信!


                             大学之道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1)班 王擎天 指导教师:严燕汝

    《礼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为“至善”?又如何“止于至善”?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唯有当一个民族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齐家治国为志向,这个民族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文化之光。
   纵观华夏文明,有多少文人志士秉承着“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在通往“至善”的道路上修行着,朱熹、程颢、王阳明……他们无不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至善”,唯有“明明德”与“亲民”,唯有用知识端正心思,用意念修养品性,用道德治理国家。
  于是,知一切的一切便归宗到了四个字:修养品性。要想国泰明安,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意念真诚,修养品性。因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我想,这便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优秀价值观,这便是“大学之道”,是华夏之灵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满怀热血地读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便参透了中华文明的古老灵魂,也明了了自己未来的道路——学习。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获取知识,我们才能从中丰化出价值,提高自己的品性。因而,学习无不是一种“明德”“亲民”的最好途径,是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佳手段。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我们应该遵守君子之德,用知识丰富自己,用品性提升自己,镇静不躁,意志坚定,端正心思,光明磊落,努力实现个人目标,再以优良的品质去“明明德”“亲民”,实现民族的目标,中华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是通往“至善”的光明大道!
  因此,“大学之道”,便是成人之道、君子之道、民族之道,我们唯有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以治国齐家为志向,方能于大道之中修行出灵魂,达到“至善”的境界。
绘生之底色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7)班 王重庆 指导教师:严燕汝

  生命中,色彩永远像沿途的风景一般,那么美好。点缀着每一道记忆的弧线,就像那生命里最美的彩虹,让人生绚丽多彩。
                                                  ——题记
  生命的旅途需要长途跋涉,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坚强。让我们忘记了悲伤,也完成了心灵的成长。
  年少的我们,何曾没有过梦想。虽然在现实的残酷中感受到了失落和无奈,但却淡却不了心中的渴望。被眼泪打湿的心灵在阳光下晒干,那从心底萌发的希望是生命的生机和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的颜色在霓虹灯下那么耀眼。这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感受到中华国学的厚朴和源远流长,而是肤浅地去了解。人们不断地推崇穿唐装汉服,吟诵古典,可没有人愿意深层次地感悟它。
  中国的未来,肯定是个高速发展的未来,可我们这些青年人不能忘掉老本,去传承这种民族观念,努力实现中国梦。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它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美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考周详,思想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悠悠岁月,有过多少沧桑的变化。还记得那个苏武吗?朔风凛冽,他与冷月相伴;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南顾中原,他不顾荣华富贵。在冰冷的地窖里,他将毡毛与草皮咽下,喝冰水,但热血却在他胸中沸腾着。这是他生命的底色,也是对君子之德的遵守,一个牢记民族使命的中国人。    
  而现代中国的强大力量让人彻底折服。当我体会到北京奥运圣火的圣洁,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欢呼呐喊,我认识到了五星红旗的庄严和美丽,感受到中华民族鲜红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国家的底色,也是每个华夏子女骨子里的底色。这让我一生敬畏而骄傲,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根与梦。
  身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指导我们去做心性光明、行为努力  、目标远大的成年人。我们应牢记民族文化记忆,传承价值观,开启走向光明大道的修行。
  生命本是一张白纸,所以需要我们来描构,无论你是绚丽的彩虹,还是朴素的描绘,那都是人生中最美的色彩,绘出生之底色。  
                                    
                             礼仪之邦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1)班 储楚 指导教师:严燕汝
  远方传来千年前的梵音,沉睡了六百年的文化宝藏终将觉醒,呼唤着我的灵魂。那华夏千百年的积淀,任岁月惹尘,年华老去,我仍将等等千年,驻足于此,堕入轮回,却只为你的归来,重奏礼仪之邦。
  那年正值盛夏,倏地,仿佛上天早已注定,千年前便书写好的命格,我邂逅了华夏文明的积淀——汉服。自我第一眼看见她,便被她的风采所倾倒,想用文字抒写她的美好,又怕文字过于浅薄,不足以记载她的厚重。她传承着华夏千年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她不仅仅是服饰,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徽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每当这大气浑厚的歌声响起,总会不经意泪满襟裳,心中共鸣与乐声长厮不舍分离,六百年的文化断流,让人们识不得她的模样。她渡得过千年寒霜,渡得过诗酒年华,渡得过盛衰兴昌,却渡不过世人不顾而去的目光。我庆幸我遇见了她。初遇时她的端庄美丽,相知时她的大气古朴。让我同等待了一年的花事,只剩内心之喜。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再谱一曲礼仪之邦。回荡于神州大地。以红尘为道场,奏一曲云水禅心,曲水离殇。时光氤氲了缘分,便是因为与她相遇,我才知晓,中国原是衣冠上国,素有章服之美称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也许,便是如此吧。有时,又在感叹,我遇见她的时间刚刚好,她在日渐兴盛,我在日渐长大,她有她的发展,我有我的轨道,偏是如此正好,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只一个转身,惊觉,你也在这,这被蒙尘的文化宝藏。
  “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德为远播,江山错落,人间星火,吐纳着千年壮阔。是了,就是了!君子有德。汉服不仅是华裳,更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德行附于衣冠,复兴之路何其艰难。古书残卷只附于纸上,经年已久,风吹消散。只有精神寄于华裳!身着汉服,历史的厚重感便涌入你的身躯,只为传承千年前的君子有德。开启光明大道的修行。
  看我华夏礼仪之邦,仁义满怀爱无疆,山川叠嶂,万千具像,孕一脉子孙炎黄。我不愿只在梦里与她相知相守,只愿四季流转。命途更迭,她都能传承着千年文化永随世人,将君子有德传遍天下,将民族文化封存于华夏众人心底,永不散去。
  梵音仍未消散,有个来自远方的声音,似低吟,似浅唱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大 学 之 道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3)班 朱悠情     指导教师:徐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都有终结,知道了这件事的程序,就接近事情发展的规律了。
明明德、亲民、止于止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钢领“。
  “明明德”看起来是三纲领中最容易的却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三纲领中排为首位。“明明德”中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发扬、彰显,第二个“明”是名词意为光明、美好。发扬不是传播,不是吹嘘,更不是追捧,它不仅让你听闻、知道,更会让你领悟了解,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美好品德的心悦诚服,让你心甘情愿来“明”此“明德”。那么“明德”又是什么?许多人不太了解,那么从最简单地来说,大家都知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相信它一定算是一种明德。传统的美德能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说“明明德”最重要,是因为在这一纲领中明确了要明辨是非,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为我们指了个明确的方向。
  那么知道了什么是“明德”下面又要怎么办呢?
  第二纲领是“亲民”,“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亲民意为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如果说第一纲领是知识的引导的话,那么这第二纲领应该算是一种具体实践吧。明辩善恶后自然是要去恶从善,从善如流。既然第一纲领最重要那么第二纲领则最难履行。去恶从善,寥寥数笔极其简单的四个字,是多么难做到。“去恶”恶本出自于欲,欲又来自于心。每个人心中都有欲,则每个人就都有恶。去恶谈何容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心如止水,无欲无求的。去恶,应该只是除去恶念,而非恶的本质。那么恶仍存在于人心,所以要从善,用“善”来遏制住恶。“去恶”是一种想法,“从善”则是具体的行为。从善的目的是为了去恶,去恶的意义在于从善。当然“去恶从善”后还要“弃旧图新”。正如朱子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是去恶从善不弃旧图新,那恶还是恶,善最终也会变成恶,唯有弃旧图新才能真正去恶至善。所以说“亲民”之难在于恶难去、善难从、旧难弃、新难图。
  那么如果已经做到了“亲民”又会如何呢?
  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使人的道德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这第三纲领应是个总结,只不过这个总结似有若无。“至善”是一种什么境界?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至善”。所谓“至善”应该只是一个精神寄托。经历了漫长的“明明德”、艰难的“亲民”总要有个目标、有个希望吧,这个希望就是“至善”。虽然“至善”遥不可及,不过一个人尽其一生“明明德”、“亲民”也离“至善”不远了吧。“止于至善”不在于“止”字,而在于“善”字,“止”不是目标,“善”才是最终的目的。古今至善者我们方称之为圣人。
  纵观这“三纲领”主要都是在讲个人修身。古人推崇修身以齐家以治国以平天下,足以观修身的重要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为修身者。修身者须记“三纲领”:“明明德”、“亲民”、终“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人生之道。
行在岔口处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3)班 谢逸琪     指导教师:徐燕

  在21世纪伊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促使文化交流的碰撞愈发激烈。在这样的坏境下,中西文化的选择,就变得越发重要起来。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就这样,被历史的潮流推行至一个重要的岔口处。
  近代的中国正如《荒原》中所描述的: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可若将时光轴向前推进一星半点,便又是另一番风景了。中原慈母手中针线的“临行密密缝”,江南春闺中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故乡柳荫下的“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夜里将军麾下的“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无不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至于西方文明,雅典的民主闻名于世,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深入人心;《荷马史诗》的精巧构思,李斯特《塔索》的扣人心弦,也就更不必说莎士比亚,梭罗,莫泊桑等文学巨匠;肖邦,舒伯特,贝多芬等音乐巨子。莫不宣告着西方文明的丰富多彩。
  追溯至上一个历史发展的岔口处——甲午海战。中日战争的失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苏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更有无数文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将他们的身躯化作烛台,捧出热忱之心化作灯烛,照亮了中国的道路。
  当今社会的人们,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可事实呢?
  现今,行在历史的岔路口,有的人一味崇拜西方,将中化文化践踏于脚底,将其贴上专制主义的标签;又有的人盲目追随国学,将西方文明无视于头顶,将其扣上殖民主义的帽子。只可惜,这两类人都忽略了郑和下西洋对中西交流的巨大贡献 ,更忘记了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丰碑。
  倘若万古湖山到处充斥的是西方的节日,麦当劳遍及大街小巷,英文歌曲恣意唱响。我们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激昂,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又可休息的亭台。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覆灭。要知道孔子的《论语》并不是于丹一人的心得,司马迁的《史记》更不是易中天一人的专利。
  所以在如今这个历史的岔路口上,我们应该学习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二字箴言。中国的文化土壤是肥沃的,西方的文明种子是优良的,若将二者有机结合,定将开出长盛不衰的花。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中国巨龙的腾飞,定将由我们开启。
文化思辨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2)班 蒋玟萱     指导教师:徐燕

  从唐尧虞舜夏商周到宋元明清帝王休。多少次,多少次一座城的倒塌,一个王朝的覆灭,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王朝的屹立。而这一次次朝与朝之间的交替,文化,便在擂鼓声中碰撞……
  因为那深埋于心的热爱,有的人往往在默默望着曾近繁荣的帝国轰然倒塌时留下了愤恨的泪水。那一个个紧咬牙关的灵魂所哀叹的,兴许不是区区一个城的覆灭,甚至不是一个朝的消逝,而是他所深爱的文化。
  因为深爱,因为深爱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想要看着那一尘不变的文化茁壮成长,它是一个名族的信仰,但终究,终究抵不过滚滚的江水。它总有与其它细流交汇的时候,总有汇入大洋的时候,总有被风吹日晒的时候,谁又知道,当两种对峙的文化碰撞时,是否会融合呢?兴许这便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特殊作用吧,它会跨过山和大海,也会穿过人山人海。愈碰撞,愈活力!纵使中间可能会有有撕心裂肺的痛,但那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啊!所以当“闭关锁国”的政策大肆实行时,就注定意味着它会被炮火打破。或许这一切用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就可以解释了吧!是啊,无论是谁,都会认为自己的定时比别人好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执念。可是要知道,被放在盒子里的文化是不会生长的!
  然而,当洋枪洋炮碰上了大刀长剑,一切都换了方向。那种对自己文化一直有的骄傲,在一次次硝烟后的灰头土脸中磨去了棱角。往昔那种对自己文化笃定的眼神在战火弥漫下变得不再清亮。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侮辱挑衅,空有一腔怒火无额还是哑口无言。然后那些原本坚持的在一次次质疑中终于消失殆尽了。“仁、义、信、礼、孝”被看作是无用的空话,人人心中想着只有变得精明,甚至是狡猾,才能成功。毁了那方正的四合院,拆了那白墙黛瓦的江南,新兴的城市在霓虹灯中显得苍白无力。原先古朴的宗庙祠堂让位给了白墙十字顶的西式教堂。还有吗?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的文化还剩多少呢?
  快忘了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口感,一块块精致的牛排驱走了那对大米白面的依恋;快忘了嫦娥的故事,那大红袄花白胡子的圣诞老公公似乎更喜庆些呢;快忘了那座鹊桥了,娇艳的红玫瑰与丝滑的巧克力似乎更能让男男女女们感动呢……
  我喜欢圣托里尼的干净小镇与湛蓝大海,但我也忘不了浅浅细流绕着的江南水乡;我折服于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但我也忘不了那朱墙黄瓦的紫禁之都;我喜爱泰戈尔的热烈哲理的诗界,但我也忘不了那淡淡吟诵“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纳兰性德……
  我一直相信,文化与文化间必有相生相存之法,兴许在古老的编钟声中摇动着的素衣白裳与那电吉他声中蹦跶着的高跟皮鞋相遇以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会在碰撞后迸发出别样的精彩。
  来自四方的文化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那一颗颗鲜活的,迸溅着活力的心定能将那八方的文化紧密相连!

舍得,不舍德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2)班 杨晔芸     指导教师:徐燕

  生命之本是素色画布,可着上显眼的明艳之色,亦可清淡朴素只轻轻拂过。无论人生如何走过,生命画布都不应沾上污渍。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应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
  孔夫子的思想在血液中流淌,“杀身成仁”的人有许多。从佳木斯的张丽莉老师,到浙江的公交司机吴斌。跨越大半个中国,仁德却未因翻山越岭而疲惫睡去。涌现的英雄式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或因见义勇为而受伤,或残疾,甚至失去生命。这一块块画布即使残破,却闪耀着永不消逝,永不会被湮没的光芒。
  他们的光芒闪耀着,却无法照亮有些人的灰暗心灵。他们的德竟无法感化,那些冰封的人格。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利也,名也,权也。”这类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钱,为了权。他们的死生与那些雷锋相比,又如此渺小,卑微甚至低贱。现在翻看报纸,打开手机,所见多为某某因贪污腐败而被调查。不过如果需要办事,而恰好碰上如是的官员,只需准备好足够的钱,接着便是环环相扣的互帮互助,最后无论何事,无论起因,无论结果,都能被摆平。那么,这样热心办事的公仆是否就拥有所谓的德了呢?论其德,若与其所得成正比,那必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但此时,或许该问一句:“在为那些拿着钱的人民服务时,你们是否想起另一方真正的受害者,想起他们在这样号称法治的国家却沦为法律的奴隶,受那些所谓法律之上的人的压迫?”他们是否会因此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生命都失去信心了呢?若如是,我们的中国梦,复兴梦又要从何说起呢?
  如上述者,并非少数。是太过在乎个人所得,将做人之本,君子之德抛至九宵云外,国家的形象因此受损,人们也会怀疑这样的领导集体是否真正有力。而他们,也许拥有过财富,名望与权力,但终会为此付出代价。千年的文化积蕴,德似泰山,不会仅因这样渺小的人偷凿几块山石就塴塌的。这样满是污点的生命画布,总会被历史的大手撕碎,永远失去其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昨日看新闻,又见非法疫苗,涉案更是高达5.7亿元。不仅涉及成人使用疫苗,甚至涉及儿童疫苗。新闻稿中所言最大风险是失效,那么失效之后呢?非法疫苗不会立刻造成生命危险吗?就可以忽略隐藏着的更大的危险吗?如果我们人人都将目光聚集在这一秒,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将在下一秒消逝,自然是不会如现在一样源远流长的。至此不禁要问,各省的药监局是否尽其责任呢?亦或如前文所说那样?更讽刺的是,此案的主谋母女两个,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医科大学毕业。是什么使得白衣天使变成了白衣恶魔?是利益的渴望,让其跨越道德的边界,抛弃医生的职责,让德随着生命散尽。
  这并不是第一例,此前也有许多非法甚至对身体有毒害的食品。提供给婴儿喝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肾衰竭降临那些本应幸福的家庭,比直接宣判他们的死刑更为痛苦。而那些生产者的灵魂又是何等的卑贱,为了金钱利益,不惜在孩子的食品上动手脚,摧残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我们在谴责并惩罚罪魁祸首时,也审视有关部门,以及我们组成的社会。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法,是否依法查处呢?社会的风气是否就是重利的呢?我们应该严惩这样的违法行为,也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去限制这样的行为。如果仅是如此,那此人只会畏于严法而不违法,但从其内心来看,依然是黑暗的,腐朽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便是我们自身。古人就已云仁,德,我们作为传承者应以此善已身。不求杀身成仁,至少无求生以害仁。德不等于得,两者不可互换,我们可以舍得,却不能舍去德。
  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已洗尽其糟粕,留其精华。儒家之大学指引我们一条光明之路,守君子之德才能至善。人人都守护自已心中的一方德,所期望的中国梦近在咫尺。
  善,需舍得,不舍德。
道歉——一个国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2)班 方子宸     指导教师:徐燕
  这是一个国家不能回避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另一个国家对自身的思考。
  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法案,为20世纪初的排华法等法案歧视华人表示歉意。可谓是迟到的正义。
  有句格言如此说来:“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然而如果改正过,修改后,敲定下来是原本就是公平的东西,不叫正义,那么再多的努力都是一纸空谈,反而失去了恢复正义的本心?
  所以,我认为,在改变错误结论时,正义是否有着明确的界限。迟来的正义的确是正义。美国能为历史上的错误道歉,针对特殊的族裔,道歉是一种应有的态度,是良心上的表示。历史上发生的错误实际上是难以补偿,罪过难以追究,而作为道德而伸张正义,良心的提警并无时间限制。反而,这次道歉,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给了他本国民众意识形态上的改变,改变公众对华人的印象,这不仅是为了偿还道德与良心上的债务,更是为了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相比之下,二战后德国人反复向犹太人和以色列表示道歉,要“宽恕德国的所作所为”,被称为历史的典范。而日本在对于二战期间行为的不及时反省,甚至扭曲事实。安倍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的推卸责任,不仅集齐了亚洲有关国家的愤怒,而且美国政府也要求日本正式道歉。
  在美国,1988年里根总统向监狱里的美国籍日本人道歉,1993年国会对一个多世纪前推翻的夏威夷王朝道歉,到了20世纪初对种族隔离的道歉,美国每一次国家和政府道歉背后,都有着公民活动的铺垫。民众们自觉意识到错误,首先进行自我反省,自身意识形态的改变,进而要求政府表态,这每一次国家和政府道歉的背后,都有着社会认识的进步,都使人看到了文明在国家政治层面的繁育。
那么针对道歉,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对于政府来说,为眼前某个具体的事情发表道歉声明,要远比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道歉容易得多。这不仅是因为“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必在伤口上撒盐”。而且很多可能出于“责任分先后,我管我的事”的态度。现在的人只要对现在负责,过去的事有过去的人带走,或者直接吹散在风里。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前辈所犯的错误道歉?或许说,”我没有亲手发动侵华战争“,”屠杀犹太人的政党不是现在的我们“。这里面似乎有些道理,战后的德国人,日本人,完全可以凭此作为开脱责任的理由。但这又有两面。德国人承认了前人的错误,政府考量了良知与和平,选择了道歉。而日本人却认为自己现在的独立和自由与过往大不相同,现在的日本人已不是过去的日本人,大可以不必为过去负责。
  但是,又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答这个问题。孩子成年后要赡养父母,这早已是”道德社会“的一项义务。但如果按日本人的思路,孩子说:“我没有让你们生下我,你们却要生下我,我大可不必对你们负责。”很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所以这就是义务,当然承认过去也是义务,因为前辈跟你们也是来自同一个民族,同一方水土。
  历史过错在很多国家曾发生过,或许“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顺利解决,有的却龙争虎斗。估计这不是勇气和智力的较量,大抵是道德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吧。
  美国参议院就历史排华案的道歉不必视为国家道歉的典范,但不能就其“迟来”而拒绝接受。可见,这里的人类文明,道德伦理已经开始自我反省,如果一味否认或不接受,那终究敌不过人类文明之轮隆隆向前。

  接受,共进,吾中华大国之文明定长盛不衰。
创新+经典=辉煌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5)班 朱新宇 指导教师:陈万丽

  经典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创新是袍子上闪烁的珍珠;经典是一篇辉煌的乐章,创新是摄人心魂的修饰音;经典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简单生活,创新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世外逍遥……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脱离经典,亦不可疲于创新,创新与经典结合,造文化盛世,构美好生活。
  中国文化不缺少经典,但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文化”却嫌弃传统文化的老旧,想要另辟蹊径,紧盯“送来”的外国文化。打开电视,不难看见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歌曲,美国的电影。和一个中学生谈论起韩国明星,他可能了如指掌,但谈论起孔孟之道,却又是熟悉而陌生,难道中学生心中的中国文化只是语文课本中那小小的一块?
  走进祖先的世界,翻开历史的画卷,莫高窟的壁画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向我们招手。无论是魏晋的低吟浅唱,还是宋代的壮志难酬;无论是盛唐的大漠孤烟,还是晚清的寂寥渔歌至今还让人沉醉其中。百姓勤劳耕作,与远亲近邻相处是何等幸福?每年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做饭,围桌而坐,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其乐融融。
  那些美好的生活的确曾出现过,但对于我们来说,那只是一种回忆,一种精神上的“别处”。因为,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可谓一列飞速行驶的动车,与时代共进,窗外的风景也是美轮美奂,融汇四海,贯彻古今,文化可谓百家争鸣,思想可谓遍地开花,这就要求新一代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沉迷于“洋文化”而迷失自我,随波逐流的年轻人,很多心系祖国的有志之士觉得他们是可恨的,毕竟青年是中国的未来,青年对“洋文化”的喜爱带来的结果一定是本国文化的淡化。但这一部分人却又是可怜的。比起中国古典文化,“洋文化”确实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对于拿一本古籍摇头晃脑地诵读难懂的诗词,还不如听一段激情奔放的音乐,看一段引人发笑的电影。年轻人如新长出的嫩苗,文化如浇灌他们的养料,一亩田地如果没有合适作物生长的养料必会导致一季的无收,长此,便是田地的荒废。
  诚然,中国文化若想与时俱进,创新是不可少的。
  千百年前,孔子如雄鹰,游列国,剑试天下,庄子如燕雀,逍遥自在,随遇而安。兰亭前有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竹林下有东坡居士的烟雨平生。而如今,往昔的文人雅士,贤才鸿儒却又成了过眼云烟。
  既然照搬前馨已不可能,所以年轻一代更不可安于现状,凡事安乐使之湮灭,砥砺中流,踏实精进,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或许几年以后,年轻人不再盲目崇拜“洋文化”,因为他们有使他们自信的本国文化。一种结合了古代“外儒内道”的现在文化,是工作中聪明踏实,独挡一面,生活中多情浪漫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是梦一般的现实,或许,只是现实般的梦。
  拘泥于经典只会使文化迂腐,盲目于创新更会让文化轻浮。所以,经典与创新结合,创文化盛世,构美好生活。

君子之德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15)班 丁嘉怡 指导教师:陈万丽

  儒家中强调的“大学”便是君子之学。君子,即为有德才的人。《礼记·大学》中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君子德行,便是做人不可缺少的。
  君子明德,即为做到心性光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若不心性光明,当人面是一套,背后又做一套,这又如何能为君子。对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若不但不义取,反而多拿行骗,无义可言。这样给别人留有余地,给自己留后路。双方便能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信”最能体现心中光明,诚信是最重要的。商人最重信。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还要考虑未来,诚信能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当然,任何人都要诚信,诚信是相互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基础。古有“立木为信”,“一诺千金”,商鞅便拥有君子六德中的信,因此他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变法成功。烽火戏诸侯,因失信于诸侯而而自取其辱,身死国亡。还有韩信,因漂母一饭之恩,并许下报答之诺,做了楚王的他真以黄金千两作答。商鞅与韩信都做到了诚信,即都为心性光明的,可见成大事者必做到心性光明。
  君子要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美国的兰斯、阿姆斯特朗小时候生父抛弃了他,为了逃离恶毒的继父,让母亲不再受穷,带着目标进行着自行车训练。因为有了目标,他努力训练,哪怕被卡车撞飞,带伤参加比赛,哪怕得了癌症,却在训练之下夺取了当年环法赛桂冠,这正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古代君子追求大道,严格遵守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以身传扬道义,这便是行为努力。光说不做,永远得不到成功,不比别人有更远大的目标,更加倍的努力,则不能超越别人。

  习主席青年节时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这句话,意在告诉青年人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这些为君子之德。作为青年人,也许我们并不能一下子做到君子六德,但做到诚信,待人表里如一,行为努力,目标远大,便也是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古人以君子之德约束自身,而我们也因向他们一样,约束自己,成就未来。
生命底色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8)班 姚乐 指导教师:陈万丽

  掬一捧心灵的甘泉,滋润心底的情感,拾一杖思潮岸旁的石子,将生命砺炼的底色于此镌刻,使之成为永恒。
一席春风,五月暖流,闻得溪水潺潺,见得姹紫嫣红,可最为充斥双目的却是那小草无声无息钻出荒瘠大地的景象,尽情用他绿色的生命点缀着这个大千世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小草春天生机盎然的赞美,以及它对春天,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四季交替,花开花败,斗转星移,岁月如流水般逝去,做生命旅途上一个蓬勃生机的“小草”,饱尝着辛酸与磨难,体验世态炎凉,打造生命深处的色彩,最终也不见精彩纷呈,仅仅只能捕捉到那瞬间淡淡的内敛的底色,就是那“小草”击穿厚厚冰层,渴望外面世界的激情,最终它聆听了万物之音,享受了雨水滋润,阳光普照的温暖,它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灯红酒绿的浮躁,低吟着一首无字的小诗,成为它每天的日常。
  生命底色需要气候季节的砺炼,需要日月风霜的浸润,也许此生只能终为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为大地平添一份绿色;只能成为一颗星辰,装饰茫茫夜空中的一点星光;只能成为那晶莹水珠,在江河中独自的翻腾奔流,也许此生终是无缘名与利,寂寞、清贫常伴身边,却无怨无悔,用最灿烂的笑容回报这不堪的命运,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多豁达的胸怀,多洒脱的心境!
  用心擦拭生命底色,那心血与汗水浸渍的足迹,于生命过程中,每一个浅深不一的烙印都会成一串美丽的诗篇,也许坎坷曲折阻挡了人生之路,也许惊涛颠覆了生命之舟,也许狂风暴雨摧毁了生命之树,可挡不住生命底色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上下而求索”的生命真谛的光芒。
  用心擦拭生命底色,让自己怀揣明媚的阳光,将真实存在的东西雕琢成生命底色,生命并不是一部史书中仅仅接受壮烈,单单记录光彩的,而是充满了生命真实面目的存在。
  用心擦拭生命底色,领悟到只有矢志不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才能让心底的生命绽放光彩。
  用心擦拭生命底色,用那小草的方式去在心中播种下生的坚持,无畏和希望。

国强足以服众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8)班  窦子璇   指导教师:陈万丽

  中国为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人无法忽视他。在何时中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弱国?是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枪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时?是英法联军火烧我中华皇家园林时?还是签下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
总而言之,那段历史上的中国的确“弱”得让人心惊。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去国外。外国的事物渐渐侵袭着我们。外国的节日充斥着华人的大脑: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外国的食品成为华人的钟爱:炸鸡,汉堡,薯条……:外国的商品跻身于华人所追求的时尚:Dior ,LV, Hermes……当外国的文化融入我们生活时,华人也走出了国门。不知不觉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街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海外华工也越来越多。如今的中国可以说是比得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富强了。那么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是否也可以像对待他国人民一样对待华人呢?或许有些人是这么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美国是一个移民熔炉国家,对待外来移民不能说人人平等,但都是以礼相待。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超级大国,竟出现在华人所居住的小区中有着NO MORE CHINESE的涂鸦。虽事后自发被人改成MORE CHINESE可是排华意向还是足以见得。如果说排华涂鸦是民众自发的话,那么美国政府1882年颁布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以及其延长10年适用。事后对于此行为美国政府只是表示遗憾,并未作出道歉,这足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态度。
  华人就应该被歧视吗?
  当然不是!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的呢?是国弱。几百年前的中国被迫签下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全世界人们的脑中留下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放眼如今的中国:原子弹大成,“神舟”飞船,“蛟龙”下海。。。。这一切都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现在的世界谁还会说中国是“东亚病夫”是“弱国”!那么这改变又是什么导致的呢?是国强。放眼世界,谁敢轻易得罪美国?这就是国强的结果。今天的我们想到美国都是金融大国,超级大国。几百年前的美国也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片受尽屈辱的土地上,如今却有着令人向往的生活。那么着一切的根本就是国强。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只有国强。国强才能服众。当年若是中国不闭关锁国,与世界共同进步,那么帝国主义还敢侵略中国吗?
  现在,我们所处在的学习阶段也是如此。片面的讲,学习成绩的高低现在就是强国和弱国的区别。学习好了,他人才没有训斥你的资本和勇气。不是说学习优异就代表一切。但不管是学习的好坏还是国家的强弱都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行动胜于所言。
  国强足以服众,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时才会更加自信!
文化追溯
江苏省镇江中学  高一(8)班  高凡  指导教师:陈万丽

   回首时间的长河,秦始皇同意六国,建造了享誉世界的长城和兵马俑;项羽刘邦,都是一代枭雄,他们的铮铮铁骨让人敬佩不已;孔子孟子,他们的智慧传颂至今;李白杜甫,他们的诗篇脍炙人口,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人遗留的文化固然至关重要,但现代人民的斗争更是逼退了不少虎视眈眈的大国。鲁迅弃医从文,将多少迷茫人们的心灵唤醒;毛主席带领我们奋勇前进,开拓了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周总理日理万机,一心为了人民,在国际上为我们中国树立形象……还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用自身鲜血铺出新中国前途的战士们,不也一样伟大吗?
    然而辉煌不是永恒的,当英国的大炮轰炸清政府的大门,自以为天下第一的清政府开始丧权辱国。大量人民涌入国外避难。19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只要是开发金矿与修建铁路。1863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雇佣了大批华工。由于大多数华工不计较工种,吃苦耐劳,特别是修筑铁路这种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儿都肯干,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得的廉价劳动力。所以美国的大资本家和大农庄主呼吁摆脱种族偏见,大量使用华工。然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
    但是贫困的美国工人却把自己的苦难归咎于外来华工与他们的竞争。因为富人们需要廉价劳工,而穷苦人却经不起低工资的工作,但华工却对这种低工资无所谓,因为总比他们在中国挣得多。因此,有中国人工作的地方就会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于是,美国穷人就对华工极端仇视。美国的排华行动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19世纪以来,美国种族主义学者不断宣扬白种人是优等民族,其他人种则是次等或劣等民族。种族主义无疑助长了排华工浪潮。
    华人的过于勤劳导致了懒惰美国人的仇视。那么,请问勤劳也是一种错吗?当然这种勤劳也是因为国际形势所逼,这并不能成为仇视华工的理由。美国之所以仇视华人并不仅仅以为这个原因,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充满了粗鲁的中国游客的新闻。
    现如今,即使中国强大了,但是仍有排华观念。中国正在急速发展,但是人的素质却在下降。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习惯性”行为是个难治的顽疾。媒体镜头聚焦下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曝光频繁;长沙世界之窗大卫雕像遭女游客的咸猪手;中国游客涌入南极,拍婚纱照吓跑企鹅;女性游客被指在泰国机场洗手间裸露上身;中国人为了让泰国景区的古钟发出声音公然用脚踢古钟……这些不文明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而连串的旅游“负面清单”纷纷指向中国游客,一度毁损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美国人如此仇视华工,过于“勤劳”是一个理由。但是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却仍遭人白眼,这是为什么?一个国家强大并不是根本,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精神强大才是根本,现如今似乎物质生活掏空了我们的身体,五千年形成的文化教养消失了……
    因此不能一味的抱怨,排华事件双方各有错误,应该做好自身,让别人哑口无言。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