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722阅读
  • 0回复

(十届初赛联播)广东片区湛江二中港城中学(初三)分赛点快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16
湛江市第二中学“红嘴鸥”文学社港城校区初三级分社
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简   报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的一项国家级作文赛事,大赛以“传承人类文化、养育文化人格” 为大赛宗旨,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从现实性、深层次、多角度认识社会文化的能力,更是倡导师生积极追求和展示自身文化素质,接受锻炼的源动力。
    为贯彻大赛的精神,落实“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展示我级学生文化作文的学习成果,我级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了本次作文大赛初赛,初赛总人数达到了956人。
    经全体备课组十一位教师认真进行初评、复评,竞赛成绩现已揭晓,全级共有70人获得初赛奖项,其中一等奖14人,二等奖21人,三等奖35人。我级将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上报初赛情况和获奖名单,届时还将按组委会通知组织部分初赛获奖学生到举办地参加现场决赛,我们期待我级选派选手到时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现将我级初赛获奖名单通报如下:
   一等奖14林永淇、冯如琳、吴苑榕、贺子豪、蒋宛辰、颜祯、汪森林、林晟熠、陈柳江、银梦云、朱容茹、谭凌宇、杨燕妃、
   二等奖21梁耀升、谭琬莹、袁芷淇、庞琇仁、吴心怡、柳如茵、吴衍森周雪薇、吴婷婷、卢东晓、吕依霖、肖焜、陈彦希、郑可盈、陆一娴、黄少荣、林思琪、叶键霖、徐芳兵、陈锦斯
   三等奖35尤嘉珈、罗楚翘、练庆璇、朱昕婧、许海韵、关哲麟、林凌欣、刘欣燕、陈梓真、蒋益民、梁清荷、吴斯淇、刘藤、梁芃粤、林逸怡、麦多琳、叶冠宏、余子铭、李哲、严博雯、李思姗、刘俊廷、王嵩、郑廷安、陈飞廷、金鑫、黄敏懿、李欣莹、陈沂沂、刘可欣、彭高洁、莫文婷、陈薇竹、曾卓然、顾容菲、梁元译
湛江市第二中学红嘴鸥文学社 港城校区初三级分社

2014年 5月8日



















湛江市第二中学港城校区初三级 初赛获奖名单登记表   2014.04.25
组别
初中
参赛单位
湛江市第二中学
序号
获奖学生姓名
年级
作文题目
获奖等级
指导老师
1
林永淇
初三
《把“人”字写大》
一等奖
林冠佳
2
冯如琳
初三
《请丢掉“文化自卑感”》
一等奖
林冠佳
3
吴苑榕
初三
《触摸文化内心》
一等奖
林冠佳
4
贺子豪  
初三
《汉语的魅力》
一等奖
许瑞恩
5
蒋宛辰
初三
《文化,在诗中流淌》
一等奖
许瑞恩
6
颜祯
初三
《树》
一等奖
许瑞恩
7
汪森林
初三
《文化的漫步》
一等奖
许瑞恩
8
林晟熠
初三
《歪木》
一等奖
许瑞恩
9
陈柳江
初三
《今朝忆书圣》
一等奖
杨艳春
10
银梦云
初三
《故乡》
一等奖
杨艳春
11
朱容茹
初三
《民族的未雨绸缪》
一等奖
杨艳春
12
谭琬莹
初三
《岭南速写》
一等奖
林冠佳
13
陈一睿
初三
《旧景﹒昔音﹒往事》
一等奖
蔡苏娟
14
吴雨杏  
初三
《触摸﹒聆听》
二等奖
林冠佳
15
梁耀升
初三
《梅花魂》
二等奖
林冠佳
16
罗楚翘
初三
《汤汤汨罗,皓皓屈子》
二等奖
林冠佳
17
袁芷淇
初三
《舞蹈文化表里的轻重》
二等奖
林冠佳
18
庞琇仁
初三
《失落的文化》
二等奖
许瑞恩
19
吴心怡
初三
《汉字是铭刻在新的语言》
二等奖
许瑞恩
20
柳如茵
初三
《身边,那汉语的魅力》
二等奖
许瑞恩
21
尤嘉珈
初三
《走近汉字》
二等奖
林冠佳
22
周雪薇
初三
《汉语情》
二等奖
许瑞恩
23
吴婷婷
初三
《两个“中国”》
二等奖
谷丽
24
卢东晓
初三
《守住汉语文化》
二等奖
田雪莲
25
吕依霖
初三
《宽容乃文化的姿态》
二等奖
杨艳春
26
肖焜
初三
《凝视,那汉字》
二等奖
杨艳春
27
陈彦希
初三
《传承之路》
二等奖
杨艳春
28
陆一娴  
初三
《美丽的汉字》
二等奖
杨艳春
29
黄少荣
初三
《菩提树下》
二等奖
杨艳春
30
林思琪
初三
《不朽的文化圣地——秀水》
二等奖
杨艳春
31
徐芳兵
初三
《文化表里》
二等奖
蔡苏娟
32
陈锦斯
初三
《音乐﹒文化旅行》
二等奖
蔡苏娟
33
叶冠宏
初三
《清明上河图》
二等奖
许瑞恩
34
练庆璇
初三
《倾听,那唱出的文化》
三等奖
林冠佳
35
朱昕婧
初三
《汉字与我》
三等奖
林冠佳
36
许海韵
初三
《提笔忘字的危机》
三等奖
林冠佳
37
关哲麟
初三
《与文化并行》
三等奖
林冠佳
38
林凌欣
初三
《倾听文化的声音》
三等奖
林冠佳
39
刘欣燕
初三
《假如文化会说话》
三等奖
林冠佳
40
陈梓真
初三
《汉字和我》
三等奖
林冠佳
41
梁清荷
初三
《散落的记忆》
三等奖
林冠佳
42
吴斯淇
初三
《捕捉文化的幽香》
三等奖
林冠佳
43
刘藤
初三
《一字一世界》
三等奖
林冠佳
44
梁芃粤
初三
《汉字听写大会所引发的思考》
三等奖
许瑞恩
45
林逸怡
初三
《我们的名字叫中华文化》
三等奖
许瑞恩
46
余子铭
初三
《文化的表里》
三等奖
许瑞恩
47
李哲
初三
《雨巷》
三等奖
许瑞恩
48
严博雯
初三
《小桥流水》
三等奖
许瑞恩
49
李思姗
初三
《渐行渐远的汉服》
三等奖
谷丽
50
刘俊廷
初三
《汉字之美》
三等奖
谷丽
51
郑廷安
初三
《文化去哪儿》
三等奖
杨艳春
52
陈飞廷
初三
《文化传承的正确方式》
三等奖
杨艳春
53
金鑫
初三
《迷失》
三等奖
杨艳春
54
黄敏懿
初三
《舌尖上的文化》
三等奖
杨艳春
55
李欣莹
初三
树木·城市·文化》
三等奖
杨艳春
56
陈沂沂
初三
《汉字的魅力》
三等奖
杨艳春
57
刘可欣
初三
《古城沉睡》
三等奖
杨艳春
58
彭高洁
初三
古迹文化,去表留里
三等奖
杨艳春
59
莫文婷
初三
《茶之韵味》
三等奖
杨艳春
60
梁元译
初三

《文化之路的兴衰》
三等奖
杨艳春
61
顾容菲
初三
《二十四节气》
三等奖
蔡苏娟
62

曾卓然
初三

《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三等奖

许瑞恩
63









组织单位集体参赛登记表
初中组
参赛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参赛单位校长姓名
杨耀明
校长电话
具体组织负责人姓名
林冠佳
任职
科组长/备课组长
联系电话
15875971015
电子邮箱
15875971015@139.com






总体班级和学生人数
    20 班  956
文学社名称
红嘴鸥文学社港城校区初三分社
参赛班级和学生人数
  20  班  956
参赛指导教师
6
计划参赛组织时间

4 25日至 4 29
寄送稿件复评时间
5 20  
初赛专用稿纸

从网站下载后自行印制 √□  由组委会统一邮寄提供 □ (份)
是否申请“全国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实验学校(基地)”
是√□ 否□
负责人签章
林冠佳
邮寄详细地址

广东省霞山区海景路208号湛江二中港城中学
收件人及手机号

林冠佳15875971015
邮编

524002

三等奖作品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用,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汉字与我
作者:朱昕婧 年级:初三级指导老师: 林冠佳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汉字,它不仅是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魅力的展现。
    走在名家书法的作品展的长廊里,看着一幅幅作品:有的是楷书,端正秀丽;有的是行书,行云流水;有的是草书,狂妄潇洒……站在它们面前,仿佛能看见作者书写作品的样子。“看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哦!”突然,一个胡子白白的老爷爷微笑着站在我身旁。“嗯,我也听说过,可是是如何让看出的呢?”面对老爷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的感觉。“会写毛笔字吗?”“会一点点。”“好,写幅字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大大的“雨”字呈现在爷爷面前。“看字,要从起笔、运笔和收笔来看。首先,你写的事行书的‘雨’,行书重要的是运笔的部分,而你运笔里连笔不断的感觉很好有行书一气呵成的流畅。起笔的横中间提细的地方有些不稳,不算是个好的开头。收笔的一点,顿笔有力且干净利落,是个漂亮的结尾。”老爷爷把我的“雨”从头到尾分析了一遍,说完,放下字,拉着我走向沙发,一脸微笑地对我说:“小姑娘,你为为人处事,就如同你的字一样,总是一气呵成,不会拖泥带水,这是好的。但你属于慢热型的人,一件事情交给你,开始可能会出错,但后面渐入佳境,会有个不错的收尾。你说,是不是啊?”我看着爷爷,心里半是惊讶,半是开心。“是,我就是这样的。”爷爷听过我的话,依旧微笑不语,负手而立,面向窗外。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爷爷把我叫到窗前,推开窗,凉凉的风刮过,带来了几点小雨,打在我的脸上。雨粒并没有破碎,而是一路顺着脸颊,下巴,脖子,滚落下来,直到被胸前的衣服吸走。“它一路划过,你有没有种它融入你的血液,一同感受生命的律动的感觉?”爷爷突然开口问我。我闭上眼睛,似乎确实能感受到那份生命的气息。“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汉字的奇妙之处,正是把握住了每个生命的这份气息,所以,每个汉字都是活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之所以可以从字里看人,正是因为汉字的律动与书写它的人的气息合二为一,然后再从鼻尖自然流露出来,为人们所了解。所以,汉字可以修身养性这一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你的性格,也可以从写字上改正。你改变了它的气息,它便会与你的气息合二为一,最终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爷爷说完仪长传话,看向一脸茫然的我,笑了笑:“你先回去吧!汉字的美妙,你要好好品味。”说完就走进了房间。
    我不记得那天我是如何回的展览室,那个老爷爷就像神仙一般,给我“指点迷津”后就回到了“天庭”。不过,他说的那番话,我仍旧不断在心中品味……
    从此,汉字带着它那份独有的气息和魅力走进了我的世界,我的生命。而我也不断探求着我与汉字间的那份合二为一的气息、律动……
倾听,那唱出的文化
作者:练庆璇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古往今来,那动听又富有内涵的音乐,无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静坐在老胡同的茶店,品一杯香茗,悠然的音乐飘然而来,你感受到音乐的深意了吗?
典雅.元曲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元曲是古代歌曲的典范。扬琴、琵琶、羌笛,各种古典乐器交织在一起,唱出了古代千百年来的故事,唱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迁客骚人齐坐舞台下,观赏一场婀娜多姿的舞剧,品味着经典的普洱茶。那曲调,或清新,或沉重,或飘逸,或凄怆。一曲曲典雅的清韵,古朴,淳厚,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之一。
国粹.京剧

    京剧,中国五大戏剧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你若能有幸到剧院观赏一场京剧,一定能深深地被中国传统戏曲京剧所打动。京剧十分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其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其经典剧也是古时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故事为主,如霸王别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京剧铿锵有力的曲调,独具特色的唱腔,成为了中国国粹艺术,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时尚.流行乐

    在现代充满时尚元素的生活中,流行音乐成为了群众广泛传唱或欣赏的音乐。流行乐的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当下的流行乐还融入了不少中国元素,它们以传统的意象手法、忧郁伤感的优雅情调,诗意的画面,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古典美,正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兰亭序》等,都成为了让人心动的“中国风”,唱出了中国的文化。
    倾听,你品味到文化的蕴意了吗?你感受到歌曲的深意了吗?
    一起,倾听那唱出的中国文化吧!

倾听文化的声音
作者:林凌欣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回眸历史之悠久,感受中华文化之伟大。           ——题记
    听,是谁在吟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听,是谁在吟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听,是谁在吟那“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醉”的惆怅?
    是李白,是苏轼,是马致远......那是唐诗,那是宋词,那是元曲,那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呀!听,这是文化的声音,一种响亮的声音。
    这是一个充满温暖而惬意的午后,我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安祥,品味手中的书卷,然而一次寻找文化声音的旅行便开始了.......
    这是哪儿?时间就像中了魔法一样,我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江中的一叶小舟上。与我对坐的则是一位正在饮酒的文人。小舟飞快地行驶在江中,而我没有和他讲太多的话,只是赞美了这里的风景。两岸猿啼声一阵阵地传入耳中,两旁的山也一直往后走。到了河流落差处,小舟的速度更快了,顺流直下,这时他突然诗意大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诗是多么铿锵有力,我瞬间意识到:原来我正和大文豪李白一起游山玩水。我拍手叫好,李白摸了摸胡子大笑了起来,“此乃美景也!”这短短的几句诗无不透露出唐诗的豪放,也让我听出中华文化的伟大。
    天  突然黑了下来,周围一切又变了。我抬头望了望天,月亮又是那么的圆。眼前一位唉声叹气的中年人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跑上前,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要叹气呢?”他转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思念亲人,今天是中秋节,而如今我被贬密州,无缘与  家人相见。”我听了,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轼。皎洁的月光更加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我无言以对,只是静静地望着月亮。他抬起头,无比惆怅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罢,他便走开了。这种的伤感,无不透露出宋词的柔美,也让我听出中华文化的伟大。
    天起雾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又被带到了一个小村庄。那儿流水潺潺,溪上驾着一座小桥,旁边有几户人家,屋顶炊烟袅袅。我不禁慨叹到“小桥流水人家”。正当这时,一位游子带着一匹瘦马,垂头丧气地下山,忧伤至极地说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想也许这就是漂泊他乡的游子——马致远吧!他的叹息声无不体现了元曲的淡远。
    一阵风拂过,我带着万千感慨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一次有声有色的旅行,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伟大。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无不让我难以忘怀。这可是一种让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它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它伟大的气息。文化就像是天上的繁星,点亮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用心倾听文化的声音,回眸历史之悠久,去感受中华文化之伟大吧!
捕捉文化的幽香
作者:吴斯淇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像被高楼取代的四合小院,被高架取代的小桥流水,现代文明如洪水猛兽一般以风驰的速度吞噬着古典文明。大唐的悠远歌声已不再飘扬,茶的香罄也不再扑鼻而来,似乎文化会随“非物质遗产”没入土中。
新时代,当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网络代替书信,“HELLO”代替“你好”。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伤不再,当“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慨不再,当“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不再,当”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春思不再,文化的表面已锈迹斑斑。
喝酒的人说他在守护文化。看似酒是贯穿了亘古,传承了几千代中国人留下的文明。但是因为酒驾而丧失的生命呢?若是让这久远的文化上沾染上血和污浊,还能说自己是在守护文化吗?
  网络语言纵横中国。”有没有?“变成”有木有“,”我伙呆“”何弃疗“”喜大普奔“等等这些话语渐渐在抹去文字原油的痕迹,深深渗入人们的心中,形成一种流行。人们管这叫现代文明,其实它的内里已经腐烂,人们不再嗅闻到那股独有的芳香。
  那文化就已经腐烂在现代社会这飞快的节奏中吗?不,你看那万里长城,它还屹立在八达岭。踏上那片土地,你会感受到那片土地炽热的温度;触摸那坚硬的城墙,感受到那片土地凹凸不平的表面。你看那绿树环合的的苏州园林,红砖绿瓦,小桥流水,赤裸裸地将古典文明呈现于眼前。这些宏伟的建筑一直在散发着那股属于文化的幽香。或许你只看会看到众人云云的表面,但你要试着从那个或许已腐烂,也或许干净整洁的表面捕捉出一抹幽香,属于文化的幽香。你会发现这股香味是多么沁人心脾。它是清冽而浓郁的。
  我们要让酒洗去污浊,嗅到它的醇香:让网络语言带上文艺气息,体现中华语言美丽的内涵。放眼大千世界,聆听笛子奏出的声音,品尝茶的甘甜,闻到这转动与笔尖的墨香。
  试着学会从这些杂乱的味道中捕捉到它的幽香吧。它或许像秋菊一样清新,或许像香槟一样欲罢不能。
汉字和我

作者:陈梓真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它拥有属于它的精神,属于它的文明,还有属于它的独特印迹——汉字。每一个汉字,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它的独特魅力,都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而构成汉字的却只有那一笔笔看似简单平凡而又苍劲有力的笔画。
    记得,第一次体会到汉字的魅力,源于我的一次生病。那时,有气无力的我无奈地坐在中医面前,呆呆地看着她为我开方子。这时,我那双到处扫视的眼睛注意到了她手中的那支圆珠笔。这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圆珠笔,但它在老中医的手下却能灵活运转。这只普通的笔好像被赋予了生命,笔墨在它的带动下均匀地从笔头的圆珠流出,优雅地在纸上留下一个个苍劲的大字。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汉字居然组成了一副能治病的药方!我瞬间打起了精神,拿着药方细细的“欣赏”。就这样,汉字,在当时还未识字的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该识字的年龄,我兴奋得不得了。抱着一大沓田字格本和妈妈为我写的汉字基本笔画一蹦一跳的跑到客厅,有模有样地开始学写字。其实我第一眼看到这些笔画,脑海里就充满了不屑。心想,这么简单的笔画也用练?我一边写一边想象着我写完字的情景:优雅苍劲的笔画跃然纸上,慢慢地向你诉说属于它们的故事……可是,当我写完,美好的幻想却如泡沫一样破裂。别提什么优雅了,简直就是目不忍睹。原本笔直的笔画被我写的歪歪扭扭,东倒西歪。原来,这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艰难地保持着正确的抓笔姿势,一笔一划地重新在田字格上写着这几个“简单”的笔画。可是无论我怎么写,写出来的东西始终不尽人意。一支普通的圆珠笔在我手中依旧那么的普通,显得毫无生气。在反复练了很多次后,我终于被折磨得爆发了。我把笔往茶几上一拍,大喊道:“我不写啦!好烦啊!我学不会!怎么办啊?”闻声赶过来的妈妈拿起我的“杰作”认真的看了好一会,居然笑着对我说:“这不写的挺好的嘛?做什么事情不会遇到点挫折?如果你因为这一点点的挫折就止步不前那你怎么去体会那种成功的喜悦?在坚持一下说不定你就会写得更好呢?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那时的我也许并不理解什么是成功的喜悦,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不练了我就真的不可能学会写字。妈妈的鼓励再加上我本身倔强的脾气,我又一次拿起了笔,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这几个“简单”的笔画!
    不知不觉就练了一天,我终于可以自己写出了那几个基本的笔画。那时的那种喜悦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这就是坚持的胜利!汉字,你教会了我做事应该坚持。
    从最初的相遇到后来的认识,汉字,每一次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一副简单的药方激起了我对你的兴趣,一次简单的练字却教会了我坚持。汉字,一路感谢有你。相信在未来,我一定还会认识更多不一样的你,我也期待,你带给我的下一个惊喜。

假如文化会说话
作者:刘欣燕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衣着华贵,头顶珠光宝饰的妇人静静矗立在烟与火的金碧辉煌中,与周围的悲惨景象格格不入。愕然回首,目光中满是无奈与不舍,少顷,唇启轻语,随即步入染着火光的墙垣之中,那一瞬间,分明见到她袖上的十二铜饰在跳跃的光影中反射出清晰的纹路——圆明园。
    突然惊醒,不过南柯一梦,却引我不禁思考。如果它会说话,那么,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回溯泱泱五千年,翻开中华历史长卷,今日的一切文化便是在历朝历代的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改良与延续得来,是中国历史的凭证,它们讴歌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体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然而便是这么珍贵的宝物却被曲解成了老旧的,不符合时代背景的土气累赘,实在可惜可憎。
    今下,我们确实跟上了时代的潮流,但却不经意间忘却了最根本的东西,看下身边,我们的心灵和眼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商业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打着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贩卖低级庸俗的小说。于圣诞节狂欢聚会,为情人节劳神费心,却不曾在重阳节致问家中老人,于清明节除去一把墓前杂草。文化无言,无法发声辩解使得本国文化的情况与境遇下。
    那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理德难道真的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文化是祖先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道义,无不值得中国骄傲。
    而我们所需做的,便是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充盈课外知识:在积极于创新的同时不忘那一份根本与传统,虽然微小,但却至关重要。
    是时候为它们而平反了,当全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四处泛滥时,理应坚持本色,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汲取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未来。
    回溯过去,也许它们想说的,不过是“请得识得真面目”罢了。
散落的记忆
作者:梁清荷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这几年,利用闲暇时光,我缓步走进那古朴、神秘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走进兵马俑的展馆,静静地看着关于兵马俑的介绍。据说,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工匠都是互相照着对方做的。用摄像机放大来看,每个兵马俑都惟妙惟肖,表情各不相同。但从每个“人”的表情中,我读到了淡淡的惊慌和害怕,他们在害怕什么?庞大的展馆,只是秦始皇陵墓的冰山一角,秦始皇想要把他在人世的辉煌带到阴间去,并想他的恢弘大业千秋万代,陵墓的每一处都精益求精,若有一点不合格负责人和工匠都要被处死。
    我读懂了他们的惊慌。史书上,秦朝只有两代,与秦始皇的千秋万代还差得远。或许秦始皇雄才伟略,但是,不懂得治国之道,暴力是无法镇压所有反对的声音,暴政是无法治国的。
    走进洛阳的历史文物保护馆,层层叠叠的各类文物让我眼花缭乱。有唐宋时期的精美瓷器,也有商周时期的古朴青铜,还有各代文人墨客或张狂或文雅的墨宝……隔着玻璃,从那古老的纹路上,感受历史的沧桑,享受从古朴的文化中带来的震撼。去到放映室,看许多因战争被破坏的文物的还原图。那么多文化的瑰宝,就这样被人毫不怜惜的毁坏,散落在大地上,逐渐变成它的原型——泥土,令人叹息,但不会去铭记。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却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深不浅的一笔。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能让生活更美好,让文化更完整。
    走进圆明园,满目葱绿,但昔日的辉煌已不在,令人痛惜。走到那最有“特色”的十二生肖喷泉前,满目断壁残垣。抚摸着散落在四周的大理石,八月骄阳似火,但掌中的大理石却如此冰凉,正如我的心。指尖勾勒着上面的纹理,伤痕累累的大理石,记录着时光的逝去,列强的残暴,还有游客的无知……
    我难以面对中国近代史,却无法不正视它。它记录了曾经愚昧无知的中国人还有沉痛惨重的教训。文化,需要文明来发展和延续。
    读史明理,先人对文明和艺术的探索,留下了许多经验及教训,汇成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试图渐渐去了解它们,体会它们带给我的或深或浅的感受,从中学习它们带给我的知识和道理,震撼我对文化的心。


提笔忘字的危机
作者:许海韵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初夏的教室里,作文比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却对着稿纸发愣。不是没有灵感写不出来,而是发现有很多很熟悉的词汇忘了怎么写。
    这样“提笔忘字”的尴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吧。经记者调查,近八成的成年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识字是中华民族的根,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和同翩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魅力。而处于计算机时代的我们,在越来越习惯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字后,手指是越来越灵活了,可字是越来越不会写了。
    造成“提笔忘字”的原因总的有三个。一是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西方语言正冲击着汉语。一些互联网站,为了安全方便,选择了英文而不是母语中文。二是国人对汉字的不重视,甚至部分人存在崇洋媚外心理。三则是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带来的方便,有了社交网络,有了手机短信和输入法,似乎在生活中需在写字的地方越来越少。
    如此看来,“提笔忘字”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但是,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阻止这样的结果产生,因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如果连根都保护不好,还谈什么中国梦!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国人的热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笔忘字”的严重性,我们应该及时呼吁国人重新审视汉字,认识到汉字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有人说过,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行动起来吧,让“提笔忘字”成为历史,让博大精深的汉字发扬光大!
一字一世界
作者:刘藤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似一群小巧的精灵,方正而不失灵动,随性而不失庄重,一个字便是一个世界。
                                                               ------题记
    博学的爸爸今天居然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夏”是什么?是一个字?是一个季节?他都摇头。带着疑问,我来到了公园。
问路边的大树,大树擦了擦头上的汗珠,用干哑的喉咙说:“‘夏’是我最幸福也是最辛苦的时候,我会挡住毒辣的太阳给世界留一片清凉。每当我看见人们在我的影子里惬意的样子,我自己仿佛也不那么难受了。”哦,“夏”就是付出和奉献。
    问新生的小草,小草摇晃着轻捷的身子:“我最喜欢夏天了,充足的光照让我充满活力向上生长,阵阵雷雨让我经受磨炼更加强壮。”哦,“夏”就是活力和生长。
    问晨练的爷爷,爷爷笑呵呵地说:“‘夏’字上面那一横就像天上的太阳,下面交错的横竖则表示整齐的稻田,‘反文旁’又似唱着歌的小溪。太阳的光芒反射到溪面,像撒了一层鳞鳞金粉,四周安静得仿佛能听到水稻拔节的声音,多美的一个字啊。”哦,“夏”就是宁静和生命。
    问在路边观察昆虫的小妹妹,她兴奋得大眼睛忽闪忽闪:“‘夏’就是玩和放暑假,你看它顶上部首像不像一只甜美的带着枝叶的水果?还有下面的部首像不像一架滑梯?我们可以在滑梯上玩一整天,饿了还有新鲜香甜的水果,想想就很开心呢”哦,“夏”就是开心和童趣。
    想不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居然可以包含这么多的意思。“夏”还可以是谦虚,是希望,是勇敢,是坚强,一个“夏”就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同样,“春”也是一片万物复苏的世界,“海”则是一片波澜壮阔的世界,“夜”则是一片宁静幽远的世界。。。。。。当你真正的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它们就有了生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魅力。
    从仓颉用树枝作画般的勾勒到八个基本笔画的变化成千,汉字就这样挥舞着衣袖翩翩而来,似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少有的表意型文字,汉字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走下去。只可惜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大世界,却忽略了笔尖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世界。愿人们穿过世间的浮华,回归最初的汉字,感叹汉字的美妙变化,品味其中的精神魅力,把这些美丽的汉字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汉字的世界增添精彩。
文化并行
作者:关哲麟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林冠佳
        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出一份圣洁的美。作为仅存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自然不容忽视。
在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比比皆是,犹如满树桃李,等着有心的你去采撷。
    漫步走进唐诗之中,“诗圣”杜甫因国家战乱纷纷,夙夜忧叹,写下了《春望》,将忧国思家之情抒写的淋漓尽致;缓缓踱入宋词,苏轼将对自身遭遇的无限感慨和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地向往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了一首《水调歌头》之中,寄托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上;翘首展望元曲,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了一副清晰可见的悲凉哀愁之景,叙写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如一颗颗晶莹华美的宝石倒映着人民内心深处的期盼与祝愿。面对这如此璀璨的文化,一直引以为傲的我们,却愕然发现,我们在一昧追求发展的时候,不经意间将文化遗忘在了后面。
    面对世界性的汉语热,我们本应该作为最熟悉汉语的人,对于汉语文化的理解程度却每况日下。在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的情况下,还不断探索外国的语言,将母语文化冷落一旁。对汉语文化的曲解让人痛心疾首,火星文以及外来词汇的直接使用更是给汉语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痛……
    泱泱中华文化犹如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后代拾起的珍珠,却被无知的我们遗落在海滩上,随着时光的潮起潮落,沉入深不可测的海底。在追求发展力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拉起文化,齐头并进?让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断了传承,我们心中又是否会有一份难以磨灭的罪恶感?……
    中华文化石民族精神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拾回中华文化,能让我们中华民族更有内涵,更加具有凝聚力,能让我们中国人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更远,让整个世界再次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动力。在永不停歇的时代火车上,我们应该拉起中华文化,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多分一点时间,捧起一本古籍,在时代的火车上,与文化并行!
汉字听写大会所引发的思考
作者:梁芃粤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八日,第一届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冠军归属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赛后,各大媒体都报道了关于这次比赛的概况或最终结果。作为一名中学生,看完这次比赛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注音表意型文字,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延续了下来,而在这片土地上历代生活的人们也完完全全地将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汉语,传承了下来。所以才会有我们今天所不停朗诵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的一些令人震撼的语句。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会不禁感叹道:“此乃中华之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但是,回归现实,从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表现出的一些对文化遗忘的现象,让人担忧。北京,上海是中国高等学府聚集的地方。北京更是文化古都,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文化碰撞交融的地方。但在汉字听写大会中,北京代表队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北京队的有些选手上场书写第一个词时,便败下阵来,最终北京队在分赛场居然是第一个被淘汰的。这不禁让人反思,这场比赛终究不是可以用平常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据报道,北京队的五名队员可以说是其学校的精英,但是却偏偏败在了这平常再也熟悉不过的汉字之上。或许是因为那是全国性的播出,某些选手难免会紧张,一紧张就会出错。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不这样认为。
    最近我们学校也派出队伍去参加下一届汉字听写大会的海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我校参赛选手的名单。据观察,我校参赛选手平时考试的年级排名都比较靠前。本想我校选手如此之强势,必能获得一场大胜。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我校有三名选手初次上场便败下阵来,最后仅剩的两名选手也无力回天,我校代表队全军覆没,成为分赛场第一支被淘汰的代表队。这难道说明他们不够优秀吗?他们是很优秀,而且他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们却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母语之下。
    我记得初一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名为《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讲述的是一位小学生不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法语)和文字,经常逃课。后来国家战败,被迫割地赔偿,那位小学生生活的地方被割,不能再学习法语而无限的懊悔的故事。同时作者的拳拳爱国之情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也表露无遗。
    我们难到也要做文章中那个不成气的小学生吗?我们,给予的回答是:当然不要。
    我们有责任在当下浮躁浅薄的文化氛围之中,重新认真地、仔细地学习语言文字的魅力,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体会中华文化的辉煌。通过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一股重新认识、学习、理解汉字的高潮,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事业如日中天的年青人,还是朝气蓬勃的我们,都痴迷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内涵之中。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学习并传递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保卫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学习到我中华文明的传承信物——汉字而感到骄傲!
    最后我引用一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留住这世界上最美丽的文明而学习奋斗!
小桥流水
作者:严博雯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她,这么恬淡。水面小桥,如半片玉环连接着两岸的窄巷,简单精致;桥下流水,如一条玉带在石面静静流淌,泠泠作响。江南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沉淀里,早已被刻进了这桥面雕花,融进了这透亮水滴,而只有当你在行走的一呼一吸间慢慢领会,才能看见最真的美……
    午后,水巷,高柳夹立堤旁。锦溪,一个被隔于喧嚣之外的世界,仿佛一位安详地卧在城市边缘的美貌女子,轻掩面纱,一身素衣,有着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之感。
    傍晚,酒家,客人高声谈笑。周庄,一个延续了喧嚣的城市分会场,仿佛一块被无数人把玩过的碧玉,少了光泽和美丽,成了一个旅  游业的热门产品,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玩乐。
    锦溪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没有响彻全国的名声,甚至当地人都鲜有听闻。锦溪的小桥还在,廊桥横跨两岸,老人们坐在长廊里,在头顶摇曳的红灯笼下摇着蒲扇。小男孩坐在廊桥的台阶上,与跳来跳去的麻雀逗趣。锦溪的流水还在,参天的香樟树,两岸的柳树将盛夏的骄阳挡在背后,将浓郁的绿色绘在平静的水面上。摇船姑娘的歌声远远飘来,一只小舟身后跟着一串涟漪,惊动了这一片柔软的绿,水仿佛活了起来,一些顽皮的水珠趁机跳上岸边的小码头,在那码头老旧的木板上留下几朵小小的水花。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这样响亮的名号可谓全国上下人人皆知:每日从各地赶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景区外旅游大巴鸣笛声不断,长廊下飘动着各色的导游旗,饭馆里座无虚席,纪念品店里生意火爆。周庄的小桥还在,却不得不承受着更多人的踩踏,石栏上的雕花被无数只手摸得光滑发亮,早就没了那样精巧。周庄的流水还在,却不见鸳鸯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不见岸边长满青苔的石阶上洗衣的妇女,有的只是泛着绿色的浑水上,一队队木船载满游人,勉强从桥底挤过。周庄的“万三蹄”还在,却不是在逢年过节时,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被呈上饭桌的宴会头盘,而成了真空包装用以外带的纪念品。
    江南的好风光,就如她养育的儿女一样,温婉动人。人们追求她,为了她蜂拥而至,就为了一睹她的曼妙身姿,恬静淡雅,却反而制造出了一个商业交易的漩涡,将那份最真实、最吸引人的美吞噬了。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白墙黑瓦马头墙、园林盆栽、宗室祠堂为代表的徽派文化,仅仅需要买上几卷宣纸、几瓶徽墨,就可以闻到那种浓郁的学识气息;也许有人认为,要感悟那以接天莲叶无穷碧、长廊小舟、苏锦丝织为代表的苏州文化,仅仅需要采下几枝荷花、带走几张丝绸,就可以看见那份细腻和温柔。
    是啊,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不能平静自己烦躁的心,在最简单的事物上认真地、仔细地品读文化,反而将工作的快节奏带到了需要静心的旅途中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就成了人们眼中最直接的感悟文化的方式。其实,我们在这样的匆匆中,究竟懂得了什么呢?
    江南的小桥上,走过了历史,印上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江南的流水里,流淌过时间,记录了多少或喜或悲的情感。我们终究不是圣人,难以从中品味出古今沧桑、世态炎凉,但文化的内涵与存在,就绝不是能在照片里、纪念品里呈现出来的。可能在某一天,我们开始放慢匆匆的脚步,开始驻足聆听流水叮咚里藏着的故事,发现小桥纹路里藏着的惊喜,真正的文化,才向我们打开了大门……
清明上河图
作者:叶冠宏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一图一朝代,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题记
    文化不可不谓博大精深,但却又无处不在。颇不了解文化的我,此刻便需要一把文化之钥去打开文化之门。
    它便就是清明上河图。
    两年前,我曾亲临西安一带,那儿便有着一处热门景点——清明上河园。走进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庞大的清明上河图的浮雕,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我第一次被这件传奇般得中华神品打动了,这是多么精湛的手法方才能创造出的旷世奇珍啊,这必是一件包含中华文化及其画风技的刻录品。
    在旅途过后,我带回了一幅小型清明上河图,这幅名作值得我深深体会。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趴在地上展开了这幅画卷,足足能   铺完半个屋子那么长。细细凝视,画卷虽小,但却囊括了一个朝代京城的精华,大到清明节祭拜祖先,小到放养牲畜。北宋的张择端用了他高超的画技为我展现了一幅北宋汴京城的美景。在画卷的左端,首先便是郊外的风光,有人在田野上闲逛,从侧面阐述了这一朝代的安定。紧接着我步入城内,高大的城门,壮阔的街景让我无不赞叹这个朝代的繁华,在汴京这座城内,一切便不同了。
    城内的景色更多元、更丰富,我能看到新郎骑着枣红马,身着喜服,脸上洋溢着娶新娘过门的欣喜。我也能看到虹桥上竟有着女子的身影,要知道当时社会的妇女地位较低,是不能随意出门的,哪想到人声鼎沸的虹桥上有女子漫步,更让我对此神作无比赞赏。与此同时,我也不难瞧见河边的渡船上的苦力正在往岸上搬运着货物,想必此时的宋代造船业已非常发达,已能够充分利用河道运送货物了。
    在细细鉴赏清明上河图时,我已无法自拔。仿佛自己就是那背着书筐的进京赶考的书生,自己犹如那纵观人生百态的算命先生,自己就像那能淡然世间事、悠然漫步的水牛一般。
    透过这幅画卷,我嗅到了文化的气息,我悟到了文化的真谛,我感到了文化的动人。此刻的我宛若盘坐在菩提树下,手捧清明上河图,品味那一花一世界。
    一图含一朝代,一树有一菩提,一花蕴一世界,看着清明上河图,我仿佛步入一个积聚中华古代文化精华的世外桃源,令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我们的名字叫中华文化
                 作者:林逸怡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世界上有一种文化,它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五千年以来一直不断地绽放光芒!这就是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炎黄子孙的奇珍瑰宝!                   ——题记
    “滴答,滴答”听,小雨又在拿窗户作它的琴键,愉悦地弹奏着清晨的进行曲,刚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的我抖了抖凌乱的头发,望向窗外,啊!一切多么美好,这不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吗?在我眼里,还映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腻和美好呢!不觉间,我已嗅到了文化的芬芳,这独特的味道,正是中华文化啊!
    我自幼喜欢文学,认为文学是人心灵的保养剂,是提高自身素质和灵魂价值的一味好药。我时常会躺在摇椅上,静静地思考着古人治国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感悟着诗仙李白激励行间的飘逸和洒脱,享受着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清新与自然。也许是因为渴望与缘分吧,老天爷终于给了我一次遨游文化大海的机会。
    我乘坐着一叶小舟,独自漂泊在这苍茫大海上,听海演奏,看云起舞,我沉浸在美丽中,这时我看到几条蹦跶的小鱼,终于来了,迎面走来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都长的奇形怪状,我好奇地问道:“你们是?”“什么?连我们都不认识,也配做炎黄子孙?我们是商朝的精髓——甲骨文啊!”“哦!”此时我才恍过神来,原来是中华汉字的鼻祖啊,它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但又构思巧妙的身形,这无不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灵气!在甲骨文兄弟的带领下,我继续向前方探索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的心上人,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你是诗经吧?”我问了问这条吟诗的小鱼。“嗯,还认识我,不错,我乃中华文化诗史上的开辟之作,可了不起了呢!跟着我,带你去领略一下我们的发展后辈们!”我跟着他,领略了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杜甫一同悲诉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这中华文化的大海中,我欣赏了唐诗宋词元曲,浏览了四大名著,赞叹了黄飞鸿的武艺,佩敬了华佗的妙手回春,这一个一个精致的贝壳,都乃我大中华的瑰宝啊!他们张开了怀抱,对着蓝天呐喊着:“我们名字叫中华文化!”那一瞬间,我落泪了,这泪,如此地沉重却又如此的自豪!
   “铃铃铃”,我睁开了眼睛,原来是摇椅上的一场美丽的梦啊!窗外的雨儿还在下着,这意味着中华文化还在延绵不绝的传承,待到日光乍现的时候,就让这美丽而伟大的文化高歌世界吧!
    中华文化以深邃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光荣地做传承中华文化的小天使吧!
雨巷
  作者:李哲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旧联如墨泼南墙,古月如溪坠雨巷。
                                                     ——题记      
    和风细雨的四月春里,再回到那个故乡,除了它,周遭早已变了摸样。唯有它,依旧是曾经的那个江南小镇。
    小镇里,有一条被称作“雨巷”的巷道。江南多雨,而雨巷因为排水设施不够齐备,炎夏时雨水高涨,常常没过膝盖,因此得名。
    连绵的春雨朦胧了日光,雨巷如一幅水墨画般映在我的眼帘。撑着伞,我走到一座石桥上,细数桥下小溪里的游鱼,那么欢乐,那么轻盈。
    石桥的扶手引起了我的兴致。残存的纹理与光滑的表面,仍在向路人讲述它所受到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就连褪去的色彩也依然伴着日光闪闪发亮。抚摸着它,好若放映出了多少年前那细心的工匠,和他脚下这片生机勃勃的河塘。眼前的街景接连后退,朗朗的读书声把我引到了一所简陋的学校外。透过窗户,教书的先生在黑板上板书,孩子们在下面摇头晃脑地背诗,他们的声音纯净而嘹亮,我似乎又见到了华夏子孙在中原驰骋的当年,胡烟满天,金戈铁马。这样纯真的少年们,在这样纯净的地方学习,他们的心也一定像秋水一般明亮罢。教书的先生看见了在窗外偷窥的我,朝我微微一笑,便继续带领少年们朗诵。在先生与孩子们的眼里,我竟感到了一种不敢直视的真诚与善良。于是只好羞愧地低下头匆匆离开。或许只有在这个纯净的地方,我们血液中流淌的那份认知与共同愿望才会真正涌现出来罢。再回到那个石桥旁,发现那儿站立着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子。见我经过,她也如同那位先生一样,点点头,报以我一个温暖的微笑。我又一次被素不相识的人所震撼,是什么令她,令他们如此地纯真与亲切?又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巧合地相遇?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身上共同的血脉。龙的传人,岂能在无知无觉中失去了自己的信仰与崇拜?
    夜色降临,周遭的霓虹闪烁,路人抱着文件埋头狂奔。唯有这座小镇,唯有那儿的雨巷,闷不作声。静静地用微弱的光芒点亮游子的心灵,点燃那岁月永远也无法割裂开的血脉……
    也许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失去。
    可我们从未停止过传承与创新。
    即使那片土地上也已被画上了改革的红圈,即使雨巷的悲喜再不会有人看见。
    可仍有人会将它铭记在心,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将它所有的经历与美好的回忆,义无反顾地传承给那位有着共同信仰与崇拜的炎黄子孙,带着他们的共同理想,走向远方。
    轻盈的雨,又一次顽皮地洒遍了雨巷。
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作者:曾卓然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许瑞恩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孕育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随着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被传承了下来,但在现在,人们传播自己文化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近年来,明星们似乎更喜欢上了传统文化,相比以往的“崇洋媚外”,更多的是以“中国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中国和中国的文化,这个初衷自然是值得赞许的,但往往使人无法接受的是在于传播的方式有所不对之处,这使得这些明星遭遇到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在拍摄《十二生肖》后,被国人大赞的成龙,因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巨大,票房之高直登榜首。成龙此举可谓是名利双收,既增加了自己的个人知名度和新影片的票房,又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再次质问着西方世界,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但传承文化恰恰在于方式,如何将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而并非浮于表面,这也是明星们整天想着传承中国文化时应该注意的。
如何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而不是浮于表面,或者“出力不讨好”,关键还是在于方式。
    下面我们来说说莫言,莫言凭借着诺贝尔奖,一时爆红,引来了国内媒体的疯狂追捧,莫言文章写得好,好在贴近生活,从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但国内媒体似乎并不在意莫言的文章,更多的是在关注莫言的私生活,从对莫言毫不关心,到爆料其吃喝拉撒,国内媒体一度被认为是“保姆媒体”,这让本来可以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演变成了无伦的闹剧,对莫言的个人崇拜似乎超越了其文章,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无语。
    对于传播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唐代的鉴真东渡和遣唐使为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每当我们也要效仿其传播文化的“美意”时,请问自己一句“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渐行渐远的汉服
            作者:李思姗    年级:初三级       指导教师:谷丽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往往说起民族服饰大家都会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绮丽的衣裙,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可是汉服呢?这个占民族百分之九十的民族服饰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
    记得去年在钓鱼岛事件闹得很热的时候,有这么一篇报道深深地刺痛了作为汉族子孙一员的我的心:一名少女穿着汉服出街,众人误认为是和服,当街遭扒并烧毁汉服。我不禁深深地问一句:“难道你们真的忘记汉服了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旗袍和西装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么?难道你们眼中的汉服就是日本的和服么?”这一刻,我忽然羡慕起日本了。      
    
羡慕日本由汉服进化并改良的和服闪亮登台在世界各地;羡慕日本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即使经过明治维新,在今天仍可在大街小巷看到和服的踪迹;羡慕日本每年都有活动在宣扬并传承着和服文明……我不愿为此痛心,不愿汉族祖先的智慧无人赞叹,不愿我华夏衣冠依靠日本去宣传,不愿我民族文明消逝于世界……在中国,我汉家儿郎,为什么他们穿上最美丽的服饰,你们却说他们行为异常、做秀、叛国?为什么我们倍感珍惜的汉服,你们作为汉族子孙的一员竟说它属于日本……?    
    
在当今社会,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往往是用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标志之一。可是为什么,我不止一次看到民族大联欢时,各民族的代表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服饰谈笑风声其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其中,和任何欧洲国家一样,和美国,英国一样……汉服呢?你们的汉服呢?作为汉族子孙的你难道真把汉服给忘了?汉服男儿的潇洒盻兮,汉服女儿的巧笑盻兮,难道只能在历史上寻找了么?难道都只能在和服的身影后寻找了么?      
    
汉族是全世界唯一被剥夺衣饰文明的民族。历经鸦片战争到十年文革,消逝的文明不尽其数,失去民族服饰尚情有可原。如果把侵略者强加于我们身上耻辱的标志,刻意遗忘并坦然接受,实在可耻。中华民刻具有包容性,但并不代表能把祖先的智慧拱手相让,丧失自我风格。复兴中华,从汉服起,想起汉服那遥远的一声声呼唤!
    
记住吧!深深地记住吧!有一条河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种服饰叫汉服,有一个民族叫华夏!
汉字之美
作者:刘俊廷  年级:初三级指导教师:谷丽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字.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的魅力,还有文字背后的历史兴衰.不同年龄的人对文字的理解,或许也会不同吧!
    孩童时期,对于我来说,汉字只是花花绿绿的小人书里那看不懂的方块,那图片旁的”配角”,但也正是如此,方块字是我对汉字的第一印象,这也为我今后对汉字的了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了小学,已经认识不少字的我,开始欣赏起每个汉字的总体布局和结构.我从”梦”字中看出了虚无缥缈;从”爱”字中看见了人类的各种情感;从”雨”字中仿佛来到一个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的美妙世界.我不禁被造字者的智慧所震撼,为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拍手叫好.
    到了初中,光欣赏一个字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汉字文化的欣赏.我渐渐地学会从诗句中领悟意境.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几个看似平凡的汉字组合在一起竟会形成一个如此优美的意境.
    纵然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原本手工的书写正被电脑打字法一点点地取代;原本意境优美的汉字词语正被无厘头的网络用语所侵蚀;原本行云流水的诗句正在大众化的流行词的步步紧逼下走向消失.
    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领悟到了汉字之美,让我体会到汉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她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当我们与汉字来一次亲密接触时,我们的语言变得有深度内涵,心灵变得成熟哲理,这大概就是汉字之美吧!
茶之韵味
作者:莫文婷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吐芽的苞蕾,渐绿的柳枝,微暖的空气,起伏的群山,树隙上,草丛边,都弥漫着蓬勃的生气。我走在蜿蜒的土道上,听着潺潺流水声,拂着指尖轻柔的风,嗅着馨香的气息。
   四川,成都。
   来到这片茶山,我颇为惊奇,细细打量于我而言还十分陌生的景物。那些茶树,一层层,一厢厢,依山而植,如条绿龙绕山而卧。不时丝丝幽风掠过,绿浪涌动,清新宜人。片片相拥的绿叶中,缀着几朵白边含黄的花儿,娇羞欲泣。椭圆的叶片大小如桑叶,那绿油油的让人心生喜爱。清晨的露珠顺着细密的纹路滚落,有的滴落沃土,有的却悬在叶片边沿欲坠未坠,宛如晶莹剔透的宝石。三两成群的采茶女顶着大草帽在其中工作着,手法利落娴熟,令我暗暗敬佩。朦胧的朝阳,平展的茶山,辛勤的人们,构成一幅岁月悠久的水墨画。貌似了解父亲早早把我叫醒的用心,见到如此美景,无疑是值得的!
   随着人们的脚步移动,来到一个竹屋。可门前有些热闹,凑前一看,暗暗称奇。只见一位大叔双手伸进泛着热气的大锅中,双手灵活自由地与茶共舞,时而有力旋转,时而轻柔搓捻。团,揉,翻,抛,压,搓卷成条,抖散茶团。直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时,我仍无法回神。
   坐着充满古色的小屋中,点上一壶茶,慢慢品味。父亲教我如何品茶,我才知饮茶也得讲究。清茶缓缓倒入白瓷杯中,把汤色映衬着碧绿清澈,杯中的茶叶叶芽伸展,茸毛稍舒。舒张如落落君子,蜷缩似山中隐士,若即若离,若歌若舞。还未抿上几口,便已清香扑鼻。待细细茗品,味醇微甘,回味香冽,萦绕喉舌。耳边传来小屋播放的采茶歌,心中有些安宁。在茶香氤氲中,我仿佛看见一位老者穿着古代布衣,盘坐在竹桌前,端起散着清香的茶杯,细细饮品。他时而思考,时而记录,手边的茶慢慢变凉了。待我回过神来,我望向那杯茶,鼻尖传来的幽香,似乎多了些气息。我想,或许那是中华文化悠久的气息。
   我从未像这次这般想去了解中华文化,那种从古至今,都不愿丢失的文化气息。历久弥新的茶文化让我好奇,让我惊喜,那是一种安然,那是一种舒扬,是在烦躁的社会中的一种乐土。
   茶之韵味--文化气息。

树木·城市·文化
作者:李欣莹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酷爱旅行的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养成了观察城市里的行道树的习惯。那些树木因人类的喜恶,或生的郁郁葱葱,或生的憋闷萎靡。有些树木,令人想起某座城市;而有些城市,又因某种树木别具一格。城市与行道树的纠缠,并不应该由树木所生的数量来衡量,那里边匿着的,是更加久远而悠扬的情怀。
银杏·北京

    李清照的《瑞鹧鸪·双银杏》中有四句:“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我本对此无大感触,直至那次北京之行。
    见到她是不经意的抬头。惊艳。我上前轻抚她灰褐色的肌肤,用手指沿着她美丽的纹理下行着,她的每个枝头都挂着数十个可爱的扇形小叶。那时虽已入秋,但是尚未深,那些小叶呈半绿即黄的模样,一如那些已过青春将入成熟的女子,别有一番风韵。我惊叹她的美丽,再一望,一条小道的两旁,满满地栽着这美丽,美得愈发动人心魄。
    我用镜头将她们捕获,将这美丽永久定格,这才发出一声叹息,坐在一株银杏下,任时光杂着北京的气息,缓缓流淌。
垂柳·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总是脱不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和那些随风起舞的垂柳。
    等我去到杭州才发现,不只是西湖边上,只要你尚未离开杭州,满目皆是飘扬着的细长枝叶。看到她们,就算你记不起“涂醉墨春笺柳芽”,也能脱口而出一句“芙蓉如面柳如眉”,再不济也是“万条垂下绿丝绦”。因“柳”与“留”谐音,再加上垂柳那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身影,古人的柔情似乎尽数附在她身上,故其在诗词歌赋中的出场率极高。
    杭州古时称“临安府”,为南宋都城。风雅的宋文化以及更为远久的良渚文化,配上诗意的垂柳,这怎叫人舍得离去?
榕树·广东

    一路向南,我回到了家乡广东。因为榕树是融在广东骨子里边儿的,也不必再分为各个城市了。
    南方的夏日炎热多雨,道路两侧栽着的也非同一般,是独木可成林的榕树。榕树冠幅广展,时间久了便是一副隐天蔽日的模样。有些地方的榕树已上百年,虬劲的根须盘绕生长,甚至代替了长椅,成为当地人的歇脚之处,让过路的旅人好一番惊叹。
夏日里,阳光透过叶间,耀眼的光斑散落一地,微风拂过,椭圆形的叶片轻摇,树影婆娑。这便是榕树与广东述不尽的缠绵。
    上海的法桐,西安的国槐,昆明的枫香,长春的白桦……美丽的城市,美丽的树木,但那些行路匆匆的人们却对她们视而不见。文化同似树木,根系发达,却隐而不见,可见之美,却常被忽视。
    文化,就在那盘虬卧龙的根系下,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不知我们能否如行道树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一般,坚守着我们的文化,坚守着我们民族的精气神。
古迹文化,去表留里
作者: 彭高洁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相传不知何年何月,叶榆出了个叫“罗刹”的妖怪,专吃人眼和盐巴,成了危害一方的妖孽。观世音菩萨化身一书生与罗刹下棋赌输赢。二人约法三章,如果书生赢了,只要“罗刹”让书生袈裟一铺,小狗三跳的地盘。几盘棋过,罗刹惨败,观音将袈裟一铺,小狗跳了三跳,竟将“罗刹”所霸占的地盘如数收入,并将罗刹关进了苍山洞崖,从此不再危害人间。人们为了纪念观音大师,便将叶榆改名为大理。这就是大理的由来。
    大理东临洱海,西依苍山,可谓是风景怡人的桃源之地,就像她的传说所寄托的中华民族勇敢坚强的情感一般,这座古城传承着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淀着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风采。
    古朴的城楼如仁立守候的战士,飞檐斗拱,箭楼垛堞,依然焕发着雄姿英气;城中的街道纵横交错,青瓦白墙,细细描绘着白族人民特有的纹彩,再配上“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门前柳成荫“的闲适清新,无处不在诉说着小城的魅力。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前来寻觅那一方净土的游者便日益增多,人人都是为文化慕名而来,却最终将目的演变为对文化的炫耀。这也是现在所有文化古迹共同的悲哀,当她名气渐大,大家便随波逐流的到往,引以为荣,游览的目的也并非欣赏文化的古朴风韵,而是为了印上曾经到过的标记。
    作为故乡,大理古城是我每年必不可少的去处,然而日益浓重的商业气息却让我再也找不到落脚之地。一次次地抱着对历史的瞻仰之情而去,却总是只能无奈地看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车流而归。城楼依然是那座城楼,却填满留影的游客,刻满一句句“白头偕老”的誓言及“到此一游”的纪念;青瓦白房依然还在,却成了一间间各色的铺面,将文化与历史打包售卖。也只有那些隐匿在角落中的小吃始终还能抚慰我的心……
    在这个文化与利益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只是借着追求古迹文化的外衣,在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的丰裕内涵,却总是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即使它近在眼前。若再如此下去,那些迷人的中华文化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终将会磨灭在现代人无尽的利欲之中。
    将古迹文化去表留里,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相机去禁锢。
文化的表里
作者:余子铭   年级:初三级指导老师:许瑞恩
    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估计着应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满大街上的人都说着自己有文化、有素养,好像即使是芝麻绿豆大小般的事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我却有些担忧了,在一簇簇缤纷华美的奇形怪状之花覆笼之下,文化的深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便想挥舞着一把巨斧,斩去这文化森林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冗杂侧枝,只留这森林的原本里象。
    我仿佛在一条幽深的古道上前行,不知道哪里才是尽头,只是在漫无目的地走着。此时,从远处仿佛走来一个男人,他好像年纪并不算大,四十出头的样子,却留着长长的头发和胡子,都显得有些发白,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其中夹杂着一根根银丝。他的衣裳虽看上去有点旧,却只是洗至褪色了,与他的头发和胡子映搭在一起,在这条昏暗的小巷中异常显眼。他的脸色是微微的红,手中还提着一壶酒,看上去已有了几分喝醉的样子。
    我的身旁不知何时冒出来一群人,在这条道上或走着、或干着活,边指指点点着那个男人说:“看,又是那个醉鬼!”那男人并不理睬其他人,自顾自地走到一家小酒楼前,唤来小二点了几道下酒菜,便坐在那门前的旧木椅破木桌前,又提壶向嘴里倒了一些酒,脸上却突地有一些惆怅的表情,很快又转为了笑意。菜端上来后,他却只是盯着,举起筷子又掷下了,摇了摇头,拿起一根筷子,在门前边踱步边挥舞着它,突然想到什么似的,从怀中掏出支小巧的毛笔,又叫小二递给他一卷白纸和一些墨,沾墨就在纸上涂写了起来,写的时候他的眉头忽锁忽舒,脸上时笑时哀,笔也有些颤抖。写到最后,他摔笔于桌,大笑着走去,到了路的尽头便消失不见了。
    我对这奇异的男子心中充满了奇怪,便走过去看他写的那纸,小二却收起它来,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答道:“先生明天一定会来取这诗与笔的。”是诗吗?我瞟了一眼,小二收得太快,我只看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潦草的话,这不是李白的诗吗,我突然好似被一盆冷水倾在头上,冻着心颤抖了一下,想到了什么?
    喂,别神游了!”是同学的声音,他已经用手摇了我好一会儿。我向四周望去,发现我还是规整地坐在教室里,同桌递给我一张纸,说是给我看看他的作文。我看了一会儿,是借物表达人生哲理的,前面多是繁美的修辞,最后才写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恍惚又想起那白色的人,同桌那些美丽重叠的话句怎么能套到他的身上呢?
    我期待着进入那文化的里面,表面不是真实的,内里才是真正的、所谓“文化”!

文化去哪儿
作者:郑廷安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说起文化,就不得不提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多年的儒家学说,虽说在新文化运动中它被否定,一时间矛头指向孔教,但它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达二千年,必有它的过人之处。
    而在儒学中,被喻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即为儒家“五常”。
    何谓仁?在与他人相处时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即为仁。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焦裕禄,一生清政爱民,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不以公谋私,一心只为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是对他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仁”。
    何为义?在他人遭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即为义。想起几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汶川牵动着几亿中华儿女的心,数百万同胞失去家园。这时,多少人纷纷慷慨解囊,用手中的钱和一颗关爱的心支援灾区。而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则是奔赴第一线,解救被困者。大难当头,齐心协力,这就是“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尊敬他人,即为礼。只有空空的麦芽才会笔直挺立,直指天空,目空一切,而有着饱满的果实的麦穗,才会弯下腰来,显出对他人的尊敬,对阳光和土地的感恩。这,就是“礼”。
    何为智?把日常的东西看透,明白其中道理,即为智。一小童与友出行,见路边有枣树,其友爬树摘果解渴,唯他一人不动。路人问他为何不去一同采摘,他说:“枣树长于路旁而还有许多枣,其枣定是酸的。”路人一探究竟,果然枣子又酸又苦。这,就是“智”。
    何谓信?对待人诚信,不欺骗,有良心,即为信。这让我想起了古时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人,他立了一根木头在城东,扬言只要有人将它搬到城西,赏五十金。这时来了个大力士,将木头一口气搬到了城西,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从此他的威望大大提高,变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信”。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文化的影子,更有些古仁人的思想是值得学习的。儒家“五常”,则可以说是一些美好行为的概括。我们要学会以“仁”,以“礼”,以“信”待人,以“义”助人,以“智”生活。懂得文化,使生活里有文化的影子,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文化去哪儿?去生活中细细品鉴吧。
二十四节气
作者:顾容菲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蔡苏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许你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已经非常熟悉,自认为自己知道除夕,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但是一年中,还有二十四个小精灵,你曾注意过它们吗?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对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小大寒。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有怎样的历史由来呢?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数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就根据那一带的气候,物候制定出来了,并一直为人流传至今。                              
    在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节气分别是惊蛰,小满,芒种,白露了。                
    惊蛰是每年的三月五日或六日,这时候气温上升,春雷滚滚,会惊醒正在冬眠的动物,所以叫做惊蛰,惊蛰时很少下雨,适合播种,所以农民伯伯们一般会在这时候种下水稻和玉米。小满则在五月中旬,这时候小麦与大麦都开始成熟了,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变成熟。这时,农民大多数都应该给水稻插秧了,所以这时又叫做“忙种”。白露在九月上旬,白露之后天气变幻转凉,要注意适当的加减衣服。                    
    不论是惊蛰,小满,还是秋分,小雪;这无不体现出中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打春雨惊田,春分清谷连。立夏满芒种,夏至二暑还。立秋暑白露,秋分寒露阵。立冬雨场雪,冬至寒又寒……在这二十四个节气里,流淌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正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中,二十四节气铸就了文化精神,中华人民的勤劳智慧。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中华文化才更加博大,中国传统节日才得以流传至今,年复一年,二十四节气会伴随我们,永远流传下去。
文化之路的兴衰
作者:梁元译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望古今,叹未来。昔日文化的灿烂能否重现?
    ---题记
   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光是这个称号就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可时间带走了一切,昔日的文化古迹在科技与资本的征途中被撞得支离破碎,众多珍贵的文物遗迹葬送在了时间前进的烟尘中。
   有人说:新世纪到来了,世界和平了不少,文化古迹等自然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但,世界可以不变,但人心却一直在变。过去文化的形体可以保留,但一些灵魂,技巧,思想之蕴却是脆弱的,是会消失的。
   让人为之魅力所倾倒的不只是文化古迹,也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那种巧夺天工的技艺与手法无不让人惊叹。可众人只在惊叹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传承人。时光岁月催人老,如今众多非物质文化面临人乏技穷的局面。
   新世纪的人们思想也逐步硬化,对于世俗之外之物与传统文化也显轻浮。人们永不缺获取利益与权力的技巧,那种技巧“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文化的传承者却屈指可数,甚至无人可传。
   人类是具有猎奇心理的动物,他们多执着于这个时代最先进,最新奇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如此古老的精髓却少有问津。另一方面则是嫌其无用。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那是什么?能吃吗?如今的人们思考事物就只重视事物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有利的东西,最基本的是“能否填饱肚子”。真令人发笑。
   受威胁的不仅是非物质文化,还有物质文化。
   近年来我国爆出了多起诸如此类事件不禁引起人们警觉。不知是孙猴子的习惯还是古文人的雅趣,“到此一游”这个词变得非常刺眼。
   我曾到过不少名胜古迹,诸如此类的文字常惊现于竹子,树木,甚至于古迹之上。埃及那个令国人出大糗的“到此一游”事件可真正触及人们的心头。国内罢了,还闹到了国外,尽丢国人颜面。
   文化之路的兴衰,一部分是国家历史遗留问题,另一反面就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中华文物历经磨难,生生不息。这次的“衰”,能否再“兴”?这是一个未知数。
  中华文化,我们的寄托,我们的灵魂。我们要让它活下去!

         作者:金鑫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在这浮华、闪耀的世界里,许多事情的真伪,早已被我们忘记。我们抛下石头,去追逐美玉,却未发现,那块石头之内,竟是一块绝世好玉。
                                                       ——题记            
    面前,是一条笔直、光亮的柏油路,道路两旁青山绿树的美景早已被各色广告牌占据,如同给山林穿上了一件“百家衣”,五光十色。而路上,车水马龙,大小车辆喇叭齐奏,你争我抢,如同厨房中锅碗瓢盆齐奏,使我心中又烦闷一分。
    我望着车窗外一块醒目的牌子——“**古城,国家**级风景区,**文化宣传风景区”,看着路上喧闹的景象,皱紧了眉头。车上一片寂静,甚至有人开始睡觉。十几分钟后,我们抵达了正门。在巨大的停车场中,我们在一排排的大客车中找到了位置,而旁边几群吵吵嚷嚷的游客更是让我们心神不宁。
    步入“古城”,里面的景象则更是让我们失望:一条青绿色的河从城中流过,上面漂满垃圾与杂物,几家农家乐,引宾小姐摆出一副职业式的微笑招徕顾客,而步行街上,各种廉价的小商品和“看卦、算命”等封建迷信的活动横行,而寥寥的十几幢“古屋”旁,一人面无表情,站在“收费”的桌子旁,而游人则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一只只地送上门来……
    第二天早晨,一阵喧闹声将我惊醒,向外望去,整个古城如游乐场般,混乱不堪。我们不由得加快了收拾行李的脚步。
    在路上,听到目的地是一位远房亲戚住的村子时,我的心不由得一紧,连星级的旅游景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偏僻的乡村。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在粗糙的土路上,心情越来越沉重了。
    当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漫不经心地朝窗外望去,啊!多么壮丽的景色!我的视线再也无法移开——漫山遍野的绿色,将大山装扮成了一片绿色的天堂,而山腰的一座古寺,则像是美人脖颈的珠宝,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把山村衬托得更加迤逦,再向前望去,一座古老的牌坊伫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牌坊上用遒劲有力的笔画写着“**村”几个字,给人以威严之感。
    我们的这位主人十分简朴,但脸上却是一副发自内心的淳朴笑容。席上,我们谈笑风生,痛饮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前的不快一扫而光。
    吃罢晚饭,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月光柔和地照射下来,凉风习习,将知了的叫声送至耳畔,不远处的荷花池中,数朵荷花傲然挺立,在月光下,宛如仙女般柔和、动人......
    随着一声雄壮的鸡鸣,我从沉睡中被唤醒,雾气刚刚散去,太阳便放射出万丈光芒,将整片大地包裹上了一层金黄......
    人为制造的“文化”,已被一层层铜臭所笼罩,迷失在这个商业的社会,而抛开凡世的尘嚣,在没有被利益所污染的地方,文化却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历久弥新,如同传世的珍宝,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定格在历史的书页上和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流传。
汉字的魅力
         作者:陈沂沂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题记
    它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经受住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它从最初的被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简单符号,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心血,使得它渐渐蜕变,更散发出迷人而成熟的魅力。
    它便是中国汉字,触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
    有人说,汉字是语言与视觉的复合艺术,这种艺术的威力直接震动感官。这便是我最喜欢汉字之处。汉字里,有着难离远去的情谊,带着淡淡的忧伤,蔓延在一字一句里。
    就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读着这首诗,心中也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而又有着朦胧的希望,触碰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一同追寻那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像梦一样飘过的姑娘的足迹......
    又犹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让人陶醉、让人着迷,真挚、隽永的情感牵绊着多少人的灵魂!
    我想,这便是汉字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字,如诗、如画。
    文人笔下的文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汇聚成了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长河,成为了每个华夏儿女的根。
汉字里,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有感慨时光飞逝的悲伤,有遗世独立的豁达......由它衍生的中国古诗、中国书法,更使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每一个方块字,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与感染力,这伟大的汉字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
    汉字像血液般注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惊叹并折服于它的魅力的同时,更遨游在文字构建的爱与生命力、文化与哲学交融的世界里。
    翻开厚重的书本,让汉字在心灵中流淌,品味着它悠远的情怀,洗涤自己的灵魂。
    愿每个华夏儿女都能唤醒心中对汉字的热爱!
汉字的魅力
作者:陈沂沂   年级:初三级  指导老师:杨艳春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题记
    它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经受住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它从最初的被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简单符号,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心血,使得它渐渐蜕变,更散发出迷人而成熟的魅力。
    它便是中国汉字,触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
    有人说,汉字是语言与视觉的复合艺术,这种艺术的威力直接震动感官。这便是我最喜欢汉字之处。汉字里,有着难离远去的情谊,带着淡淡的忧伤,蔓延在一字一句里。
    就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读着这首诗,心中也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而又有着朦胧的希望,触碰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一同追寻那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像梦一样飘过的姑娘的足迹......
    又犹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让人陶醉、让人着迷,真挚、隽永的情感牵绊着多少人的灵魂!
    我想,这便是汉字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字,如诗、如画。
    文人笔下的文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汇聚成了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长河,成为了每个华夏儿女的根。
汉字里,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有感慨时光飞逝的悲伤,有遗世独立的豁达......由它衍生的中国古诗、中国书法,更使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每一个方块字,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与感染力,这伟大的汉字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
    汉字像血液般注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我们惊叹并折服于它的魅力的同时,更遨游在文字构建的爱与生命力、文化与哲学交融的世界里。
    翻开厚重的书本,让汉字在心灵中流淌,品味着它悠远的情怀,洗涤自己的灵魂。
    愿每个华夏儿女都能唤醒心中对汉字的热爱!
舌尖上的文化
作者:黄敏懿   年级:初三级指导老师:杨艳春

    舌尖上的味道不停地演变着,蕴藏着文化却依旧如故……
    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巨变,远去刀光剑影,逝去血雨腥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沉淀下几许秀丽和隽永,坦荡着精神的愉悦,泽被着厚重与古朴的气息——这是文化的精髓。无论时代的变迁,它始终不褪色。
    千年来,从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不论人们的脚步多么行色匆匆,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人们,也在心灵深处淬练出了文化的底蕴。
    看着小花菇被摘下,火腿被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有冒着白花花蒸汽的糕点,驮着黄馍馍的大伯真实的笑容,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窘态”……这一切最接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被搬到了荧幕上——《舌尖上的中国》,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行云流水的旁白,悠扬悦耳的配曲,清晰质感的画面,平淡朴实的故事,使内心的感知从舌尖弹跳到柔软的心脏,让人欲罢不能。
    文化学者胡野曾评价道:“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不错,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好评,不仅是为大千美食的秀色所折服,更是它挖掘深入,深入去体现文化的魅力。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包装和牵强附会的沾光。在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中,苗族人最拿手的雷山鱼酱——小巧的爬岩鱼,最新鲜的辣椒,独具风韵的小胡椒,鲜嫩肥美的生姜,混合切碎,倒进罐子中慢慢发酵,酝酿,积蓄下了祖先文明的结晶,等倒出罐之日大放溢彩,这不仅只是人手的灵巧与勤劳之作,更是凝聚着丰厚文化的工艺品,当今日的人们还沉浸在酒精的侵蚀中,城市还弥散着灯红酒绿的臭味中,这种沿袭了远古以来祖先留下的文明显得弥足珍贵,平凡的佳肴了几十代人的苦心传承,一个民族的精心孕育成果,更是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口味代代相传,而表达的内涵经久不衰。
    在舌尖上的传播的文化,一直都在跟随着人们的脚步,聚散之间,衍变出不同的形态和精彩纷呈的广博。古人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人类的文明都积攒在烹饪当中,在平常的一日三餐中,都藏着匿着中国人质朴的生活期许与人生的五味杂陈,呈现出岁月消逝背后积淀下传统文化的光辉。
    可是,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要成为传统文化的送终人。《脚步》这一集中,介绍了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金秋麦子成熟的时节,拱着腰,挥舞着镰刀,精准地割断麦杆,边割边捆,立成厚厚的一簇,用黝黑的双手挑战机械。但他们逐渐被时代淡去身影,古老的职业与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他们也将成为麦客文化最后的见证人。而餐桌上,小麦似乎也流失掉古朴与淡淡的清香,充斥着嗤鼻的气味,舌尖上的滋味再也品尝不到辛苦劳作后收获的快乐。
    难道传统的文化要行将就木了吗?我们祖先悉心培育的文化花蕾就要萎缩了:中秋时节,有几人去观月忘怀,细心揣摩祖先留下这个节日的单方,只怕啃下情味已淡,风味更浓的月饼,这就算是过中秋了;元宵时节,又有几人愿意回家团聚,一起吃着圆滑的汤圆,领会古人那份闲适的意趣,只怕等到的是手中忙不迭的工作与家人空期盼失望的眼神。
    文化究竟是什么?其实,文化远比书籍贴近人们的生活,它就在舌尖上涌动着,在锅勺间翻腾着,在厨房中弥漫着,它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举止间甚至还要追溯到其根源,常常地印烙在中国人的感知中,在唇齿间渐渐被升华,在双手中交汇融合,在餐桌上绽放光彩。
    舌尖上的文化,人们的感知不应停留在它光怪陆离的载体,更应传承最本质的魅力,使舌尖上的感知历久弥新……
古城沉睡
作者:刘可欣  年级:初三级指导老师:杨艳春

    你,永远让我魂牵梦萦……                       ——题记                                                    
    走近你,似走进了一个梦。
    雨后的清晨,踩着长长的青石板路,我踏入了古城中,继而转进了一条小巷。
    雨水似乎还恋恋不舍——青石板上被岁月磨出的小坑中,亮晶晶,满盈盈。一股股溪流沿着老旧的屋檐潺潺而下,将那尘埃与污秽一并带走。小巷尽头的古井,水涨了不少。周围的石头早被百余年的雨水冲刷的干净光滑,井口被绳子勒出了深深的痕迹。纯净的阳光透过树梢,照出了历史的影子。
    走出小巷,到城墙上去看看吧。
    从杂草丛中寻出一段窄小的楼梯,我小心翼翼的踏着走上去。城墙刚经历了雨的洗礼,古朴厚重之中透出一丝清爽与明净。护城河边,杨柳依依;城墙内外,绿荫环绕。抚摸着每一块墙砖上的裂纹,静静地远眺 ,我深深地沉浸在历史的怀抱中。那些文字砖,更像是从古代走来的试着,传递着最真实的讯息。
    过了许久,我才依依不舍的走下来。
    夕阳中我欣赏着如水般的霞光,悠然地踱至城门。路旁高大的梧桐树洒满了光辉,如披上了金色的薄纱,美丽而神幻。马路上也有汽车行驶,城内也有现代商场,但似乎无论古代现代,古城都完美地容纳了这一切。它们,紧密地融为一体。从古城中走出,恍如隔世。回头望去,城门巍峨,里面是另一个世界。历史的气味、声音和脚印都被关在了门内。
    这就是我心心恋恋的古城——荆州古城。不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大名鼎鼎,不是因为它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更不是因为它头顶许多光辉的称号。我爱着古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为我本身是属于这里的。因为在它庄严肃穆的外表下,总是在不经意间传递着亲切与温暖。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血液里也有古城的影子,那种质朴而端庄的美,早已深深印刻在我心中。
    曾去西安游玩,那座赫赫有名的古城,却不知为什么无法打动我。早晚都热闹非凡,古城被装点得只剩下华美,而缺少了本应有的灵气与古老。这样真的好么?若都如此,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又有何意义?!其本质已经变味了。近几年来,荆州在快速发展着,荆州古城也将作为重要旅游景点被“打造”。荆州市政府也加紧了古城的修缮工作,使古城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不知道这个开始是好是坏。古城在经历了一番修整后,还会是原来那个古城么?我开始担心起古城的未来,害怕这带给无数荆楚儿女精神支撑的文化瑰宝,会在新时代的脚步声中渐渐隐没了身影,一去不复返。或许,让古城永远不被开发利用,静静沉睡在历史长河中,才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尊重与保护吧……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