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93阅读
  • 1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大足经开区双石校际联盟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23
— 本帖被 长河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15-04-23) —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大足经开区双实校际联盟分赛点简报

  为了用“新文化作文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气场,砥砺学生文化思维,养育学生文化人格,提高学生文化作文水平,以培养文化型学生,让作文教学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我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激活文化良知,承担文化责任,我校在校领导的直接过问下,在学校教科室、教务处、语文教研组各部门的默契配合下,于2015414日,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大赛前,各位语文老师向学生宣讲了文化作文理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全校近500人参加了现场作文大赛。此次大赛还有幸得到了大赛总课题组专家谭衡君教授和大足区文化作文专家、特级教师袁伦国、大足区语文教研员张庆老师的现场指导。
  此次大赛,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本次大赛,通过赛前积极准备,激发文化写作兴趣;赛中学校电子显示屏和班级液晶显示屏打出标语,营造文化作文氛围;赛后教师批阅、讲评作文一系列措施,把“文化阅读,文化作文,文化校园,文化中国”的理念深深植入了学生的心里。

二等奖作品
春节剪纸

                                         作者:    贺鑫俞
                                         指导教师: 杨彬
   班级:     一、10
    一年中最叫人期待的节日当属春节了,春节的热闹氛围使其他节日远无法比拟的。
  每逢腊月二十五,母亲就开始前前后后张罗了,置办各种各样的年货,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这都不是小孩子应该关心的。作为小孩子的我和几个妹妹总是坐在门口,向门口四处张望着——一旦见有亲戚前来串门,无一例外地跑到前头,最是积极。脸上挂着乖巧讨喜的笑,嘴巴跟抹了蜜似的,一连串的祝福送出。当然,“报酬”自是可观的,笑容越发灿烂。随后我们便寻了借口出去,毕竟家中实在坐不住。一出门,眼帘便被一片喜庆的大红充斥着:精致的陶瓷娃娃、对仗工整的对联、香甜可口的糖果……无愧“一年开头红”之称。
  几个妹妹可是闲不住了,立马奔向自认为最好的铺子,即刻我身边就是空荡荡的一片。我不禁失笑,一时间竟不知去哪儿才好。四处望望,我定了定眼神——一家剪纸工艺店。看到店内各式各样的剪纸工艺品,我心中跃跃欲试,向那一方向加快脚步。可能因为还没过年吧,店内倒也不算人山人海,我轻易地买到剪纸所需的工具,倒是选纸时犯了难:既要彰显出那份美好的祝福,又不能太过艳俗。大红?算了,俗气得很;黄色?不好,不怎么喜庆;黑白?更是不好,死气沉沉的。望着眼前五颜六色、款式不一的纸张,我头一次体会到选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忽然,一抹低调的紫红跳入眼眶。我眼前一亮,不错不错,意义也是极好的。
  我拿着那张紫红的大纸回家,原本有些炽热的阳光也变得温和起来,几个小妹妹一路上的欢腾也丝毫没有减少我的愉悦。我一回到家中就迫不及待地直嚷嚷:“妈妈,我要学剪纸,快教我。”母亲见我一副猴急样也是忍俊不禁。
  剪纸正式开始,我在母亲的指导下先拿一张正方形的白纸试验:先沿对角线折过,一个三角形便成了。再沿三角形中点对折,然后沿顶点将纸的两边向里折。于是就有了一个两耳尖尖的不规则图形。接着是描图,母亲教我简单地勾勒几笔。终于,准备工作做好了,接着开始最重要的一步——剪纸。母亲早已告诫我:不要剪断,一旦剪断了不该剪的地方,那么就算是作废了。我听从地点点头,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着。我一直注视着锋利的刀刃剪过的痕迹,唯恐剪断不应剪的部位。幸好,剪纸尚且顺利。最后我轻轻一剪,一个镂空的不规则图形就完成了。我长呼一口气,轻手轻脚地打开,一个简单美丽的窗花便出现了。
  母亲见状点点头:试验已成功,我自己就可以做好。母亲说完就离开了。我伸手拿过一旁的紫红大纸,用手展平,不容一丝褶皱。按着刚才的方法,惟一不同的便是描图时我加了一些独特的图案。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一张裁有不同图案的紫红窗花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彩。我心中生出些许自豪,又有些感慨:寥寥几笔,剪出的却是如此精美的作品,谁能说剪纸不是一种神奇的工艺呢?
  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也正是如此吗?我深深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由得为它们所吸引。请让我唱出内心最真实的赞歌,赞颂这悠远的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节
作者姓名:唐海军  指导老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传统文化是祖国所遗留下来的财富,正因为有了它,我们中华民族才有如今的凝聚力,才有对祖国的归属感。在众多传统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又有好吃的,又好玩的端午节了。
  在我小时候,每当过端午节时,奶奶就会提前两三天去把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首先要准备便是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粽子叶有许多种,但最常见的是芭蕉叶和一种我不知道名字的树叶,这种叶子比一般的树叶大好几倍,有点像竹叶的扩大版,而这种找粽子叶的活自然是我和妹妹抢着去做,因为长这种叶子的树一般不高,我可以轻松爬上去摘,名义上是摘叶子,实际是偷偷享受高处的风景,而且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而妹妹就只能摘下面的呢。但还是可以拿回家去得到奖利。其次是做馅,我和妹妹喜欢吃甜的。所以奶奶就准备枣子馅。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白天要去干活,夜晚才开始包粽子,把洗干净的叶子放在一旁。用芭蕉叶子时,先把它过程一个圆锥形,不封底,然后把馅装到里面去,因为馅是湿的,十分粘叶子和手,待把叶子装满后,叶子外面也全是馅,只见奶奶用那只沾满了馅的手顺着圆锥往下一抹,馅就乖乖地掉进了盆子里。我和妹妹在一旁看得入神,迫不及待地也包起粽子来。我们学着奶奶的手法,先把叶子裹成圆锥形,但我搞了半天才搞出一个顶点是不露馅的无盖圆锥,这还是奶奶从旁帮忙的结果,妹妹直接放弃,让奶奶过好了给她,接下来的装馅就要容易多了,我抓一把馅使劲往里加馅,想做一个大大的粽子,但奶奶却叫我少装点,不然煮过后会露馅,我却不听她的话,趁她不注意多加了一点馅,然后由奶奶帮我清理外壳和把我的大粽子捆起来;用另一种树叶就要麻烦一些了,因为这种树叶没有芭蕉叶大,有些小一点的树叶两张一起包,虽然麻烦一些,但奶奶觉得这样包出来的粽子跟好吃,接下来便是煮粽子呢。至少要煮一个小时。我和妹妹本想他煮熟了之后,先尝一个再睡觉,但大人早早的催促我们去睡觉,我们确实很困了,就不情愿的去睡觉了,等早上再去吃。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想早早的就吃到粽子,打开锅,一眼就看见一个露馅的粽子与众不同,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那个粽子是我多加了馅的那一个大粽子,妹妹也幸灾乐祸的在一旁嘲笑我,还叫我把那个露馅的粽子吃了,我只好不情愿的把那个大粽子给夹到碗里裹上一层糖,用一根筷子从中穿过挑起来吃,那冰凉爽口,又甜又糯的美味大粽子让我根本停不下来,一直吃到我肚子都差点撑破为止。
  至今想来,那味道也不禁口水横流;但是现在,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已经被功课挤满,因为老师并不重视传统节日,认为去过节不如在家提升成绩好。对于传统节日进校园,让老师重视传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相信这也是学生们共同的心愿。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跟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关于娱乐节目        
作者姓名:秦源  指导教师  杨彬  班级:初一、10

  现在,有多数的娱乐节目占据了中国的电视收视率的重要地位,咱先不说地方台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男生女生向前冲”等火热娱乐节目,就连中央电视台不惜占用相当大的资源搞起了“星光大道”“黄金一百秒”等大型娱乐节目。是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时尚、潮流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淹没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
  我曾经特别喜欢看一个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是介绍和教学中国自古以来的各地美食文化。它并不奢华,并不搞笑,并不励志,但它却有着无数看点,无数值得收藏,有实践性的特点。看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他就能告诉你制作过程;看一碗金色的蜂蜜,他便会耐心地告诉你,蜂蜜在当地的影响和地位;看一盘让人口水直流的香肠,他便能告诉你香肠的历史、由来和风俗……而现在,由于大量娱乐节目的加入,电视台便挤出时间,重点推划这些赚足眼球、赚足金钱的“摇钱树”。最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间越来越推,时间也越来越少……
  现在,从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口中都能听到一个词——偶像。一大批青少年,甚至是小孩为了跟上潮流,学会了追星,学会了“犯花痴”,然而,那些明星们也常常会出现在种种娱乐节目中,这些少年儿童们也开始了追节目、追网剧等一系列行为。真正的偶像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在;同样,真正的好节目,不是看它是否时尚不是潮流,而是看这个节目有没有意义。电视台开放这些娱乐节目的目的,是为了赚足眼球、赚足金钱,现在,这些娱乐节目很容易给大家“只要把歌唱好、把游戏做好,就能又出名又赚了大把大把的钱”的误导。
  请记住,真正出名又能赚大笔钱的前提,是要有一颗平静、宽容的心,再做到脚踏实地地实干,不断进取,不断突破才能达到成功的终点。就像现在网友所说的是“花瓶”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有一个公益广告,我认为这一句说得很好:“知识成就梦想,实干造就百姓”。
  娱乐节目仅是我们的一小部分,掌握知识、承接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才是王道!
  九月的阳光温柔地铺在小路上,少年,少年!快开启你的成长之路吧!不要被这些所谓的“精神毒品”所迷惑。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人。中华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家乡的美食文化在我心
作者姓名:谢睿  指导老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在我的家乡,那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真可以称得上是家乡的美食文化。
  记得在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家乡小吃就是馄饨了。如果你觉得馄饨没有什么特别,都是一个样儿,那你就错了。在家乡,只要跟人们提起馄饨,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起来。
  说起我家乡的馄饨,那还真是让人“口水流尽三千尺,疑是馄饨来一碗”呀!家乡馄饨的皮儿似乎比纸还要薄,比玻璃还要透明。在一张馄饨皮上包上“干贝,瘦肉,葱花”,再卷起来,一个圆滚滚的馄饨就做好了。再仔细观察一个个做好的小馄饨,你会发现它似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在家里,如果你想吃上一碗可口的馄饨就可以自己动手;在外面,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面馆”,走进一家,喊一声:“老板来碗馄饨!”就可以坐下来耐心等待美食的制作了。不一会儿,一完小巧动人的馄饨就做好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馄饨,再加上绿油油的葱花,真是绝配呀!就像稀饭需要榨菜来搭配;花朵需要小草来衬托。家乡的馄饨做工都是纯手工的,光看馄饨外形就已经让人馋涎欲滴的呢!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喜欢家乡的馄饨。有的人不远万里,来我们这儿吃馄饨,还有的来这里一来走亲访友,二来旅游,观赏风景。不过他们都要吃上一碗馄饨才肯离开。在重庆的磁器口,大家都说没有吃上一碗毛血旺,就算没来过磁器口。而在我的家乡,乡亲们都说没来这吃上一碗家乡的馄饨,也算没有来过这里。有的外的人在这儿吃了馄饨还不够,还要打包带走,拿回去孝敬老人,逗小孩子吃。本地人也爱吃馄饨,在一周内,起码要吃上四五次,甚至还有的,一天不吃,心里都不舒服,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呀!大家都继承了祖训,先吃馄饨,再喝汤的说法。陕西的臊子面就是只吃面,不喝汤。而我却猜想着说,那是因为他们的汤辣,不好喝——所以才不喝的。不像我们的,汤都是清清亮亮的,味道极鲜,其实这都是民族的传统,各有各的说法。
  在家乡,尝过鲜美、又好吃的馄饨虽没算白来,但我们家乡的美食各种各样,出了好吃的馄饨外,还有在家排行老二的分为小吃——那就是臭豆腐啦!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假期随着妈妈上街买菜时,路过路边摊,我什么都不要,唯独对这家阿姨的臭豆腐啊,那是一见钟情!虽然臭豆腐“臭”,但吃起来却是十里飘香。从此,我便是臭豆腐家族的一名忠实粉丝了!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中, 不时传出一阵阵叫卖声:“臭豆腐,臭豆腐,好吃又便宜,快来买哟!”我站在臭豆腐摊前,牵着妈妈的手,两只小眼睛直勾勾的望着妈妈,妈妈立刻知道我要干什么了,二话没说,就从口袋中掏出钱来,我头一转,立刻转忧为喜。只见卖臭豆腐的阿姨熟练的从“卤水”中捞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臭豆腐出来沥了一会,便哗的一声全倒入油锅中,然后用筷子一块块的翻转,大约一两分钟,一串串诱人的臭豆腐便做好了。放在盘子里,撒上胡椒粉,就ok啦!臭豆腐闻起来臭,可吃起来却香得很呢,我赶紧拿了一串,吱吱,一口咬下去。真好吃,真不愧是家乡的风味小吃。
  不管是馄饨还是臭豆腐,或是其他的风味小吃,它们都一起携手构建了家乡的美食文化,不管过了多少年,家乡的美食文化都筑我心!
        
“糖人”
作者姓名:李颖  指导教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我们中国的文化可是既多又有趣,十分具有保存价值。不必说宏伟的故宫,气派的万里长城,清雅的青城山;也不必说《论语》,《乐府诗集》,《春秋》。单是我故乡的“糖人”也别有一番趣味!
  今天星期六,我和父母散步到广场上,忽然一个东西映入眼帘,调皮地勾起我往事储存箱的盖子~~~
  小时候,清晨总是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热闹起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瞪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糖人怎样诞生,我也是其中一个。
  我第一次吃糖人,是跟着父母来到我故乡一个较大的地方,也是我现在所站的位置。我看见一个摊子——桌上摆着一块大理石,石头左边放着一只装满了糖稀的锅子,石头的右边竖着一个用草捆着的架子,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糖人:胖胖的“寿桃”、展翅飞翔的“凤凰”、“贼头贼脑”的小老鼠……坐在摊位后的叔叔还在忙碌着。摊位旁边有一个转盘。我正好奇呢,一个小孩儿跑到摊位前,给了那个叔叔一元钱,然后拨动了那转盘上的棍子,之后他就得到一个用糖做的动物,还用一根棍子拿着。我见挺有趣,也吵闹着要去,我终于满是喜悦地站在那个转盘前,我终于明白——原来转到转盘周围的哪个图案就会得到用糖做的哪个图案。我兴奋地将手小心翼翼地放在棍子的旁边,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呢!我“啪”地一声将棍子打得直转圈~~~棍子终于缓缓地转着,激动地时刻到来了!兔子、玫瑰、刀剑~~~他最终在龙的面前“屈服”!更有趣的时候来了!只见叔叔先在一个小铁锅里洒满了糖,然后把小铁锅放在了炉火上,等到糖熬成了用勺子舀起能拔成丝状时,他便用勺子舀了一勺糖,只见他的勺子在空中飞舞着,东一转,西一弯,上画一个圈,下画一条线,不一会儿工夫,一条栩栩如生、在阳光的照射下还闪闪发光的龙卧在大理石上,叔叔再拿出一根棍子放在龙身上,用力一压,棍子就固定住了!等龙硬一点后,叔叔又用一块铁片将龙与大理石分开,把龙递给已垂涎欲滴的我,当我拿到“糖人”时,竟舍不得吃。
  我捧着它,像宝贝似的“端详”着它,它好像要腾空盘旋,真是惟妙惟肖!终于,我忍不住嗅嗅它,一股甜甜的糖香钻进鼻子,让我整个人都“酥”了。我不禁伸出舌头亲亲它,再在嘴巴里砸吧两下,那就像蜜一样甜而不腻,胶一样黏而有趣,像小吃一样好吃而别有一番风味。我忍不住张大嘴巴一口咬下去,再轻轻地抚着它的“皮肤”上来,用舌头抹抹嘴皮。那感觉,那味道,那舒服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它的味道是蜜不能及的,它的形状是真龙不能比的,它的香味是所有花都比不上的。
  终于,我津津乐道地吃起来,那心情就像是中了五百万奖似的,喜出望外,脚下像是踩着云。
  这是我第一次吃糖人,以后每当那清脆的锣声响起,我总会像“飞”一样跑去。但在我八岁以后,就很少吃到了。
  今天,我再次遇到这“糖人”,当然不能失去这次机会,我不禁走过去买了一个,还是那熟悉的味道,却不是那熟悉的喜悦,我本以为再也吃不到“糖人”了,没想到,嘴巴还能重温它的独特风味,我竟有些感触!
  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这“糖人”只是我故乡的风俗之一。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要让我们的文化在不经意间消失,发现的,更不能让它消逝,我们要将它传承下去。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传承我们中国文化吧!
                珍惜汉字之美
作者姓名:肖佳婕   指导老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中国,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长远的历史让她得到许多荣誉,也让她失去太多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事物。
  汉字,这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时光中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时光飞逝,人的大脑迅速发展,于是,一部又部手机,一台又一台电脑诞生了。这些高科技产物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快捷。然而,就在人们用手指敲击键盘的同时,汉字文化,已悄悄的从人的潜意识中溜走了。
  我,热爱语文,酷爱汉字。临摹名家书法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每次看见一个汉字,我就入见了老朋友一般亲切,毎一个汉字,都有着无限韵味。细细品味,我仿佛看见火山在亘古爆发,听见溪水低声吟唱的歌声,感受到微风拂过我的脸颊的轻柔。
  汉字,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一朵朵盛开的花,一个个欢快的小精灵在纸上跳跃。
  然而,现在许多人已陷入了信息世界,练习书法的扥少了,品味汉字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由于过久的忽略汉字,许多人的字越来越不美观,并且经常提笔忘字。
  很多人说,梦写出一手好字的人气质也不会很差,字就是你得第二张脸。古时候,多少人为了写出一手好字下了多大功夫,花了多少时间,人们收集名家书法是为了欣赏、珍藏而现在,大多数人是为了做等升值、为了炫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妙不可言。看似一个个简单的“人”字,尽管只有两笔,可它却象征着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的一撇,看似轻飘,它的一捺,又是如此的有力。这一撇、这一捺,象征着一个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中国人!
  学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是真正体会到了语言、文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能够培养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的归属感和荣耀感。中文信息研究会秘书长萧启宏说过:“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汉字对中国如此重要,为什么中国人还不珍惜呢?
  中国失去了汉字,就足以被遗忘。为了让祖国慕青永远的被记住,传承汉字文化的重任就在我们肩上。然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卫汉字吧!
正在消逝的安居古城
作者姓名:李科宏 指导教师:欧治星 班级:初一、6

  历史的文化记载了我们的历史,历史的事物是对我们祖国最真实的心照,诠释了中国的意义,至今让我无法忘怀的是哪个存在了百年,经历了历史沧桑确认就挺立于铜梁的安居,可是现在却在渐渐的消逝......
  在我的心里那个充满儿时回忆,那个带给我欢乐的安居古城,小时候我就记得那里面的一草一寸,都如在黑夜中的一道闪光,一遍一遍的在我的记忆深处中回放,我还记得那个长得奇形怪状的石峭,我还记得它曾带给我无限欢乐,可是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吧,为了美观,他们把它给挖掘掉了,虽然不复存在可在我心里他将永存,还有那些古老的店铺,里面古老的装饰闪烁着神秘的光环,最重要的是在宽阔的门口的前方还有一具雕刻出来的板凳,听他们说这句雕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上面免不了会有一些灰尘,在他人的眼中这些东西也许只是一些垃圾,可在我眼里他却见证了我们中国的历史,是我们中国时间的沧桑所留下的痕迹,我还在那个街道之中的推车上买了几串糖葫芦,在我的印象里那串糖葫芦是那样的香甜可口,路径一直绵延到尽头,而街边却是一些卖着零七八碎新奇小玩意的东西每样的东西价格都很公道,一路上我仿佛还能听见那些我说东西的声音,我们一直玩,玩得是那样开心,那样无忧无虑,可是现在安居古城中嘈杂的喇叭声震得我心神不宁,而那些带给我欢乐的自然景物早已在渐渐消逝的毫无踪迹那个和谐的老爷爷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还记得他还多给了我几颗糖,当时的我像是得了一份大礼似的心里多了一份美滋滋的感觉。许多卖玩意的商人似乎已经一个不留,谁都无法知道跑他们的去向,于是我在心中发誓,等我长大之后有能力了,一定会将安居变为从前的样子,让他像以前那样在阳光,雨露中展示给人们它最好的一面,可我知道这个理想现在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光靠我也给人也是不行的,需要和大家一起努力守住这个既美丽有神秘的安居古城此刻的我站在那个路口伫立着凝望着远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说,安居我一定会让你恢复从前的,等着我.....
  又是一年春天,在这年里天气十分炎热可是在炎热也无法影响我们的脚步,再看安居时一切还是那样,我对他的文化逝去而感到惋惜在此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共同把这份美好留住。
  不是只有像大足石刻那样的文化遗产才需要保护,只要是记录了我们中国辉煌成就的事物就都需保护爱惜,我想花谢了来年还会再开,安居也肯定能重获新生,回到它那辉煌的过去
                 正在消逝的美食
作者姓名:李家遥     指导教师:雷贤凤 班级:初一、8

  说起美食,同学们立马会想到锅贴啦,生煎馒头之类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这一些美食还是原来那种味道吗?
  中华民族的美食,源远流长,让老外赞叹不已,但许多美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甚至许多美食已经成为了“传说”。
  奶奶说:“老虎脚爪”、“蟹壳黄”……这些陌生的名字你们没有听说过吧。这些苏州美食都快成为“绝唱”了。凡是在苏州生活超过三十年以上的,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反而会产生一丝的怀念。
  “笃,笃,笃,卖糖粥啰……”这种卖粥人的画面和鱼木声、叫卖声,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听不到了。在苏州生活的老人,一吃到现代美食,总是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向父母讨了一些零花钱,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到玄妙观大吃一顿的幸福画面。如今总会感慨:“记忆中的美食到哪里去了呢?”
  在满天星斗般的苏州小吃中,老字号名牌的小吃,更是犹如一颗颗硕大、美丽的珍珠。几乎每个老字号,都有自己的“看家品种”。经过岁月一番冲洗后,一些老字号的“看家品种”越走越远,另一些不是漫出了人们的视线,就是已经成为“绝唱”。还有一些,已经沦落到了农贸市场或新春弄堂。
  想想当时“老虎脚爪”吃在嘴里,真是香脆,闻一闻,真是香味扑鼻,看一看,色泽金黄,上面还涂了一层麦芽糖,形状宛如老虎的脚爪。而“蟹壳黄”呢?煮好之后呈褐黄色,宛如煮熟的蟹壳。一吃,真是酥、香、脆、松,令人回味无穷。
  曾经有一位客人,慕名一特色浇头面,千里迢迢来到这家小店。岂料,店内早已没有卖浇头了,只好向隔壁借了一盘。望着已冷的面浇,客人失望地说道:“记忆中的传统点心,难道只在它们自己的时代了吗?”
  连绞力棒(又称“麻花”)也没有了原来那种清香的味道了。现在,到处可以看到巧克力绞力棒、奶香绞力棒等。几乎看不见那清香的苔味绞力棒的身影了。
  看看今天,也有生意兴隆的生煎馒头、锅贴店。但制造这些点心的老师傅越来越少,小学徒越来越多了,设施愈发简陋,卫生愈发忽视,传统点心因此走了味儿。
  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传统点心在我们面前消失吗?
  在中华美食的窗外,小树们笔直笔直的,嫩绿的叶子好不惹人喜爱,而那些大树们呢,身上却有了许多斧头砍下的痕迹。
              
正在消逝的“送灶”        
作者姓名: 蒋楼   指导老师: 邓后平 班级:初二、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构成了我国五彩冰粉都文化习俗。其中汉族的送灶是我所有记忆中最奇特也是最深刻的一种文化习俗。
  小时候,一年之中要过许许多多的乡俗,因为小时候是住在一个半乡半镇的地方,所以许许多多的乡俗也都得以保存延续了下来。有元宵吃汤圆,春节放鞭炮,清明去扫墓,腊月二十八送灶王爷......    
  那一天是腊月二十八,那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和姐姐一大早就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那时的我也没有时间观念。到了傍晚,父母去买了些水果和饼干,还买了一些鞭炮和香以及纸钱,我以为是过年,于是嚷嚷者让父母给我买玩具。但父母却并未答应而是说:“孩子,今天不是在过年而是在送灶。”我不由得问道:什么是送灶啊?!母亲回答道:“送灶就是送灶王爷。”我又不由得问道:为什么要送灶王爷啊?母亲回答道:“那是因为这不仅仅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而且也有蕴含了其他代表幸运的含义,把灶王爷送回家去休息。”我道:哦,那么这灶王爷是很厉害的了!
  没一会儿,母亲在厨房叫父亲在外去点鞭炮。一会儿,外面的声音打的便连姐姐的声音也听不到了,母亲将火烛和香点然后又将纸钱点燃放在灶头前,我见灶头上摆放着水果和饼干,便想用手去抓来吃,可是母亲却说让我一会儿吃,现在还不要去吃。我问为什么?母亲说这样的行为是对灶王爷不恭敬,说完后便让我在燃烧的正旺的纸钱面前鞠躬作揖以示对灶王爷的恭敬,说这会让我们日后幸运。
  当写到这时,那当初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又活灵活现的浮现在了眼前,那一家人眼色和行为的恭敬与专注就像是在眼前演绎着......
  如今,生活在了城市之中,家里也不再有用砖砌成的火灶而是变成了燃气灶,这一切的种种都充满了现代化,生活的条件也更加的优越,孩子们的乐趣不再是满山坡的乱跑而是变成了电脑游戏和手机,这一切都看上去都那么的美好。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事物呢?对了,缺少的就是咱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习俗。如今的火灶变成了充满现代化的燃气灶,但送灶这一习俗却并未在城市中延续与发展,也许也是有的,但还有几人在保留着这传统的习俗呢?!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这仅是一种习俗吗?不!这还是一种文化,是我们的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
    如今社会的正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做饭都用钢铁铸的天然气灶了,“灶”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而这些由我们祖先留下的的仪式文化却未能得以延续发展,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种种不由得我们不深思:我们能固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吗?        
                                    
          月光下的中秋节
          作者姓名:毛吴璇
          指导老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我爱月,更爱柔和的月光,因此,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中秋节。
  中秋节这天晚上,妈妈从屋里端出来一盘月饼,那是在前一天就买好的,月饼的味道有很多种:麻辣味的、牛肉味的、五香味的、果仁味的……无一不吸引着我。
  月饼一上桌,就被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抢了个精光,这时候,爸爸的食指和中指并排着弯曲起来,在我的头上敲了一下,说:“你真是不懂礼貌,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留呢?”我学着爸爸平时的口气说:“做事要看全面,你怎么知道我不留,这就算了吧,还老是说我不听话。”
  我打开月饼的包装盒,和小伙伴们一起拿起月饼,对着月亮,好像这月饼真有这月亮那么大似的。最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连咬下去都那么一丝不苟,生怕下一秒月亮就会忽然附到月饼上来,被自己一口吃下去。
  在民间有些人曾有过在夜深人静时,等待嫦娥伸出伞柄,把自己拉上月亮的企盼。由此可见,人们不仅仅是把月亮定格为某一个神,赋予它单一的形象,还有对情感的寄托,心灵的表达,有古诗为证。
  思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赏月对于我来说比较的无味,它至少没有吃月饼那样吸引我,但是大人们好像就喜欢在柔和的月光下吐露真心的感觉。因此,每次我赏月时,总会忍不住睡着,月光在我的眼睛里变了形状:一个黄灿灿的大煎饼挂在夜空中,又忽然向我飞来,我伸出手就拿到了……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每次看见夜空中弯弯的月亮,心里总会泛过一阵惭愧,一心以为那月亮是我在睡觉时咬掉了一口。
  小时候,大人总是用几近凶狠的语气告诉我:“千万不可以用手指天上的月亮,否则你的耳朵就会被割掉。”但我喜欢冒险,每次晚上我都忍不住用手去指月亮,然后再捂住自己的耳朵睡觉,第二天一大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耳朵还在不在,当我发现耳朵还在时,心里总会有一阵冒险后的狂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错的,人们把最美好的向往寄托在月亮上,月亮将皎洁的月光洒在了中秋节里。
        
手中的粽子
作者姓名:覃露         指导老师  邓后平  班级:初二、1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存在着种种世代相传的手艺。有春节里制作的生动窗花;有元宵节里吃的甜甜汤圆;还有端午节制作的香糯粽子。这些文化现在依然流行,可不知会不会随着时的流逝而消失呢?
  记不清是哪个端午节了,我去拜访外婆。我一进门便看见外婆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婆婆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我怀着疑惑,走近了她们。外婆见我来了,便满面笑容的说:“小露来了啊!"我应了一声,眼睛不自觉的瞟到了外婆手上那还未完成的粽子。深黄枯干的粽叶里躺着湿润的糯米,犹如年老的母亲拥抱着白嫩的婴儿。我心中突然对这包粽子有了兴趣。我没再说什么,只是呆呆地望着外婆飞快地包粽子。一会儿,外婆仿佛察觉到了我的目光,转过身,看着我。询问似的说:“你要不要试试?"我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外婆见我这样,就拿起手边的粽叶,递给了我。接着说道:“你自己抓糯米,不懂的,就看我咋做的。我坚定的说了声:!”
  开始制作了,我先把粽叶裹成了斗状。我见外婆把糯米放进了粽叶中,我便慌张地抓了一把糯米,塞进了粽叶里,看着外婆熟练地裹着粽子,我就依样画葫芦似的,胡乱裹着。可是,粽子不听使唤,米一下子喷涌而出。瞧了瞧外婆包的精致粽子,再看我这乱糟糟的粽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外婆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严肃起来,说:‘'小露,这包粽子是要讲技巧,别看我现在这么熟练,其实,我刚学这手艺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许多挫折的。’'我望着外婆深沉的眼睛,心想:对啊,哪儿有不经历失败就成功的道理。于是,我一甩先前的沮丧,继续努力。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战,我终于做出了一个粽子。我这干瘦的小粽子虽没有外婆包得那么饱满,但也是我努力的成果。                           
  外婆把包好的粽子端到了里屋,我跟着进了屋,看着外婆把粽子放到了石灰水上的板子上,经过一遍遍换水。几小时后,外婆端着煮熟了的香喷喷粽子,放到了我面前,瞬间整屋都笼罩着粽子的香甜。我按捺不住,打开了盖子,我一眼就瞧见了我包的那个粽子,我正欲去拿,却被另一只手挡住了。外婆笑着说:'馋鬼,现在这么烫,等冷一会儿再吃。’说着,她伸手拉我聊起了天。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包粽子上。外婆有点无奈的说:‘这门手艺延续了这么久,不知还能不能传下去,你们只顾着玩那些手机,电脑,这门手艺怕是要毁了。’说到这儿,我也很无力。
  是啊,包粽子是为了祭念屈原,而随着科技的增加,这些传统习俗会不会因此而破灭呢?让我们保护这些祖先留下来的习俗吧!

              
甜蜜端午
作者姓名:郭沭岐     指导教师  :雷贤凤 班级:初一、8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
  在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香香的粽子。碧绿的芭蕉叶包裹着软软糯糯的糯米,散发出清香。糯米里加上红豆、绿豆、黑豆、酱肉、鲜肉或腊肉,煮上十几个小时,那香气实在诱人。最后蘸上白糖,美味得无话可说。
  说到粽子,我就想到自己第一次包粽子的事。
  那是2012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上午奶奶从超市买来一袋糯米、一小包红豆、黑豆和绿豆以及许多芭蕉叶,我们家准备自己动手包粽子啦!
  以前,我只管吃,今天,我决定跟奶奶学着包粽子。把食材准备好摆上桌后,就开始包粽子了。
  首先,我看着奶奶包了两个:把两片叶子交错叠在一起,把下端裹成一个圆锥形;再抓一把糯米放在里面,再放上几颗红豆、绿豆和黑豆;最后合拢用绳子一捆,一个粽子就出世了。
    我在旁边,兴致勃勃地看着,心里也痒痒的。迫不及待拿起两片叶子,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首先把两片叶子交错叠在一起;把下端裹成圆锥形,然后再抓一把糯米放进去。呀,怎么漏出来了?难道是底下没裹紧?往下一看:还真有了一个大洞。迫于无奈又把食材倒出来重新开始,这回我把叶子裹得紧紧的,就不信还漏!然后放上各种豆,最后收拢用绳子扎上,大功告成!好简单,我提着绳子向奶奶炫耀。可是只见绳子一松,里面的食材全倒出来了,“哗哗啦啦”洒在地上,到处都是 ,没扎紧,失败了!糟!浪费了这么多食材,我怕奶奶责怪,低着头不敢看她。奶奶把我赶到一边去,扬言让我不要再包。我心里可不服气,我一定要包出一个像样的粽子来,让她瞧瞧。
  于是我趁着奶奶离开的空档偷偷摸摸干活。糟糕!奶奶回来了!不管了,先把叶子裹好。好不容易等到奶奶去烧水,我又赶紧抓一把糯米,放进几颗豆子,小心翼翼地裹好,用绳子紧紧地打个死结,经过再三确认已经绑紧后,我得意洋洋地向奶奶炫耀。奶奶笑容满面地说:“可以出师了!”当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我特地把我的粽子作上记号。粽子出锅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吃着自己包的粽子,觉得比任何一个都香甜!
  现在的人们,除了极少数卖粽子的,都不会自己动手包粽子,我希望到端午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能家人齐动手,制造出一个个让人回味的甜蜜的节日。
正在消逝的年气
作者姓名:付琦倚     指导老师:邓茂兰 班级:初二、5

    看到题目,你就可能想到,年气,到底是怎么个消逝法呢?那么就请你继续往下看吧!
    现如今,我们在大街上、公交车上、车站里,都能听到:“现在过年的气氛,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除了火炮声,再没有可以看出过年的特别了。”
    也是,现在的过年再不像从前,小孩们都高高兴兴地盼着穿新衣服,在大街上玩儿,拿着压岁钱买自己想买的玩意儿。大街小巷歌声飘扬,处处都洋溢着年的气息。可现在呢,人们都在家里,吃东西的吃东西,看电视的看电视,再没有以前热闹、浓郁的年气氛了,相反的,而是安静平常的生活。
    科技发达了,传统文化也跟着慢慢消失了。我们的国家难道就因为科技,而把我们的年气赶走么?我知道,每年因为放鞭炮被炸死的人不少,受伤的也不少,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无情的赶走我们的年气啊!
    有些城市,还因为嫌火炮声太大,影响了市民们的休息,就狠心的颁布出“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火炮声已是过年幸存的一点年气,如果连火炮声都没了,那跟平常生活还有什么区别呢?
    以前过年才能吃的美味,现在也能吃到,以前过年才会穿的新衣服,也不见得稀奇。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压岁钱也不过是过年时零花钱的另一种称呼,所以对于压岁钱孩子们也不在意了。那么,现在,除了火炮声,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的新年有特别之处,还能让我们的新年充满年气?
  试问,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新年,没有独特的年气,只顾向前发展,那祖先留下的悠久历史文化,岂不是就消失了?那我们自己的国家还是自己的国家么?
  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固然重要,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同样重要。现在,人们几乎是住在高楼大厦,很少再见农村的影子,这诚然是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城市在不断增加,年气在不断减少,尽管某些城市已经取消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这严酷的“命令”,但还是有一些民族习俗不能够在大城市看到。
  为了传承我们祖先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保留我们该有的年气,让他一直流传下去,让他停止消逝!
正在消逝的甜
作者姓名:彭开茂   指导老师:邓茂兰 班级:初二、3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民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儿时的欢乐是靠一些多彩的事物架起的,然而就是生活的不断优越,使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是这样,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去“快乐小摊”那儿逛逛,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个面积虽小,但欢乐很大的画糖摊,卖糖的则是一个阿姨或是一个老爷爷。
  一张小凳,一个小桌,一个小炉子,一把糖勺,一块刻板,一个转盘,就是画糖师傅的画糖摊的全部“家当”。在刻板上用融化了的红糖画出造型,组成图案,待红糖水冷却后,再放一根木棍,用铲刀将画糖铲起,干了就可以吃了。旁边是一个转盘,转盘上有许多小格,小格里画的便是花鸟兽虫等图案,画盘里有指针,交钱后,就可以转动盘上的指针,然后指针转到什么图案就可以让画糖师傅画什么,类似抽奖一样,在指针还没停的过程中,心里不免充满着紧张的心情。
  画糖师傅画糖时,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驻足观看,一些小孩就扯着父母的衣服说:“太好玩了,我要买,我要吃。”
  现在的生活是越变越好,这些当年在校外或街上都可以看见的手艺活动,如今已经成为新鲜稀罕玩意儿,孩子不感兴趣,家长也不放心。
  回忆童年,我自己放学之后,也会跑到画糖摊上去看一看。那时,也是我快五,六年级时,画糖师傅为做更好的生意,并推出一些新吃法,那几年画糖又热了一段时间。可在我小学毕业之后,回到小学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童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甜。
  那时候的甜是甜在心中的,是苦中带甜的,虽然画糖工艺是那么普通,虽然用材是那么简单,但是它勾勒出的则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美好的金色童年是被这样的甜染上了色彩。
  画糖不仅是一种手艺活,更是一门民间艺术。真心希望画糖这门艺术不会那么没落地消失,能把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手艺!    
三等奖作品
春节的小吃
作者姓名:徐佳星 指导老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不必说端午节的粽子,也不必说中秋佳节月一样圆的月饼,单是春节的几样小吃,啊!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
每  年的初一,马上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比大皮球还大的红灯笼,垂吊的那一把金黄的胡须,在微风中摇摆,似乎是邀请你到它家中做客,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两旁,看起来就霸气。“福”字咋了?怎么贴倒了!哦!原来是寓意“福到了”!
  跨进大门一股香味便渗人心肺,直吊我的胃口,不禁用衣袖擦拭悬在嘴角的口水。于是我顺着香气来到厨房,看见妈妈正为全家人做汤圆,今天我可不能放掉这个学的机会,一定要妈妈教我怎么做!
  看着妈妈已做好的汤圆就想用手去摸一摸,一个个都是白生生,圆头圆脑的,看来就没多大智慧,但口感比我吃过的任何小吃都好,我不禁的想把它们一个个塞进我的肚子里成为我的盘中餐,妈妈看见我傻愣愣地盯着汤圆,用手拍了我一下,我被吓了一大跳,只见妈妈顺手递给我一团白白的,粘乎乎的东西,我捏在手中,就跟泥巴放在手中一个感觉,我小心翼翼地模仿妈妈做了起来,在手中搓呀搓,看来没多大难度,不一会儿就搓出了一个圆圆的小家伙,啊!终于到放硬币了,将硬币装进汤圆的肚子里吗,妈妈跟我说,放硬币在汤圆里面,看谁吃到了装硬币的汤圆,那么那个人来年一定会转大运,那小孩子呢,来年的零花钱或年底的压岁钱就很多,于是我使劲的搓在里面放了很多的硬币,一个,两个都放。在大半天的功夫下,下水洗澡的汤圆已经一个个浮出水面,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就出锅了。我和妹妹总是抢着吃,因为吃得越多得到前的机会就越大,但我,哈哈!每次吃到的汤圆里都会有一两个硬币,原来我搓的汤圆很大,里面的硬币自然装得多。看见妈妈碗里有我搓的汤圆就先下手为强,恳求妈妈给我,看见爸爸将要把我搓的汤圆吃进嘴里时,我总会说:“爸爸你看你的碗里是什么,它还在动!”当爸爸在碗中寻找了半天却仍未发现时,我张大嘴一口将筷子上的汤圆吃掉,爸爸知道上当了就故意问我:“女儿我筷子上的汤圆呢?”我总会平静地说:“哦!我看您筷上的汤圆快掉下来了,所以我就替你吃了,不然掉下来多可惜啊!”顿时全家哄堂大笑。在吃完汤圆后对其他食物再无胃口,可能除了那一串串红红的,圆圆的糖葫芦以外。
  每到春节卖糖葫芦的人都特别多,但生意往往都很好,甚至有时忙不过来,可能卖糖葫芦的人知道我们这些小孩爱吃,所以每次都预备了很多。我和妹妹每到大街上一看到如血红珍珠的糖葫芦就会被它们吸引过去,似乎它们在向我们挥手,连喊:“快来呀!快来呀!快吃掉我们!”我和妹妹总是被它们的花言巧语给迷住,牵着妈妈的手直奔糖葫芦,但感觉很远很远,有千里之遥。近了,近了,更近了,糖葫芦我来了。我俩还没等到妈妈把钱掏出腰包,就拿起一串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甜滋滋的,感觉幸福得掉进了蜜罐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到现在似乎嘴里都留有糖葫芦的余香。
  春节的小吃应有尽有,还不止这些美味,比这些多得多,如果你吃了也会幸福得掉进蜜罐哟!
家乡的风俗
作者:龚爽          指导教师:杨彬 班级:初一、10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产。在我的家乡,就有许多有趣的民风民俗。
    就拿端午节来说,其中就包含各种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七十多岁的奶奶,早早地去了集市,去购买优质糯米和粽叶,这些材料都用以包粽子。包粽子,看似只有一些简单普通的工序,可是在这些简单的工序中却大有讲究。买好了材料后,奶奶便回到家中煮起了糯米和粽叶。我很好奇地问奶奶:“叶子为什么都要煮?”奶奶告诉我“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她从她的妈妈那儿学来时就是这样”我想啊,大概这其中的奥秘也就只有第一位煮粽叶的老祖先才最清楚吧!等到奶奶准备好包粽子的一切需要后,包粽子正式开始了,我像一只调皮的花猫似的蹑手蹑脚地走到奶奶跟前,硬要奶奶教我,奶奶看在我如此好学的份上便答应了我。我模仿着奶奶的样子,再想着她教给我的方法,将粽叶裹成一个圆筒后往里面使劲塞米,最后拿起一条绳子将粽子绑得牢牢实实的。虽说是模仿着奶奶的样子,可是我怎么也包不出一个像样的粽子。但想到奶奶是几十年包粽子的好手,我便也服了气。终于等到最后一个粽子的完成,奶奶与我一起将粽子放进了蒸笼。随后漫长的蒸制过程开始了,在等待过程中,我真是心痒难耐啊,一会又跑到蒸笼边看看,问奶奶究竟还要多久,一会又吵闹着要打开蒸盖看看。。。。。。几个小时后,那令人难捱的蒸制时间终于过去了。粽子终于熟了,哎哟,可等死我了,我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我终于可以尝尝自己亲手做的粽子了。随后我便与奶奶一起将粽子从蒸笼中拿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叶香牵引着我,让我不得不去吃掉那叶下更香更美的糯米粽。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的糯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粽子的味道美极了。咬上一口粽子,甜儿不腻。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这时,我心中感到满满的幸福与甜蜜,我认为“此物只应天上有,或者是王母娘娘也吃不到吧!”    
    吃完粽子后,我正准备将粽叶和棕绳随手一扔,奶奶立刻叫住了我,我本以为奶奶是想告诉我别乱扔垃圾,可实际啊,完全不是我想的这样。原来奶奶是想告诉我:“吃完粽子剩下的粽叶和棕绳不能乱扔,否则小孩子踩在上面,小脚丫会裂口。”可我就是不信,但我也不会傻到不听奶奶的话导致自己挨骂的结果。于是我便打起了坏主意。我不扔在地上,扔到鸡圈里总可以了吧,等到那些鸡踩在上面,把脚全部坏掉,那时奶奶就会把它们宰了给我煲汤喝。我一边思索这一边行动着,我悄无声息地来到鸡圈边,将我之前正要扔的粽叶和棕绳连同其它人吃了粽子剩下的一起扔到圈中。当时我真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是诸葛亮转世。可等到几天后,我去鸡圈看那些鸡脚坏了没有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傻成极品了。鸡脚不仅没坏而且它们还将粽叶上的残渣吃了变得更壮了。哎,可惜我的幻想没有变为现实啊!
    后来,奶奶也告诉了我,她并没有骗我,因为本来就只有小孩子踩到上面踩会坏脚丫。虽然我是当代少年,应该相信科学,但是既然老人们都这样说了,我还是遵守地这样做吧。
    爱之深,责之切.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我们每个重庆儿女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都望自己走出家乡,学习本领.将来用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建设家乡,让它有一番新的天地。
     这里有我年少的懵懂与无知,这里有我成长的甜蜜与温馨,伴随着这片常年无语的黄土地,.故乡的天依然蔚蓝,故乡的江河依然广阔,天的抚慰,江的拥抱,如母亲一般的故乡,是我一生的避风港。我希望你拥有的风俗能够永远传承。

  
历史悠久的传统
作者姓名:王雅婷 指导教师:靳海燕 班级:初二、8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山川雄奇,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大国,距今现在已大约有五千年上下的历史.我们从最初的单细胞到森林古猿,再到华夏炎黄子孙,已经跨越了文明的大河,成为现在屹立在世界东方不倒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是黄河,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抚育了我们;是先辈们,用结实的身体保卫着我们;更是祖先们,用几千年以来总结下的智慧和道德,让我们学会如何在一个外国人面前,做最真,最自信,最骄傲的华夏儿女。
  我们的祖先,是值得歌颂的;我们的技艺,是值得传承的;可我们传统的节日,更是值得保留,来回味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日,我们需要回家省亲,因为我们知道,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几千的距离我们分开多久,我们都有亲人在等着我们归家,就像落叶归根般,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家。我们有了念想,这一天是除夕!大年三十,父母会早早地把我们叫起床,早早地把新衣穿好,梳妆打扮。南方春节必备食物是汤圆,小孩子早早的就爬上桌,眼巴巴的望着端上来的汤圆,等着长辈们来时,还要供奉给祖先,然后小孩子们吃。我们吃完后,自然是出去和小伙伴们一同玩,而长辈们就要很快地准备好吃的,好玩的,像什么瓜子、水果、糖果啊!都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过后,我们大家坐在一起拉拉家常,看看春晚什么的。长辈们发红包时,我还要磕头作揖说些漂亮话,讨得他们开心。当然还得守岁,我们踩着芝麻围着房子走一圈,这样表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父母也会岁岁健康安乐。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我们要团圆,赏月,吃月饼和喝桂花泡的茶。傍晚时分,天空开始从幕天的淡蓝慢慢变成了墨蓝,静谧的桂花树下,我们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光、漫天闪烁的星星,还有吃着甜甜的月饼,心里别提有多美了,这使我不经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美好的祝愿。
     纪念伟大诗人的端午节,腊八时和腊八粥的腊八节,还有四月五日的清明节,九月九日的登高节,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在这些节日那天,应该要想想我们的先辈们,是多么的伟大,是他们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成就;是有先辈们,才成就了今日我们华夏儿女;是有他们,才有这些文化,这些文明于世界的建筑。我们应该深刻记住这些,为如今日益渐大的祖国做一份贡献,等将来走出国门时,外国人能竖起大拇指,我们抬头挺胸走过,也能骄傲自豪的说一句:‘我是中国人,也是华夏儿女,我为自己自豪,为祖国,为先辈们自豪!’
六月六
          作者姓名:毛金姗 指导教师:冯飚 班级:初二、2

  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地方特色。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获得的精神财富。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习俗、各自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56个名族中,有一个名为布依族的名族,布依族大多分布在与重庆邻近的贵州。布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但现在也没有多少人会说会写了。
  在贵州的一个名叫金矿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寨子,寨子里的人大多姓毛且都是布依族人,他们待人和善、热情好客,大家都互相认识、互相帮助,都是你家有事我来帮的性子,以至他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也构成了一个民风淳朴的寨子。
在这个寨子中,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六月六”,实质就是在农历六月六的时候,大家都会做丰盛的饭菜敬贡祖先,然后在天黑后,大人守家,孩子相约外出。
  六月六,人们都会起个大早,在洗漱之后,吃顿简便的早餐,早餐虽简便,但却极具当地特色,在吃过午餐后人们便上山干活。
快中午了,大人和小孩便下山回家,准备午餐,在六月六这天,吃的正餐中必然有鸡。中午时会有大人准备一个碗、一把菜刀、一个盆、开水和一只鸡,然后在院坝上开始杀鸡。杀鸡时大人会在鸡的脖子上割一刀然后将鸡倒着提起,将流出的血接在碗里,等它凝结时在和鸡放在锅里一起炖。之后便将鸡放在到了开水的盆中拔毛,将毛拔完后,在将鸡放在火炉上烧掉细毛,最后切开鸡取出内脏。在与杀鸡的同时在杀鸡时,厨房里另一些大人就炒一些小菜。饭菜做好之后,孩子们便抬出方桌,端出饭菜,香气迷人的,饭菜摆满了桌子。但在吃饭前还得先敬祖先,由家中的老人及长子上香,但特别的是不但要在香炉、大门、灶边插香还得在院坝外插三炷香。出过午饭后,大人们又得上山干活。,
  而晚饭时做的事就跟中午做的一模一样了。
  晚饭过后,孩子们会拿着一把香,和同伴们一起沿寨子外的马路走,一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玩游戏。寨子的马路上是没有路灯的,且马路旁有许多小树林,据寨子里的人说树林里是有狼有蛇的,叮嘱孩子们不要进入树林,以免发生意外。马路虽没有灯,但却有满天繁星和明月,抬头望天真是美不胜收。等手中的香烧完之后,孩子们便结伴回寨。
  六月六,一天的劳累与欢乐,就这样结束了。
正在消失的石库门
作者姓名:  刘洋  指导老师:  陈中能 班级:初二10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需求,为了创造一个高科技的繁荣城市,在有限的土地尽可能多的展现上海的文化风貌。人们不得不舍去一些东西。而这些却恰恰是上海最具有代表的东西。由于陈旧。他们面临拆除。由于古老。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座座历史,不断的沉没、消逝。石库门就是其中之一。
  夜晚时分。如果有心向窗外看去,眼下是如此寂静安详。黝黑的一片正是它德高望重的表现。沉着的面对一切。正是它的精神所在。泛泛灯光便成了点缀,只有一排路灯,点亮了整个区域。沿着路灯向外看去,一道道刺眼绚烂无实的灯光污了我的眼。虽然听不到,却能感受得极其深刻。黑与炫的对照。科技与历史的斗争。
  现在,不用打开窗户。就能听到喧闹嘈杂的汽车鸣笛。一眼望去,风中夹杂着腐朽的石膏味和土灰。伤感的气息却丝毫未减,而是愈浓愈烈。即使石库门在减少。那种幽黑的沉默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吸引人眼球的各种店。
  古人有云:人去景依旧。而如今却要发展成故人归西,余楼不留的险境中了。故人我们无法留住他们。生命都会逝去。而它不会随着时间而灰飞烟灭。即使他没有承载着多么有文化、有背景、有名望、有名气的人才。它依旧承载着许多许多:我们看不见的宝贵财富。
  不是只有一大会址这种神圣的地方才能称得上历史。不是只有新天地的高雅经典才能称得上文化。所有的石库门,所有见证过中国的蜕变和壮大的,都不应该被扼杀。如果人类仍然没有意识到,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只是历史,将尘封在博物馆和历史教科书里,失去了那些用来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载体,也就失去以古为镜的资本,再光辉灿烂的峥嵘岁月也将随风消逝,荡然无存。
  在这里,我呼吁,保护文化,人人有责!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者姓名:黄涵玉    指导老师:邓茂兰 班级:初二、3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需求,为了创造一个高科技的繁荣的城市,就必须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多展现城市的文化风貌,人们只能舍去一部分“废弃”的建筑,但是这些“废弃”的建筑却是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陈旧,他们面临拆除;由于古老,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座座历史,就这样沉没消失了......
  在泉州市泉港区,沙格龙舟赛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沙格龙舟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泉港区沙格村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除龙舟竞渡以外,还有传统的祭神仪式——人们借屈原妈祖之英灵以求来年兴旺。这些传统不管刮风下雨,年年都照样进行,其热闹气息甚至不亚于春节。
  但是近年来,泉港区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今的泉港已不再拥有清新的空气和清澈见底的海水,因此,这项传统习俗也即将荡然无存了。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现在因为环境恶化、西方节日的引进等一系列原因,传统节日被人们渐渐淡化了。在人们庆祝圣诞节等节日时,恐怕没有人在腊月时熬腊八粥,在重阳节插茱萸了,大概很多人已经把他们抛之脑后了吧。
  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年轻人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里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年轻人在一旁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了“炫酷”的代言词。一些摇滚等流行乐曲广为传唱的同时,民间音乐和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的歌舞,奔向了流行音乐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的民间艺术也面临了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受到了一定的文化冲击,传统的思想道德被人遗弃,这些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还在为各种外来文化、节日而兴奋不已。在我看来,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现在,他们却即将消逝,不存在于世界上了。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让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出光彩。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作者姓名:李洛涵  指导老师:靳海燕  班级:初二、7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好的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工业和商业的不断提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我们的文化传统,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消逝。
    传统文化主要是“传统节日”。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节日的进入,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在渐渐地消逝。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一些节日。而现在,谁会在“端午节”时包粽子、赛龙舟?谁会在“重阳节”时去看望自己过世的亲人?谁有会在“腊八节”时熬上一锅热腾腾的腊八宝粥?在人们正火热朝天的过着西方节日时,谁会想起我么这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恐怕!早已被人们抛之脑后了吧!
    文化传统也有歌舞的形式。如:凤阳花鼓、北方的秧歌······现在,一些年迈的老人习惯在晚饭后去广场上跳“秧歌舞”。然而一些年轻的人看见了,投来的不是欣慰的目光,而是讽刺和嘲笑的目光。因为现在,随着一些流行歌曲和潮流的舞蹈进入我们国家。年轻的人早已去学习那些外来文化,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她们是极为的不满和嫌弃。因为那些流行歌曲和潮流的舞蹈,早已成为他们心头的大爱。他们这样的心理,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消逝,被那些外来文化给代替。
    我们的礼仪也是传统文化。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呼。这个称呼表现了我国是一个有礼仪的国家。然而现在,我国确很少出现有礼貌的人,大多数人已不在说那些礼貌用语。如“谢谢您”!"对不起“!"打扰了”!等一些礼貌用语。而是说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脏话来侮辱他人、讽刺他人、嘲笑他人。一些礼貌的行为,也逐渐的消失。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帮助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孝敬长辈,在家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没有这样做,孩子在家也没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而是沉迷于网络世界,是成绩一落千丈,反而给父母增加负担······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消逝。若我们再不行动起来,那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创造,不要再沉迷于外来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归来,不然,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一座空城,让人寂寞与孤独!
                                                                                                                                        
         正在消逝的古迹
作者姓名:覃娟 班级:初二、10 指导教师:陈中能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它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的壮大和发展,许多的古迹而逐渐消逝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例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长城最为壮观,它有一万三千多里,宽可以使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的马路。而且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如此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历史上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奇迹呀!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却这是在以前。现在,长城的有些地段的状况,却令人担忧和气愤。随着长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有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长城下:当地居民“靠山吃山”,在垛口出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自搭建梯子,设点收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保护区内,建立起了许多与长城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长城上: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上到处被乱涂乱画乱刻,xxx到此一游。这些行为是多么令人发指呀!这些人是来到了长城,登上了长城,欣赏了美景,可是他们做了什么,长城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些在长城乱涂、乱画、乱刻、乱丢的人呀!你们难道没有感受到一点自责、羞愧吗?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公德心吗?你们可有曾感受过那些历尽千辛万苦修筑长城的工人们的艰辛吗?没有!没有!你们只会开心、玩耍。你们可曾想过长城以后什么样子,城墙垮倒,变成一片废墟。
  人们呀!行动起来吧,不要在伤害她了。也许在你眼里,她很坚固,其实她非常脆弱,如同一只蚂蚁一般。你看见她在哭泣吗?你看见她在流泪吗?她此刻非常痛苦,救救她吧!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有我们好好爱护她,好好珍惜她,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也享受这些美景。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她,她才可以看到明天太阳升起来的曙光。
                
正在消逝的汉字笔锋
作者姓名:蒋鹏     指导教师:雷贤凤 班级:初一、8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构成汉语的是汉字,我们的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热爱汉字,有责任将汉字传承下去。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写好汉字。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人进行了探索,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书法文化遗产。
  我最喜欢的书法家是柳公权,他是楷书的杰出代表,他的《玄秘塔碑》,将一个个普通的汉字写得生动形象,在唐朝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堪称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常常让我赞口不绝,我最喜欢他的字的笔锋。他的字提笔、按笔起笔、行笔、收笔、藏锋、中锋和侧锋等,运用自如,感觉他的每一个字,好似一个个斩钉截铁的硬汉,又好似一棵棵遒劲挺秀的松竹。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在意汉字的美观,认为字的美观不重要,写好写坏无所谓。很少有人写楷书,多数人都喜欢写行书或草书,很明显,会以笔锋形式去写汉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楷书的书写面临重大的危机,该如何挽救汉字的笔锋呢?我认为,要从孩子抓起,一开始写字的时候就要练楷体,平时也开展多种活动激励大家写楷书,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写楷体的人会愈来愈多,到时,笔锋随处可见:或笔下有铁刀头燕尾,或力透纸背一波三折......我们的汉字书写将会焕然一新,我们的汉字将会更加光彩夺目。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
                  
正在消逝的年味
作者姓名:陈荣 指导老师:陈中能 班级:初二、10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这是奶奶在过年时,常给我唱的童谣。在以前过年:白天,人们左一群右一团地去购年货,串亲戚。夜晚,一家人欢欢乐乐坐成一桌,看春晚,聊趣事……到了跨年时段,烟花爆竹在夜空中倒处乱窜,“砰砰乓乓、砰砰乓乓……”地把气氛推向了过年的最高潮。人们站在自家窗台,站在热闹的广场,立在国家的边境……共同呐喊出对自己的希望,对他人的祝福,那时是多么和谐、热闹、欢乐的年啊!
  但近几年,各地的年变得清淡了,年味消失了。大家都说:“这怎么都不像在过年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现在的年出现了几大特色:
这  最疯狂的就是出现了------恐归族。这个族群的主体是由在外打工和爱好加班费等人们建立起来的。这个族群里的人害怕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询问各种奇葩的问题;他们喜欢在外享受一家三口或小两口的温馨生活;他们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那特多的加班费……这些种种问题,都成了这个族群成员恐归的原因。但我想问一问他们:“你们就愿意看着你们的父母或孩子在热闹的过年时段,站在门口凄惨地空望你们归来么?父母做一桌热气腾腾的佳肴寂寞地空等你们吗?”
  再一大厉害的特色就是回家路途上的长龙,让特别期望回家的人们一再失望。在我国,只要一到春节,各种站就赌得不得了。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妙语“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真的只要看到春节时候的中国无论是谁都会有这种感悟。所以,我真的希望国家能想出一个好的政策,在欢乐的时候,让人们快速回家和亲人愉快的玩耍。
  年,是什么?它是我们祖先希望我们在一年的忙碌劳累后,和家人团聚放松的。年味,是什么?它是我们与家人团聚后的热闹气氛和快乐心情。所以,不要浪费了,常回家看看吧。不要等到外国人来耻笑我们国人不珍惜文化遗产,才来明白年味是不能消逝的!
我们一起使中国的年duang----duang----duang的冲向高潮,让中国的年味来得更浓烈些吧!
              
正在消逝的蜀绣
作者姓名:张豪杰   指导老师:陈中能 班级:初二、10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绣裁几寸......”还记得李宇春在春晚唱《蜀绣》吗?悠扬婉转的旋律,清新的填词,然而,蜀绣这个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浮现在脑中。
   说起蜀绣,它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世和起源。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它起初并没有很好地价值与地位,只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普通工艺。慢慢地,它的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舒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特点的复杂工艺让它掩盖不住自己光芒,让人们对它的评价逐渐升高,成为了一种广受优待的工艺。
   说起它的成就,如同夏天的明星数不胜数,耀眼夺目。比如在东汉蜀国时,它就享有极高荣誉,于是作为一种货币来交换北方的资源和战马;清末民初是,它作为皇室的贡品可谓是享尽了荣光,人们不知不觉中对它的了解又多了几分;解放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在1985的巴黎博览会上,蜀绣更是以它为“介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青睐与仰慕,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评价。
    讲了这么多它的辉煌成就,那更应该了解它背后的艰辛。要做出精美的蜀绣,需要十分精巧的手艺和不放弃的心。所以,即使蜀绣令人惊奇,也只是少数人留下汗水的付出以及日日夜夜的努力。于是,欲求简便快键的现代人都不愿努力与付出,成都蜀绣厂的员工越来越少,并且,年龄都在30岁以上,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却没有加入,让具有许多辉煌成就的蜀绣再也无法展现出它曾经的光辉,曾经的耀眼与夺目!
   如果它慢慢的消逝了,那不仅仅只是这门技艺的消逝,随之消逝的还有我们队它发扬光大和古人对它的无限期望,可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其实,我们正可以阻止它消逝的步伐,只要我们有让它传承下去的决心和愿意学习的心,它便能停止步伐,一直的延伸下去,重现昨日光辉,成为我们国人的荣誉,世界刺绣的龙头。
  玛雅文明的消逝令人叹惋和神秘,但如果它没有消逝,我们的文化进程便能加速;沙漠中的楼兰古城,从前是那么的富强,但是时间的尘暴刮过之后,只剩下一片废墟,成为了悲伤的往事。所以,我们应该让蜀绣多参加一些国际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世界友人看到它惟妙惟肖的构图;多举办一些关于蜀绣的艺术节,推广蜀绣的知名度;打造蜀绣自己的品牌,壮大绣娘的队伍,把蜀绣发扬光大。
  蜀绣做为“蜀中之宝”,能鹤立鸡群是一种传承,努力的结果,我们怎能让文化的风筝在我们手上断线呢?所以,让我们一起保护正在消逝的蜀绣吧!
                          
正在消逝的陀螺
作者姓名:张鑫    指导老师   邓后平 班级:初二、1
  陀螺,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或许是个陌生的词语,现在的孩子们大多喜欢坐在电脑面前玩游戏。陀螺勾起了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陀螺的历史不知源于多久于何地,但其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我小时候,家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给我买不起遥控汽车飞机。所以我就自己学会了制作陀螺。陀螺虽制作简单,但想要做好却需要很大功夫。首先先选择一块好的木料,对于木料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要选用桑树的木料,桑树其坚硬程度,还是防腐那都是没话说的,其木料颜色要选择光亮的,以确定木头的好坏,然后用篆刻刀刻制出大概的模样,然后用柴刀按着篆刻刀刻下的痕迹削去多余的木头。这时候已经有一个大致的模样了,然后用小刀削去表面不光滑的部分,以确保陀螺的美观程度,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适当大小的钢珠钉入陀螺的底部,钢珠钉入的深度是要有分寸的,不宜钉的太浅,过久了之后钢珠会掉落,影响陀螺的稳定性;不宜钉的太深,以致于陀螺的重心不稳,无法旋转或影响陀螺旋转的效果。深度应选择适中,钢珠应按一定时间更换,陀螺长时间旋转后,钢珠会变得十分平整,会影响陀螺的稳定性,不利于陀螺旋转。一切制作程序完成后,还要将陀螺置于火上烤,将其内部水分散失。烤至陀螺表面颜色呈红润即可,使其使用年限大大增加,提高了其防腐能力。
  玩陀螺也是需要技巧的,陀螺应顺着其运动方向而给予力的作用,使其快速的旋转,陀螺在旋转的过程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使烦恼消逝在玩耍的欢乐中,陀螺能使人平静下来。如果一个人心浮气躁的想要陀螺旋转起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应当冷静应对任何事,笑看人生。物理学中说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你给陀螺一个旋转的力的同时,它也会给你带来快乐,人生也不过如此,你如果对它微笑,它便会给你温暖的阳光。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孩子往往愿意宅在家里而不愿外出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孩子的天真与快乐,现在不仅仅是陀螺技艺在消失,而是各种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逝,让我们远离网络游戏这张大网,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正在消逝的习俗
                   作者姓名:刘静  指导教师:靳海燕 班级:初二、7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中国,是一个古老,伟大而又百经挫折的国家。它曾经是昌盛富强,也有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屈辱。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地球上。唯一,只是因为传统习俗。更随着时代的迅速变更潮流的脚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变化。变化中获得了宏伟的建设失去了古老的风情。  
     中国由56个名族组成,由13亿国民团结一心而组成。可以想象有多少的习俗?但这一切都在笔挺的消逝着。如今!13亿国民中有多少知道这些。                                    
  丰收节,这个节对于大家来说听着有点耳熟吧,它是农村里除春节 之外最暖心,最活泼的一个节日。 丰收节,一看这名字就知道,它出生在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的秋天。这一天,劳动者们会把他们这一年里所收获的部分农作物都会摆放在平时大家集会的地方。人们都会一起来品尝,这个节日一般要连续三天两夜。白天,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一起来出来娱乐娱乐,这三天,也算是给他们的假日吧。不是还会和同村的人一起唠唠嗑,说说心里话,谈谈家常事,聊聊八卦。看着,有没有被这种美好,悠闲的生活所带入其中。这一刻也是最温馨,最和谐的。大家都不会互相斗争,算计着了。丰收节最害怕的是不能苦闷着。这虽然是个情态动作,但会会对下一年的生活起到作用。丰收节也是一个神奇的日子,如果和邻居吵架了,这天和他道歉,都会无条件的原谅。丰收节,这仅仅只有三天的时间,但它却给人们带来了一年里的快乐,欣慰。然而,它也在缓慢的消逝了。                                    
  世界的改变,时代的更换。逼迫着人类要加快社会的步伐,为自己谋取可利的价值。农村的人必须要到城市去奋斗,从而赶上社会队伍。家中只会剩下 年迈的父母与不满周岁的孩儿。习俗也随着飘之而去。
正在消逝的戏曲
作者姓名:杨鹏     指导老师:邓后平 班级:初二、4
  川剧是四川的传统戏剧,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广大四川人的热爱,但就在这几年,各种娱乐,真人秀节目吸引了大多数观众的眼球,致使川剧慢慢的没有了人们对它的热爱。
  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人为了跟上发展脚步而渐渐对文化戏曲失去了兴趣,表演戏剧的人也会没有了表演下去的心。
  戏剧,在解放时期深受广大四川人民的热爱,只要是在一个乡村要演出,十里以外的人都会前来观看,有七八岁的儿童,有年过花甲的老人。那时候表演者在台上一演就是三两天,而台下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川剧的变脸,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欢,小孩会好奇地问,为什么他的脸一会儿就变了。有些大点的还会走上前去,希望表演者能教自己。而老人,大多就是拿着土烟杆在吸烟,一边交头接耳的赞道,真是好啊!而妇女,用最快的速度忙完家中的事务,匆匆的前来观看。
  而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极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虽说一些老一辈的会在家中看戏剧,但那收视率和其他节目的收视率比起来太少了。因为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儿童一般都有手机,就是因为有了手机,所以疏远了亲人,更别说是戏剧了。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早晨一起床就忙去上班,下班后就睡觉,自己都忙得不可开交更别说看什么戏曲节目了。现在的老人,有些老人爱美,每天都是微博、QQ,有的就去跳广场舞,这样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几乎都用,看现代的:时尚的。
  就拿自己身边来说,现在的小孩除了玩游戏就是聊天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去了解,更别说去看了。
  戏曲,四川有自己的川剧,可了解真正了解他的人多吗?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者用心去演,而我们只是看他的动作,戏法,而没能真正体会。
  随着娱乐节目,选秀节目的日夜增多,大多七八岁至四五十岁的人更喜欢娱乐类节目,少年看戏曲的也都只是出于好奇。
  戏曲,以前是大多数的娱乐方式。以前的人,无聊时就会唱两句,而这样的习惯在少年的村落中依然保留。
  戏曲,是中华人民孕育出的结晶,是优良的传统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本应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应是我们华夏民族应该传承的。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把这一伟大的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只需要少玩一会儿游戏,少聊一会儿天,就可以拿这段时间多了解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华人民的历史结晶,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一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不要让这一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中消逝。
                    正在消逝的长城
作者姓名:  罗巧曼  指导老师:  陈中能 班级:初二10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长城,是中华文明!
  长城也是全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举世公认,它古老悠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北方的各诸侯国就开始修筑长城,以抵御边远地区的游牧部落。到了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更是在北方大修长城。秦统一后,于公元前214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征伐匈奴,占领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为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将原来秦、赵、燕所筑的旧长城随地形连接起来,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可现在,长城正在消逝……
  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为8850千米长,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明显可见的遗址部分不到30%。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长城实际已经消失殆尽了。”
  万里长城正在缩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坏。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专家指出,目前长城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都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许多地方,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例如内蒙古地区,由于当地风沙大、雨雪、水土流失、山 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较多,给长城造成了极大危害。包头、固阳的秦长城曾在1995年的包头地震中破损严重。
  500多年来,受风雨、地震等的侵袭和破坏,年久失修的砖石城墙和敌楼等墙体建筑,普遍存在着内部结构改变、倒塌隐患很多的问题。在北京,河北等保存较好的墙体和敌楼上,由于长年积尘并长了许多植物,使得墙体含水量加大,墙体强度降低,倒塌危险加剧。
  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一是建设性破坏,如修公路、修铁路、建民房等,这种破坏最厉害,往往直接推倒墙体;二是取土,多年以来,长城因其“年岁”较长被当地人挖去用作上等肥料;三是牛羊等牲畜践踏;四是在城墙上挖洞,用以避雨、避寒,或者在墙下挖洞修水渠。在对长城的破坏中,人为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这是最让人痛心的。
  还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近年来,由于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开始修复长城。但,这无疑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记者在陕西省麻谷县看到一些当地村民集资将一处明代成化年间的夯土长城墩台遗址修茸一新。但是这个新墩台一部分用旧,一部分用红砖,与底部的黄色夯土台基反强烈。墩台上垛口、哨位的位置和比例也存有问题。有专家指出,如此简单、粗陋的修复行为,实际上是对长城的另一种破坏。
    曾专程考察长城全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徐龙国认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保护好长城,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历史,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自信,就是……
    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长期致力于长城保护工作的董耀会认为,《条例》颁布后将结束长城保护标志、保护范围、档案资料与保护机构的“四无”历史。而且,《条例》首次明确了处罚条款,其中,破坏长城构成犯罪的,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将使各项长城保护措施的执行更加有力!
    长城的问题日益加重,保护长城刻不容缓。在此,我呼吁大家积极保护长城,不破坏长城,为长城出一份力,让我们的子孙能看见这雄奇的建筑,让正在消逝的长城停止消逝!
           正在消逝的长城   
作者姓名:汪芷涵     指导老师:陈中能 班级:初二、10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正是如此才筑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仅有财富,科技,智慧,还有那些无比珍贵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它们是古人的结晶是前人的智慧。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并不太看重这些遗产,甚至不惜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摧毁它们。这里就有一个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长城,也许你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危险,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想法,才让它处于今天这种情况。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它是奇特的建筑,它由宏伟的建筑构成,到现在人们都没弄清楚古代的人民是如何筑成这么一个庞大的神话。它的雄奇令人感到惊叹,也令世界各地的人前去敬拜和欣赏。也是这样,前去的人群里总有一些道德低俗的存在,他们在长城上随意涂鸦,吐痰和乱扔垃圾,把长城弄得乱七八糟。尽管它被列入一级保护文化遗产,可品德的高尚和败坏就决定了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因为这一点,它好像没有了以往光彩夺目的形象。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这句诗反映了长城修建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所以这长城诗是那样的坚固啊!尽管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枪林弹雨,也依然屹立在群山之间,它就像是一条正在飞奔龙,遨游在中国各地。但,如今的它,多少有点破损,还有点残缺,就好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稍微这么一碰就会倒下。不仅如此,随着环境的恶劣变化,气候变暖,泥土开始松动,或许过不久,它就只能掩埋在地底,从此,中国就会损失我们古老民族的一个伟大灵魂,那将是多么的可惜又让人感到悲伤啊!
    听到了吗?它在哭泣,在诉说自己将要面临的劫难,它希望人们意识到这一现象,它真的不想消失,也不要消失。好好的去聆听它的心声吧,此时的它是多么的无助和恐惧。“有谁能帮帮我?有谁能帮帮我?······”听这满含悲伤的话语,响彻云霄。
    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遭受了快要消失的灾难,我们作为华夏过得儿女,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它吗?这些都是中国的传承,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难道就这样放任它消失在我们的眼前吗/
    看看吧!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力量去解救它们,现在,就救助这正在消逝的长城!
中秋节的惊与乐
作者姓名:  何映琏  指导教师:   杨彬 班级:      初一、10

  我爱吃月饼,爱快乐中秋节,更爱阴晴圆缺的月亮。
    在祖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当中,我喜欢中秋节,却不知为何。可能是月光凄凉优美,可能是那五花八门的月饼,有可能是那李白对个月光下的这首诗句;“小时不时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中秋节是在8月15日,当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像一个个白白净净的大圆盘,美丽又圣洁。这一天,人们是要吃月饼的,小孩子们都嘴馋,巴望着吃月饼。
  要说起月饼的种类,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水果味、腊肉味、玫瑰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来到大街上,处处摆着月饼,有贵的也有便宜。贵的要几百,便宜的,只要几十元,老板们叫喊,着客人们挑选,这可真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啊。看那个人正在挑选月饼呢!
  只见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正在购买月饼,脸上洋溢着笑容,对老板说:“买家今天我们来买您家的月饼,买了好几年,您家的口味真不错。今晚我们还要去看月亮。据说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可美丽了!”在中秋节每个人都洋溢着笑意,大家一起去看月亮。
  提起月亮,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傻事。小时候,人们都说如果指了月亮而不像月亮拜三下,那么月神就会在晚上偷偷地溜进你家里割掉你的耳朵。先是中秋妈妈对我说今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千万不要将手指月亮,会被割掉耳朵。当时我只注意到桌上有美味的月饼,没在意妈妈说的话。晚饭后我跑出去和小伙伴玩,图中我用手指指了一下月亮,大声的说今晚的月亮不圆,而旁边的小伙伴很惊恐的看着我说:“快拜三下,不然月神会割你耳朵的。”我毫不在意的说:“那又怎样?他有本事就来割,我才不信有月神。”和小伙伴玩耍后,我就回家了。
  当我回到家要上床睡觉时,看着窗外那一个大月亮,心中的恐惧又被勾出来了。我立马爬上床,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寂静的夜里更加寂静了。月光慢慢地照射在床上,在我眼里看来却是月神要来割我耳朵呢!
  我裹紧被子,只露出了一双贼溜溜的大眼睛,不安地向中间望去。那里似乎有东西在动,还发出嗖嗖的声音,把我吓哭了。我一边哭,一边想月亮拜了几下,对月亮道歉,眼眶里的泪蒙住了眼。我看见月亮上似乎有黑影在向我袭来,但在我道歉之后,又离开了,我还看见月亮对我笑了一下,接着,我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我第一个反应是摸摸自己的耳朵,看它还在不在?当触摸到耳朵还在时,我十分高兴,跳下床后一直喊:“着我的耳朵还在,没有被月神割走!”我一直这样叫,连妈妈都惊醒了,她摸着我的头,嘴里呢喃着:“没有发烧啊,是不是睡糊涂了?”我拉下她的手,说:“我没有发烧。”此时,我的心里想着:再也不会用手指指月亮了。
  中秋节是个美好的日子,可以观赏阴晴圆缺的月亮,可以吃美味的月饼,但千万要记住不要用手指指月亮哦,那是对月亮的尊重。中国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是否应该收起那些西洋节日,回归中国的传统了呢?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5-04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初赛获奖名单

学校:大足经开区双石校际联盟  
姓名
作文题目
名次
指导教师
喻灿
正在消逝的皮影戏
一等奖
邓后平
李渊媛
春节的草草粑

一等奖
杨彬
王文倩
家乡的“团”

一等奖
杨彬
曾新
我们的端午

一等奖
杨彬
傅心怡
正在消失的民间文化

一等奖
陈中能
赵梓叡
正在消逝的年

一等奖
冯飚
文文
正在消逝的年味

一等奖
冯飚
刘佳    
正在消逝的年味

一等奖
邓茂兰
钟佩玲          
正在消逝的戏曲文

一等奖
邓茂兰
邹茂娇
粽叶上的传统文化

一等奖
陈中能
贺鑫俞
春节剪纸
二等奖
杨彬
唐海军
端午节

二等奖
杨彬
秦源
关于娱乐节目

二等奖
杨彬
谢睿
家乡的美食文化
在我心

二等奖
杨彬
毛吴璇
月光下的中秋节

二等奖

杨彬
覃露        

手中的粽子

二等奖
邓后平
李颖
“糖人”

二等奖
杨彬
肖佳婕
珍惜汉字之美

二等奖
杨彬
郭沭岐    
甜蜜端午

二等奖
雷贤凤
李科宏
正在消逝的安居古城

二等奖
欧治星
李家遥
正在消逝的美食

二等奖
雷贤凤
付琦倚    
正在消逝的年气

二等奖
邓茂兰
蒋楼
正在消逝的“送灶”

二等奖
邓后平
彭开茂   
正在消逝的甜

二等奖
邓茂兰
徐佳星
春节的小吃
三等奖
杨彬
刘力维    
故乡的饺子

三等奖
杨彬
龚爽
家乡的风俗

三等奖
杨彬
王雅婷
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三等奖
靳海燕
毛金姗
六月六

三等奖
冯飚
刘洋
正在消失的石库门

三等奖
陈中能
李开扬    
正在消逝的编织

三等奖
邓后平
黄涵玉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遗产

三等奖
邓茂兰
李洛涵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三等奖
靳海燕
夏雨    
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

三等奖
邓茂兰
覃娟
正在消逝的古迹

三等奖
陈中能
蒋鹏
正在消逝的汉字笔锋

三等奖
雷贤凤
肖雅方
正在消逝的汉字文化

三等奖
邓茂兰
陈荣
正在消逝的年味

三等奖
陈中能
张豪杰
正在消逝的蜀绣

三等奖
陈中能
张鑫
正在消逝的陀螺

三等奖
邓后平
刘玥彤
正在消逝的文化

三等奖
夏先群
刘静
正在消逝的习俗

三等奖
靳海燕
杨鹏
正在消逝的戏曲

三等奖
邓后平
罗巧曼
正在消逝的长城

三等奖
陈中能
汪芷涵
正在消逝的长城

三等奖
陈中能
何映琏
中秋节的惊与乐

三等奖
杨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