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10阅读
  • 0回复

(十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南开中学(初中)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9

三等奖作品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用,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当文化被人群填满
2015级5班   郭倩妮

    一个炎热的八月的上午,我来到泰山脚下,一向厌恶登山的我这时却也颇有些兴致,想起历朝历代帝王对它的推崇备至、文人墨客们唾沫横飞的描述,我也不禁在心中暗想它究竟是怎样的尊贵?夏天的热风沾在脸上留下一滴滴汗珠,身旁的人也在不停的擦汗,我又想它倒是有多大的震慑力能散发出这等能量。
    我们向泰山走去,越来越近,它也就愈高大,这时我耳边越来越多的不是闷热的微风,而是那人群熙熙攘攘的声音,我略有一丝触动,不知怎的,或许是为这高大肃穆的气息被人头攒动之声所掩埋的感叹。泰山不止一座山峰,大小的山峰连绵不断,高的、低的、宽的、窄的,不计其数。山峰上是无数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缝里还长出了几棵小树,远远望去,满山苍翠。除却这苍翠,长长的索道也十分地显眼,而山又似乎成为了背景,这索道的确增添了生气,殊不知这生气与清秀静穆的泰山却不太映衬。泰山上存有上千处文人雅士留下的碑碣石刻,我未注意到许多,大家也未对步行时身旁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有太多的留恋或感叹。我也并未觉得奇怪,人群越是拥挤不堪,大家就越发的想继续向前,似乎忘了玩味这一山、一草。
    走到半山腰,我们感到有些饿,遇到一个卖方便面的地方,这儿人很多,垃圾满地都是,实在有些煞风景,但我们也只好将就填饱肚子。很快,我们走到了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泰山十八盘两边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这时的我已经颇为疲惫,但也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向上爬。昔有杜子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这时转身向山下望去,虽不及诗中那般,但也的确神奇壮观,看见已经走过的长长的路,我也心生欣慰。我们向着十八盘尽处南天门冲刺,那里是山间最危耸的地方,到达那里也就意味着爬过泰山,我们一步步向南天门走去,心中仿佛隐隐在想的,是到那儿抓住时机留影纪念以示“到此一游”。我总觉得这种心理很奇怪,但也并未多想。时间过得比走路还快,我们走到了天街,这儿十分平坦,缺少山的感觉,但突如其来的开阔也让游客们十分开心。山顶有许多的寺庙、亭台、峰洞,这些古老的建筑、奇景是泰山的文化底蕴所在,但大多游客走到山顶留影后也就知足而返了,我们也很快便返回了。
    这时的下山却又是一个新难题,上山只顾用勇往直前,下山还要看着脚尖一步步走下去,上下都十分困难,何况欣赏群山环抱中的美景。在疲惫中我们渐渐地下了山,回顾一天的收获,我想到的是拥挤的人群,是肢体的疲惫,在这个景色壮美、历史悠久的名山中我感受到的自然与文化之美貌似微乎其微,是泰山之美的消释,还是我们对文化热爱的缺失,抑或两者皆是。
    我闭上眼睛勾勒心中的泰山,似乎文化的气息若隐若现,而冗杂、拥挤的人群却越来越明显,直至它将真正的静穆和深邃掩盖。欣赏泰山奇景“日出”“日落”的人不算多,来玩味石碑墨迹的人也不多,文人们为它增添的浪漫色彩、帝王们赋予它的神圣地位又有多少人留恋呢?留下的只有一张门票、一张照片,看到的是人、拥挤的人群。
郭倩妮
2014/4/27


汉字的魅力
2015级5班   秦博阳

    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方块字,诠释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柔和似水的凝聚力。我爱汉字,那是亘古时期先人仓颉的智慧,能道出他人不能道。形态各异的汉字,使人产生联想的魔力。不是吗,“哭”令人恻隐,“笑”时人开怀,“粗”让人惋惜,而“细”使人眼前一亮;看见“光明”,使我向往,遇见“黑暗”,令我忧愁。
    我心之所向,是富含生命的文字拼凑成那优美而饱含感情的词句。常常想,是谁心中怀着一丝微妙的感情,用文字记录,然后同样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绪。文字作为心与心交流的工具——却时常奇妙地将一份情感埋下,然后以翩跹飞蝶的方式复生,倏尔钻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消失不见,却留下了一个梦。是江南浮春的向往?亦或是塞北烟雨的那份沉重?也许是那北国翻飞的雪吧。一个个字,一句句话,无一不是作者心中的那首恋歌,文学的魅力也在其中熠熠生辉。文字也是考古学家的宠儿,古时代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并且,记录的一篇篇史书也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将断续的历史连接在一起。汉字,不愧是华夏文明的结晶!试问,世上还有何种语言能如同汉字一般凝聚并融合了古代文明和现代智慧?智慧的魅力仍旧是不可否认地闪现在这历史潮流中。
    汉字的凝聚力也是一大特征。凝聚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汉字有着对国民的一种吸引力。无论何时何地,汉字总是能激发华人的思乡情结。独在异乡,望见这家的信号,一种对故土和文字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谁曾想那汉字竟也是紧锁在中华儿女血脉和灵魂中的羁绊。无论离这故土有多么遥远,唤醒心灵的共鸣,一个汉字足矣。    汉字,文明与血脉并重,曾是多少人穷其一生的追随。而今,浮躁的社会已经不容它了。可我却固执的相信那只是表象,汉字的魅力没有消失。请亲近那文明,追随那文明吧,别忘了在心中留下那一片文化的根。

爸爸叫什么
2015级5班   何西榆

    我的悲哀。“爸爸叫爹地(daddy),妈妈叫妈咪……”牙牙学语时,磁带中的儿歌如是唱到,模仿这一孩子的天性让我就学着这样叫了下来,至今未改。
    在学校与爸爸通电话时,总是要悄悄跑到阳台上去,爸爸接通电话的那一刻,“爹地”,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这么叫了起来,因而每次都只好把声音压低,好让爸爸听得清楚而室友又不至于耳闻,免得引人笑话。爹地,这一音译词,小时候用儿童细嫩的嗓音,自然有无限亲昵意味,长大后,再这样叫,便是不可名状的别扭。在他人面前,要想称呼我的爸爸,脱口而出“我爹地”,说到一半,自觉别扭,又赶紧把“爹地”咽下去,迟疑一会,才说出“爸爸”、“老汉”、“父亲”一类词语,中间不自然的停顿常常带来异样的目光。
    二三十年后,回到家,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对着已是两鬓斑白的父亲叫一声“爹地”?无法可想,无法可想。悲哀。想改,却改不了,有时下定决心改改口,但一见到爸爸的面容,便是一声“爹地”,已然成了条件发射,我只能时不时想象着用其他方式称呼爸爸的情景。
    “爸!”多么干净利落!“爹!”一种浓浓的爱油然而生。
    “父亲”没有高亢的音节,一种无名的敬重跃然。“老汉!”是重庆人对爸爸特有的称呼,用起来顺口,听起来顺心,男孩一声老汉,便自然而然地将手臂搭上父亲的肩头,更像是一种对兄弟的称呼;女孩一声老汉,则尽显“辣妹子”本性。而“老汉”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孩子们:爸爸在一天天老去,该加把劲,早日成才,照顾渐渐老去的爸爸。
    这一切,“爹地”焉能模仿?汉语,不管是普通话,还是方言,都是中国人最自然的情感的表达,也是中国人、当地人性格与生活的最好写照,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博物馆中的文物。今天,英语的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已经超过了汉语,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考四六级,考雅思托福,而汉语的教育,也沦落成了幼儿园中老师出上句“狗尾草”,孩童齐对下句“鸡冠花”,不明所以,只为了幼升小、小升初考试中多得那可怜的一分。
    要是有一天,全中国的孩子回家都叫爸爸“daddy”,认为那就是洋气,那就不仅是我的悲哀,更是中国的悲哀了。何西榆
汉字
初2015级7班   陈思为

    轮回的风,在历史的长河中猎猎作响。它卷起衣袖,狠狠地捶打在文化的屏障上。在尘土漫天中,依稀可见,还有一位战士,傲立在卷卷黄沙之中。他坚毅地举起长剑,向前划去……  他被世人称作“汉字”,相传是上古仓颉之子。他生着一张俊俏的脸庞,岁月本不能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但现在看上去,却是伤痕累累。  
    风沙的绞痛,他只当清风拂面,大地的摇晃,他只当轻摇慢摆。但心中的悲愤,引他剑指苍天。他不明白,世人为何要糟蹋先辈的遗产。他不明白,世人为何要把自己从尊位扔下去。他更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戚下场。他望西天,残阳如血。
    我轻抚着眼前的书物,发黄的纸张上长着一个个方块字,古朴的气息微弱的不可察觉。我惊讶地发现,我再也品不出他的韵味,好像“傲”字没有了坐览群山,睥睨天下的霸绝,“幽”字失去了独坐篁林,清拨古琴的静谧,连“清”字也再没有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的清明。我愣了一会儿,倏地,我如惊弓之鸟般奔跑向书房,捧起一本崭新的古书,一股不属于他的印刷纸味充斥着我的鼻腔,翻开它,我轻叹着,试着想要读出来。我看向窗外,欲要旭日东升。
     犹记千年之前,在中华大陆的每个角落,他的盛名,震响九霄。但今朝,就算在所谓的大城市,能读懂他的人也在慢慢消逝。
     这是优胜劣汰的原因?这是自然发展的无奈?要是没有人们轻视的眼神,他又岂会落到这般悲凉田地。汉字是炎黄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脊柱,虽然脊柱摇摇欲坠,但他仍在大声的呼喊,向着那只在东方屹立的雄鸡,以救他出水火之地。
     我慢慢合上手捧的书,赫然发现,书中再也没有那刺鼻的气息。我知道,我已经轻轻地将它向上抬起,或许没有过大的作用,我想,我给他,也给我自己,带来了慰藉。书桌上几缕茶的幽香悄悄溜进我的心房。我感受着他与我灵魂深处的强烈共鸣,体会着“以中有足乐者”的舒畅,我轻轻敲开窗门,仰望着湛蓝天空,万里无云,旭日已然升起。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