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34阅读
  • 0回复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三种“异化”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2-01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三种“异化”现象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徐金国    邮编:224002




  语文教学遍受社会诟病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名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整整受过十五年母语教育的中学毕业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甚至一则简短的应用文。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作文教学尤甚。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形成的“三种异化”现象堵塞了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是能力训练知识化。众所周知,作文的好坏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但遗憾的是这本来只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却被一种僵化了的思想所遮蔽。把原本最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拆分成若干个所谓的能力训练点,然后围绕每一个点进行所谓作文序列训练,使学生丧失了在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也使学生作文与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隔膜。由此而导致作文教学人为地编制成写作的知识体系,作文训练变成了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操练。在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下,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追求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一套写作的秘籍,以达到作文能力迅速提高之目的。走进许许多多的作文指导课堂,老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不是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殊不知,写作固然需要一定的写作的知识与应试的技巧,但写作更是一种渐进形成的能力。而且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学生写作知识的增长更是不同步的。一味地用写作知识的传授,模式技巧的套用,代替实实在在的源于学生生活的作文训练,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感到写作越来越空乏,愈来愈抽象,拿起笔来无从下手,对作文毫无兴趣。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作文内容胡编乱造空话套话代替了应有的真话真情,机械模仿和全盘抄袭代替了写作应有的鲜活的内容和创新精神。

  二是读写结合简单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海纳百川似的阅读吸收,才能有喷思如泉涌的写作输出。加强作文教学应该从强化阅读这个基础环节入手,注重读写结合,这已是全体语文届的共识。然而,许多年以来,正是这个所谓的“共识”遮蔽了如何进行有效读写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有效的读写结合缺乏深入的思考,把读写结合搞成了阅读与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写作教学被阅读教学牵着走,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训练练什么。作文训练从来不敢离开教材和读写例话。作文训练成了对某一篇或某一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简单模仿,作文指导成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条分缕析,变成了写作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此抛弃内容,惟见作法的读写结合和写作指导,不仅脱离了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而且也严重窒息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狭隘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种训练的结果就是作文教学最终唯一能教会学生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写作知识,和一个作文基本程式或套路,至于学生究竟拿什么来写作,写作的素材在哪?写作的语言在哪?整个儿被忽视了,成了大多数语文教师视野之外的盲区。这种不注重学生广泛的阅读素材积累,丰富的词汇积累,生动的语言积累,而大搞“一对一”的机械模仿训练,反映到现实学生的作文中,一篇习作仅有干巴巴的几条筋,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缺少作文应有的真情实感和生命的活力。

  三是作文教学封闭化。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使学生能写出内容清新,富有生活气息的好作文,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单调封闭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体验生活。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樊篱下,学生的作文训练始终封闭在中考、高考应试作文的模式和套路的怪圈中,应试作文的模式和套路成了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关注的热点,强迫学生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在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的模式与套路中跳舞。结果一谈到文章立意,就是“红烛精神、勾践灭吴”之类,似乎唯有如此方是立意高远,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到高分;一用到写作素材,就是屈原、司马迁、李白、苏东坡等等,在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堆里打滚,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显示作者文化底蕴丰厚,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学生在作文中完全只是一种社会存在,缺失了个人的自我存在,讲的几乎都是官话套话。所以,难怪每年的高考中考之后要从几十万份试卷中挑出几分情感真实动人、思想丰富深刻的真正优秀的作文总是那么难,应试作文的“新八股”,成了高考中考作文的普遍景观。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