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924阅读
  • 0回复

(认识课程)什么是“语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1-16

什么是“语文”?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语文”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出现的概念。之前,小学的汉语课程是《国语》,中学的汉语课程是《国文》。这种情况在台湾延续至今。
  什么是“语文”?今天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简单说,存在4种看法。
  第一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概念是叶圣陶先生1949年以后提出的。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语文界的“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先生,对于语文都持类似的看法。台湾小学的《国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和文字。
  第二是“语言文字和文学”。关于《红楼梦》,鲁迅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补编》)《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路遥的《平反的世界》的主题是什么?这些,不属于“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听说读写能力,属于文学。梁启超先生不赞成在中学课程中包含太多的文学内容。他1925年在清华学校演讲时说:“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老实说,凡绝好的文学总带几分麻醉性,凡有名的文学家总带几分精神病。……诸君啊!我绝不像老学究们的头脑,骂《红楼》《水浒》为诲淫诲盗;我是笃嗜文学的人,这两部书我几乎倒背得出,其他回肠荡气的诗词剧曲,几于终日不离口。但为教中学生起见,我真不敢多用这种醉药。……我们教中学学生作文,不但希望他识字及文理通顺便了,总要教他如何整理自己的思想,用如何的技术来发表他,简单说,我们要教他以作文的理法。”(此篇演讲的手稿保存至今。可参看200287日刊于《中华读书报》的《中学国文教材不宜采用小说》)。
  我国的语文教育学者冯钟芸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友兰的侄女)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她主张“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她说:“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部分的,二者所担负的任务不同,不能相互代替。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语言和文学是两种东西,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可以相联系,但不可混淆。……文学与语言混在一起讲,容易两败俱伤。”(可参看20021120日刊于《中华读书报》的《“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
  台湾中学的《国文》课程,包含了很大比重的文学内容。到了高中阶段的《国文》课程,更是以古汉语为主,古代文学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第三是“语言文字和文化”。中国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中国人结婚穿红,西方人结婚穿白。中国人喜欢劝酒,西方人通常不劝酒。中国人很看重“孝”,西方人这方面的意识很淡薄……这些,属于中华文化。语文课不仅要教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第四是“语言文字和人文”。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包含“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属于“人文”,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看法在今天中国语文教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台湾的高中课程中,包含《高中国文》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两门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讲“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此外,为那些准备读大学文科的学生提供一门选修课《国学概论》,主要讲经、史、子、集。
关于什么是语文,建国以来已经争论了65年。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能被别人说服吗?被说服的可能性很小,被说服的情况很少出现。  未来,各种不同的看法仍然会继续争论下去,至少还会再争论65年,也可能还会再争论几百年。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