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者:石艳春)作者简介:石艳春(1989-),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甘露之变”后,整个晚唐在宦官的专政之下显得异常的黑暗,人们对清明盛世更加渴望,这在唐文宗推行雅乐和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唐文宗开成二年的科举考试题目之一是《霓裳羽衣曲诗》,这个试题不仅包含着统治者的喜好对科举考试的导向作用,还包含了朝廷对和平盛世的向往。主考官对李肱的大力赞扬,包含浓厚的劝学意味。再创盛世、渴求人才一直是唐文宗的梦想,也是当时的时代梦想。 关键词:唐文宗;《霓裳羽衣曲》;科举;李肱 晚唐的社会已趋向衰落,宦官把持朝政,地方潘镇割据亦趋严重,在唐文宗“甘露之变”后更加明显。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努力推行雅乐,这在开成二年(837)的科考题目《霓裳羽衣曲诗》中有所体现。唐文宗修雅乐一事,不仅是对当时宦官集团的一种打击,从《霓裳羽衣曲诗》题目看,更是对玄宗开明盛世的一种向往以及再创盛世的渴望。这个梦想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被宦官压制的文宗的无能为力。作为开成二年的状元李肱,虽是皇室子弟,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状元及第。主考官高锴对其大加赞赏,也显示出朝廷对贤才的渴望。 一、“甘露之变”以及被压抑的皇帝梦唐文宗,是第一个以亲王的身份,完全由宦官王守澄等拥立而登上皇位,这也使晚唐以后皇帝即位方式变得多元化。宦官权倾朝野,干涉帝位的更迭,再加上唐文宗即位方式的特殊性,就注定了日后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文宗在位期间,宦官的权利日益强大,唐文宗试图铲掉宦官的势力,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斗争是“甘露之变”。 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和宰相李训以及凤翔节度使郑注共同密谋铲除宦官。大将军韩约按照李训的吩咐,向文宗奏称说,在左金吾仗院里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请文宗前去观看。而李训事先已经在院内设置了伏兵,准备把仇士良等宦官一网打尽。不巧的是,当仇士良一行宦官到达金吾仗院门口,一阵风吹来,掀开了幕布,使得伏兵暴露无遗。反应机敏的仇士良要挟文宗回宫,幸免于难。“甘露之变”失败后,“中尉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李训,……郭行馀、郑注、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十余家,皆族诛。……流血涂地,京师大骇”[1](P。562)。朝廷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文宗集团的骨干被杀,宦官集团更加飞扬跋扈,导致“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的政治局面。宦官要挟天子,藐视宰相,胡作非为,宦官集团的权利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士良等知上预其谋,怨愤,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2](P.7913)宦官完全把持朝政的局面,使得其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也使得整个晚唐笼罩在宦官专政不见天日的悲剧之下。自此,朝政完全掌握在北司宦官手中,文宗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 “甘露之变”后,面对仇士良的肆意专权文宗无能为力,郁郁寡欢,徒有太宗的雄心大志,也无人理解。唐文宗还曾经在内殿观赏牡丹,吟唱舒元舆的《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词,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3](P.2243)面对盛开的牡丹,在文宗看来是无尽的仇恨和伤感。身为皇帝,却不能为天下百姓造福,身处“囹圄”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文宗曾说自己受制于家奴,只能饮酒赋诗,排遣内心的苦闷。在整日的愁闷之中,文宗皇帝抑郁而终,享年只有三十二岁。 开创盛世,造福百姓是古往今来多少皇帝的梦想。而文宗,一个满怀政治抱负的皇帝,却无力施展自己的才能,时代的局限性使其夭折。而在他统治期间,他一直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管是在对雅乐的推行还是在科举考试中。 二、从修雅乐及考题《霓裳羽衣曲诗》看唐文宗的盛世梦想唐文宗喜欢读《贞观政要》,对太宗的崇敬,显示出他的雄心壮志,精心朝政,想再创大唐盛世!文宗曾经对宰相说:“太宗得魏征,采拾阙遗,弼成圣政。今我得魏謩,于疑似之间,必极匡谏。虽不敢希及贞观之政,庶几处无过之地。今授暮右补阙。”[4](P.12)魏謩是魏征的后代,为文宗时的右拾遗,因其直言进谏,擢右补阙。文宗希望魏謩能像魏征辅佐太宗一样辅佐自己,希望创造像“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然而,在黑暗的宦官专政之下,唐文宗的“大唐盛世”彻底夭折。 唐文宗铲除宦官,励精图治的决心,也体现在其修雅乐一事。李珏在《唐文宗皇帝谥册文》载:“修雅乐而箫韶成音,戒逸游而灵囿望幸。”[5](P.3283)“甘露之变”后,文宗整日处于忧郁之中,权力争夺不能与宦官集团相抗衡,他开始转向推行雅乐,倡导正始之音。“开成初,文宗皇帝躭玩经典,妙古博雅,尝欲黜郑卫之乐,复正始之音……遂成《霓裳羽衣曲》以献。”[6](P.1351)唐文宗倡导正始音乐,抵制俗音乐,《霓裳羽衣曲》的呈献,也显示出文宗对盛唐文化的一种向往与学习,也想要推行高雅、积极向上的音乐,也是与宦官集团的另外一种对峙。 虽然修雅乐以失败而告终,但文宗依旧在积极探索。科举,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帝王的喜好及政治主张对其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开成二年的科考题目是《琴瑟合奏赋》和《霓裳羽衣曲诗》,要求是“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依齐梁体格。”这样的文体要求与文宗追求雅乐、改革文风的政治主张有关。《旧唐书·高锴传》记载: 文宗谓侍臣曰:“从前文格非佳,昨出进士题目,是朕出之,所试似胜去年。”郑覃日:“陛下改诗赋格调,以正颓俗,然高锴亦能励精选士,仰副圣旨。”帝又日:“近日诸侯章奏,语太浮华,有乖典实。宜罚掌书记,以诫其流。”李石日:“古人因事为文,今人以文害事。惩弊抑末,实在盛时。”乃以锴为礼部侍郎。 开成前后文风趋向浮华靡丽,举子读书浮躁,想通过门荫等方式进入仕途。再加上当时朝政黑暗,举子看不到希望,致使文风笼罩在一片浮华之中。唐文宗为了纠正当时的风气,自从改国号为开成之后,连续三年的科举考试都是文宗亲自出题,旨在抑制流俗与浮靡的风气,并且任命高锴为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为了恢复正始之音,开成二年便以《霓裳羽衣曲诗》充试进士题,同时也包含着文宗行雅乐和正文风之意。(原作者:石艳春)《霓裳羽衣曲》是盛唐音乐的代表,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高雅向上的情调为古今文人而喜爱,白居易就曾写《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这首曲子乐观向上,展现了一番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充分表达出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唐文宗把《霓裳羽衣曲诗》作为科考题目,展现出其对开元盛世的仰慕,再创盛世的渴望以及对和平自由的追求。 三、从对李肱的大加赞赏看文宗朝对贤才的渴望开成二年的科举题目《霓裳羽衣曲诗》,不仅体现出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导向作用,还透视出文宗渴望成就玄宗时的清平与功业,对盛唐文化的追忆更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据《册府元龟》记载,开成二年进士及第的有四十人,但是《霓裳羽衣曲诗》仅流传下来一首,这也说明文宗推行雅乐、文风改革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他把音乐、科举与政治联系起来,更突出文宗尴尬的政治处境与黑暗的社会现实。 开成二年,礼部侍郎高锴再次担任知贡举,鉴于存在宗室子弟不学无术、博取功名的现状,高锴“精拣艺能”,唯才是举。为此文宗亲自下诏:“夫宗子维城,本枝百代,封爵所宜,无令废绝。常年宗正寺解送人,恐有浮薄,以忝科名。在卿精拣艺能,勿妨贤路。”[7](P.767)由于文宗亲自下诏强调以前曾有宗室子弟缺少才学而博取功名的事例,加上主考官对李肱的大力赞赏,使得作为宗室子弟的李肱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备受瞩目。 李肱,宗室子弟,开成二年的丁巳科状元,由宗正寺解送,读书踏实勤奋,一举中第。高锴赞曰:“进士李肱《霓裳羽衣曲诗》一首,最为迥出,更无其比。词韵既好,人才俱美,臣前后吟咏近三五十遍,虽使何逊复生,亦不能过。”[7](P.768)高锴对李肱的《霓裳羽衣曲诗》高度赞美,不仅词韵、格调都符合规范,即使何逊在世,亦不能超过。李肱《霓裳羽衣曲诗》: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李肱的这首《霓裳羽衣曲诗》,描绘了开元盛世时万国朝贺的场面,梨园之内歌舞升平,其乐融融的场面跃然纸上。“凤管”、“霞衣”写出管弦交错、舞姿摇曳的胜状,宴会气氛融洽,人们生活在一片自由宁静的乐土之中。虽是遗韵,但是文宗还是会继承并且再创辉煌的。李肱不仅描绘了盛世生活的飘逸自由,在结尾还赞美当今皇帝的勤于政治、继承前代文化和开拓的精神。开成三年的科举试题中,沈朗、陈嘏留下的《霓裳羽衣曲赋》与李肱的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一致,也体现出考考题目对考生的约束性和思想内容的单一性。 录取李肱除了为当下的宗室子弟做表率,还有浓厚的劝学意义。李肱“宗枝之后,实为难得。况属籍之中,读书为文者甚少,伏望圣恩,俯留宸览。”[7](P.768)李肱虽为宗室之后,但是认真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所以高锴和皇帝对其都赞赏有加。文宗曾赞扬李肱:“近属如肱者,其不忝乎!有刘安之识,可令著书;执马孚之正,可以为传。”[7](P.768)文宗对李肱的赞美充满了浓重的劝学意味,劝勉宗室子弟认真读书,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功名,同时也充满了对贤才的渴望。 在以《霓裳羽衣曲》为对象的诗歌创作之中,除了表达对盛世的歌颂之外,也有对世事衰微的惆怅,对乱世的感慨,用盛世之音来反衬现实生活的黑暗。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白居易生活在朋党之争颇为激烈的时期,他听到的这首曲子不再是欢快昂扬的节奏,而是充满凄凉落寞之情。南唐徐铉《又听送陈君》:“清商一曲远人行,桃叶津头月正明。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原本是描写盛世的一首曲子,作者却用于分手送别之时,用作离歌,可知此时已是时世衰微,物是人非,也体现出作者忧世伤时的爱国情怀。可见描写《霓裳羽衣曲》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歌颂盛世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实生活深深的忧患。 唐文宗,作为晚唐一个具有革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皇帝,由于处在唐朝走去衰微的节点,个人的力量难以抵挡时代潮流的发展,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将其梦想扼杀。推行雅乐、改革科举考试,更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以及其对贤才的渴求。再创盛世,追求清明自由的社会也是古往今人们的梦想,同时也是各个时代的中国梦!(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3,7913.[3]陈伯海编.唐诗汇评[M].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245.[4][宋]孙光宪撰;孔凡礼选评[M].北梦琐言.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0,12.[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1995.卷720,3283.[6]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351.[7][清]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