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因其前瞻而实用的理念及课堂操作,赢得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数百所学校加盟研究,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但教育科研是一项认真、严谨、慎密的工作,作为中国教育界较早将“文化”与“教育”进行思考,并率先构建完整理论体系以“仰望天空”,率先将理论落地为课堂操作以“脚踏实地”的课题,我们希望各学校站在文化人的位置,以文化的良知与责任,用文化人的行为,切实做好课题研究。拒绝花架子,拒绝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命造假的恶劣教研风气。从各地区各学校专家层面、领导层面,到主研成员、参研成员,以务实的心态,抱着对文化的敬畏与尊崇,认真进行研究,快速实现自身由文凭型向文化型转变,从而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站在文化的基点上,思辨地接受各种教改政策与专家观点,坚守“文化教学”原则,在自己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为中国教育尽一分心力。 下面我们展示重庆市璧山区教科所巫正伦主任在一所小学子课题开题会上的发言。姑不论发言内容与观点你是否赞同,仅就巫主任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受聘为一个语文课题的专家组成员,其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体现了其人格份量。 为了很好地完成该课题的专家论证发言,巫主任连续几周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查阅研究,对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内容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推敲,结合自身几十年教育科研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写出了3500字左右的开题论证意见。在开题会上的发言,其精准性和逻辑性,思辨性与启发性,让每位课题成员受益匪浅,也让在场的领导和专家感受良深。 希望巫主任这份开题论证意见,能够为全国参加子课题的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科研带来启示,并追问自身:我们怎样做一个文化人的课题科研? 开题论证意见 课题名称: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来 源: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子课题开题时间:2014年5月11日 点评专家:重庆璧山区教科所主任(原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巫正伦
说 明 以下是在某小学开题论证会上的书面发言材料。作者1983年毕业于师范学院数学系,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21年,现为教科所专职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有服务意识,把指导放在首位,管理在其次。本人没有教过小学,更没有教过语文,对“群文阅读”这个术语闻所未闻。开题前,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对此略知一二。
发言内容 在这个充斥着电视、手机、网络的时代,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少,读名著、专业书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语文乃“记问”之学,只有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才能积累词汇、感悟文本。作文教学可能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事,而阅读是写作和学习的基础。如何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确实是语文教学应尽的义务。这就是本课题的价值所在。 就我所知,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受到的攻击最多。最近两年我听过大约10节小学语文课,在我这个绝对的外行看来,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忽略了它的工具性,把它上成了政治课;二是对课文的分析太细,以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早在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就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语文教学业务方面请谭老师和正鸿讲,我主要从研究规范方面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总体印象:文本很长,达1.3万余字。但显得“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太长,而后面最关键的研究方法部分几乎为零。 本研究与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单元整组教学”和附近某初中的“书香校园”研究比较类似,可参考他们的结题报告。还可参考美国小学教师古夫的《第56号教室的秘密》中“阅读”部分。 关于理论基础 此部分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于泽元的文章。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引文要注明出处。文中提到的“知识论、诠释学、认知融贯论、读者反应理论、社会互动论”都是非常抽象的,用这么点篇幅是说不清楚的,且它们与本课题联系不是很直接。 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心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回答人的认识何以可能。哈贝马斯(批判理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迦达默尔(诠释学)等人都是受胡塞尔现象学影响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非常深奥。其中,诠释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应该是最直接的。所谓诠释学循环,是指在对文本进行解释时,读者根据文本细节来理解其整体,又根据文本的整体来理解其细节的不断循环过程。 我印象中,哈贝马斯并不是知识论的权威。他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他所谓“解放的知识”令人费解。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技术形态的和实践形态的两种,后者叫做个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或内隐理论,这种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要找到一个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很困难的。与本研究相关的基础可考虑“阅读的图式理论”。我提供了2篇文章。 关于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部分的篇幅太大,很多内容可整合到研究综述中。而且我看了半天,还是不太明白什么是阅读力。一般说,概念界定就是直截了当地给一个概念下理论定义或操作性定义。一般取最权威的说法或综合各家定义给出自己的说法。 西南大学于泽元等人的文章提到:“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形式的变化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引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说:“集体建构,就是在个人智慧的基础上,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理解共识要克服两个错误观念:1.共识就是要寻找答案的唯一性。2. 共识就是寻求答案的多元性。” 关于相关研究 文献综述部分相当丰富,但基本上可以肯定不是你们自己考察文献的结果,且缺乏评论。比如,“顾琳认为阅读力即语文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总和”,我感觉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在CNKI中,我以“群文阅读”为主题检索到31个结果,以它为篇名,检索到28个结果。且这些文章都是近二年才有的。可见,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是新兴的领域。本课题在考察文献时,要参考阅读理论、阅读能力、阅读指导等方面的文献,我另外给你们提供了30篇文章。 关于研究目标与内容 方案从四个层面叙述研究目标,其中前三个是群文阅读教学改革目标或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目标,严格说不是具体的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罗列了五个,其中“2.群文阅读相关理论探析,4.阅读力构成系统的研究”,是文献考察的结果,可不作为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主要是获得新知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那些陈述性知识,比如什么是群文阅读、为什么要开展群文阅读等属于理论知识,可通过理论学习来搞清楚,没必要研究。我们研究的目标是搞清楚“怎么做”,且把个人实践知识转化为技术形态的知识,即让那些缄默知识可言说、显性化、流程化。 在此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困惑或主题是什么,即你要探讨或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是单篇教学、逐句分析使得教学效率低下?是学生仅限于课堂时空的阅读量不够?是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课堂教学? 问题得到澄清或明确后,你还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或目标,即打算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比如,群文阅读首先对我们老师就是一个考验,因为你不大量阅读,如何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其次,小学生的时间有限,他除了语文外还要学习其它学科,他还要玩耍,那么,你让他读什么?读多少?这是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第三,如果把一个单元内的课文视为一个整体,先让学生通读、感悟某个主题,甚至把你补充的材料也纳入课堂,这样的教学如何组织?第四,如何处理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从可操作的角度看,我觉得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 1.在各年级段中,群文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2.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确定议题。于泽元认为,议题可分为知识议题、语感议题、文感议题、情感议题四类。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据议题选文。于泽元认为,选文的标准有:议题贯通、文质兼美、难度适中、结合生活。选文结构有:主附篇结构、同心圆结构、拓展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4.群文阅读教学的操作模式。于泽元认为,“群文阅读”的形式有:① 告知议题;② 寻找议题;③ 问题指向;④ 完全开放。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熟悉文本,设立情境;抓住关键,建构议题;围绕议题,展开对话;聚集焦点,凝聚共识。黄丽梅给出了一个普遍意义的流程: u 抛出议题 u 进行预测或假设 u 精读文章,诱发情感,解释作者意思 u 连结其他文章、图书 u 陈述意见或偏好,并且提供证据 u 将个人经验和故事做连结 u 再次解释作者的意思 u 阐述主旨,构建议题的意义 u 推荐阅读书目或篇章,课外自主学习 关于研究方法 本部分的第一段实际上是对他人研究的评价,作为方法论完全要不得,可放到文献综述的最后。如此一来,你的方法设计几乎为零。这个课题完全无法运作。 方法是为你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服务的。这一部分很关键,也很难写,原因是大家不熟悉研究方法。 对这样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事情,我建议大家采用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四环节循环上升模式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也可以通俗地说是:策略-实施-检查-总结。 我们首先要提出计划或策略,比如,突破单篇教学甚至单元主题教学,先以教材上的课文为标准确定近期阅读教学的议题,再依据议题选文,思考在课堂上如何实施大容量文本阅读。在制订计划前,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对你要研究的问题形成清晰的看法,并提出明确的假设。这些事情的决定都要由课题组集体讨论,形成文字。 然后,要付诸行动或实施,可在中高年级选一二个班,委托任课教师按新方案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课题组其他成员要听课、作记录。我觉得,以研究的眼光听课和平常是不一样的。你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干什么,要始终记住你的研究目的,而不是什么都听、什么都记。 把执行情况或想法付诸文字,是为了方便检查和反思。个人或集体的反思也要形成文字。反思的内容主要是计划和执行中的成败之处。 一个周期大约也就二个月或一个学期。然后要修改计划,进入第二轮循环。通过这样的反复试错,最后形成一些成熟的套路。把你研究的过程、行动的成败如实写下来,就是很实在的报告。 在行动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设计是关键。看来主要要用课堂观察,必要时可对少量师生进行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