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83阅读
  • 0回复

(流派展示)刘老师仿格作文精讲(一):虚实相生显奇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22
刘老师仿格作文精讲(一)
虚实相生显奇功
作者:刘德福



  学习写作的途径和学习书法的途径一样。
  学习书法的人先摹写字帖,叫“仿格”,名家字帖放在下面一笔一画地仿写,到了一定的程度再“脱仿”,就是名家字帖放在旁边边写边看,边比较,最后才能达到创造的境地。
  写作也是如此,一切写作方法和技巧,都不折不扣地储存在文章中。我们只要在研究优秀文本中下功夫,仿格、脱仿、创作,就可以悟到写作的真实门径。这里的“格”就是一篇篇蕴含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的文章,就如练习书法的人描红用的书法作品,而“仿格者”却通过对模仿之文的研究咀嚼,整体关注,让文章的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要素打动自己的心灵,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语言智慧和语文素养,逐步达到“脱仿和创作”的境界。

范文引路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
侯建臣

  又到了五月。
  河水已经解冻的五月,树枝开始泛绿的五月,天日渐温暖起来但偶尔还会有寒流掠过的五月,不知道该穿上棉衣还是脱去棉衣的五月。
  母亲从屋子里走出来,理了理头发,就眯着眼睛看远处。远处的天蓝蓝的,还多多少少地飘着一些白云,远处有山有树,远处有河有埂,远处的东西有的真切有的不真切,母亲看着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都进入母亲的心里了。母亲的头发开始花白了,有风的时候,母亲的头发会被风吹着一下一下地晃动。
  五月的阳光又照在母亲的头上。
  母亲把以前的时光留在屋子里,她把以前的那些时光一层层地用一块旧布包起来,放在柜子里,母亲是把那些时光存放旧衣服一样一件一件地叠起来,又一层一层地放好,母亲做得很认真,母亲总是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很认真。母亲做着的时候,偶尔会抬起头来,那些时光中的什么会在突然间让母亲的心动那么一下,再动一下。母亲抬起头来看院子的时候,就看到了窗外的阳光,那是五月的阳光照在了院子里。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有风从母亲的身边刮过。风是很熟悉的风了,几十年的时光了,就是这么厮守着过来的,风什么时候脾气暴躁,什么时候情绪低落,什么时候温顺而平静,母亲都是知道的。耕种着什么,收获着什么,风都是陪着母亲的;欣慰着什么,忧伤着什么,风都和母亲一起欣慰一起忧伤。有多少次,在母亲播下种子的垄沟里风和阳光嬉戏打闹;又有多少次在歇息的地头田埂,风就骑在树枝头上把腿晃过来晃过去,想一些心事或者什么也不想。在母亲的眼里,风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粮仓里、地窖子里,粮食和土豆的种子们也开始窃窃私语了,它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五月的阳光,它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母亲凝望远处的目光。它们随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身体,也在与乡村的土地和风的厮守中逐渐老去。但是,它们和母亲一样,还有很多很多的期望,还有很多在乡村歌谣笼罩下永远不会老去的期望。
  那是一个勤劳而慈祥的母亲的期望,那是一个传统而厚重的乡村的期望。就像乡村蜿蜒而曲折的小路,就像乡村悠长而温暖的炊烟,那期望让乡村的生活真实得让人感动。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阳光下母亲的影子让乡村的五月更加生动。

范文赏析
  本文是用古代的“兴”的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五月的阳光”是贯穿全文的景物,又是母亲生活的环境中的景物,在作者反复运用中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诗意效果,含蓄、生动、迷人。“阳光”,本身具有美好和生机的特点,用来衬托对母亲的情感是特别恰当的。让母亲在“五月的阳光”这一富有诗意的景物下,实际上是将母亲的动作镀上了一层阳光一样的光环,使母亲的动作形象具有了美感,这和赞美母亲的情感是一致的。
  本文写阳光是“虚”,赞美母亲是“实”,因为虚写的成功,形成了即使很少写母亲的实事也能将母亲的形象塑造出来,将赞美母亲的情感抒发出来的效果。

理念导引
  写作抒情文,一般有两种途径: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直抒胸臆容易形成情感过度宣泄、空泛、不生动形象的毛病,行文干涩,看似充满情感,实则无法打动人,而借物抒情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我们不妨这样说:直接抒情能写好的人,是写作高手,凭的是语言功夫,如做清蒸鱼,必须有高超技艺和鲜美的原料不可,而借物抒情者一般是写作巧手,要借助写作技巧,如做红烧鱼,可以用浓重的酱油等调味品掩盖原料和技术的缺陷。这也是初学抒情文者必须学会“虚实结合”抒情法的原因。
  借物抒情的散文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其胜境是虚实相生。
  首先,要在实际的景物或事物上找出符合中心的特点,扩展这些特点,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形象,最终达到情感与景物的合而为一。其构思起点是~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这个修辞句可以迅速形成精彩的构思,抒情主题隐匿于景物的背后,景物成了感情的代言人,进而达到无处不景、无处不情的佳境,增强了文章的含蓄美、意蕴美。
  其次,比喻、起兴、拟人是我国诗歌最古老的构思方法,但是,后来我们把他们仅仅看作修辞手法。比喻,如果本体是情感,喻体是景物的话,就会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联想,扩展开掘相似点就可能形成象征。起兴,是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景物来渲染气氛,澈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衬托人物以及统摄全篇的作用。拟火是把物直接写成人,拟人的手法构思成的文章和人物,以实物写人的情感,虚拟的情感全部隐含于景物之后,给人一种无痕无迹的优美空灵蕴藉的感受,更富于艺术魅力。
  训练文题 留在心底的风景(2008年宁波市中考作文题)

教师下水
留在心底的风景
刘德福

  又到了三月。
  河水泛着冰凌的三月,树枝依然灰黑却已有芽苞的三月,天日渐温暖还有寒冷的三月,厚重的棉衣仍然在身心中已经燥热的三月。
  我从家中走出来,眯着眼睛,理理头发看着远处。远处的天空湛蓝无云,近处的河边已经出现了鹅黄的底子,小草已经在那里祈望春天。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在老家的山村中依然过着简朴的农民生活。
  这个时候,阳光也许一样照在母亲的头上。
  三月的阳光已经很有温暖的威力,三月的阳光像一双温柔的手正抚摸在母亲充满白发的头上,三月的阳光也曾经无数次地抚摸在我少年的头上,一如母亲温柔的手。
  这样的三月,我有看看母亲的冲动。
  阳春三月,母亲把我们留在屋子里玩耍,她提着竹篮走向了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已经有了丰厚的储备。解冻的土地里,野菜已经有了肥嫩的根,去年遗留在地里的红薯土豆已经可以挖到。母亲把这些时光留存在大地上的食物如捡拾老旧的时光一样聚集起来,让我们度过春天饥荒的时光。母亲做得很认真,母亲总是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很认真。母亲做着的时候,心中一定十分快乐,因为这样她的孩子就有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
  母亲的篮子里盛装的是一篮春光,一篮在穷困中让儿女们吃饱成长的春光。
  贫瘠的春光,也是春光,是我生命中最富裕的营养。
  三月,我还要还给母亲一篮春光。
  附近就是水果摊,春天的时鲜水果正展现着明媚的春光,我想,如果给母亲带一篮水果,那不也是春天的情韵吗?刚走几步,转念一想,上次母亲来我家,我给她买了许多水果,可她很不喜欢,说这是浪费,母亲一生没有吃水果的习惯,这都是当年穷困的生活所致。现在,我改变了买水果的主意。
  我的心中有一个空篮,在三月的阳光下,我想给母亲盛装礼物,回报童年时母亲从初春的田野带回来的一篮篮春光。
  母亲曾经说过,只要你们一家人在城市里平安,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这是一个勤劳而慈祥的母亲的祈望。就像三月乡村田野上的阳光朴实而温暖,就像傍晚乡村的炊烟一样悠长而令人眷恋。
  我决定明天放下一切事物,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乡下老家,看望母亲。也许我不买任何礼物,让母亲看到健康的我们,也许就是最好的礼物。其实,我们三人六只手,每只手里都有个篮子,篮子里有满满的一篮子春光。
  这满篮子的春光,是我心底永远的风景。

教师下水感悟
  写母亲,我想到了春天,春天的阳光和风,这些都是“风景”,很容易切入主题,春天的景物为母亲形象提供了诗意的背景。我模仿着范文的形式,写了母亲“挖野菜”这个具体的事件,找到了“篮子”这个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向虚拟的方向发展,后面“不买水果,只提春光”这个诗意的笔触就来自“春光”这个诗意意象的启迪。

学生习作
留在心底的风景
张洁玲

  又是一个春天。
  冰雪初融的三月,春意盎然的三月,春风轻抚过你的脸但偶尔会有一丝凉意的三月,是劳动者开始耕耘抑或是学生们开始拼搏奋斗的三月。
  父亲从屋子里出来,换了一件旧衣服,而肩上扛着一把大锄头,又得下地干活去了。无情的岁月把父亲的发丝染白了,但父亲强健的体格依旧证明他有能力干活劳动,不怕辛苦。我默默地注视着他,看着那双握着锄头的老手,我的心中就有一丝苦涩。父亲的这双手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干农活就要靠他这双手除草种菜,除此之外,家里坏了的东西都得靠父亲的双手来修理,可以说父亲的双手撑起了我家的一片天。想到这儿,眼眶上就蒙上一层雾气,赶紧转过身来,深呼吸,回头喊:“爸,早点回家吃饭!”只见他微微一笑,渐走渐远。
  就是这样的一个春天,父亲常常早出晚归,忙于耕种。晚上,他回家时,我都会端上一盆热火,握住父亲的手,领他到桌前,把他的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盆中,轻轻地为他浸泡,搓洗,然后擦干。握着父亲粗糙而又长满老茧的双手,我沉默了,暗暗下了决心。“开饭了!”妈妈大声喊。父亲的双手摸了我一下,我一怔,应道:“来了。”抬头望见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然的光芒。我的心被父亲的笑填得暖暖的。
  岁月的齿轮一格一格地敲响,恍然间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因为上学的缘故我不能住在家里,远离了父亲和母亲,但是我依然在周六为父亲准备热水,清洗他的双手,我想作为父亲的女儿,这是我目前唯一能为父亲做的琐事。但我依然很欣慰,因为我尽孝了。
儿时的心愿,我刻骨铭心。我会握住父亲的手,今后,我长大了,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包裹父亲的手,让他不再辛苦,不再劳累,真诚地希望父亲能够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父亲,未来的日子,就让我在你的身边温暖你饱经沧桑的双手,没有辛酸,只有幸福。


刘老师仿格作文精讲(二)凝聚抒发点延展情物事
范文引路
月台
艾雯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的流动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悲欢离合。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踩上去;有红色的土来自山间,有褐色的土来自田野,有黑色的土来自城市,有白色的土来自海滨。聚拢又散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土里生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因——
  这只是流动的浮土。
  这仅是过往的月台。
  月台延展在任何一个城与城交接的地点,守护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候,骚扰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这是个制造离散的时代,列车频频靠站又开走,卸下一批乘客在月台,又从月台上载走另一批,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步,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轻快的脚步播散着欢聚的愉悦,沉重的脚步载负着如许离忧,从容的脚步踱向预定的目标,匆促的脚步显示心情的迫切,迟缓的脚步缠绕着厌倦,悠闲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犹豫的脚步,属于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出什么?近年来,别离总多于团聚,失望总多于获得。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旅伴,离去的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的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的旅程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别长期滞留,沉滞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定,将使生命萎靡。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
  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
  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携着轻便的行李——装满信心和小小的愿望,我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刻的列车来到,出发再出发!

【范文赏析】
  这是一篇情思飞扬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情感的抒发点“月台”,可以这样说,月台是情感的触发点,也是事物事件情感的存贮器。将许多和月台相关的景物事物还有人物,进行便于抒情的压缩整合,形成具有饱满情感的抒情语言,再通过排比、对偶、反复等整齐的句式的运用,将充沛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开头的“是……是……”句式的运用,奠定了文章的抒情氛围,然后,以“从”字为支撑形成了反复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将关于“月台”的事件和事物融汇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抒情语调。也可以这样说,排比、对偶、反复的句式是抒情语言的形式,而那些关于“月台”的事物事件人物是抒情语言的内容,只有将内容和形式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抒情语言。
  抒情文的想象很重要。本文虽是写“月台”,却不拘泥于实际生活的月台,而是通过月台写了脚步和人生履痕,尤其写了生命中的停留和出发、欢乐和苦恼。月台之上矗立着一道道人生的风景,屹立着一场场人生的悲欢。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想象,抒情文就缺少了灵动色彩,抒情意味就冲淡了。

【理念导引】
  抒情散文容易写,可容易写得过于芜杂,情感有泛滥之势而缺乏收拢的措施。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比较小的“情感抒发点”,这个抒发点要有容纳事物事件的能力,又有扩展情感的余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很容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不会将感情写得干干巴巴或肆意泛滥。这个“点”,不需大,大的场景,不容易马上下笔,也不容易集中写作者的思维,比如“云朵”就比“天空”容易下笔,容易集中写作情思,太小也不好,太小的东西无法承载事物和人物,也无法联系事件发展的情节。适中地选择“情感抒发点”最重要,因为这个“情感抒发点”既要具有向不同侧面生发事物事件的可能性,又要收拢事件向中心情感汇聚。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使感情凝聚,又不局限在单一情感中,而是呈现出事物事件人物融合的局面,也就是“凝聚抒发点,延展情物事”。

[文题]
  茫茫人海中,我与你相遇了,这是缘;心与心相遇了,这是爱;春风与草树相遇了,这是美;智慧与追求相遇了,这是创造;人道与世界相遇了,这是和平……人生处处都会有相遇,都会有碰撞,孤立静止就没有生活。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着相遇的故事,相遇的表象下面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请以“与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与题目有关。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

【教师下水】
与书桌相遇
刘德福


  是局促也是驰骋,是狭小也是广阔;是情感的凝聚地,也是思维扬帆起航的港湾。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吸引这么多有识之士的目光,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站立起这么多优秀的灵魂。从晨曦初升的朝晨到华灯初上的夜晚,从酷暑难挨的盛夏到瑞雪飘飞的寒冬,数不清的手指翻动一圈圈文化的年轮,数不清的大脑翻滚着一波波文学的涟漪。他们有饱学之鸿儒,在纸上构建自己的江湖;他们有苦读的孺子,在书本中寻找自己的未来。收拢了又扩散,演绎完了又聚敛。没有这张朴素而又辉煌的平台,人类不曾从蒙昧走向文明;没有这块卑微却又高贵的基础,生命的大厦就如空中楼阁。
  这只是一张张平常的书桌。
  这只是一次次平常的相遇。
  书桌屹立在书房的中间,抑或是拘囿在餐厅的一角,因为它可能就是一张餐桌。是书桌都有一种期待,一种对文具、文章、文化的期待。从另一个角度讲,它时刻期待一次相遇,和一个好学者相遇。这也许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那么多豪华的书房中宽大的书桌只是成了摆设,书桌多么期待一次刻骨铭心的艳遇,它遇到了一个红颜知己,得到一种“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氛围,可是,主人们愿意将自己的时间花在麻将桌和酒桌咖啡桌上,而书桌自己只是一个弃妇,在大好时光中变成半老徐娘,成为花白老妇。也许在餐厅的那个书桌每天都有自己的约会。那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小孩,每一天都要在吃完晚饭母亲收拾完餐桌之后,才见到书桌的面目。和孩子在教室中精美的书桌相比,狭小餐厅中的书桌有些寒碜,可是,这丝毫不能降低小孩和书桌相遇的激情。他将各科作业堆放在桌子上,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狼吞虎咽的场景。第一场景是在一个小时前,母亲的厨艺让小孩大快朵颐,现在,这些文化课程又让小孩有了一次精神的盛宴。
  人的一生中一定有无数次和书桌的相遇,也就是你的生命中有无数张书桌。所有的书桌,只是给人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心灵驰骋的狂野,其实,书桌和质地和面积没有任何关系,只和遇到主人的读书学习的热情有关系。与书桌相遇,你的精神得到提升,与书桌相遇,你的心灵得到丰富。
  是驰骋的舞台,但不是局促的领地。
  是广阔的精神空间,但不是狭小的物质地盘。
  是情感的锻造车间,是思维和智慧的磨刀石。
  带着求知的渴望,装满为人生奠基的激情,我们时刻准备走向人生的书桌,只等这一张张书桌成为生命的台阶,将我们送到人生辉煌的定点。

【教师下水感悟】
  看到题目,就想到了书桌。因为书桌是我的所爱,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书桌不大不小,可以联系很多读书的事件、很多读书人;又可以和书房书籍构成一个整体,联系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情感内涵。

【学生习作】
与车站相遇
王巧巧


  是离别也是团圆,是起程也是回归;是思念的绵延也是永恒的厮守,是返回也是继续。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看到流露出的如此真实的情感;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如此痛苦煎熬成喜出望外。从白天到黑夜,从黎明到黄昏,从太阳跳出地平线到夕阳安然入睡,数不清的双手在这里挥舞,而又是这样频繁。这里有的深情挥手告别,有的匆忙挥手希望不久相见,有稚嫩的手,有白皙嫩滑的手,更有黝黑而苍老的手,没有一点空间是多余的,因为——
  这只是随风飘飞的蒲公英。
  这仅是暂歇的车站。
  我在这里与车站相遇。车站被设置在公路上,瞭望着过往的客车。只是这样沉默,打扰它的是人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被感情冲昏了大脑,从而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了这,为了那,他们只有眼前的利益,他们总是在长途跋涉,奔波不停,永无休止。客车在这停了又开,开了又停,载去一腔离别的伤感,又载来满腔热情的拥抱。多少次我与这车站相遇,从这个车站起程,在那个车站下车,又从那个车站折还,到这个车站卸下。我迷茫,我空虚,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拥有什么,金钱?情感?孤独?……我无法确定我的心是否还属于我自己,外面的世界太复杂,每一个地方都布满尘埃,在尘埃下,究竟掩盖了多少纯洁,我怎样才能不被那些表面的东西所蒙蔽?我一次次与车站相遇,却总在车站间徘徊不定。
  人生旅途中有无数的车站,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车站。但车站并不是能让我们永远停留的地方。或许在烈日炎炎时,它是我们避暑的小地方,或...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