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庙 古建筑的精品
信报记者 李炼
大成广场是璧山县城最大的城市广场,它的得名源于广场边的大成殿。大成殿是璧山文庙的主体建筑。
璧山文庙是重庆直辖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文庙建筑群,也是我市境内至今保存较好、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
敬奉孔子的殿堂
文庙又叫孔庙,是敬奉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在一般情况下,文庙的平面布局,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寺和东、西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一些是文庙特有的建筑和专用名称。如泮池,是一座架着石桥的圆形或半圆形的水池,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指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棂星门是一座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楼,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保佑。大成殿是“集之大成”的殿堂,位于全庙中心,殿内供奉孔子及孟轲、颜回等12位哲人的牌位。后殿为崇圣祠,为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和主体建筑。
文庙建筑历史悠久,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始,文庙建筑便在中国的大地上兴起,经过近2000年的历史,到清末明初,中国几乎有县治以上的地方均有文庙建筑。重庆有籍可考的规模最大的文庙是建于宋绍兴年间的重庆府文庙,即临江门内著名的夫子池,直至抗战时期,此地都是重庆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上世纪80年代,市群众艺术馆的展览馆还设于此,到“夫子池”看展览也是重庆文化人的重要活动之一,许多重要的艺术类展览都在此举办。
800年历史的
璧山文庙
据璧山县文管所所长赵兴忠先生介绍,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历时十余年,至嘉泰四年(1204)秋建成。原建筑有三殿,侧为耳房,山门前建有一座石牌坊,侧有“礼门”、“义路”两坊。现存大成殿、厢房、崇圣祠以及在2001年重新复建的棂星门等,总占地面积(含殿前天井)共1240平方米,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呈对称格局,体现出我国古代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的传统规划方式。
推开大成殿厚重的雕花大门,空荡的殿堂内显得有些幽暗,在赵所长的指引下,我们看到房顶脊檩中部绘有太极八卦图,并有“咸丰四年甲寅四月二十九日毂旦”的字样。赵所长介绍,璧山文庙在南宋始建时,原址在县城南门,明万历年间,县令成宗耀改建在西门内,坐西向东,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文修葺,“仍治南旧址上”,雍正七年覆没,雍正十一年知县许绍熙奉文修葺,仍改立西门内。时至清代中后期,因殿堂破败,县署遂于咸丰四年(1854)重修此庙,同治三年(1865)又予修补,光绪十二年(1887)加以巩固。历代以来,此庙朝拜者众多,香火繁盛,每届县官上任亦必来此庙朝拜孔子神位。
大成殿是文庙建筑中最重要的主体建筑,自1950年起,文庙作为璧山县公安局的办公场所,所以建筑型制得以较好的保存。
在赵所长出示的一份资料上,对大成殿现存的建筑装饰作了详尽的描述:
该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厢房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正殿筑于双层素面台基之上,其台基分别高1.2米和1.4米,阶梯式踏道左右两侧分别为四级、七级。大成殿为木结构古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屋架为抬梁式露明造,11架檐屋前后乳栿,搭牵用四柱,柱径0.51米。面阔五间,明间面阔4.9米,通面阔1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1米,通高14米。下檐斗栱下施普柏枋,为宋以后木构建筑做法。普柏枋横断面12X25厘米。上下檐施斗栱,上檐84攒,下檐110攒,明间施平身科如意斗栱9攒、次间4攒、稍间5攒、柱头科4攒,转角科木栱未施大斗,由柱头上穿榫出四层龙凤形假昂,施平盘小斗、托在大斗上45度斜向成网状叠成蜂窝形,俗称“鸦雀窝”。斜向各挑四层栱,两大斗间正面向里外各出挑两层斗栱,每层均施龙凤昂及多种花饰。梁柱均用石红天然矿物质颜料粉饰。歇山式琉璃瓦屋顶的戗脊、正脊、翼角及鸱吻均用缕空黄、绿色琉璃件组砌。大成殿正面设6个鼓镜式柱础。当心间辟六合门6道,门上部为雕花窗棂。次间各三道六合门,梢间下设障水板,辟窗四道。
璧山县文庙建筑群除大成殿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外,还有殿后的崇圣祠旧址,崇圣祠又名啟圣殿,是供奉孔子母亲的殿堂,位于大成殿后的山坡上,虽建筑已不是原物,但在房屋墙壁上还嵌有许多刻有“啟圣”字样的老砖。在大成殿前,是复建于2001年的棂星门牌楼,此牌楼按传统文庙的棂星门型制建造,冲出坊顶的四根圆柱绘以金色祥云,昭示着国运昌盛,礼仪重光。璧山文庙背后的凤凰坡,是璧山县城的制高点。拾级而上,可见路边的岩壁上,嵌砌着数十尊石雕的宗教佛像、吉祥瑞兽、古代人物雕像以及十多通历代碑刻。这些都是璧山县文物部门经过近20年的工作在县内各地收集抢救而来的,据称其最古老的石刻出自宋代。漫步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民间石刻艺术的长廊,它们与古老的文庙一起,见证着这块土地上星火相传的文脉。
中国古代建筑的
代表典范
在以往的岁月中,文庙是我国城池建筑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不但承载了历代先民对儒家文化和和谐社会的祷愿与向往,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典范,它的中轴线对称格局、抬梁式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等构造和特定的古建筑群规划格局及建筑法式,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众多的古代建筑中,文庙都是居于重要地位的,对研究者而言,对文庙建筑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视的,在现当代,无论是建筑学泰斗梁思成还是其后学,都对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在文庙建筑中考据出中国古代营造法式的诸多精典的传统工艺与技术。著名学者白文明在其鸿篇巨制的《中国古建筑艺术》中指出:“孔(文)庙在我国有着特殊地位,没有哪一座祠庙有它那样悠久、那样阔绰和那样多,因为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中华民族汉文化的主流。”璧山文庙的保护,不但是保护了儒家文化的“香火”,更是保护了一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