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17阅读
  • 0回复

(转帖)正体字申遗 台湾拼文化软实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31
(转帖)正体字申遗 台湾拼文化软实力



  本文刊于2009第2期《凤凰周刊》,以下版本未经删节。

  2008年12月18日,台湾《联合报》独家披露了行政院长刘兆玄决定推动正体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行政院更拍板在2009年农历春节后,由官方牵头,汇聚相关产业、学者共同组成“产官学推动小组”,并联合世界知名大学一起联署。马政府初步打算是希望该计划能在四年内完成目标。牛年伊始,行政院政务委员曾志朗即透露,台湾官方正在研拟要怎样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的各种方案,但有些部分的关卡,若能与大陆协商并合作,应该更能让目标实现。

  申遗计划有迹可循

  早在11月27日,具有官方背景的台湾“国家文化总会”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原本会议的焦点是落在时任总会长的陈水扁,卸任已经多时,为何总会长一职还未交接。只不过会员大会举行之时,陈水扁正在台北看守所内羁押禁见,所谓交接也就变成了马英九个人阐述其文化政策的独角戏了。

  不过针对大陆客赴台旅游蔚然成风,在如何强化两岸交流的具体措施上,马英九认为两岸分隔成不同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不过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在文化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目前全世界掀起学习中文热,但是不能切断正体字,他希望应让世界了解六书之美,即使大陆人来台观光不必刻意改为简体字,反而应让大陆客一点一滴认识正体字。

  同时在马英九还是台北市长的时候,面对正体字屡屡被人称呼为“繁体字”,他很不以为然,并且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正体字才是汉字的正确名称。

  不仅马英九对正体字有着深刻的个人体认,行政院长刘兆玄透过其核心幕僚也对外道出了一段秘密。在刘兆玄还是大学教授的时候,也曾经常往来于两岸,对大陆的风土人情知之甚多。有一次在一家大陆博物馆里参观,一旁有西方游客惊讶于刘兆玄竟然能把古代文物上镌刻的汉字都一字一句念出来。有一位外国游客说,这不是两三千年前的文字吗?为什么还有人能熟练掌握?刘兆玄解释道:“这就是台湾长期坚持正体字的重要性了,因为这样的文化底蕴使得台湾社会保存下了几千年前的活化石。”

  此后刘兆玄把这段经历向马英九诉说,而后者将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上的美德,多次对外国友人阐明正体字的优点。

  申遗过程尚需政治破题

  从正体字与繁体字,到底哪种称呼才算正确的争论上,就已然浮现华人社会中对正体字所隐含的“正统”尚有不小的分歧,尤其套上两岸关系的政治面的现实,谁是正统恰恰也是两岸毫无交集,并能很容易激起辩论的热门话题。

  依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分有形(tangibleheritage)与无形(intangibleheritage)两大类。前者泰半指地球上的一些特殊天然景观,语言文化则属后者。

  但是人们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虽然他们同属世界教科文组织主导。在世界遗产的分类中有两大不同的公约体系,一类是指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另一个是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前者所规范的有三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双重遗产,涵盖的是文物、遗址、保护区及生境区等有形遗产地,主管《世界遗产名录》;后者的范围则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掌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项公约互不相属。所以如果正体字申遗,所要申请的应当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然而与正体字名称寓意一样有争议的是,台湾既非联合国会员,也不是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成员,若想要完成申遗计划,其申请的主体本身就不符合现行规定。倘若委托大陆来代替申请,那么不仅效果打折,而且一件本来能够凝聚足够共识的好事,就难以避免地会沾染上政治的尘埃,使好事变为坏事的可能性大增。

  更有甚者坦率地认为,借助中华文化的瑰宝来柔性主张台湾的权利,以一种不涉及高度敏感的主权争议的模式,拓展国际空间。如此一来,较之“烽火外交”式的零和游戏,两岸比较能够在文化合作领域建立共识,达成互信,并由此慢慢培养信任基础,惠及政治性议题的沟通与理解。

  正体字是否需要申遗?

  正当台湾社会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热议申遗的具体步骤,并期待全球有识之士共襄盛举时,大陆有为数不少的民众却认为,正体字目前离“能为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或特殊见证”的申请条件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且由谁来断定正体字的发展趋势就一定到了需要保护的程度,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12月23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撰文认为,无论有多少因时间或空间而发生的变化,也无论它们今天是否还在中国的范围,或者是否还在流通使用,全部汉字应该是一个整体。如果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应整体上报。

  不过在正体字是否应当申遗的事情上,多元声音的体现还是很充分的。此间,就有不同意葛剑雄教授观点的学者指出了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一、虽然正体字和简体字按同一个项目申请的说法是合理的,但申遗与被申请物的历史连续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五四文字改革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是台湾的保护力度大还是大陆的保护力度大?大陆的几次简化字运动中推出的有些字,对汉字的破坏与保护作用,谁更为明显?

  二、中国政府自2001年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后,正式确立了以立法形式对简体字的推广作出权威确认。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简体字本身的易用性、便捷性,导致年轻一代缺乏足够的主观意愿去认识并接触正体字。同时也由于法律的排他效应,使得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又丧失了客观上准确理解正体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的机会与渠道。台湾的申遗举动与其说是越俎代庖,不如看做是对大陆社会各界使用汉字渐趋功利化、工具化的友善提醒。

  三、从政治角度上看,自台独政权当道后,包括大陆在内的华人社会都高度关心台湾的“去中国化”行动,尤其是过去八年陈水扁政权倒行逆施,屡次抹杀台湾社会中业已存在的中华文化痕迹,行径乖张至极。如今马政府执政,重新扶正中华文化应有之地位。这不仅是对蒋介石生前出于反制大陆“十年文革”,而大力推崇的“中华文化复兴节”的承接,也是对台湾民间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表示认同的官方态度。特别是对大中华概念与本土意识逐渐对立的台湾社会,开展文化多元交流的努力有利无害。

  从正体字申遗衍生出来的议论与交锋,对保存着相对完整的中华文化的台湾社会,倒不见得真有急迫性,但是如此举动对大陆的启发与反思意义更大,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汉字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只图便利、快捷地榨取文字的现代价值,忽略其背后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究竟哪一种方式才是对历史的交代,这是值得众人仔细深思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