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20阅读
  • 0回复

(12届初赛)“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征稿通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29
— 本帖被 长河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7-04-23) —
12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征稿通知
                            


教育局、全日制学校、教育机构、课题参与单位
  “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免费作文赛事。大赛坚持以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为大赛宗旨,以厚积文化底蕴,叙写文化情思;植入文化芯片,抒写文化生活为目标文化育人思想营造校园文化气场,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展示作文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引领作文升级换代。大赛倡导新文化作文写作理念,以培育文化型学生为己任,让作文教学回归教育本质积极推进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
     纵联三千载作文教学史,横跨五大洲人类写作梦。通过大赛促进各中小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激活文化良知,承担文化责任,实现“文化作文”提出的“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构建中国教育魂,打造现代文言,重塑中华文化之终极目标。
  “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是我们针对中国文化基因开出的药方。8届主题语为“文言文,祖宗喊你回家过年”,希望打通文白语言通道,修复文化基因载体,续接传统文化。习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精神,证明我们前瞻而正确。9届主题语为“雄风兮,归来!”希望牢记甲午耻辱,提高文化基因的刚性品质,呼唤汉唐雄风,呼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精神,重新改造宋以降阴柔退避的文化基因,重塑阳刚雄健的钙质脊梁,为全球文化背景下,打造刚柔兼备的中华国防文化,作好基因上的修复工作。第10届主题语为“和平崛起”,希望掌握崛起的时机、分寸及方式。第11届主题语为“基因改造:科技创新,构建未来”,意在完善中华文化重伦理、轻科学的基因特质,重构科学逻辑与人文诗意并重的文化品性。

    第8届、11届着眼于文化基因的修复与完善,第9届、10着眼于社会历史热点引发的思考。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希望大家关注中华文化基因与当前责任及未来走向,主动肩负文化责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尽今天的点滴努力。
  今年着眼于中国文化断层,审视和修复文化基因。主题设置为:“续接教脉:为科举正名——中国第五大发明。”
   为了让师生更好地理解第12届大赛的主题语,主题金题特别策划为“科举擂台”,用科举原题,让同学们基于今天的社会现实去写作。这样的方式,比用任何语言,都更能使师生了解科举设题的特点和高度,与我们今天的高考对比,自然就知道妖魔化科举,只是近百年来积弱状态下部分知识精英或文化暴徒们文化自残的恶果。科举所拥有的民主、公正、公平精神,维护着中华文明的尊严,阐释着1300年间,中国文化基因的民主品质和社会公平水平,已经远远超越西方。甚至,超越今天分省命题和分省录取下的高考制度。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丑化祖先遗存的智慧?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对地域高考特权进行反腐与纠正?
  继承科举精神,不是要回归科举形式,而是续传一种教脉品质,让它滋养一个民族的教育智慧与教育道德。

  我们以商周的礼仪、秦汉的雄心、魏晋的清傲、隋唐的胸襟、宋元的气势、明清的自信拒绝官方行政形式,拒绝杂志社出版社商业诱惑,更拒绝名人明星的浮躁场景。我们高举草根旗帜:以珠峰为旗杆,以黄河长江为旗风,以昆仑秦岭为旗骨,以儒道释为旗语,以龙呤凤鸣为旗啸,以中国版土为旗面,以5000年底蕴为旗史,以东亚文化圈为旗花,以56个民族为旗色,以麒麟北斗为旗徽,飘扬起振兴文化的征旗,以最民间最朴素最良知最实践最中国的方式担当起中国教育改革与实验的责任与希望。

  当你的目光掠过字面,已经看出我们其实是教育界的“志愿者”,也是中国文化的“志愿者”。在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重塑千古教育魂的过程中,“志愿者”的真诚,以文字的厚重、文人的良知、教师的执著、学者的清苦,用宗教的奉献精神,祭奠着一个民族濒临失落的信仰,耕耘着教育的土地,建造着文化的大厦。也许大厦的建筑标志上没有我们的名字,我们只是这个时代有良知和责任的一群,一个注定会以符号形式消失或被遗忘的灵魂。
  但我们阴德永存、文德永留、品德永新。
  我们努力聚集中国民间残存的文化良知,坚守中国教育的桃园净地,以中国文化孝子贤孙的身份,用贫困而富有的方式,守望着和创造着教育的历史。
  值庆幸的是,文化作文新理念照亮了全国各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共同的文化责任与担当成为我们最默契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热爱成为各地有良知与责任的文化人共同的沸点。 这从各地老师们倾听谭蘅君先生讲座后所写的感想及现场效果中得到验证。 
  大赛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成为中国民间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作文赛事之一,每年20多个省市学校参加,成为教育界每年一度最盛大的良知的聚集、道德的聚集、学术的聚集、文化的聚集。

在总结前11届大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现举办12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特面向全国征稿,具体事宜如下:

一、组织机构

  1学术顾问: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

  2、主办单位
    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
    《万象国学》杂志
    重庆五洲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诚善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天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3承办单位
  “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组委会

    4大赛目标
  以最良知的形式,推进教育文化化、传承文化血脉、回归教魂道统。推广文化育人新理念,推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新思想。

  5大赛网站
  http://www.zw99999.com/



二、征稿时间  
  12015929日起至2016528日截稿(以邮箱发送时间为准)。

  2、可以直接网上投稿:直接上传到论坛或大赛专用邮箱。

三、参赛对象
  1、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中小学生(含普中、职中、中专、技校等学生)均可参赛。

   2、各地中小学校,作文培训基地,文学社社团和老师等均可组织团体参赛。

四、参赛要求
  112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2015929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决赛。有条件的省市或区县将组织复赛和省区决赛(文件另行通知)。初赛作文题在公布的试题里面选择,单位参赛不限名额,学生参赛每人仅限1篇。初赛由学校组织初评,按照参赛人数的5%10%选拔优秀稿件,优秀稿件按照235评出一二三等奖全国总决赛拟于2016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首都北京(总决赛永久第一现场)和重庆(总决赛永久第二现场)及西安(第三决赛场)举行,由“文化作文”专家亲自分组命题,采取现场开题、现场决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书面通知)。

  2. 初赛时间:2015929,至2016528日止(以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3、大赛坚持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报名费、评审费或者试卷费用。参赛作文需用大赛专用稿纸书写,集体参赛专用稿纸可从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zw99999.com/ )下载后印制,获奖作品全部打印成电子文档,统一发到大赛专用邮箱

  4、鉴于初赛参评稿件较多,大赛评委会将分省、分区、分组、分批审,并在网站分组、分批发布初赛获奖学生名单。 并在部分省市举行复赛,推荐决赛选手,提高大赛质量。

  5、参赛作文不得抄袭,请自留底稿,参赛稿件只收电子稿

  6、做好组织宣传、大赛现场、评卷现场的照像工作,写好大赛简报,将像片、简报、获奖学生作文三方面内容,全部以电子文档形式,压缩后发到大赛指定邮箱。

五、奖项设置
  1、本次大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进行评选。初赛各组评选设一、二、三等奖,并为获奖学生寄发初赛获奖证书和全国总决赛邀请函。

  2、全国总决赛各组评选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并现场为获奖学生颁发奖杯、获奖证书和精美奖品。特等奖将获得千元奖励。

  3、本次大赛设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名并寄发证书(可在晋级、评职时使用)。组织大赛的先进单位可获得由组委会颁发的文化作文实验基地证书和铜牌。

  4、获奖作品将择优发表,编辑出版大赛专刊或结集出版图书。所有参赛作品一经获奖即视为作者同意大赛组委会有编辑发表、出版发行等专有使用著作权。

六、评奖办法
  1、初赛分初评和复评,参赛单位或指导老师负责参赛稿件的初评,根据参赛人数和稿件质量评审出一、二、三等奖,并认真填写《单位集体参赛登记表》后,同初评稿件统一寄送大赛组委会进行复评,确定初赛奖项。在初赛中,通过评审进入决赛的获奖学生名单将分批在网站上公布,并为获奖学生寄发获奖证书和决赛邀请。

  2、全国总决赛由著名作家、教授、特级教师、资深编辑组成评委会,本着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评审出全国总决赛各组获奖名次。同时举办“文化作文”专家讲座、颁奖典礼、参观游览等夏令营活动。

七、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8601085131

  联 系 人:唐先生

  网上投稿http://www.zw99999.com/

  电子邮箱tt90hh@163.com


                       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组委会
                              2015年9月29





  附件一:“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介绍

  “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免费作文赛事,每年一届。大赛坚持以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为大赛宗旨,以厚积文化底蕴,叙写文化情思;植入文化芯片,抒写文化生活为目标,用新文化作文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气场,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养育学生文化人格,引领作文升级换代。积极推进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展示作文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文化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文化作文”水平,让作文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亚瑟·史密斯在《中国人气质》中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智慧,也不是耐心、现实性或者乐观精神,事实上,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都是很突出的。中国人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对此,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报告认为: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并不客气地说: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因此,一群中国民间有良知的文化人,意图通过大赛促进各中小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激活文化良知,承担文化责任,实现课题组提出的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构建中国教育魂,打造现代文言,重塑中华文化之终极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大赛在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及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赢得了全国各地师生的信赖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作文赛事之一。


  一、大赛宗旨

  1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构建中国教育魂    
  2、传播前瞻教育思想、践行文化育人新理念

  二、大赛先进理念(理念创建者:谭蘅君)
  (一)“文化作文”宣言   1、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    
  2、引领作文教学升级,重振中华文化雄风

  (二)“文化作文”十大追求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 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三)“文化作文”十大目标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 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四)“文化作文”十大思维   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话题,用文化的沧桑厚重话题,用文化的想象浪漫话题,用文化的细节生动话题,用文化的情怀升华话题。

  (五)“文化作文”十大新理念
  1、“文化作文”三大层级:入格、升格、破格
  2、“文化作文”三大阶梯:素写、仿写、创写
  3、“文化作文”三大眼光:用生命的眼光的看万物、用诗人的眼光看生活、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
  4、“文化作文”三大目标:回归教育本质、打造现代文言、重塑中华文化
  5、“文化作文”三大定律:系统同步定律、整体发展定律、双向转换定律
  6、“文化作文”三大根基:经典、游学、悟化
  7、“文化作文”四大素理念:素读、素解、素写、素教
  8、“文化作文”三大特训方法:仿写、盲写、音训
  9、“文化作文”三大和谐原则:人品与文品的和谐、文凭与文化的和谐、考试与素质的和谐
  10、“文化作文”九步课堂教学模式:活动、素写、展示、范例、仿写、创写、自评、互评、盲写

  (六)“文化作文”五大演变:
  内容上:名人名句古代文化材料→当代文化材料→古今文化思辨→描写生活文化。
  形式上:大散文议论文→小小说→文学体→创新文体。

  三、参赛流程及大赛氛围标语

    了解大赛--组织大赛--现场大赛照相--现场评卷照相--大赛简报、照片、学生获奖作品电子文档发到组委会专用邮箱--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总决赛--颁发总决赛证书。
大赛氛围有助于文化熏染,因此校园电子屏呈现以下标语:
  文化阅读,文化作文,文化校园,文化中国。
  增强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隆重举行!
  (以上选择一条)
  提倡文化阅读,抒写“文化作文”,打造文化中国
  文化阅读暖风吹,大赛重塑中国心!
  文化教学进校园,中华复兴迎春风!
    纵联三千载作文教学史,横跨五大洲人类写作梦。
    ⑧推进教育文化化,培养中国文化人,构建中国教育魂
  (以上选择一条)
  3、教室内可在黑板上写:文化中国·文化阅读活动(此十个字单独成排)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片区**分赛场***学校分赛点。
  教室有多媒体,可直接在幻灯片上打出以上字样。


  四、评奖办法

  1、大赛设置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各组别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奖品:荣誉证书)
  2、组织奖评奖办法
  (1)凡是组织500名以上学生集体参赛的学校或个人,即获得由主办单位提供的优秀组织奖荣誉证书;
  (2)文学社发动学校集体参赛,参赛学生人数超过1000名的,除获得以上荣誉外,学校校长将受聘为大赛组委会成员并颁发荣誉证书;
  3、大赛还将评选并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文学社,授牌文化作文实验基地


  五、大赛题词名人和专家团队及评委 
  1文化作文新理念题词名人
  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
  韩其洲(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
  郝志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丁念金(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温儒敏(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孔庆东(北大中文系教授)
  莫怀戚(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2、顾问指导委员会

  徐永恒(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大学杂志社总编)
  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蒋 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原《教育文摘周报》主编)
  韩  军(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新语文理论创建者)
  王 君(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青春语文倡导者)
  赫学颖(《创新作文》主编、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
  曾 冬(著名作家,代表作《唐诗素描》《宋词素描》)

  3、命题专家组
   王朝辉(江西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江西南康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江西省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黄富忠(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临川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中语会会员,宜春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获宜春市名师称号。)
  刘 军(广东省特级教师、湛江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广东省高考语文状元培养者,先后获得湛江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王寿山,湖南省特级教师、中考命题人、全国特级教师理事会理事、湖南省教学研究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专著《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收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被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何登保(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高考阅卷名师、安徽舒城中学副校长
  周增金(辽宁省铁岭市清河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作文科研优秀教师、高考作文研究名师、铁岭市作协会员)
  张凤山(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小组长,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高级教师,20096月被特别推荐为山东省高考语文命题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泰安市教学能手,专家型教师)
  李祖贵(宜昌市课改专家暨中考命题组成员、宜昌市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宜昌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新课改培训讲师团成员,湖北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特聘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陈家尧(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主任,重庆中考命题人、中学语文教研员、重庆市骨干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重庆市中语会副秘书长、全国语文教学研究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本;曾两次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研工作者、重庆市基础教育优秀教研工作者。)
  许松华(湖北省黄冈名师、著名作家)
  薛兴民(吉林教科研名师网主编、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

  4、组织评审委员会
  巫正鸿(重庆市特级教师、连续十年连续十年担任重庆高考阅卷组长。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特级教师评委、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重庆市名师提名奖得主,市级骨干教师、十佳教研教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人才库专家、课题组璧山片区负责人)
  叶守义(安徽省高考阅卷中心组成员,合肥市首届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省高考状元培养者)
  于树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程韶荣(江苏省特级教师,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东台市中考命题人)  

  李  四川高考阅卷场作文小组长成都树德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李 燕(北京94特级教师,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师报特约记者,教育部语言文字报教研版特聘教研员。)
  胡兴桥(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长。广东省骨干教师、 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会员、第四届全国教改新星、全国优秀实验教师,湛江市中小学教师岗前培训专家组成员、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广东课题片区负责人)
  袁伦国(重庆课题大足片区负责人、重庆大足中考命题人、大足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大足教科所副主任。先后获得重庆市教科院“教育部重点实验课题荣誉奖”、重庆市优秀教改成果三等奖、第三届基教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科院新课改教案一等奖等荣誉。)苑国明(河北中考语文研究专家、河北课题片区负责人)
  张红梅(衡水市教研室核心组成员,衡水市教委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衡水市教委六中语文学科基地负责人)
  任维东(河南南乐一中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国家级骨干教师)
  柴海军(山西康杰中学高考阅卷名师、山西课题片区负责人)
  余卫兵(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名师、个性作文研究专家)

  5、组委会领导小组
  组 长:李祥云特级教师、总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副组长:谭蘅君(文化作文文化教学理论的创建者、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


    6、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8601085131

  专用邮箱tt90hh@163.com
   联系 人:唐先生 
   大赛网址http://www.zw99999.com/


  附件二:“文化作文”题词名人及内容:
  
  1、挖掘课堂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人格!--祝“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青竹吐翠--节节高!

  --刘堂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
  2、文化为根,教育之本。
  --韩其洲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
  3、文化教学, 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
    --郝志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4、文化承载了种族的精神密码,通过“文化作文”可建起学生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操作平台。熟悉人类文化积淀,细心体验,辨别真伪,自主选择,确立认同,为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打下坚实基础。我以为,这是“文化作文”前瞻性的追求之一。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5、文化现场的生动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生活的新颖性、文化思辨的深刻性、文化基因的恒久性,让学生获取高分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6、将文化RNR解压释放,经过积累内化,给学生的灵魂内置正版文化软件,随时还原中国文化现场,并将这种文化熏染的人格力量,通过文字抒发出现,这就是文化作文

  --蒋 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7、“文化作文”,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值得教育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做文化型教师,培养文化型学生,宏扬祖国文化。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8、让“文化作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莫怀戚 当代著名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9、欣承文化任,谨修自我心。——观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有感
    ——丁念金 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0、做文化的继承者与开创者,在青春给生命奠基的时刻,不缺席文化献给人生的精神盛宴,做文化创新型人才。
   --赫学颖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副总编
  11、“文化作文”及其教学是一场触及中国教育根脉的改革,它让学生的灵魂与民族的文化一同站立起来了,这样一种站立的姿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   《作文素材》主编
  12、着力于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把文化的衔接与修补放在课堂来进行,这标志着教育的文化自觉时代来临。
    --   原《高考金刊》《中考金刊》主编
  13、文化教学,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千年后回眸,我们的目光会时时驻足在今天,感恩它开启了一个教育振兴的时代。
    --    原《时文鲜读》副主编
  14、“文化作文”,带领当代中小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现场,感受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左瑞林  原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开中学研究员
  15、给中学生的成长铺上一层文化的底色,再没有比这更有用的东西了。教学中我坚持用“文化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与素质。“文化作文”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我以为历史老人的评价也许更高。
  --王 君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16、文化作文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认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之‘文化作文’全球总决赛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对“文化作文”作出了最好评价。
  --杨忠信 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附件12届全国大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
  
  一、高中组
  1、(生命底色)《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请以该句为材料,任选角度,任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乾隆诏书曰:“本朝文运昌明,英才备出,刘子壮、熊伯龙以后作者接踵,莫不根柢经史。”又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书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觇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1
  在传统文化热与国学热的时尚潮流下,需要冷静检阅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穿上唐装、吟诵古典就完成文化传承。
  “学力之浅深”是你的后天努力,“器识之淳薄”是你的先天拥有,两者的结合,才是你今生的成就高低,所以一篇作文虽然文字不多,却考查了你目前的天赋值与情商值。
  至于“根柢经史”,意在牢记国家的文化记忆,传承民族价值观,做一个灵魂上的中国人。
  20145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引用了这句2500年前的名言。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 能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习主席青年节引用此语,意在告诉全国青年学生,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
  以明德为原点,以不断升级的新民形象,实现至善的目标。这是“大人之学”的人生线条。
  命制此题,希望传递古老文脉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成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注释
  【1.田启霖.八股文观止【M.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7.


    2(文化思辨)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记者:谈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艾尔曼【1】:“西学中源”是指,有很多东西是从汉唐传到西域去的,如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是通过阿拉伯传到西方,但西方人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中国来的。后来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只是以前没有注意。于是一些中国人提出,可以把他们再次恢复起来。比如钱大昕、戴震他们看了传教士的数学,发现这与中国的天文书等有关系。他们这种“恢复以前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方面,当新生事物来到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democracy”(民主)是从《周礼》来的,“赛先生”和微积分也来自中国。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西方的,这时观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日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西学中源”的出现及变化都有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中国的自信心以及后来这种自信心在遭受列强挫败之后突然丧失的历史过程。【2

  注释
  【1.本杰明·艾尔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同时还担任普林斯顿东亚研究项目主任,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中华帝国晚期教育史(16001850)等。)
  【2.褚国飞.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6月06日.

  命制理由
  你们应该知道历史的转折和变化,这是你们的权力。
  一个拥有地球上唯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是怎样一夜之间,突然文明尽失,自信消亡,信仰几灭,以致今天的我们,还在承受这种文化自卑与断层的恶果?
  习近平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期间,与澳门大学生们交流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确立文化自信,要从源头着力:我们是什么时候丢失这种文化自信,转而开始文化自残?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近代许多知识精英的思想和倡议,才会有更加精准的文化思辨与文化判断。
  也才知道:近、现代我们在文化丢失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残害自身文化的行为,并思考怎样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当然,通过了解历史转折时期的变化,也许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特质和走向,也有了更多思考,并懂得未来如何珍惜和爱护及改造自身文化,使之重发光芒。
  历史证明:一味苏化和西化,是走不通的死胡同。中华文明的大厦,不可能建筑在异质文化基础上。
  改革开放及东亚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的文化土壤能够建立起现代文明,中国文化能够完成自我改造和升级,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文化对接。
  这是你们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是由你们来剪彩。

    3(文化记忆)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旧金山不同地区的围墙上近日出现“中国人别再来了”(NoMoreChinese)的涂鸦文字。“出现排华涂鸦”的信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警觉,当地警方已展开调查,目前不能确定涂鸦何时出现,至少有5处发现此类信息。
  一名周姓华人女子所在的社区出现排华涂鸦,她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这种涂鸦以前从没见过,我们希望尽快找出幕后黑手。”“愤怒的亚洲人”博客上说,通过谷歌程序发现2个月前街头就已出现排华涂鸦。
  出现排华涂鸦的社区民众自发采取行动,把涂鸦第一个英文词语“No”去掉,变成“More Chinese(欢迎更多中国人来)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旧金山市人口约82万,其中华裔居民17万,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群体。 【1
  (2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Miller)提交排华法案,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18825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美国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在十年内禁止那些被雇佣为矿工的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否则将遭到监禁或者驱逐。许多华人仅仅因为他们的种族而遭到残酷殴打。法案也影响到了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华人。任何华人离开美国后想要再次进入美国必须要获得许可。而且法案剥夺了华人移民的美国公民权,从而使华人永久孤立。法案通过后,在美华人鲜有机会与家人重聚或是在他们的新家园开始家庭生活。【2
  1892年,美国国会立法把排华法案延长了十年,且新增许多歧视华人的条款;1902年再度立法延长所有排华法案十年;1904年,美国国会议决:排华法案永远有效……从1910年到1940年,设于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的天使岛移民站作为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
  尽管排华法案在二战中美同盟的背景下,即1943年废除,但在加州,华人禁止与白人通婚的规定直到1948年才被废止。而在其他州,类似法规仍在施行,直到1967年,美国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禁止跨种族通婚的法案违宪。
  在中国崛起的当下,美国主流社会开始认识到华人的重要性。2012618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排华法案表达“遗憾”(regret)。请注意,不是“道歉”(apology)。相较而言——美国曾就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武力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黑奴制、印第安人不公平待遇等数个“历史罪孽”作出过国家道歉——那么,也就不难想见,此次所谓表示“遗憾”,其实远未达到国家道歉的程度。【3
  (3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举考试“时务策”第5题为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美国禁止华人劳工法,禁止华人移民的苛刻条例已经颁布十年了,美国政府将决定是否废除或者延期。请应试者引用国际法知识,来驳斥美国的这个法律,保护我国在美侨民们的利益。
  试题表明清政府希望维护侨民权益的渴望。

  注释
  【1.旧金山街头出现排华涂鸦“中国人别来了”.转自凤凰网,《洛杉矶时报》N.2015-9-7.
  【2.排华法案J/OL. 百度百科.
  【3.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J/OL.腾讯网,2012-6-20 第27期(今日话题·历史版).

  命制理由
  国弱民苦。虽然自由女神傲立在露天广场,但华人的痛苦却在自由女神的视野之外。
  1896年李鸿章访美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该法案表达愤怒:“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
  从18822012年,130年时间,直到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曾经的种族歧视与暴力侵害才摇动美国社会的良知,华人才完成了在美国社会形式上的尊严与平等。
  但第一则新闻却突现出美国国会的“遗憾”并没有将美国社会排华的文化基因彻底抹掉,这个毒瘤还在美国社会的肌体上,随时可能流脓、溃烂,危及在美侨民的安全与尊严。
  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基因和不彻底的反省,可能成为美国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国家排华或反华行为:重返亚洲和经济TPP,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温和反应?每届美国大选中国都躺着中枪,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政治集体无意识?联合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构筑围堵中国的亚洲版军事北约,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暴力预演?
  作为移民熔炉国家,美国却独独拒绝华人移民,这成为美国移民史上唯一的道德污点。这对只有短短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其国家行为已经沉淀为一个群体的文化无意识。
  如何提醒和消除及防范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这种恶性文化基因,建立两国人民基于内心平等的友谊及和平,这一护善的种子,应该播撒在你们心里,成为你们的一种意识和责任。
  排华事件进入清末科举试题,足见其对中华民族的伤害之深。
  再过百年,希望不要有同类的新闻引发我们对文化疤痕的记忆。这需要同学们谨守自己的责任:通过一代代人富国、强兵、健民及文明的打造和文化的升级,维护华人在世界的尊严。
  希望在你们的努力下,美国能够就排华法案,在国家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反省与道歉,消除恶性文化基因对华人的隐患。
  当然,文化层面的反省,需要我们借鉴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进行逆向追溯:德国从国家层面主动反思战争。在“非纳粹化”中,从纽伦堡到各占区的军事法庭,再到德国民事法庭,数以十万计的德国人被处以各种刑罚,以示对所有受害者的宽慰,并主动进行国家赔偿,在全国范围形成赎罪思潮。这对净化一个民族的战争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
  但日本不同,天皇无罪,绝大多数军官被特赦,连同部分公审战犯也逃脱战争追责,整个国家领导层面没有因为侵略遭受应有的惩罚,更没有在普通民众和各阶层对军国主义文化进行清洗,这让日本的武士道暴力精神,依然包裹在彬彬有礼的文明内核。所以在中国逐渐崛起的时候,他们担心被害者强大起来对其不利,便立即解脱和平宪法的约束,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准备。
  美国社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才是符合美国国情的文化基因的净化方式,需要我们思考探索并尝试。


  高中组试题命制解读
  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的试题组合。
  由个体生命底色的完善,到群体国家文化的逆变思考,再到华人在世界的遭遇,演绎了近代百年来,由于教育落后,文化式微,国力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多重苦难。
  基于明明德、新民、至善的追求,我们要反思自身:美国提出排华法案的理由,有多少切中我们自身的丑陋?这种丑陋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有多少是美国社会的偏见?世界范围多起国家层面对华人的排斥与迫害甚至屠杀,多大程度上肇起于对美国这一丑陋法案的模仿?
  排华法案出台之前,美国成立了一个联合特别委员会,先后听取了一百多名证人关于中国移民问题的意见,最后汇集成一部长达一千二百多页的《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择列其中三个理由,以窥全貌:
  A·B·Stout(医生):中国人可能会高高兴兴地请求美国人移居到他们的国家里去,因为每一个结合都可以改进和提高他们那衰弱了的种族;而相反,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
  Frank·M·Pixley(旧金同市代表):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这些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是由于人口过剩产生的——罪恶的顶点。
  James·P·Dameron(律师):中国人脑容量太小,没有能力建立自由政体……由于中国人的脑容量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所以他们将象属于蒙古种的印度人一样,宁可被消灭,也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采用西方文明。……他们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
  …………
  1200多页的报告书、美国法典里仍保留着废除的《排华法案》,这是美国社会从国家童年时代积淀的文化传统:美国独立后的大半时间都处于国家层面的排华反华行为中。美国法典第8号的第7章仍旧以“排华”字样开头,在法典第8号的15个章节中,第7章是惟一完全聚焦于某个特定国籍或种族团体的章节。
  换一个角度,反求诸己。这组试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华人曾遭受世界第一强国和部分国家(如印尼、越南等)排华歧视甚至虐杀,我们要检视自身文化出现的问题,并从个体的健全发展着手,振策国力,树威世界,输出文明,再塑形象,完成新民、至善的群体品质的新生。


  二、初中组
   1、(文化积淀)请以      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从个人角度,可以选择童年的记忆、游学的记忆、成长的记忆等;从社会的角度,可以选择民族的记忆、城市的记忆、乡村的记忆同、战争的记忆、抗争的记忆、改革的记忆等;从宇宙的角度,可以选择自然的记忆、草木的记忆、蝴蝶的记忆、山川的记忆、星球的记忆等;从思维的角度,有正向的记忆,也有反向的记忆,有幸福的记忆,也有痛苦的记忆;从物语的角度,有书本的记忆、稻米的记忆、时间的记忆、阳光的记忆等;从科学的角度,有互联网的记忆、纳米的记忆、飞船的记忆、机器人的记忆等……

  命制理由
  记忆是一种成长轨迹,有利生命的反刍。群体的集体记忆的积累,就是文化。
  所以,忘记意味着背叛或消失,它是群体或个体良知好坏的判断标尺之一。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然社会,哪怕是一截断墙,一滩芦苇,一羽鸟毛……都记载着生命曾经的过往,都在用一段生命的历程,昭示着某种价值或启迪。
  记忆有选择。对一个民族文化根脉的记忆,也许是最具核心价值的元素。
  记忆有深浅。专注于某种对象的考据式梳理,了解一种对象的存住坏空,也许就是生命本身的升华。
  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要记住该记住的。比如祖宗的智慧、外族的排斥、艰辛的抗战……
  作为个体,要记住生活的赐予。比如感动、教训、成功、领悟……
  这些都是滋养个体或群体最丰富生动的营养。

  2、(文化思辨)阅读下列名言,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低于700字的作文。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 《论语·先进》)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
  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马云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命制理由
  这是一个缤纷的时代。
  万千信息接踵而来,瞬间秒瞎我们的视野:我们往往只愿停留在惊艳的时刻,却忘记了如何去做下一步的判断?
  比如读书。不仅“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主张不读书,就连儒家亚圣孟子也是一捆竹简才取两三条看看。子路则直言孔子:“何必读书?”而孔子居然没有回答或者说出反对的话来。
  当然很多人都主张读书。甚至必须读好书,或有节制地读书,否则就变成“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的书虫,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但也有人崇尚读书,认为书是良药、面包、益友、阶梯、顾问、奇迹、知识源泉、营养品等等,三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评价社会的文明程度,甚至以国民读书数量作为标准。
  面对不同思想,怎样判断才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或者说,更显示我们思维能力的成熟?
  多元化已经来临,任何一种选择,也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那就给出你的答案,然后用一生来证实。
  这是命制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没有唯一答案。适合你生命与人生追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回答。


    3、(文化想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今科学家列出了2100年前十大生活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能够变成现实的话,将会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大预测分别是:(1能上网的隐形眼镜,(2人体器官商店,(3读心术,(4灭绝动物复活,(5延缓衰老,(6)变形,(7)建造星际飞船,(8)战胜癌症,(9)人类与机器人融合,(10)太空电梯。
  科学家们还对这种科技出现的时间和情景进行了描述。如:
  1能上网的隐形眼镜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来自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巴巴克·A·帕尔维兹教授
  你能想象有一天上网只有眨一下眼睛那么简单吗?帕尔维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一款隐形眼镜或许会让你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式的隐形眼镜上排列着一个LED集合。帕尔维兹表示:“这些LED组合可以在眼前形成各种图像。这种眼镜的大部分材料半透明,人们可以戴着它自由活动。”
  这种眼镜还将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显示所见者的生平,还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看懂镜片上显示的字幕。 也许准备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会是这种隐形眼镜的首批顾客,相信它也同样会受到科幻迷们的喜爱。
   3读心术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德里克·凯伊
  目前的技术可以实现往中风瘫痪的患者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并将这个芯片同笔记本电脑连接。这些患者最终将学会如何利用意念编辑电子邮件、玩视频游戏和上网。
  凯伊正在编订一本“意念词典”,他已经研发出了一个可以破解脑电波信号的电脑程序。他说:“从一大堆影像中识别出患者看到的特定影像将成为可能,而且仅仅通过检测其大脑的活动,就能够将这一影像还原。”
  日本的本田公司曾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戴着头盔的员工可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活动。
  10太空电梯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碳设计”公司创始人布拉得雷·爱德华兹
  设想一下,有一天你走进电梯,按下上升按钮就到了外太空,是不是很酷?这就是太空电梯,它将使向游客开放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
  目前,将一个重约22千克的东西发射到近地轨道就需耗资约53万元人民币,但是太空电梯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让普通人可以在太空中旅行。
  太空电梯的载人舱能够在数千万米长的电缆上移动,而电缆则靠地球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固定。碳纳米管的出现又朝这一梦想的实现前进了一步。爱德华兹已证明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出能够支撑太空电梯的超强力电缆。
  他表示:“建造一个200吨的电梯是个合理的设想而且具有商业价值。一个200吨的太空电梯的大小相当于一架大型的商务飞机。太空电梯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愿,不受任何物理层面的限制。”
  根据以上预测,请以“未来的科技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描述未来科技时代的各种故事,表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或世界各国的科技前沿生活。字数不少于1000字。

  命制理由
  我们有责任给每一届参加大赛的同学们一道想像未来的试题。
  这种想像不仅仅是一种人文的浪漫,更应该是基于科学理性的思考。或者,它就是科幻小说的思维,而不是幻想小说。
  这是文化作文的责任:中国历来缺少科幻基因,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大赛文化的引导,引进文化元素,植入科学精神,使中华几千年文学的瑰丽,能够有一根科学的经线,约束天马行空的惰性想像,从而使今天与明天离得更近。
  让我们看得见未来,这样的想像更能让我们夯实前进的路。


  初中组命制解读
  与高中组有相似的逻辑,都有文化积累和文化思辨,但最后一题基于初中生的想象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将重心引向未来。
  从世界范围来讲,中国是最有资格谈论记忆的民族:唯一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每一片土地都重叠着先人的汗水、智慧、创造,演绎着不同时段的生旦净末丑,有多少主流的、精英的、民俗的、族群的……思想与故事,需要我们去回忆和延续?
  有了这份厚重而珍贵的文化记忆,才能开启我们的文化思辨,懂得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承,除了书本之外,还有社会群体的身口意行的多种方式。因此有没有文化,跟文凭无关。
  读文字、读表情、读心意、读山川、读风云、读文物、读城墙……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储藏在文字之中,已经渗透在民风民俗和各层群体的生活方式之内。
  但这些仅仅是捕捉到了文化的存在,如何让它们化进血液,成为一种价值坚守和情怀培育,并外化为一种原则和行动,才是完成文化人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懂得了责任与追求,要为一个民族开启一段新的文明,基于逻辑与理性的想象,去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积累、思辨、想像,完成了从原点到未来的规划。

  三、小学组
  1、(行知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你的理解,任选一题写作,字数不低于500字。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请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或“做懂礼仪的文明人”为题。

  命制理由
  国学大潮下,《弟子规》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必修课。
  但知与行,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极,没有知行两极的融合,教育永远只是培养知道分子而已。
  同学们正处在生命筑基的关键期,给生命怎样的底色,将决定你们未来发挥生命根器的程度。
  书呆子的悲剧不在于读书的痴迷,而在于行动的缺席或迟缓。
  选用《弟子规》材料,题旨却是这种材料的行动指向,这是命题的期望和追求:知行合一。以知导行,以行验知,双向互动,成就未来。

  2、(成长文化)请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好奇心比想象力更重要,因为它是天才的摇篮。
  当我们张开童年的眼睛,新奇的世界迎面而来。
  保持对每种事物的热度,诠释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与万物的奥秘,让我们在不断的发现中,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与行动的激情。
  于是,你们为未来的追求播下了今天的种子。

  3、(文化实践)子思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荀子说:“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们都强调了行动与实践的意义。
    请以“记一次      活动为题,向老师和同学描述你人生成长中值得回忆的实践活动,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这是一个读书过剩的时代。
  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内容——各种实践活动——删除了。
  童年应该泡在各种游戏般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及个体喜爱的各种活动里,在眼鼻口耳舌和手脚腰腿臀及心脑的协同运动中,达到最大限度的生命成长。
  但你们这一代注定要付出许多代价:同学们忙碌在课本与作业之间,城市到处是水泥与规则,童年唯一的活动,质变为家长指定的兴趣班。而自然、蚂蚁、蜻蜓、菜园、水枪、爬树、星星等属于儿童生命的奇迹,已经在城镇化中消失。
  甚至,因为安全问题,你们被剥夺了春游、扫墓、参观、游学、夏令营等各种集体活动,你们的生命在单调中苍白而畸形。
  希望此题唤醒你们的对世界的好奇,从作业和浅薄的阅读中走出来,记住自己还有更重要的童年使命:在游戏式的活动中成长。


  4、低年级专题(看图作话)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请写一段话。


  命制理由
  这是全世界最绝美的背影。
  它诠释了父爱的真正含义。
  也许低年级的同学读不懂,但把这个背影留给他们的童年,可能胜过许多语言。
  左手提的是事业,背上扛的是风雨,右手挑起的是希望,这就叫责任。
  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全世界的泪水,才为这个背影感动。

  小学组命制解读
  由行知文化到成长文化到文化实践,今年的试题更强调行动的重要。
  小学生被扔进课本和作业的海洋,许多同学已经泅尽最后的呼吸。
  我们知道,这一代、甚至这几代都在为百年的衰弱赎罪,为一个庞大帝国曾经的摔倒尽力自救。所以,我们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儿童一样,享有闲玩的权力:我们的祖先被掠夺,没有为我们积累下高福利的遗产。
  近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注定成为最辛劳的工蜂。
  但,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能违背成长规律,剥夺儿童实践和劳动的权力。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还要走更多的弯路,才能追回失去的岁月。
  基于此,强调国学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通过活动与反思,实现价值的内化。强调探索与实践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鼓励儿童的好奇与兴趣。
  把今天的孩子放在过去一百年和未来一百年的坐标上审视,教育的责任更为重大:遵循教育规律本身,比勤奋更有智慧。
  至于那个背影,注定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感动和启示:风雨是一百年来积淀的负数,会湿透我们全身,但我们却为未来一百年擎起了一片晴空。
  我们会留给后人一个悲壮的背影,展示着我们的脊梁和钙质。
  这就够了。


  四、主题金题
  (科举擂台)1904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甲辰恩科考题“时务策”共有5题,今择其2题,请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限。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注:日本变法指1868年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命运。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指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命制理由:
  基于历史课本的认知,我们粗野地将科举简化为八股文,并不加分辨地视为愚昧的象征。
  同时将与我们有血缘和精神联系的古人,一并视为愚蠢的垃圾,并同情之,可怜之。
  我们为自己脱离了科举,而自认为智慧远远高出古人。
  妖魔化科举,成为我们这几代人娱乐的谈资。
  但,科举是使古老中华运转有序,也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创造。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科举制的核心和精髓是公平与民主。
  当今中考高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其考试选才的精神,均来自科举。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就曾指出:“尽管有其缺陷,但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帮助它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
  科举曾选拔了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到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包拯到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
  孙中山在日本、英国游历多年,曾经得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的著名论断;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东渡日本后,对中国的科举革废作了反思,并于1910年毅然主张恢复科举。
  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通过与古代科举试题同台写作,也许是修复科举文化最好的方式:你们的写作水平即使只有古人的百分之一,你们也赢得了胜利——科举的民主精神,重新流转进你们的血液。
  影响中国各阶层1300多年的民主制度,却被很多文化精英践踏,甚至给古老的历史帖上专制的标签:这是用西式民主标准和历史语境审判中国文化带来的文化自残的恶果。
  即使今天的高考制度,由于分省考试与录取,在《高考天问》的愤怒里,也只是科举制的一种倒退:我们远不如古人公平公正。
美国前总理卡特说:“美国民主已死……如今要是弄不来两三亿美元,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不可能给你提名。这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属于少数人的寡头政治。”
  但科举面向全体,不需要验证家庭收入,寒门与富门贵门,在同一天秤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这才是民主精神与公平原则。


  附件四: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  
  
续接教脉:为科举正名——中国第五大发明
课题组长 谭蘅君

  穿越到1718世纪,正是中学西渐时刻,大洋彼岸传来由衷的赞美,和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涛声,组成了西方世界最动人的旋律:
  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对科举极具赞美:“在当今世界上为人所知的国家中,这个庞大的王国是治理最佳的一个。”
  利玛窦晚年以十分赞赏的态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科举选士制度为核心的文官政治:“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哲学家’(指儒生知识分子)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他们来掌理。”(《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卷第6章)
  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这样描写中国的开科取士:“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
  1773年,努力推行英国版科举制度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者检定才能获得在自治村落或在自由都市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或权利”,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教育程度,并大大改善国家的状况。
  从16世纪开始,英国国内要求引学中国先进科举制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从l570年至l870年,以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120多种。英国政府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科举制度,为以后建立文官制度打下了基础。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高度推崇科举制度,他说:“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
  即使回到19世纪,中华帝国已略显老态,但西方社会对科举的称颂合奏,依然优美动听:
  19世纪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郑重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英文杂志上撰文探讨中国的科举考试,并预言:“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英国人麦杜思在《留华札记》中,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高度赞誉:“中国的国脉之所以历久不坠,纯粹地完全是由于政治修明,政治之所以修明是由于能起用贤能有学问的人。”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论文中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曾谈到:“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目中,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彼时英国的科技进步,不必然是社会制度的优越。
  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撒切尔夫人美国胡佛学院演说对当代中国人远离自身文化的羞辱:“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染香:撒切尔夫人去世引发装逼狂潮)
  对比150年前英国对中国文化制度的敬仰,我们不得不再次对近百年来的文化暴徒们,抱以愤恨之心。
  其实,更早的时候,1686年英国皇家学会的罗伯特·胡克说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呈现给我们一个知识王朝,这个王朝至今仍被神话般的描述着。”那时,英国人崇拜的不仅仅是科举,更有这个发明与发现的王国在科学与人文上所达到的高度。
  不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美国人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中国与美国》中,极度赞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政府事务官的录用,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西方大腕们对科举的认知和赞美,是因为我知道,国人近百年的文化自卑已经形成崇洋心理,用洋人的话来表述,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另一方,科举在国内却因文化暴徒们的攻击,已经面目狰狞,除少数学者进行公正研究外,绝大多数只是盲目接受近、当代反传统“成果”,视为妖魔。
  这是我们这几代人的悲剧!
  当清末废科举以兴办西式学堂时,力主废科举的人士多数不知道:西式学堂实为西方文官制的养成所,而西方文官制是仿效中国科举制的产物。
  当我国建立现行公务员制度时,我们惊悚地发现:发明文官考试制度的古老国家,反而需向欧美学习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欧美,又从欧美回归中国本土。
  这样不断的轮回或循环,是我们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耻辱,也是我们前几代人的耻辱。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希望下一代回归正常文化心理,不要将耻辱继续传递下去。
  当然,最后大家要知道这样一个冷笑话:科举,英文就翻译为公务员考试。
  所以,科举已经进入全世界。
  但在它的故乡,却被废止了。然后又换了一种西方的说法。然后我们继续痛骂科举。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当代中国人手中的遭遇的缩影。


  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古老中国,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古代较为民主、公平、公正的智慧制度,领先世界,比《人权宣言》的精神更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这是中国文化基因里原创和内置的民主精神与教魂品质及政教特色!它是借中央集权的方式实施民主的典型案例,且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1300多年。因此给中华文明帖上专制的标签,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阉割的软暴力表现。
  专制的解释有两项:①独自掌握政权:~政体∣~帝王∣君主~ ②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名义上家天下,但从来是精英治国而不是一家治国,政权掌握在非世袭的、来自各阶层的考试优秀者手上,换一种说法,即劳动人民的代表当家作主,代行人民权力。少数皇帝对权力根本不兴趣,全权交予宰相,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皇帝即使贪恋权力,也无法全揽过来,权力也必然分解到丞相或三省六部或军机处,何来专制?在宋代,皇帝要任命一个官员,必须经得宰相认可,相当于小范围的集体民主或类似西方国会通过才行。何来独断专行?
  皇帝权力的行使在舆论上受制于谏官评议。魏征就多次当众指出唐太宗的过失,让太宗尴尬难当。同时皇帝还负有对权力行使的反思义务,对于产生严重后果的行政行为,还要承担责任,典型代表就是《罪己诏》,公开向全天下揭示自己的无能并谢罪。何来专制?
  全国人民共同监督着皇上一人的行为,还将各种自然灾害算到皇帝头上,认为是帝主无德,天降大罪。皇上除了大赦天下,还得亲自祭祀,向上天请罪,自承罪过,祈求宽恕子民。这样可怜的一国之主,何来专制?
  其实,中央集权是让权力超越所有利益集团,在分寸上实现良性调节。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分为国家公权力和皇帝的私权利。宫廷是皇家的私人空间,皇帝在后宫即使还原为人的生活,也要受祖制和家规的限制。光绪帝感其于祖上创业之艰难,与皇后共同过俭朴生活,物质消费不及贫民。朝廷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地方,皇帝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很大限制。
  比如,宋仁宗想废除皇后,也得找机会,不是想废就废。据《涑水记闻》记载:太后误伤皇帝,指甲在宋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太监阎文应劝皇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宋仁宗于是将血痕给宰相吕夷简看。谏官范讽以“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进谏,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方敢颁布废后诏书。
  皇帝上朝,处理政务,是对大臣们的提议进行集体讨论,获取共识,然后颁行,而不是皇帝随心所欲发号施令。朝廷议事,就是政治民主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别很大。秦汉以后,中国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说“朕即国家”。但在保留王权的欧洲国家里,经常还能看到“皇家”的字眼,例如皇家海军、皇家空军、皇家科学院、皇家园林等等,这是欧洲王权“家国一体”的历史残留。以军队来说,中国自宋朝以后,就没有“皇家军队”这样的概念,而只有国家军队。
  近、现代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传统文化处于被忽略和曲解地位,许多留洋学者开始站在西方立场审判中国文化,而不去思辨中华文明的具体特征与内涵,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性传统社会。而文化暴徒们,或出于私愤或感于国弱或惑于出名或昧于智障等等,尽力抹黑旧制,越黑越好,以至今天的我们,以同情的眼光悲悯古人的凄惨生活,感恩今天的幸福美好。这从文化传承和实事求是的理性来讲,是精神灵魂上的叛逆与堕落、自残与自杀。
  这样的自我放逐,最终将失去自己的家园,让一个国家成为一群流浪的丧家狗。
  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科举及其代表的价值,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科举代表着中国普通民众和社会上层的认知取向,即民主与公平。所以中国才有王子与庶民同焉,甚至民贵君轻的思想。
  科举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整个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寒门底层、三教九流都围绕科场流动。中华古老文明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它内为思想外为制度。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典化国家化,成为凝聚民心的文化固化剂;制度层面上,儒家书籍指定为科考内容,使儒家思想制度化权力化,保证文化传承。再与道家、农家、佛家等多元思想,共同组成了立体细腻的中华文化大厦。
  有人说古希腊是哲学的天空,印度是神学的天空,中国是人文的天空。因此中华古老文明的人文价值思想,几千年来的实践与发展,已经超越西方历史语境,拥有独特前瞻的个性。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在经济崛起,政治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抛开前几代人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逻辑理性,以清零的思维,重新思考中华文明的民主品质与管理智慧,给传统文化和政体以正确的定性。
  这不是我们替一百多年来的知识精英赎罪,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他们超越彼时环境的限制。对他们许多人的历史定位,也许要很多年后才有最后的定论。
  时代让我们拥有一个相对冷静的环境,能够以客观的心态思考传统,续接文脉,传承智慧,重研民族文化基因,再造文明,这是民族的幸事,也是我们身处盛世的责任。

  现在来谈谈科举制度和科举精神,还原科举真面目。
  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即分科取士。分常科、制科和武科。
  考试科目上,力求招揽各类人才。《新唐书·选举志上》曰:“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另有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科、道学科、童子科、医举科等,据说有50多种学科,招收各类专业人才,为治理国家服务。
  具体各科,择其部分简介如下,以窥全貌:
  秀才科,注重选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为最高,最难。
  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进士科,注重诗赋,唐初沿隋制,仅试策而已,后包括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场。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先口试,再试以《说文解字》、《字林》20条。
  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选拔司法人才。
  明算科,属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关于数学、天文、历法,试《九章律》、《周髀》、《五经算》、《记遗》、《三等数》、《缀术》等。宋朝在历法考试中要求考生算出上个季度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所在的位置,或者推算某年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揭阳日报》2015/4/5 《古代科举:明算科考试不容易》)
  其中,作为科举教材的《缀术》,为祖冲之父子所著,体现汉魏至隋唐数学著作最高水平在使用了300多年后,取消了,理由是后人已经读不懂了,即“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无法命题考试。到北宋时竟然失传了。这对中国数学的发展,造成灾难性损失。
  唐时道举科,主要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选举道家人才,研习道学,从而入仕。因为唐朝尊崇道家,但唐末时废止。
  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以选拔朝廷急需的各类人才。制科名目繁多,其中较常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
  武则天时设武科考试,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以及马枪、翘关、负重等,从考生中录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气且可为统帅者。
  影响最大、录取最多,是常科中的明经科和进士科。
  ……
  考试方式上,力求全面检查考生素质。主要是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诗赋,可以检验考生的先天根器与后天努力,从而推测考生的发展前景。
  这是科举将考试定位在认识“人”这个原点上,是世界教育智慧的大成体现。
  帖经:就是填空题,或者默写题,重点考查学养能力。方式是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策论,基本上是对时事进行讨论和献策。重点考查解决现实问题,即学以致用的能力,是科考的核心。大部分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如兵、农、刑、礼、吏治、河防、工赈等,如果析分出来,类似“经济史”“法律史”“边疆民族史”“思想史”等等之类的话题。命题形式和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相似。
  政事对策最早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见《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此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影响此后两千年传统文化走向。
  杂文:重点考查儒生治国办公能力。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让考生作文,类似今天的应用文写作,需要考生注意公文格式。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阐述其义理,类似高考中的材料作文,但以议论性短文为主。
  墨义: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者要求回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下一句,或要求对答注疏,类似今天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诗赋:给韵或选韵,作诗。重点考查文学审美与创造,即辞养能力。唐代科举考试采用格律诗形式,题材广泛,有想象空间。如钱起的《湘灵鼓瑟诗》,便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除进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学宏词科、词藻宏丽科也考“试律诗”。
  由此可见,依据科举教学大纲和教材,考试检查了阅读、背记、解释、理解、公文写作、文学才情、时务应对等能力,从指定教材的书本阅读,到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课外阅读,从理解儒家课本教材,到迁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当然,常科录取者,仅获出身,相当于笔试合格。须再经吏部面试后方可入仕。吏部面试项目有四:一曰身,指形貌端正丰伟;二曰言,指语言清晰有条理;三曰书,指书法遒美;四曰判,指判案文词是否得当,考察吏治能力。
  与当今高考比较,除了没有英语和听力外,没有一样不比现在更强大。
  当然科举也有应对少数民族外交的人才选拔的科目,外族或外国语肯定也是专业必考,但科举没有要求全民学习。
  ……
  考试文体上,八股文是为体现考试公平。
  写作是个性化强,且见仁见智的学科,受主观评判影响较大。在科考以文章为核心的现实下,如果能选择一种固定的文章模式,让考生基于同一模板,同一字数,同一思维,同一结构,更利于考官评判考生的优劣。
  当然,这一模板还有利于思维训练和说明义理。
  于是在经义基础上,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诞生了:全文分成八个部分,从内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主题更有严格限制,每一个观点,都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连修辞手法也有规定,文章的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子等。
  在这样的规定下,避免了考生各用擅长的文体写作,造成无法比较考生高下的情况,也避免了阅卷者的文学倾向影响评判的公正性。
  这样,将主观性强的写作评判,引入了更多客观性元素,大大减少了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使科举评判的公正公平,得到极大增强。
  基于考试公平这一点来说,八股文的作用非常突出。
  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弱化主观介入。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这是科举精神在文体上的体现。对比当今高考,同一文章,不同阅卷者,分数相差可以由不及格到满分,主观色彩太浓,严重违背考场公平。
  换一个角度,从写作来讲,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得到公认。
  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换一种思维,用八股文作为写作入格的训练,在内容上不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话,则应该是当今写作教学中最值得引入的模板之一。
  历朝历代的八股文考试,从纯写作的角度,也有许多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文章产生。大家可以从历代状元进士的考场八股文里,感受到链锁下的舞蹈的精彩呈现。
  难怪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称赞说:“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
  原来,老祖宗的智慧就这样简单直接,却被后世的暴徒们故意扭曲抹黑。
  金克木曾经对康有为指责科举提出反问,很有普遍性。他说:“若说国家兴亡由于八股,那么,清末八股消灭了,中国怎么不见兴盛起来呢?”(金克木《八股评罪》,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4版)
  并说:“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不论怎样僵死,还是扼制不住有突出才、学、情性的人。人格仍旧与风格联系,文体还是掩不尽文心。”(金克木《八股文“心”》,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4版,124、125页)
  ……
  考试规则上,力求突出公平公正。考场采用“锁院”方式,严禁出入,以防内外串通舞弊。
  设立缜密的回避制度,凡有父兄或其他亲族做考官者,考生丧失入场考试的机会,后为此短暂开设过“回避卷”。
  对于“官二代”容易获得体制内外的各种资源,平民考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情况,清代实行特别的官卷制度,即康熙所提:“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令其于此中较阅,自必选择其文之优劣。大臣子弟,既得选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即是“官二代”内部竞争,不影响朝廷选拔寒门真才。
  对比当今高考,《高考天问》所揭露的,北京上海等省市获得的地域录取特权,严重破坏科举的公平原则,令人汗颜!制定此分省高考录取者,应该追究行政责任,因为它使1979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和续传的公平精神,出现悲剧性倒退。
  两宋329年,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而清华北大,平民子弟已经凤毛麟角了。这种疯狂倒退的根源,来自高考公平被破坏。
  ……
  在阅卷方式上,也力求突出阅卷者的师品和公心,并用制度进行保证。唐朝在“糊名”(现在换了称呼,叫高考密封阅卷)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
  清朝独创了科举史上的新规:“发领落卷”政策,由朝廷将落卷批出不中的缘由后,发还给落第者,由其领回阅看。同时朝廷对落卷进行重检,对被误判的好文章仍可录取。每场科考后,还将中式者试卷刊刻出版,既是推出标准,也是接受万众检阅,也方便落榜者对比,心平气和地接受结果。
  当然,清朝还人性地给落第者发放回乡费用,让失败者也感受皇家隆恩,从而使其快速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
  被考官误判、或点窜破句、或被错誊他人试卷的情况,士子可以渎职罪,向专门机构举告考官,使他们受到处罚。
  康熙年间周子鹰案,因同考官点窜破句,三场试卷竟然误誊他人之作,相关人员遭降革处置。而嘉庆年间偷梁换柱的科场大案,  因“发领落卷”政策被考生发现,相关人员处以“立斩”、“绞刑”、“发配黑龙江为奴”等严刑。
  科举公平取士之精神,在阅卷这一环节得到极度张扬。对比当今世界各国科考,尝无出其右者。至于高考作文90秒钟定生死,放到清朝,阅卷者分分钟被斩首,都死去多少次了。
  在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因而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万历十七年(1589年),礼部郎中高桂说:“我朝二百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
  可见,科举的民主和公平公正,在科举朝代,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文化基因。
  ……
  从人才成长看,科举造就了大批有影响的杰出代表。一批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均从身科举录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生伟业。
  仅以唐代为例,许多熟悉的名人,或是状元,或是进士。如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狄仁杰、贺知章、杜牧、房玄龄、陈子昂、元稹、李商隐、孟郊、王昌龄等等,无一不是人中翘楚,标柄青史。
  当然,后世的大忠诚文天祥、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
  今高考状元与之相比,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个中酸楚,引人三思。
  当然,有人认为科举也产生了严嵩(明弘治18年进士)这样奸臣,因此不能说科举完全正向。其实科举如此严格的训练也不能保证人的道德根基,正说明了科举也有力不所逮之处:它还无法在学生远离学堂之后,给予根基太浅的学生以抵抗社会恶性诱惑的能力。
  反向来看,清末废除科举后,人才选拔混乱,官场腐败,官员的任用毫无尺度标准,民间贫民子弟再无晋升之阶。这直接导致下层社会群体用激烈的革命方式及战争方式颠覆社会秩序,获取功名。因此带来从北洋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大混战和大动荡。
  科举被废除,民主与公平消失。功利主义代替了君子之道,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教育不能再改变个人命运,广大乡村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素质日渐低下,下层怨气上冲,社会动荡不安。
  科举设置的公平公正及民主精神,是为理性竞争创设条件,目的是激励大家的竞争动力,造就一个上进奋斗的社会环境,从而保持社会活力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
  一旦这样的公平被打破,社会的稳定就受到侵蚀。渴望改变自身地位的下层青年,必然会采用其他非理性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
  可以这样说:任何方式,都达不到科举对士民阶层的安抚及有效选拔国家管理人才的目的。
  因此,回归科举精神,是维持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清朝的覆灭,是忘记了科举是社会的天秤和各阶层的平衡剂,是中国民主制的核心,可惜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知识精英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文脉断裂,教魂不存,危也。


  儒家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的“求道”式反技术主义教育观,与西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功利教育观之间,科举更注重道德根器,是具人性化。
  这不仅反映在科举教材上,更反映在考试内容上。对《四书》《五经》等儒家价值观的浸染,促进了个体的人格修炼,从而在生命追求上,超越科举考试的限制,完成教育的道化。
  这是科举超越西方和当今功能教育的地方。
  美国学者克拉克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的《中国科举考试中的子弟与才士之争》一文中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则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这样的赞美,我们相信是真诚的。
  曾经十分痛恨八股科举并为变革科举冲锋陷阵的梁启超,在戊戊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耳闻目睹日本、欧美等国借鉴科举而实行文官考试之效用,痛定思痛,在1910年痛悔道:“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未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饮冰室文集·官制与官规》)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种社会阶层的流动,保证了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智慧,保持了儒家思想价值制度的凝聚力,保护了个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通道。
  “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无限动力和广阔空间。
  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愿意为之奋斗,但官二代、富二代们,如果想继续凭借关系占据社会高层,这之间的矛盾,不是高考能解决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科举精神,重构考试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有:武术、珠算、汉字、中医药学、杂交水稻、卓筒井等等,但是,深入到外国文化血液的却只有一个,即科举制度。
  它是由中国人在精神制度层面对世界的贡献,现在它已经风行全球。
  续传教脉,维护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尊严。请为科举正名,并延续科举精神,完善高考制度和任官制度,剔除特权,回归公平。
  有良知和责任的中国人,请为之鼓与呼!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