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17阅读
  • 0回复

(创新作文)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8-19
演讲台

  1901年,经历了席卷北中国的义和团事件之后,慈禧太后以及她所代表的清王朝,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开始大转弯,她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外国欺我太甚,必要做到自强。”今天,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亲自采访慈禧。只有《穿越报》的记者得到了采访慈禧太后的机会,请她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

  记者:请问太后怎么看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以下简称慈禧):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见《义和团》第4册)

  记者:现在到处传朝廷镇压义和团后,准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要讨好列强,请问是这样的吗?

  慈禧:上谕是要求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必须“竭忠尽智”,与列强切实相商,不得在赔款等问题上漫天要价,任意要挟,以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来“结与国之欢心”。(见《近代史研究》2006.04)

  记者:各国这次除了要求严惩肇事者外,还有一个赔偿问题。请问您怎么应对?

  慈禧:十二条大纲是“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不能不照允”。但还是可以“审度情形,妥筹磋磨,补救一分是一分耳”。(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记者:从义和团运动到现在要签订赔款条约,谁的责任最大?

  慈禧:“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百姓,满腔心事,更向何处述说呢?”(见《庚子西狩丛谈》)

  记者:那么朝廷面对如此时局,准备了哪些办法呢?

  慈禧:中外臣工,虽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舍此更无他策。(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记者:太后是被迫还是主动求变呢?

  慈禧:因为国家形势不好才着手改良,改革还有真假不成?你可以问问皇上,现在召对臣工,不论大小,甚至连县官也时常召见,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语以求激发天良,要求他们认真办事?万不料全无感动!(见《晚清的最后十年》)

  记者:那么,太后您觉得中国“积弱”原因何在?

  慈禧: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恃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见《义和团档案史料》)

  记者:太后改革的目的是为什么呢?

  慈禧:“外国欺我太甚,必要做到自强”。“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

  在清政府1901年颁布“变法上谕”之前,张之洞就明确表明态度:“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并致书试图劝说顽固派大臣徐桐:“若不急谋自强,恐再图十年之安亦不可得。”

  在接到新政上谕之前,张之洞就从端方和袁世凯的来电中得知,“不日将有上谕,举行新政。”并且得知朝中的荣禄和鹿传麟极力赞成新政,上谕的起草人就是荣禄的幕僚、张之洞自己的门生樊增祥。这就使他能够在新政发出后立即做出反应。

  随后,张之洞致电鹿传麟:“此后一线生机,或思自强,或图相安,非多改旧章,多仿西法不可。若不言西法,仍是旧日整顿空文,有何益处?”

  在上谕规定的两个月的期限内,竟然没有一个地方督抚发表意见,他们都在谨慎地观望。这大概就是一个专制政府在它即使真心愿意改革的时候,也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连体制内的权臣都恐无法把握政治脉搏,叹息“圣意难测”,更不要说在黎民百姓中取得公信力有多么艰难。

  此时,张之洞提出:“必变西法,人才乃能出,武备乃能修,教案乃能止息,商约乃能公平,矿务乃能开辟,内地洋人乃不横行,乱党乃能消散,圣教乃能久存。”

  外国人眼中的慈禧改革

  采访完慈禧太后,我们随机在北京街头采访了几位外国人士,看看在外国人眼中慈禧太后和她的改革是什么样子的。

  美国人赫德兰:几年之前,慈禧太后有一个梦想,一如既往,这个梦想比她那个聪明的外甥的所有梦想都要伟大。这个梦想就是想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但是如果想要梦想成真,还必须要依靠满族人,因为政府由他们掌控,任何激进的改革都必须依靠掌握大权的满族人。不过太后想要自己完成这一荣耀之举,希望能够在她自己的有生之年圆满实现(《权谋档案》)。

  美国人W.A.P.马丁:在戊戌变法中,慈禧太后几乎断送了性命和权力,但是她也从戊戌变法中收获良多,她开始变成了一个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实上,她远远胜过她的外甥光绪皇帝。在她的一生中,人们全都指望她来不断地推进她非常热心支持的目标。她牢牢地掌控着权力,她敢于引导国家的战车驶上一条从来都没有走过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总督和和巡抚的支持,这些人都是她亲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经传遍了这片大地,百姓都会从心底支持她(《中国的觉醒》)。

  英国学者卡梅伦:慈禧太后在经受1900年排外失败的打击和西行所饱尝的艰辛之后,终于认识到列强远比清帝国强大,为了清王朝和她的人民,中国必须引进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观念。慈禧真诚地面对这个问题,抛弃了几个月前的保守主义偏见,转向赞成实质上是1898年光绪皇帝提出的改革政策(《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瑞士人梅恩伯格: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是真诚的,那种指责宪政改革不真诚和拖延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站不住脚的,只是代表了革命党人和一部分激进的立宪派人士的意见(《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美国人麦金农:慈禧太后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衰败瓦解,它更强大,开始通过改革,把中央对县级以下的影响力扩大到几世纪来前所未闻的程度(《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据凤凰网历史频道整理)

  作者:《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