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用,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时尚pk经典
在发展迅速、新旧交替的时代,人们对时尚与经典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热爱经典,说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存留下来的精华,而时尚只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火花;有人追求时尚,说时尚才是发展的体现,经典只应该在箱底,在特殊的纪念日里拿出来拜拜老祖宗;有人说时尚就是经典,凡是能掀起一阵风暴,能让人迷恋好一阵子的东西,就能留存于经典的史册,成为经典;也有人说,经典的就是时尚的,能够算作是经典的东西总会时不时探出头来勾起人们的回忆,再刮起一阵时尚的旋风。
记得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历史老人只是凛然肃然地扭过头去,于是,九州的画风也随之黯然。”而在今天,当经典遭遇时尚,当铺天盖地的所谓“时尚”将经典围困得无处可逃,我同样想把这句话送给那些追逐时尚,企图用时尚来取代经典的人:“没有了经典的滋润,今天的九州,同样也会变成一片没有灵魂的寂土”
历史的河流滚滚前进,留给后人以无限启迪。那些时尚,就像它的每一朵浪花,虽美丽却稍纵即逝,而真正沉淀下来的是那些永恒的经典之作;是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生存的沃土;是它们,挺立了一个民族直立的脊梁。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李白的诗、苏轼的词、韩愈的文,它们所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启迪;经典是莫言的《红高粱》中生命的不屈,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生活的厚重与张力,是金庸武侠中的挥洒自如和豪放不羁;经典是历史老人用他所有的子民的悲欢浓缩成的一本书,游弋其中,你会得到心灵的涅槃与重生。
诚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元素。时尚总是代表着时代的文明,我们也应该珍视。但是,目前一本“时尚”的语文教材《Q版语文》大行其道,糟蹋了文化精华,颠覆了文化经典,这是我们怎么也无法容忍的。经典的神圣不容亵渎!然而这一切,显示出的是当今部分时尚的浅薄可笑,人们追崇所谓“时尚”思想的愚昧。
今天,当人们的血脉中奔流着各色汽水饮料时,似乎再也没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诗意的流淌的踪迹;当人们恣意地将头发染得卷曲蓬松、五彩斑斓时,似乎大家都忘了自己原本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当人们将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体”、奇形怪状时,似乎独立独行成了时代的标签。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渐渐让步于时尚装扮。当无数名流作家呼吁重拾经典的时候;当无数报刊杂志上发表着经典文化的时候;当国家拨款重建古镇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的沉浸在时尚的大潮中,远离经典传统之美为我们铺设的沙岸。回首我们日渐麻木空虚的心灵,追逐时尚,也须不忘经典!
对于我们来说,尊重经典,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经典的传承 ,标志着这个民族的文明水平。君不见时尚前卫的韩国,对于保护经典儒家文化是如此严肃而认真,作为泱泱五千年古国的我们是否过多地关注了时尚而冷落了经典?而今,那些渗透了人生哲理的《道德经》《论语》又复有几人知晓?
也许你会觉得,经典太古板、太遥远、不切实际。那么不妨设想有那么一天,当无聊的肥皂剧、无病的呻吟;网络中乏味的搞笑和文学中千篇一律的“快餐爱情”充斥整个生活的时候,置身于其中,你的感受又会是如何呢?恐怕那时你已经没有了感觉,因为你的心灵中早已因缺乏经典的给养而庸俗麻木;因缺乏对经典的理解而浅薄粗俗,这样的人又怎能被这个时代所接受?
时尚不可取代经典,呼唤经典,让经典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吧!
学校: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校
年级:高2015级3班
学生:陈永莲
指导教师:杨莉芬
论中华文化之坚韧
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化传承今日?
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文化,在中华文化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文明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化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
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化之坚韧深深的眷恋!
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
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
可是, 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化之坚韧?
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 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化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
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
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
坚韧,是对中华文化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学校: 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
年级:高2015级3班
学生:张川伟
指导教师:杨莉芬
舌尖上的茶文化
人生正如一杯香茗,苦涩中带有甘甜的味道,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题记
茶,是一种高雅的饮品,品它是品味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每一口茶中所蕴含的是雨露的精华,是风吹日晒的轮回。
我喜欢龙井,喜欢龙井中浓厚的真诚,泡一杯龙井,所用的份量并不多,每一片叶都是精华,上好的龙井泡几次都不会败味。品龙井,品的是浓墨重彩的生活,品的是高雅情趣;我喜毛尖,喜欢它素雅的情调,每一杯好毛尖,每一片茶叶都立于水面之上它的颜色素雅,味道清淡,留在舌尖的清新,是如此的婉转。品毛尖,品德是它洗净铅华的格调;我喜欢茉莉,喜欢它俏皮的清香,在历史茶的品种之中,茉莉也许是最矫情的,它的香味萦绕于鼻间,香而不腻,骄而不败。品茉莉,品它俏皮的清甜。
茶,是中国高雅的饮品,茶气自然就是一种中国的艺术,艺术的美,映证的是茶文化的发展。
从而,我不得不想起我的故乡。我的家乡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鱼米之乡,更是历史茶乡。我的家乡大足自古都有茶香的美誉,横贯县境东南的巴岳山脉茶山如海,造就了万亩茶叶基地。松茗茶,采自古龙山生态区,精选一芽一叶,春尖加工而成,型似松针,滋味清淡,香气持久,汤色绿亮,叶底匀苦丁茶,采自玉龙山麓。其形婀娜,其色翠绿,其味甘苦,又名青山绿水。
每至清晨,镇上的茶馆中都是爆满。里面有菜贩,商人,老年人…….。每天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聚集在这里坐在一起聊趣事儿,抒情感,商讨生意。在这之中,还有说评书的,打快板儿的,弹古筝的……。无论是多少的炎热酷暑,狂风暴雨,他们都会来。清晰的记得,有一次,在茶馆中, 我看见一位中年人,这位中年人,以其他的茶客有区别。他每天都会带上自己的座椅,自己的茶杯,坐在他每天固定的位置上,做同样的事情。我便走上去轻声的问道:“叔,您每天都会来吗?”他微微一笑的回答道:“会”。我又询问了原因,他便给我洗洗的说道:“这人啊,活过了大半辈子,除了茶水中能够找到流逝的岁月,就再也没有其它的了。小得时候,我带着好奇品茶;青年时,我带着一丝心的悸动来品;中年时,也正是此时此刻,我将我的生活都溶于茶中,一起去品味以往的岁月。”中年人的话映证了一个道理:“岁月悠悠,茶香依旧”。一边品茶,一边聆听古筝的弹奏;一边品茶,一边畅谈心中的过往。他们把逝去的岁月都寄托在了茶水中。
我轻轻的用冬日冰凉的手端起了杯子,一股暖流透过古朴的紫砂壶倾入了那浅浅的杯子之中,热气升腾了起来,轻抚着我的面庞,轻轻一闻,一股玫瑰花香扑鼻而来,霎时间,我的周围好像有了千万朵清艳的花,上面还凝着一粒晶莹剔透的水珠,令人炫目,望着浓浓的擦汗中倒映炒股的古色天空,一切似乎都纯真起来。奉茶、闻香、品茗。一口得香、二口得味、三口回味。
初香的阳光穿过云层,洒进老街,印在茶客们欢笑的脸上。置身老茶馆,茶客们醉心于或浓或淡的茶中,细细品味过往的人生和岁月。
学校: 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
年级:高2015级4班
学生:余科杰
指导教师:杨莉芬
诗乡文化
从小到大,我也曾跟随父母游览过许多的风景名胜,观赏过许多的奇山异水,但是让我着迷和眷恋的地方,仍然是我的故乡-----贵州遵义绥阳县。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深爱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从未改变。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将那千里之外的故乡和我连接在一起?是那高大秀美的群山,还是那蜿蜒清澈的河流?是那纯净明亮的天空,还是那宽阔平坦的土地?都是,但也不全是。
被称为诗乡的故乡,那里的人们大都会吟诗诵词。在播种时,人们借助诗词来表达对秋天的美好期望;在丰收时,人们借助诗词来表达收获的喜悦;在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后,人们借助诗词来缓解劳累;空闲时,人们通过诗词来放松娱乐。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是通过诗歌来表达喜悦和悲伤。臧克家在给故乡的诗乡门题字中这样写道:“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故乡的确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诗乡的来源与它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根据资料记载:东汉大教育家尹珍曾在这里开设学馆,传授知识和道义长达15年之久,启蒙和孕育出了诗乡文化。到了南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相继来到这里定居,由于受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影响,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而那时的人们由于受到了文人的熏陶和感染,诗词也开始慢慢地发展了起来。由于一代代的发展和积累,到了当代,更是达到了诗歌文艺的鼎盛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群众性的诗歌创作十分普及,几十年来,全县保持上千人提笔写诗的诗歌创作,上万人朗诵的诗歌强势。特别是七八十年代,诗歌创作,诗歌朗诵普及到各村,不仅有干部、工人、教师、还有学生创作诗歌,普及的农民创作形式形成了一种景观,政府也积极地投入了诗乡文化的建设之中,19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月月有活动,季度有高潮,全年不间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县第十次党代会、“十一五”规划把诗乡形象工程纳入全县“三大工程”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绥阳县群众诗歌朗诵会、赛诗会、研讨会等,以及文学社团,各类文艺赛事等,更有风起云涌之势,被省文化部门誉为贵州高原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诗词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得人们把生活与诗歌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诗乡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诗乡精神。
故乡之所以让我如此向往的原因,不仅因为它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中包含着的诗乡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不但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浓厚兴趣,而且还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人们处世的方法与态度。在物质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将这种文化精神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去,而要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素质,以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白白的虚度时光,而是把有限的生命用来享受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
我爱故乡,爱那高大秀美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水,纯净明亮的天空和那平坦宽阔的土地,还有那勤劳朴实的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诗乡文化和诗乡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将会鼓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战胜许多的艰难与困惑。
学校: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
年级:高2016级2班
学生:唐小燕
指导教师:冯永珍
悟 佛
吾乃一幅空像,只因佛曾轻泪于吾身,吾幻化成灵,便有了思想,化名小石。纵观是吾,也早已忘却自己几度轮回,任时光荏苒,独掌青灯,终日坐于菩提树下。
虔诚膜拜
吾感叹为何世人都痴迷于尘世,一点也不会变通,遂摇动时空,回到佛初了缘的地方:一个男子衣褛褴衫,终日不饮不食,跪拜于菩提树下,许是心诚则灵,终于盼到了佛的出现。“佛,请让我度三世轮回,蝼蚁亦可,草芥也罢,只求能见她一面,我便此身无愿”佛点了点头, 梵音缭绕“怜我世人,痴迷甚多’望世人皆能看破凡尘琐事”。
三生三世
第一世;他变成了飞鱼。一对飞鱼映于海底,背上的印迹分明是一对,一片树叶由上而下,直直的落入了湖面,激荡了水面,模糊了画面,也许是水的波动使另一只飞鱼受了惊,它朝更远处游去,不一会儿便消失了踪迹。这一世它们相见不相识,鱼的记忆终究不超过七秒。第二世它变成了一位瘦如狼毫的男子。他眼神痴迷,望着一位女子正在与一位男子厮定终身,三生石上刻着的是他们的名字,三生石上映出的是他们的笑容。他们对视着,相拥而笑。第二世它不曾埋怨,只求能见她一面,她的眼神迷离却不会眷恋他半点,她的笑容随风荡漾却不会眷顾他半点。第三世:他幻化成了青鸟。一对青鸟在天空上惬意的飞着,缠绕悱恻,令人羡慕,忽然一声刺耳的叫声划破了天迹,哀鸣的声音直把天空染成了深红色,一只青鸟从天上掉了下来,竟是一只残鸟。终究还是有缘无份。
菩提禅悟
“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你又何必如此痴迷。”佛翩然而去。“谢谢佛祖。我懂了。”男子心境旷明,满脸笑容的离开菩提,只剩我一人于此,乃摇动时空,回到了原点。此后,吾便产生了心得:做事不可太过,对任何事也不可太痴迷,为人处事需心胸旷达,天下的琐事如此之多,一切看淡就好,切不可过分痴迷,过分痴迷便是错,害人也不利己。保持好的心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人生便是美满。
菩提依旧,蒲团依旧,慈眉善目的佛若有所思,依旧让不知所以的人迷茫。
学校: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
年级:高2016级2班
学生:杨治雪
指导教师:冯永珍
一锅红心煮万家
尝遍世上心酸苦,占尽天下色味香。红白荤苏皆特色,浮沉高低尽风光。重庆市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生活栖息繁衍活动;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度部落联盟,统称“巴”。而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到重庆的由来就不得不提到重庆的特色——麻辣火锅。重庆火锅向来以麻辣著称,素以大盆代锅,盆里是翻滚的红汤,我们的心也随着这翻滚的红汤而沸腾。一千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江边边砌土为灶。他们掏出随时携带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长江水,熬成汤,佐以烈酒,烫食鲜鱼活虾及各种蔬菜。一番豪迈,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顿消,纤夫们又吼着激昂的号子,背着纤绳上路了。身后留下一个个土灶和缕缕青烟。这就是火锅的雏形。演变到了现在,“火锅”改变了原始烹煮方法,继而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重庆的火锅以“麻、辣、咸、鲜、香”为其口味的主要特色。它集麻、辣、鲜、香于一体,也许你被辣得张不开嘴,但是你会觉得辣得痛快,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会让你感受到重庆人的豪放,重庆人的爽快,重庆人的“霸道”,以及重庆人的热情。而这些不同的味道,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让人再尝一口才,越吃越香,慢慢地就会对重庆火锅爱不释手。有人可能会经不住感慨:重庆火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重庆盛夏高温三、四十度,店里热得像烘房,而火锅生意依然红火,火锅仍然大行其道。人们还是围着那麻辣的火锅吃个不停,一个个汗流浃背,对火锅的渴望丝毫没有减弱,有的甚至上衣一脱,赤膊上阵。望着那些被烧开的红汤,冒着气泡的红汤,想必很多人难以理解,却又深深地感受到重庆火锅的魅力。而这也体现了重庆人的魅力。重庆火锅充满阳刚之气,那气势犹如大江东去,而这更体现了重庆人的豪放直爽。重庆火锅不仅好吃,重庆的文化沉淀也很深厚,独具特色热情又传统的土家族、苗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逢过年过节,他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歌对于苗族人来说就是寸步不离的影子,苗族人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未见歌先闻,人们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主人对客人唱谢客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以及亲朋好友间相互赛歌、对歌……这正是体现了我们重庆人热情与奔放的一面!一锅红汤让心灵手巧的土家人折服,让能歌善舞的苗族人也为之俯首,也让世界各国的人为此聚于重庆!火锅体现中国烹饪的包容性,其一是餐具的统一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统一,其二是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巧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热、麻辣与鲜甜、脆嫩与绵软、清香与浓醇的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族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其三是普及性,无论是未阶高官的国家领导还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都可以享受火锅带来的激情。可以说社会各级人物都能吃,都能享受这份激情。正是因如此,重庆火锅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滚滚的红汤容纳了几十种不同的食材,正如我们国家一样容纳了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十几亿的华夏儿女。一锅红心煮万家,滚滚红汤系亿民。
学校:重庆市大足第三中
学生:杨亚西
指导教师:杨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