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036阅读
  • 1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江津骆来山学校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27

提倡文化阅读,抒写文化作文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下午,骆来山学校5---9年级在纪勋楼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文化中国•文化阅读活动”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竞赛。本次竞赛的主题是“文化中国•文化阅读”。 下午2时整,5-----9年级各班6 位参赛选手按时到场,比赛历时 90 分钟。随着开赛铃声的响起,选手们认真审题构思,轻松轻松地写作文。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60 篇作品呈现眼前,纵观这些作品,都能围绕主题和依照年级要求,内容丰富,书写漂亮。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在这次活动中,张明理等5人获一等奖;万偲睿等8人获二等奖;戴小曼等   12人获三等奖。通过本次作文比赛,激励学生开展“文化阅读”,促进教师开展“文化教学”,通过“文化课堂”,让学生形成个性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思辨,从而灵化学生的文化思维与文化人格。


渐渐消逝的文化
骆来山学校:宋春凤

    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情画意的歌曲,琅琅上口的古诗,各具特色的节日,美观神奇的汉字……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各类文化遗产,无不令中华儿女赞叹称奇。
    然而,这些美不胜收的中华文化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消亡,一点一点从人们的生活中逝去……
    那些诗情画意的歌曲,琅琅上口的古诗已不再受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新生一代的喜爱、欢迎。你听,校内校外,大人小孩唱着节奏感强的《小苹果》、《我的滑板鞋》,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手机铃声,QQ音乐,随身听歌曲,健身操背景音乐,摩托车音响……流行音乐真是无处不在!可是作为国粹的京剧,古典名曲《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等乐曲却在慢慢消逝在大家的生活之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小杜写的清明,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等一系列文化风俗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可是再看现在人们的清明节,除了放放鞭炮个,钓鱼、聚会、喝酒打牌更甚于常时。传统清明节的一系列体育文化风俗活动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线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曲词是写中秋,圆圆的中秋月诉不尽人们的思念,人们常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中秋本是个合家团聚幸福美满的节日。可是现在,人们却常常忙于工作而不能回家,更别说如东坡词中所言,中秋佳节饮酒赏月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就是现在的中秋月饼业已成为商家炒作的产品,包装之精美,价格之高昂令人望而却步。中秋文化也慢慢消逝在人们的生活中。
    最令我敬佩的当属中国汉字,她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而又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和象征,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我们读书、看报、写作文,都离不开汉字。这一个个汉字,是我们中国人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每个汉字都由横竖撇捺这些简简单单的笔画组成,却有着自己的情感。你看“月”字,它外部轻灵,内部紧凑,既像龙蛇盘绕,又似鹰隼雄立。它那一撇如同月牙往上翘;它那一勾好似小鸟张嘴叫;它那横折不方不圆,若行若飞。整个字加起来,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已开始用电脑用手机储存日记,完成作业,人们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形。甚至有一些学生,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文字说得倍儿溜,记得倍儿熟,可是堂堂正正的方块汉字却不会读也不会写,真是呜呼哀哉!
    在我看来,再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其实,传统文化是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我们不应该让她们从我们身边渐渐的消逝。



正在消逝的中国年
郑霓鸣

    那个年,我6岁。
    “娃儿,我们今年要回家过年,叫奶奶到集市上去买些猪肉、面粉,还有你喜欢吃的东西。”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甜,情不自禁的拍着手,脸上洋溢幸福——爸爸妈妈要回来了,回来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接站的那天,我早早来到这里,随着一声长鸣,火车缓缓的停下来,不一会,站口走出来两个熟悉有陌生的身影,一个手里提着一个大袋子,背上还背着一个,脸上写满的笑意,那是爸爸!另一个两只手挂满了大包小包,疲倦的眼神里闪着激动的光,那是妈妈!
    我欣喜的冲上去,伸手接过妈妈手中的牛奶盒,大喊着:“妈妈!爸爸!”“哎——”这一生拉得格外长。“爸,你工作忙不忙,累不累?妈,你的胃炎好些了吗……”
    回到家,我们就要准备过年了,爸爸从集市上买回半个大肥猪,还准备了春联、灯笼,说是挂着可以带来好运,还特意带回来几串糖葫芦,一到家就塞到我手里。
    大伯、二伯、伯母、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就在一起过年,我们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我还特地为此炒了我拿手的洋芋和青椒肉丝,和妈妈、奶奶一起包了饺子和汤圆,一家人其乐融融,空气中弥漫着快乐的味道。
    随着一声声爆竹炸响,一年的头一天开始了,早上可不能睡懒觉,见到对方要问好。妈妈和爸爸提前就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可爱的灯笼笑得涨红了脸,妈妈帮我穿上新衣服,红色的大棉袄舒服极了,是啊,新的一年,一切都要是新的。
    吃汤圆是中国年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奶奶总是会在包满芝麻糖的晶莹剔透的汤圆里放一枚一圆硬币,谁吃到了就会走一年好运,这年,我没有吃到,但二伯把那一枚硬币给了我,说:“这还是你的幸运!”,我笑嘻嘻的点了点头。
    红包是能得到的,大伯、二伯、伯母或是邻居总会给我压岁钱,我也总是会说吉祥的话:“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健康开心!”,但收红包光嘴甜是不够的,还得拜年,这有讲究:双膝跪地,双手手心向上,再把头往地上一碰,最后站起来说一些吉利的话就行了。
    今年,我十五岁,这是我和奶奶单独在家过的第9个年,没有灯笼、没有新衣、没有红包、汤圆里也没有了硬币,更没有了甜甜的糖葫芦,门上的春联被我贴得歪歪斜斜……
    怀念那记忆中的中国年!

正在消失的那份专属味道
肖健华

    清明,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别样的气息,生机与活力胀满大地。天空,残冬的印迹一扫而光,春天为大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忆中,清明的习俗也着实多,如:放风筝、烧袱子、煮鸡蛋、扫墓等。不过,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最有意思的就是“清明会”了。
    “清明会”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聚会,是由同一个姓氏的人们组织的,大家在清明这一天聚在一起,见见老朋友,联络联络感情,然后再一起去给祖先扫墓,是一个非常轻松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记忆中,每个清明总是雾雨蒙蒙,那天早上,是要早起的,如果有谁家的孩子赖床的话,大人们准会说:“再不起来,赶清明会就迟到了!”孩子们保准立马起床。
    第一次去赶清明会大概六七岁吧,由于我家离聚会的地方有很长一段路,所以我和爷爷必须早走,踏着泥泞小路,踩着布满青苔的石板,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底朝天,但心中还是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到了目的地,我挣开爷爷那温暖的大手,跑去和我的“小辈”们玩耍去了,爷爷也不理会我,迫不及待的和他的老朋友叙旧去了。
    午饭时的仪式是最隆重的,主持人上台了,他穿着一身黑色,庄严的拿起话筒,熟练的讲着他那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台词,这些对于我们小孩来讲就是天马行空,只有开头的“欢迎大家……”我能听懂,接着便是近20分钟的演讲,我哪耐得住,不住的扯着爷爷的衣角,而爷爷一次次的将我的收拍开:“别闹”,回过头听得那么的专注,我也只好乖乖的安静下来。好大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还伴着呐喊声,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比听了国家主席的讲话还兴奋。
    午饭后不久,大家就准备扫墓了,所以祭祀用的东西一应俱全,大家谈论着从前的故事,我一句也听不懂,只是紧紧的跟在爷爷身后。一道墓地,所有的人都变得严肃起来,扫墓、烧纸、点烛、上香、放鞭炮,大家各自忙活开来,分工细密,“快,躲远点”,爷爷话音刚落,啪啪啪的鞭炮声就把我吓得跑出几丈远。
    这样的清明会,我12岁后就没有再参加了,不是不想去,是因为没有人再组织了,每到清明节,每每听到爷爷感叹:“要能再参加一次清明会就好了!”,我的心里一片茫然。
    真希望不久的将来,“清明会”能重新回来!


正在消逝的习俗
骆来山学校  张敏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中国已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农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所有人都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但在前进途中,我们却开始渐渐丢掉一些东西,一些弥足珍贵的财富――习俗。在这条路上我们丢掉的正是习俗,虽然现在有房有车了,有手机电脑了,有冰箱空调了。虽然这种生活看上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但是,在某些瞬间,你也是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安逸。因为,缺少了以前那种自然的快乐,没有了那些有趣的事情。我出生在农村家庭,妈妈说我很幸运,因为我生日时恰逢过端午。所以每逢端午时我都很开心。在端午的前几天时,我们家里就开始忙活了,差不多还有四五天到端午时,我就会背上小背篓和妈妈一起到外面的山坡上摘粽叶,我们家没有粽叶,附近人家也没,只有离我们家稍远的王大婆家有。她家背后有一大片棕叶林。一张张又大又绿的棕叶安静地站在棕叶杆上,风一吹,就发出刷刷刷的响声,就像翻书本的声音似的。我和妈妈走在圆润光滑的石板路上,我开心地哼着歌,听妈妈讲她们以前的故事。
    我们将采回的粽叶洗干净,又用叶子编的绳把它捆好。等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就把糯米拿出来洗净泡好,到了下午,妈妈就把早上泡好洗净的糯米和粽叶拿出来,开始包粽子啦!每到那时我就异常兴奋,想着自己可以吃到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就会十分开心。第二天一早,我就听得到了香甜可口的粽子。那粽子从早吃到晚,白天,我玩累了,就去摘下一个,蘸上白糖,满足地吃上几口。我以为端午都是这样过的,但后来才知道,真正的端午并不是这样的。奶奶告诉我,在他们那个年代,过端午真的是热闹呐!他们在端午当天,天一亮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洗脸刷牙,而是马上跑到外面去采草药。奶奶说,端午那天很多草都是药。他们把采回的草药一起包进一个袋子里,然后把袋子缝好,再缝上一条绳子,挂在胸前。保佑你平平安安身体健康,每家都会这样做。还不止这样呢!各家各户都会煮鸡蛋,然后给孩子,孩子拿着蛋跑出来与别家孩子的蛋碰碎,奶奶说碰蛋是让孩子被保佑,学习更努力。不单单是这些,他们还会把自己家包好的粽子与邻居家的交换,让别人尝尝自己的手艺,自己也尝尝别人的手艺。互相交换,邻居间和睦相处。奶奶还说,每年都要去采艾草来插在门口,奶奶说,这是防止妖魔鬼怪进到自己家里来。做完这些之后,他们才开始吃粽子,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心又幸福。
    原来,以前的端午过得那么有趣,充满意义,再回顾现在,只有少数人家还勉强保持一些以前的风俗,大多数居住在城市的甚至直接到外面超市买来各种各样的粽子,早就失去了原本应有过程与欢乐。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看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一点一点被我们遗忘,慢慢消失么?

正在消逝的元宵习俗
骆来山学校   郑小茜
    “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吃元宵”,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在我们这里又称“团圆节”,元宵节吃元宵起源于汉朝,到了宋朝元宵节吃元宵又格外兴盛,不仅平民白姓吃,就连皇宫里也吃,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吃各种馅的元宵,好不快哉,这天,人们出门赏灯,点灯放焰,喜猜字谜,和家团圆,共吃元宵,其乐融融。     记得小时候,一到元宵节,我总会抢先端起凳子,跑到厨房,站在凳上,这时候爷爷就放上一盆麦粉在我面前我搓下一小团,使劲搓成一个小圆,再一按,就有一个小“坑”,我就往“坑”里放上一满勺杏仁或花生仁,再一搓成一个小圆,一个元宵就做好了。那时候我还跟哥哥姐姐们比赛呢!我们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元宵里包上一块铜钱或辣椒,吃到铜钱的在那一年里就会发大财,吃到辣椒的一年里就会红红火火。有一次,奶奶刚把煮好的元宵端上桌,大伯、叔叔、嫂嫂、哥哥们就抢了起来,我见势,这样抢下去我的就没了,就放开嗓子哭了起来,呵,我这一哭他们可都怕了,因为元宵节是不能哭的,所以他们就急忙把元宵盛到我碗里,我满足地笑了。我见那白嫩嫩的元宵,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可刚咬了一口,那可把我辣大发了,原来我吃到了一个辣椒元宵,害我喝了好几大海碗水,不过说也真神了,好一年我是干什么什么成,说什么什么准,还真是红红火火的呢!这几年,我的家乡飞速发展,每家每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高楼大厦随处可见,更别说是元宵了,以前只有在元宵节才能吃到的元宵,现在满大街都是,想吃就吃,不过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家还是团聚在一起,但性质却完全变了,餐桌上摆的是超市的速冻元宵,再看人们呢,每个人都要在低着头玩手机,时不时发出几声笑声,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家人是团聚了,但心有团聚吗?好怀念那个辣椒元宵,那年的“元宵节”    “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4-27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江津区骆来山学校   联系人:杨勋林  
姓  名作文题目名次指导教师
吴建宇《文化,“文滑”》1郑萌
袁红霞正在消逝的端午香1莫永平
陈晓雪正在消逝的“木鱼”文化1余潇
郑霓鸣正在消逝的中国年2莫永平
肖建华正在消逝的那份专属味道2莫永平
宋春凤渐渐消逝的文化2吴勇
刘江渝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2吴勇
唐婷婷娱乐,不是“愚”乐2余潇
张敏正在消逝的习俗3莫永平
郑小茜正在消逝的元宵习俗3莫永平
王静《歌手是把双刃剑》3郑萌
吴仪《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3郑萌
赵月在文化的道路上3余潇
杨文静法“瑰”3余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