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96阅读
  • 0回复

(文化视野)陈冰:你可知道,美国的“黄祸”主角是日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9-02

说起“黄祸论”,很多人都认为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是“中国威胁论”的上半部。但是很少人知道,进入20世纪后,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眼中的“黄祸”,已经转向日本人,尤其是二战开始后。这种种族歧视和恐惧相掺和的敌意心态,直到1990年日本房地产大泡沫爆裂后,才被美国人逐渐放在一边。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大选候选人提名大战中,仍有人把日本人比喻为“黄祸”。

“黄祸”的主角,怎样从中国人转移到日本人的?“冰镇热点”为你解密。

总统参选人对日本恶语相向

当美国2016年大选各路“神仙”纷纷出场时,商业大亨兼电视名嘴和作家的特朗普,凭借其口无遮拦和非政治家风格,一路领先共和党候选人民调。他的演讲经常引起争议,不讲政治的政治家正在重置美国选战议题。

引起争论的包括对日本的态度。为了“让美国强大”,他一连扇出几巴掌,批评墨西哥的移民,攻击中国的崛起,最让人议论不休的是他抨击日本人是“黄祸”。他说“很多国家都在用鞭子抽美国……我尊重日本,但我们必须打回去!”

说起日本,特朗普有点儿怒不可遏。他说日本每年往美国倾销几百万辆汽车,而美国往日本又能卖出多少辆车呢?2014年是597辆雪佛兰,好像这个美国公司在日本根本不存在。

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对美国太不友好了,美国接受日本的电脑和汽车,这个那个的,而他们却不允许我们出售美国食品,附以高额关税,因此美国要打回去,要让日本超市充满美国食品,从多力多滋玉米片到牛排。

很多人笑特朗普还沉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反日情绪中。1986年,美日出口额不相上下,单就日本车的进口而言,就达到美国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的确让美国人惊恐日本要掌控美国。而今美日贸易额早拉开了距离,2014日本出口总额6838亿美元,而美国出口总额则达到16万亿。

“黄祸”最初以中国人为主

“黄祸”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895年捏造的。他命令宫廷画家赫尔曼·奈克法斯(HermanKnackfuss)画一幅画,画名就叫“黄祸”。画中七位天使一样的人物分别代表德、英、法、意、奥、俄七个西方国家,她们拿着长矛与盾牌站在一处悬崖上,头顶是一个大十字架的背景,大天使米歇尔(ArchangelMichael)站在崖边,表情严肃而神圣地说:“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在悬崖深涧、隐约的山河城廓的那一边,半空中悬着一团奇形怪状的乌云,乌云中心闪现着一团火焰中佛陀的坐像,骑在一条中国式的恶龙身上。

“黄祸论”的出现是东西方交锋中产生的,首先是恐惧。在成吉思汗和蒙古大军血洗欧洲后,西方人担忧来自东方的威胁,把种族恐惧、另类文化、性饥渴和征服西方的意志,合成为“黄祸”,或者“黄色恐怖”、“黄色妖怪”。

其次是鄙视。从游记、学术著作、亲眼所见中,表现出对东亚人尤其是中国的“看不起”。比如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安森在其1748年出版的《环球旅行记》中,把中国人描述成“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同一年,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巨著《论法的精神》中,把中国人写成“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中国人“自然地倾向于隶性的服从”,他们“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他甚至说“在中国,欺骗是准许的。”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奸诈、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对世界一无所知”。

随后发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似乎也为此找到了注脚。加上19世纪中国劳工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做苦力,勤劳程度远高于白人,于是白人把华人污蔑为“缺乏人性,疯人,原始人,设法掌控某种力量”。《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社论说,“中国人的是不文明的,不干净的,肮脏的,没有任何更高层次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性情贪婪而敏感,每个妇女在最低要求都可以成为妓女”。1882年美国议会通过排华法案,驱赶中国人。

1899年美国报纸发布的这幅漫画,表达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残酷、愚昧且图谋强奸白人女性。黄皮肤+野蛮+性饥渴,成了“黄祸”的标准像,黄也便成为黄皮肤与黄色下流的混合色。以后“黄祸”的主角变成日本人,也没有改变这个基本形象。

“黄祸”主角是怎样转向日本人的

进入20世纪,日本移民大批涌入美国。更让西方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地缘政治重要性。这一结局让西方人感到,亚洲国家战胜白人、基督教、欧洲国家,不是能否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于是“黄祸”甚嚣尘上,日本人成了主要攻击对象。

在这张明信片上,展示着美国人对1905年日俄战争后的日本形象。好色之徒代表日本人,色眯眯地望着裸体的白人少女,假装很有仁慈心,但实际上要强暴她。

日本人开始扮演“黄祸”主角,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实施排华法案后,美国西部地区急需农民工,于是从日本和印度移民。从1860年到1940年,有近28万日本人移民到美国本土和夏威夷。那里的白人因此恐慌,担心亚洲人抢了他们的工作。为了保护白人的利益,加利福尼亚通过法律,禁止日本人和印度人获得土地所有权,不能成为地主。1917年美国通过移民法案,禁止日本等大多数亚洲国家人口向美国移民。

20世纪初的美国,种族主义是“黄祸论”的核心,夹杂着白人丢掉工作的担忧。反对亚洲移民,禁止他们成为地主,明显具有经济意义。这种心态在目前重演,美国人担心亚洲国家强大起来,或许会超过美国的经济能力,并且夺走美国人的工作。

这张漫画是丑化日本人,标题是“日本鬼子携带着可怕的病”。加州及其他西部州、机会主义政客、新闻记者、白人工会,把曾经戴在中国劳工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戴在日本人头上,说日本人将在美国泛滥成灾,掌控美国,腐蚀和污染白色人种,是一伙阴险且凶残的异类。

美国人还鼓吹日本人的生存能力比美国人强,因此给予比白人更低的工资,更恶劣的居住环境。日本国内早期的军国主义行径,也让美国人警惕,接二连三地告诫“黄祸”在蔓延,随时随地会对美国大陆发动侵略战争。

有部名叫《欺骗》(Cheat)的电影,反映着老美对日本“黄祸”的恐惧与鄙视:名叫菱木刀利(HishuruTori)的日本好男人,很西化,混迹于长岛的上流社会,外表看是个没有性欲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个性虐待狂,把白人家庭主妇伊迪斯(EdithHardy)勾引到自己充满日本艺术感的书房后,便露出真容,试图强奸她。刀利因此成了“黄祸”的艺术形象,试图打破白人社会已经形成的种族秩序和性文明规则。这部片子在1915年放映后,在3年以后重拍再放映。

另外一个著名案例,是美籍日裔米田刚三的婚事,真人真事。他从小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当日军入侵东北三省时,他回国抗议,反对侵略。逃脱日军追捕后又返回美国,参加洛杉矶举行的反战示威。因为他是日本人,被美国警察抓捕、行刑逼供,投入监狱。碰巧的是监狱长是位白人姑娘,号称“红色天使”,乐于助人,把奄奄一息的米田刚三从监狱送往医院,救了一命,两人产生了爱情。但加州不允许白人和日本人结婚,他们只好借钱到西雅图结婚。二战期间,他成为美国情报机关的日语翻译,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身份到1999年去世。

二战时期的“黄祸”专指日本

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人更觉日本“黄祸”已不是威胁,而是必须面对的挑战。这时候不仅日本是美国的敌对国,在美国的日本人也成了敌对人种。美国怀疑在美日本人与日军秘密联络,提供情报和物资之类。不管对美日究竟持什么态度,大约12万日本移民被关押,资产全部没收充公,经济能力被彻底摧毁。

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二战开始后,美国把中国人从“黄祸”中删除了。不仅中国与美国是盟国,并肩作战,况且蒋介石信奉基督教。中国人民奋勇杀敌、在艰难岁月坚持抗战,赢得美国及世界的尊重。

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不仅野蛮残杀手无寸铁的平民,而且兽性大发强奸妇女,还提出接管他国主权的“大东亚共荣圈”勃勃野心。这些暴行被许多西方人士所揭露,日本人的“黄祸”形象在美国人中可谓入心入脑。

日本在韩国和中国强征“慰安妇”,成为日军泄欲的工具,更让日本人成了名副其实的“黄祸”。中韩文化传统中,女子结婚前是不能有性体验的,日军的行为成了典型的强奸、轮奸,加剧了老美把“黄祸”标签快速贴到到日本人脸上。

而日本的报纸宣传中,也把美英白人丑化为“次人类”,称作“白祸”、“白魔”,说美国白人要加入海军,首先要杀害他们的父母,其次是强奸一位亚洲女子,才能具备参军资格。

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媒体称作是“黄祸爆炸。曾经警惕了50年日本“黄祸”的赫斯特报业集团,在社论中说盟军对德战争是“家庭纷争”,德国不会摧毁西方文明。但对日战争则是东西文明之间的战争,是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种族战争。在美国报纸上,日本人成了“黄祸”、“黄虫”、“黄猿”、“黄猴”。

日军把战俘当做苦工加以奴役,也让更多白人切身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冷酷。这种仇恨,也放到“黄祸”这个筐里,直指日军的人性丧失。

二战期间,日本不仅与美国白人殊死作战,也在疯狂屠杀亚洲的黄种人。在日军血洗菲律宾、把麦克阿瑟率领的美军逼到海里撤退后,西方特别是美国人眼中的“黄祸”,就是日本人了。

1944年的美国民调显示,13%的美国人希望把日本人从地球上抹掉。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尔·戈德哈根在书中写到,“一点也不用惊讶,为什么美国人赞同对日本进行大规模屠杀,从东京大轰炸到使用原子弹,那一系列的行动是为了拯救美国人的生命,日本人真是咎由自取。”

美国1980年代的“黄祸”恐慌

二战够美国彻底征服了日本,占领了日本,“黄祸”也便失去价值。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越来越感到来自日本的威胁。北美有句传言,说东京一间作坊里的产值比整个加拿大的地产总值还要高。日本皇宫的价值,等于美国加州的全部产值。

在和平宪法保障下,日本埋头于经济重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人富得流油,在全世界横行。比如日本的一家保险公司,以3990万美元的世界拍卖最高价,获得著名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向日葵》,令西方人目瞪口呆。日本商人不仅对汽车、电器、摩天大楼感兴趣,对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钢琴都感兴趣,都想收购。美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担忧是,“难道日本要买下整个美国?”

让美国人更加担忧的是,日本在二战后获得的能量似乎比战前还要强大。不仅学会了与美国的资本主义相适应,而且还改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弱点的弥补与创新。日本人果然厉害,1986年在贸易出口总额上几乎与美国等量齐观。日本人会抢走美国白人的工作吗?这种威胁近在眼前。

日本不仅能赚钱,更为关键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强势,大有超过美国的风头。1989年日本三菱公司买走洛克菲勒中心,成为“日本兴起、美国衰落”的象征。这个建筑在1987年被美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地标”,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建筑群,也是标志着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资本主义的地标物,其意义的重大,早就超过建筑本身了。但如今,却被日本人拿下了,给美国人的震撼不亚于当年日本人感受原子弹爆炸的震撼。

在汽车工业上,日本的攻势更是凌厉。1988年美国进口车中的一半产于日本,美国到处都是日系车。美国汽车制造商为推销美国车,不惜在广告中加注种族主义暗示,或者加重二战色彩,给人留下要像打败日军一样打败日本车,并且把日本的对美贸易攻势看做是“经济上的珍珠港偷袭”。

美国的反日情绪达到歇斯底里,从一件残暴的谋杀案中得以体现。在汽车城底特律,两位失业的汽车工人把一位美籍华裔当成日本人给残酷杀害。尽管美国白人认错了人,但却显示蓝领的美国白人对日本工业的普遍性仇视与担心,把效率更高、更关切用户需求的日本企业精神当成“黄祸”敌视。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爆炸了。一年时间内,日本的日经指数狂跌,股市市值蒸发了2万亿美元。美国人有点幸灾乐祸地说,谁让日本给美国的资本主义投媚眼?没勾引到白人投资,自己倒栽了。这种带有黄色性感味道表述,多少表达了美国人对日本“黄祸”的记忆犹新。

从此以后,美国人在也没有对日本人提“黄祸”了,也没有用“黄祸”来贬低、侮辱其他亚洲国家。日本的全盛期终结了,但没有衰落。

接下来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动辄发动战争,干预他国事务。于是,“霸权”一词的使用频率在快速提高。这不是一个褒义词,掺和着霸道、不讲理、欺负弱小、为所欲为的复杂情感色彩。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