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两个接受纯粹美国教育之外,八个接受的都是中华民国的教育,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值得发人深思。特转贴《为什么我国教育水平再也获不了诺贝尔奖?》,与博友共析:
为什么我国教育水平再也获不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我国的教育水平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新中国”再也获不了诺贝尔奖?
——从10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表看中国教育的沦落
到目前为止,有10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按获奖时间顺序为: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7、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作家、翻译家、编剧,1987年出走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奖前的几个月刚刚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获奖代表作《灵山》原是作家出版社的一部约稿并预付了3000元稿费,;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 1933年生于上海,美英籍华人(同时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这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除两位(朱棣文和钱永健)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外,有8位(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锟、达赖、高行健)青少年时期接受的都是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且大都处于战争年代,而在49年至今的60年中,“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这说明了什么?!
须知: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只有约四亿,而在这60年中我国的人口已翻了3.5倍之多!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请不要再对我说这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偏见”!
诺贝尔奖章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6、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7、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8、高行健: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陆读完中学和大学,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9、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10、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1、从受教育的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5人:受民国教育的4人(李政道、杨震宁、李元哲、##)、受共国教育的有1人(虽然是一个叛逆者):高行健。
2、从获奖时的国籍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有4人:民国3人(李政道、杨震宁、李元哲三人获奖时都是民国国籍)、共国1人
3、从目前拥有国籍的角度说,中国获诺贝尔奖的只有1人
耶鲁校长施密德特说:“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中华民国培养的大师
除开早逝的鲁迅、皈依佛门的弘一法师和滞留南洋的郁达夫外...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民族血脉的创痛和勃动中,垒筑起中国战时文艺复兴式的高岗。
在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和哲学、史学、法学、教育、出版、新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农林、考古、工程、建筑等人文、自然、社会诸领域,学派林立,大师辈出。郭沫若、老舍、林语堂、茅盾、曹禺、梁实秋、谢冰心、田汉、胡风、巴金、夏衍、柳亚子、孙伏园、阳翰生、张恨水、骆宾基、萧军、萧红、安娥、孙师毅、曹靖华、朱生豪、伍蠡甫、梁宗岱、柳无忌、陈纪滢、赵清阁、陶百川、潘公展、肖同兹、邵力子、胡小石、卢翼野、陈望道、楼光来、张士一、臧克家、艾青、邹荻帆、史东山、郑君里、于伶、陈鲤庭、陈白尘、洪深、金山、赵丹、项堃、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魏鹤龄、宋之的、司徒慧敏、吴祖光、黄宗江、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张书旃、王临乙、傅抱石、潘天寿、关山月、李可染、陈之佛、吕凤子、丰子恺、林凤眠、吴作人、刘开渠、黄君璧、雷震、吴景洲、宗其香、特伟、丁聪、尹瘦石、庄子蔓、贺绿汀、郑志声、蔡绍序、马思聪、熊十力、梁漱溟、方东美、宗伯华、汤用彤、张君劢、陈寅恪、唐君毅、冯友兰、贺麟、杜国庠、侯外庐、朱光潜、孙本文、言心哲、许德珩、柳诒徵、胡适、顾颉刚、朱希祖、翦伯赞、吕振羽、黎东方、邓初民、徐中舒、周谷城、蒙文通、商承祚、张伯苓、罗家伦、晏阳初、陶行之、黄炎培、梅贻琦、谢循初、吴铸人、马寅初、潘序伦、章乃器、张知本、马洗繁、沈钧儒、史良、张友渔、马星野、顾执中、吴南轩、潘菽、程沧波、王芸生、陈铭德、欧阳竟无、太虚法师、邓子琴、何鲁、孙远光、郭坚白、柯召、郑行芬、吴有训、吴健雄、严济慈、吴大猷、张文裕、任之恭、周钧时、吴子方、任鸿隽、侯德榜、张洪元、付鹰、林一民、冯简、陈章、胡庶华、罗冠英、顾毓秀、茅以升、胡焕庸、张其昀、沙学浚、竺可桢、李四光、朱森、戈定邦、秉志、童第周、卢于道、梁思成、刘敦桢、谭垣、杨廷宝、梁希、金喜宝、李演泰、蔡翘、谢锡臻……
成千上万名中国知识文化艺术界名流及其子弟门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中西文化的伟大遇合,留下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每个国家四排排列,分别为诺贝尔奖的四个科学奖项:物理、化学、生理和经济。横向时间从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开始,至2012年。
统计以科学家得奖时的国籍为准。多人分享和双重国籍均分别计算。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中国指中华民国。为什么不列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呢,唉,这儿不合适。
强调一下:看清楚了傻小子,黎叔得的是科学奖。
(二) 我被震撼了
看那密密麻麻的一片,我的个乖乖,这美国也太牛逼了。从战后1950年开始,美国人不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年份,只有两年!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后的50多年,美国人有17年囊获或分享全部4个科学奖项。长盛不衰的中国乒乓球梦之队,也难如此吧。
美国人这不是得诺贝尔奖,他们这是垒城墙呢。
(三) 中国成色
中国公民早就得过诺贝尔科学奖了。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均拥有中华民国国籍。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拥有中华民国和美国双重国籍。没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是新中国人。
在美国密密麻麻的得奖阵容中,中国人占有六席之地: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杨振宁和李政道得奖时尚未入美国籍,所以美国1957年的物理奖空白,当然杨李的研究是在美国做的。
(四) 结论:社会主义中国好,还是资本主义美国好?
民国课本为何受追捧
转载单士兵的博客
说明: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民国时期却群星灿烂。民国时期是真正的教育,是中西兼容的盛典时刻,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难点在于体制的不可扭转。
南京有位叫马翼翔的语文老师,开办了一家民国课堂,很受追捧。这位马老师使用的教材,就是当年叶圣陶、丰子恺所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民国老课本在这个新时代,竟然会有极大的市场,以至出现井喷式的热销,如此教育现状,最近也引起了人们很多思考。
民国课本受追捧最简单的判断,无非也就是老课本仍有价值,新课本太让人失望。
语文说到底,就是人文教育。叶圣陶、丰子恺是大师,本身从事过小学教育,他们编的民国语文课本,贴进人的内心,体现生活常识,没有太多道德说教,强调人的自然天性,主张独立思考,包裹的人文价值元素,仍然是这个时代极其需要的精神养分。
这些价值元素,恰恰又是今天语文教材最严重缺失的。这些年,语文教育问题太多,频频遭受炮轰,最主要的弊端,也就是不接地气,与生活脱节,不但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且还过多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既不能提供很好的审美教育,也不能传递应有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和家长才会选择用脚投票,选择民国的老课本,表达对现在语文教育的失望。必须强调的是,选择民国的老课本,但并不宜进行过度美化。时代在发展,今天语文教育,也不能简单留守在旧时代,如果不能及时添加上这个时代最需要价值文明,这样的语文教育,仍然无法承担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使命。
其实,正确看待民国课本受追捧现象,与正确看待这些年的民国热一样,应该纳入相同的文化框架下来审视,也就是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民国作为一个历史的过度转折期,留下了很多值得怀念的美好的东西,特别是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有过太多的探索。民国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迎来了一个更加尊重多元价值的开放时代。
比如,民国小学课本很注意古代礼俗,通过修身教育,来告知人们如何融入社会。民国教育在精神启蒙方面,也迎来了新的突破,被后来很多人都视为教育的黄金教育,那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演绎出太多的历史传奇。今天人们常常对张伯苓的南开,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津津乐道,也就是因为民国教育在成体系地传递人文价值。
遗憾的是,此后中国在人文教育方面,出现了太多断裂与偏执。作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材的传统不续,开放不够,一度还充满阶级斗争哲学,灌输敌我思维意识,过度政治教化也带来愚民效果,扭曲了公民的精神人格。这样的现实尴尬,才让民国课本受到追捧。
民国是历史的,可以用于怀旧,说到底,民国又必须是现实的,民国热的正确价值指向,也就是从那段历史转折的特殊时期,来寻找到一种答案,来更好地着眼于未来。同样,在现在这个新的社会转型期,正确看待民国课本受到追捧,就应该从中梳理出传统的人文价值,同时,又能懂得及时注入时代精神元素,来为未来一代提供更好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