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杀一个日本战犯究竟换来了什么
王贵成/文
我们中国据说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国度,对于仇敌,喜欢用以德报怨的一招。就连侵略了中国十几年杀戮中国人无数的日本,中国也要以德报怨。别的不说,单说解放以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就是典型的以德报怨——没有一个日本战犯被判处死刑,上千人被“宽大”。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再回头来审视那段历史,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喟:中国对日本以德报怨究竟换来了什么呢?
对那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中共领导人一开始就定下了以德报怨的基调。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宣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议:审判、处理关押在中国的最后一批日本战争罪犯。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时决定对若干战争罪犯按宽大政策分别予以“免予起诉”、“从宽处刑”及“提前释放”的处理,并允许被告人聘请中国律师辩护或自辩。
1956年,中国政府在沈阳、太原组织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被关押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这也是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之后,中国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又一次集中调查与审判。其实在审判前,日本战犯们已经确信,等待他们的将是死路一条。这样的猜测顺理成章——按照他们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中国人要以血还血,绝不为过。
而事实也正是这样。在法庭上,60多岁的受害人党翠娥当场对日军团长永富博之说:“1943年农历九月九日,永富博之带领驻在沁源县的日伪情报处工作队窜到俺自强村‘扫荡’,用手推脚踢把12个妇女、儿童赶进一孔窑洞里,点燃柴草烧了两次,又用大石板盖住洞口,烧死8人。”其中有党翠娥的三个儿女、两名侄女和两位邻居老人,她的丈夫被气死。党翠娥自己被哥哥救出而死里逃生。面对证人和证物、证言,战犯永富博之在众目睽睽之下,曾“跪倒在地,叩头谢罪”。另一名战犯菊地修一在受害幸存者控诉他活埋11位农民暴行时,连声说:“请严惩我吧!”来自全国各地的证人们,在法庭上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面对证人即受害者的当场指证,很多日本战犯“长跪不起,泪流满面”。
看看,这样穷凶极恶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就是判处他们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赎回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然而,中国政府组织的公审仅仅针对部分犯有严重罪行的战犯,也就是说,上千名战犯不用走上审判台,只有45名罪行严重的战犯受到审判。最后宣判时,大部分犯人都哭了,因为“没想到能活着回去”,而且没有人被判处死刑,最高刑期是20年——这个结果当时让人们大吃一惊。这样出人意料的审判结果不但当时的人们要大吃一惊了,就是现在的我们这些后人也要大吃二惊了。想当初,这些日本战犯在中国大地上无恶不作,视中国人命如草芥,杀中国人动辄就如砍瓜切菜一般,多少无辜的中国人丧生在他们的屠刀之下,他们何曾对中国人民有过一丝仁慈的念头呢?如今,中国政府却对这些杀人魔鬼要表现宽宏大量的仁慈了,这真是情何以堪啊!
最终,次要的或者悔罪表现较好的1017名日本战争犯罪分子,被“从宽处理,免于起诉、即行释放”,分三批送回日本。这群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杀人魔鬼,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就这样轻轻松松回到了日本。中国人民对这样的杀人魔鬼也未免太善良了吧!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前一年,周恩来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侦讯工作汇报时,就作出了这样的指示:日本战犯的处理,不判处一个死刑,也不判一个无期徒刑,判有期徒刑的也要极少数。对犯一般罪行的不起诉。关于对日本战犯的“宽大”,周恩来说,这是中央的决定,再过20年,你们就会明白这项决定是正确的。再过20年,就到了70年代,就到了中国政府要打破西方围堵,决心和日本建交的时候了。可这也说不下去呀!难道为了在20年以后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就得在当初审判日本战犯时徇情枉法吗?难道严惩了日本战犯,日本就不会和中国建交了吗?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也是抢着要和中国建交的呀,因为这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关系。
当然了,周恩来的那番话并没有作为公开的宣传说法。当时中国官方的公开说法是:鉴于日本投降后十年来情况的变化和现在的处境,鉴于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鉴于这些战争犯罪分子在关押期间绝大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悔罪表现,因此决定对于这些战争犯罪分子按照宽大政策分别予以处理。当时中央决策立意之一是:让战犯们回到日本以后,告诉日本人民,中国共产党是宽宏大量的。中共的目的似乎达到了,日本人民和日本战犯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宽宏大量。
但可悲的是,日本感受到这种宽宏大量又能怎样呢?几十年过去了,日本照样还是在侵略中国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死不认罪,照样还是要不停地修改历史教科书,以期永远欺骗子孙后代,照样还是要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不断地摩擦争执。
呜呼!中国对日本以德报怨究竟换来了什么呀?那样穷凶极恶死不认罪的日本民族值得中国以德报怨吗?
附记——
事实上,我们从根本上曲解了孔子“以德报怨”的原意,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至关重要的另外一段话,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论语·宪问》里的原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当即纠正他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字一多种解释,相对来说,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把“直”解释成对等的东西,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