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05阅读
  • 0回复

(大赛回声)王颖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庆观摩学习行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重庆观摩学习行记
湛江开发区第一小学 王颖玫

  重庆,初冬的夜晚是美丽的,一层薄薄的雾在空中轻盈地飘荡着。我们一行十二人在江海燕院长的带领下,坐了二十五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这座交织着行人欢声笑语、汽车嘀嘀喇叭声的朦胧城市之中,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曁纪念《背影》诞生90周年同课异构高峰论坛”活动。
  我们的学习活动紧张而充实。12月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西南大学文学院、璧山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璧山中学承办为期三天的大会开幕了,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长韩其洲、市教科院院长徐辉、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指导大赛工作,全国19省、市、自治区50多位优秀教师进行了激烈角逐,强强对决,精彩纷呈。初中和高中赛课均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初中组同课异构篇目是《背影》,高中组同课异构篇目是《雷雨》,由中国语文届领军人物、清华大学附中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的课作为标杆课,来自广东、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一线名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以及特级教师同台竞技,这些专家、教授、老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同一文本,使大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当然最让我们震撼的是韩军老师执教的标杆课和曾昭曙老师的古诗课。且先看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
  (1)归纳文本内容,关于生命的故事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以此篇一共涉及“朱家几个人物?”入手,得出这是一篇“四代同文”。
  老师提示学生文章写了几个儿子?总结出:这是三个儿子的故事;这是两个父亲的故事;这是两个孙子的故事;这是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这是朱家四条生命的故事。这四个人物血脉相连,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命的链条。已逝、将逝、壮年、未来的。
  (2)分析四次流泪,再次慨叹生命
  老师提问:文中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逐次回答,四次流泪原因: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由此教师总结出:本文不是过去人们的理解“父爱子,子敬父”这个简单的主题,他所描述的话题是——生命!
  四次流泪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个生命哲理的话题。本篇令读者深思: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老师满怀深情地读朱自清《匆匆》中的一段文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背影》不是赞美父性,而是慨叹生命。
  (3)拆解分析“背影”,申述生命之轻
  将“背影”两个字拆开:背+影
  首先是对“背”字的解析:
  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
  背——走背时运。祸不单行。文中记述三重灾难。
  背——离别。“背影”即“悲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是一个悲剧。“背”即死去的影子。
  然后是对“影”字的解析:
  人们把时光总比喻成影子。这说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
  教师朗读朱自清《毁灭》中的文字: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生命是虚幻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4)出示作者短信,幽默点明解读正确
  最后,教师总结,《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
  教师幽默地出示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
  “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
  韩军老师的《背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请同学们要珍重生命!
  《背影》,韩军老师教的不仅仅是语文课,而且是哲学课,是美学课,甚至是生命教育课。
  小学赛课区由深圳宝安区曾昭曙老师上的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让我印象深刻。曾老师课前先出示了一幅画:“2013年韩国总统朴瑾惠在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大学赠送其一幅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法作品,内容正是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清华大学为什么要送朴总统这样一件礼物呢?有何深意?接着,曾老师话锋一转,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金文”字让学生猜这个字,当然学生是猜不出来的。老师解释:“金文像一个人睡在屋下保暖的草褥里。造字本义:天冷时用草褥保暖。古人认为“”是热之始,“”是热之极;“”是冷之始,“”是冷之极——《列子·汤问》由这个“寒”字,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了解作者生平,然后自由地读诗。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老师诗眼“寒”来体会诗人的心境,在王昌龄的诗里,“寒”是他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送任五之桂林》”“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送人归江夏》”“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重别李评事》”再次提问学生从“寒”字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还理解不深,教师出示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比较:“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两首诗都写到了天气变化的词,请从这些词中研究一下,这件事发生在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可是作者为什么说是“寒雨”呢,难道仅仅是心情的问题吗?王昌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出示关于王昌龄的介绍,王昌龄因“不谨细行”,竞致“谤议沸腾”,被贬谪岭南。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再度被贬为江宁丞后不久写的。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竞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由“寒”到“冰”,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学到这里,老师让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王昌龄,辛渐要回去,你希望借辛渐之口向亲友转达自己什么心声?向政敌转达自己什么心声?向皇上转达自己什么心声?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的答案五彩纷呈,但是看出来,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意,也理解了诗情。最后的作业也很有特色:“清华大学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中韩两国文化渊源做分析写下来,这个问题对你们有点大,但我们重在研究……” 生动的课堂掌声不断,令人感动。还有《伯牙绝弦》《司马光救友》《卧看牵牛织女星》等课,每节课都探究出文本背后隐藏的中国式文化……每节课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芬芳,真的是一场文化教学课的盛宴!
  精彩纷呈的课让我们意犹未尽,以“青、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也让我们眼前一亮。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我们参观了璧山实验小学。一走进校园,天空飘来八个字:“青白为人,文雅为志”,这是实验小学的校训。青,为绿色,是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青白即清白,主要指品行端正,廉洁自律。对小学生而言,清白为人就是诚实守信。文雅,既指温文尔雅的气质,也有文才之意,亦形容文学、志趣、艺术之高雅脱俗。文雅为志,就是要树立“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志向。校园的教室、走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布置。学校的信息化特色同样让我很感兴趣,每间教室都配有视觉触摸一体机、蓝牙音响、无尘书写板。学校建设了光纤数字化校园网络,校园网覆盖各教室、办公室,学校还建有专门的录播室。校园处处体现出“育青茁之才,创大雅之堂”的办学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天的行程,我们听课、听报告、参观校园,一系列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
  作课的老师自身素质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甚至生命教育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素养。由此,我想到了《大学》里面的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换句话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要读书获取知识。治理好国家,要获取知识,那么,治理好我们的课堂,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又想到了近年来我区开展的“觉民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要求结合我区历史地域与时代的特点,教育局确定了从“斯道觉民”入手,创建“觉民教育”模式,打造开发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发展新思路。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精神,重树信仰,重建道德。联想到这次的重庆学习之行,深觉其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提高自身学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推进“觉民”教育向纵深发展。
  屠呦呦是中国获诺贝尔奖金的唯一的一位中国女性,她在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时发表演讲,在演讲的最后,她引用了我国唐代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作为结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也想用这首诗作为我此次学习之旅的结束语: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大师的风采,感悟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藏于传统文化中的宝藏。让我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迎接语文教学的真正春天。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