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简介
丁有宽1929年出生于广东。1951年起一直在广东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从事小学教师工作。曾被评为全国劳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担任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著述一览
1.《我与顽童》,
2.《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3.《小学生记叙文读写学习法》,
4.《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系列训练法》,
5.《丁有宽度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
二、丁有宽教育感言
1.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 , 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 , 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 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 反之 , 表达能力强了 , 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 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 , 即读写对应性 , 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 ,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 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 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 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我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 ( 文章读多了 , 就自然会写 ), 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 ( 读 什么写什么 ), 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 ( 随意学一点就结 合一点 ) 。我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 , 从读学写 , 写中促读 , 突出重点 , 多读多写 , 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 , 把读写训 练有机地拧在一起 , 指导学生训练 ,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 " 杂、乱、华、死 " 的通病 , 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 , 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 , 让 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 总结了 " 杂中求精 , 打好基础 "; " 乱中求序 , 分步训练 ";" 华中求实 , 突出重点 ";" 死中求活 , 交给规律 " 等四条基本经验。
3. 所谓 " 树一宗 " 即坚信自己行之有效的科研主张这一 " 宗 " 。 " 学百家 " 即反对研究的 " 排他性 " 、 " 保位主义 " 和唯我独尊、唯我独优 , 而是要虚心向各 " 家 " 学习 , 取人之长 ,: 为我所用 , 优化自己为实验系统。 " 求创新 " 即创有 " 社会价 值 " 之新、有实效之新、可系统操作之新 , 反对标新立异之新、哗众取宠之新、天马行空之新。这个科研品格是在长期实践中验证的 , 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的新精神。我认为 , 有志于科研的同志应该有 " 树一宗 , 学百家 , 求创新 " 的 科研品格 。
4. 新学期开始 , 差生往往自卑感和自信 , 同时存在 , 既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 也有学好向上的愿望。常常是转化他们的机遇所在。这时应特别注意挖掘差生的词因素。我在接班时就废除那种用书面质量检查给差生迎头一棒的惯例 , 而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试验班教学一开始就上以 " 做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 为题的导言课 , 课前展出前轮试验班喜读爱写两类学生的作文本和读书笔记。课堂上我介绍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习作和他们奋发向上的事例,激发“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心,让他们学有榜样。
5. 学习的自主精神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的意识 , 这种意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而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 , 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后 , 就必 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种学习方法 , 只有 当它被学生有效地运用来进行学习时 , 才算真正被掌握。学生 的这种自我实践活动 , 同样也是自主精神借以发展的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的成功体验 , 可以大大增 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6. 语文能力由听、读、说、写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各成系统 , 又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非等量齐 观。听与读是吸收 , 是理解 , 读是理解的重点 ; 说与写是表达 , 是运用 , 写是表达的重点 , 写比读的层次更高 , 要掌握的条件复杂。
三、丁有宽论著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导练三题
——教学 ' 思想、教学 ' 原则、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综合训练型教材的改革精神和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导练课的教学来实现的。因此 , 如何进行导练、上好导练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也是教师迫切要求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谈谈下面三个问题
导练的教学思想
要坚持以发展语言为中心 , 做到练语言、练思维、练思想感情统一 , 体现文道交融 ,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导练教学要防止陷入三个误区 :(1) 脱离语言文字片面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 脱离语言文字生硬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脱离思想和思维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O 应把上述 " 三练统一 " 的教学思想贯穿于导学设计、导练过程、信息反馈、效率评价的始终 , 把读写结合教学导练课 , 上成真真正正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
第一 , 关于练语言。
1. 练语言品格。
(1) 语言完整性训练。要求昕、读、说、写每一句话都要完整。教材 要求一年级主要通过 " 四素句 " 的训练 , 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的基本因素 , 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语言条理性训练。要求学生言之有序。如从四五年级开 , 教材要求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 , 使学生理解篇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由于给学生揭示了句子、句群、构段、构篇中各种逻辑关系 , 并按各种逻辑关系训练语言 , 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的条理性、系统性 ,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O
(3) 语言具体性训练。要求学生言之有物。教材作者选编了近300篇记事、状物、写人的记叙文 , 围绕训练重点 , 精选了近800个片断(句群或段落 ) 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教学中要注重关键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 抓住用词精妙的句子 , 让学生品评 , 反复体会 , 反复读。 |
(4) 语言准确性训练。教材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 每册课文课堂练习题中编有用词准确的句子 , 采用比较法 , 通过换词句、改词句、增减词句等与原文比较。教学中应让学生评议、反复体会 , 使学生理解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当 ; 特别要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及学生习作中不通顺的地方 , 给予指导 , 不可训斥。
(5) 语言速度训练。新世纪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务必使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协调发展 , 并有一定的速度。
2. 练理解语言。
阅读课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语言 , 包括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项的训练。读写结合教材按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核心理需求 , 每册课文中都设计有上述各项的定量定质的训练。阅读课不仅要重视读书的语感训练 , 还要特别重视以语言规律指导读书。
3. 练表达语言。
主要是读写结合。读为基础 , 从读学写 , 以写促读 ; 从仿到作 ,从说到写。在训练中要注意 :(1) 连续性。要一项一项扎扎实实训练 , 不要跳跃。 (2) 由仿到创。每项训练 , 课文都有例句、例段、例文。从模仿中理解要领 , 进行模仿 ; 模仿内容要扩展 , 由仿到创 。(3) 由内容到形式 , 由形式到内容。每项训练 , 都要从内容人手 ,通内容理解语言表达形式 , 切忌以语言形式去套内容 , 要明确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O
4.课内外读写结合训练。
通过读书 , 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 ; 通过课外活动 , 开展“寻美领美 " 活动 , 举办读书会、朗诵会、习作评论会、习作比赛和优秀习作展览会等活动。近几年来 , 有不少实验校、班有目标、有系列、有特色地坚持读写课内外结合训练 , 创出了新业绩 , 写出了新经验。
第二, 关于练思维。
1.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要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的训练上下功夫 , 要在练语言、练思维、练思想感情三者的统一上出成效。
2.在导练教学中 , 要重视学生边昕边思、边读边思和思而后说、思而后写的经常性训练 , 并养成自觉、主动的良好习惯 , 要重视对学生设疑、质疑的引导 , 珍惜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 促进思维的发展。
第三 , 关于练思想感情。
教文与教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 练语言与练思想感情二者是统一的。语文课中教学生练思想感情 , 主要在于以情感人 , 以理育人。而情与理又是寓于文章之中的。
导练的教学原则
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 训练为主线的 " 三个为主 "的教学原则。 " 主导 " 、 " 主体 " 、 " 主线 " 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导上 ( 善于设计、组织、引导 );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善练上 ( 自我表现、完善、创新 ) 。三者的辩证关系图示如下 :
教师主体(善导——善于设计、组织、引导)
训练为主线
学生主体(善练——自我表现、完善、创新)
那么 , 读写结合导练课如何落实 " 三个为主 " 的教学原则呢 !
第一 , 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
在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转上素质教育轨道的情况下 ,要敢为人先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缚 , 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高度 , 一切为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 , 面向实际 , 勇于实践和研究 , 切切实实地罢课堂还给学生 ,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每个学生 , 实现八个转变 : 一是 从学服务于教向教服务于学转变 ; 二是从逼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从教师讲堂向学生学堂转变 ; 四是从僵化程式向现代的启发式转变 ; 五是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 ; 六是从只重学会向注重会学转变 ; 七是从只重优生、弃差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八是从只重课内向课内外结合两轨运转转变。
第二 , 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要坚持做到 " 整体设计 , 动静结合 " 。 就是要求教师在 " 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 " 的教学设计中,备教材做到胸有全册 , 单元着眼 , 从课入手。首先 , 要弄通弄懂本单元在全套书、全册书中的位置、作用和单元前后的联系。继之,从组文、各类课文、综合练习题的钻研 , 把握单元训练的重点、组 练的要点、课文训练的特点和习题训练的练点。在备学生上 ,做到" 心中有生 ", 不仅要深入了解各类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个别差异等情况 , 还要摸准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维障碍。在明确教学目标 , 把握主攻方向的基础上 , 要认真思考和选择能够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参与学习的导练方法 , 设计出环环相扣 , 步步深入的导练教案。并要求教师把教材死的知识化为教师活的知识 , 把教材的内容化为教师的思想感情 , 把教学的思路化为学生学习的思路。
二要坚持做到 " 抓住主轴 , 敢放会收 " 。
当这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 抓住训练的目标和重点 , 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作文、自己改文 ,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主体精神。在 " 敢放会收 " 问题上 , 有些教师怕放得开收不拢 ; 怕学生答不上来浪费时间 , 完成不了既定教学任务 ,; 怕学生提出 " 怪题 " 自己无把握解答 , 脸上无光。因此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知心、耐心、恒心和善导之功。
三要坚持做到 " 多向反馈 , 善于调控 " 。
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 取优补缺和调整教学 ,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 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 让学生畅所欲言 , 广泛交流 , 集思广益 , 取长补短 , 互动合作 , 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实现优、中、差生的共同发展 , 实现民主化教学和教学社会化的高效教学目标。在这过程中 , 必须注意 :(1) 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教学不仅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 还应当是各动态因素之间多边互动 , 协调合作的统一体。 (2) 对课堂信息交流活动形式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 我们反对单一化的 " 两人转 " 的教学模式 , 而不否认单向式的信息反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选择与之相应的对策。 (3) 要达到 " 多向反馈 ", 务必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充分的时间让给每一个学生认真地识字、读书、交流、作文。把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表演的时间省下来 , 还给学生支配 ; 教师要 " 善于调控 ", 学生懂的 坚决不讲 ,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节奏和容量 , 根据学生的参与导练的教学模式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进行调控 O
四要坚持做到 " 面向全体 , 培优扶差 " 。
读写结合导练课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学生 , 这是素质教 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之一。其衡量的标准 , 可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看难度。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以教材和学生为依据 , 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实践经验说明 : 一般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 , 这样可以兼顾优生和差生。二是看广度。课堂 重点训练项目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 全体学生是否都能实际进入学习过程并得到训练和提高。三是看抓两头。对优生是否 提供使他们有发展的机会 ; 对差生是否加以 " 偏爱 ", 给予激励,有耐心、有恒心地引导 , 让他们共享教师的爱 , 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要坚持做到 " 十要 " 的导练要求。
即训练目标要明 , 要求要实 , 重点要准 , 内容要精 , 时间要省,方法要活 , 容量要大 , 节奏要快 , 教情学情要浓 , 效率要高。这是单元分组 ( 各类课型 ) 导练课的共性要求。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 : 第 1 至第 8 个要求是因 , 第 9 个要求是果 ; 第 3 至第 8 个妻 都要为第 13 个要求服务。教材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组文、课文至习题都明示了导练的目标、要求、重点和内容。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可以领会和操作。关于训练时间要省训练方法要活、容量要大和节奏要快等要求 , 教材中没有明示 ,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知能、思维状态和心态特点而决定。
导练的教学模式
" 读写结合 " 导练基本模式共有六个 : 一是 " 阅读、观察、思考、 表达一体化 " 模式 ; 二是 " 读写同步 , 读、仿、写三步转换 " 模式 ; 三 是" 读写结合五 ( 六 ) 步系列训练 " 模式 ; 四是 " 单元分组导练教学 " 模式 ; 五是 " 三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 " 模式 ; 六是 " 课堂教学为主 , 课内外结合 " 模式。这里着重介绍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教学模式。
教材的编排采用单元分组组合 , 分步训练 , 综合提高。即 :(l) 教材设计以羊元为中心 , 突出训练重点。单元分组文 , 突出训练要点 ; 组文分课型 , 突出课文特点 ; 课有重点 , 突出练习点。(2) 课文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学课文。精读课文重在教规律和方法 ; 略读课文重在试用规律和方法 ; 自学课文 , 在于自 挚运用规律和方法。(3) 课文中安排不同类型练习题 : 预习题、课堂练习题和组文 综合练习题。预习题是给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提示 , 也是教师指导 擎生预习课文的要求 ; 课堂练习题是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提要 ; 综合练习题是本单元知能的综合和提高。
教材是以单元为中心进行多层次设计的 , 那么 , 教法、学法应根据教材的特点 , 发挥教材优势 , 采用 " 单元分组导练 " 的基本模式。
(l) 指导读写提示 , 了解读写方法。 " 读写提示 " 是单元的导练 篇。它交代了单元的重点 , 分析了课文的特点 , 提出了训练的要 比教学时 , 要引导学生自学读写提示 , 明确单元的读写重点 , 了 鄙单元的读写方法 , 建立学习、理解单元内容的整体概念。 ( 低年 报在有读写提示 )
(2) 指导精读课文 , 掌握读写方法。 " 精读课文 " 是单元的讲练 E 它是单元重点的集中体现 , 是作为学法的典型引路和具体示 。课文重点部分要求达到五会 ( 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 念仿作或积累 ), 教学时 , 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 提示读写知识的规律 , 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
(3)指导略读课文,试用读写方法。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教学时 , 要根据学习迁移规律 , 引导学生试用从 " 精读课文 " 中学 过的读写方法 , 略读课文 , 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 ,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指导自学课文,运用读写方法。“自学课文”是单元的放手篇。教学时 , 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 自学课文 ,并在自学中 , 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从而达到 "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 的目的 , 使学生从 " 学会 " 进入 " 会学 " 的境界。
(5) 指导综合练习 , 强化读写方法。 " 综合练习 " 是单元的综合篇 , 也是应用篇。教学时 , 要让学生独立审题 , 尝试训练 , 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 使局部的、零碎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系统中 , 进一步强化学过的读写知识和方法。
(6) 指导课外活动 , 实践学习方法 , 做到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是单元的开放篇。要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需求 , 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 ( 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形式 ) 。活动始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 神 ( 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 ) 和 " 四性 "( 主动性、积极性、 协作性、创造性 ), 活动形式要服务于目标 , 时变时新 , 乐群健身心。
教学模式既是稳定的 , 又是发展变化的。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 不断变化 , 不断完善。我们要模式 , 但不要模式化。
四、丁有宽教学课例
课文教学导练教案 ( 丁版六年制小学语文 第七册第二单元 " 文章记叙的顺序 ")
第一次跳伞
教学要求 :
1.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一件事 , 按事情的经过顺序 , 抓住 重点写得具体。
2. 练习基础训练 3 第六项习作 : 说一说自己第一次×× ( 洗衣服、做饭等 ) 的经过 , 用〈第一次××〉作题目 , 仿照 ( 第一次跳伞〉的写法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好提纲 , 再有重 点地写下来 o
教学设计 :
1. 结合班开展的 " 学雷锋 , 从我做起 " 主题活动 , 要求
学生先从家庭里做起 , 学洗衣服、做饭、挑水等活儿 , 并准备 讲第一次学习干活的过程和体会。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劳动习惯 , 又使这次习作有话可说。
2. 安排两教时 : 第一教时 , 指导学生读懂习作例文。第 二教时 , 指导学生仿照习作例文作文。
‘第一教时
1. 课前预习。教师提示预习提纲如下 :
2. (1) 初读课文后 :
①查字典 , 自学 " 蔚、赂、凌 " 等字的音、形、义 ; 联系课文理解 " 蔚蓝、凌空、飘飘悠悠 " 等词语的意思。
②思考几个问题 : 课文写的是谁 ? 写什么事 ? 写什么时间 的事 ? 地点在哪里 ?
(2) 再阅读课文 , 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
① 课文题目中为什么要写出 " 第一次 "?
② 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第一次跳伞的经过叙述出来 ? 分几段 ? 各段写什么 ?
③ 哪一段是课文重点段 ? 作者怎样分四步具体地写从跳伞到着陆的过程 ?( 上面 2 、3 题可参考课文作业题 2)
2. 检查预习情况与指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
(1) 教师极书课题 , 学生齐读课文后 , ①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 教师纠正读音 , 重点帮助分析 " 蔚 "、 "飕 " 字形 ; ②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 略 )
(2) 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课题 : ①看看这篇课文的课题 , 你能不能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人 , 还是记事 ? 从哪里知道 ?( 记事 ," 跳伞 ")②课题中为什么写上 " 第一次 "?(" 跳伞 " 可以有多次 , 题目写的是 " 第一次 ", 更能如实反映作者初次跳伞时的特殊心情。 )
(3) 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课文思路 : 说说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第一次跳伞的经过叙述出来 ? 课文可分几段 ? 各段写什么 ? 哪是课文的重点段 ? 让学生思考、 回答、议论后 , 教师板书及小结。课文可分为四段 :
① ( 第一自然段 ) 到机场→ ( 第 2 自然段 ) 飞机起飞→(3-6 自然段 ) 跳伞经过→ (7-10 自然段 ) 着陆后。第 3 段是重点段 O
②如果把课文顺序改为 : 跳伞→飞机起飞→到机场→着陆 后 , 好不好 ? 为什么 ?( 让学生明确写一件事要按事情经过的 顺序来写 , 才能使人读了清楚。 )
(4) 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第三段 :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第三段 , 思考下列问题 , 并读一读有关课文 , 理解它的意思。 ①跳伞之前伞兵长怎样嘱咐 ," 我 " 是怎样跟着同志们跳下去的 ?
②降落伞是怎么张开的 ," 我 " 看到什么 ? 听到什么 ? 感受到什么 ?
③着陆之后 ," 我 " 有什么感觉 ?
④作者是怎样有重点地写从准备跳伞到着陆的过程 , 分哪 四步来写的 ? 学生读读议议后 , 教师着重点明 : 作者是着重写从准备跳伞到着陆的这个过程 , 是按跳伞前→跳伞→张伞→着地这四步 有顺序地写的 O
⑤课文中 , 哪些地方突出了题目中的 " 第一次 ", 把有关句子找出来 , 并读一读 , 说一说它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指出 : 课文中写 " 我 " 跳伞时 " 来不及 想什么 " 、 " 头有点儿晕 "; 张伞时 " 我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 、 " 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 将着地时 " 我飘飘 悠悠 " 、一着地 " 心一下子就平静下来 " 。这样才能突出题目中的 " 第一次 " 。
○6大家想一想 , 如果把这些内容删去 , 你觉得怎样 ? 为什么 ?(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样写 , 才能扣紧题目 " 第一次 ", 不重然就只表现题目中的 " 跳伞 " 了。 )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 ,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例文的写作顺 序 , 突出重点扣紧 " 第一次 " 写得具体 , 师生共同归纳 , 出示 板书 :
第一次跳伞
⑦分组复述 " 跳伞经过 " 部分。
○8作者为什么能把第一次跳伞的事写得这么完整和具体 呢 ?( 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 , 按事情经过顺序写 , 把重点 部分写得具体。 )
3. 结语 : 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学雷锋在家庭里学干活 儿的一件事 , 仿照这篇习作例文 , 试着写一写。
第二教时
课前分析 : 全班学生 56 名 , 交上初稿 55 篇 , 大多数学生能按事情经过顺序写 , 部分学生并能写得具体。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小陈是家里的独苗子 , 由于主动学洗衣服 , 观察比较细 致 , 写出来的初稿算较好。小珊也写得不错。大部分学生写得 不够具体 , 未能突出题目中的 " 第一次 " 。我决定选择有代表 性的习作初稿为学习习作例文 " 搭桥 " 。
课堂指导 :
1. 复习〈第一次跳伞〉的写法。
2. 分组交流 : 主要交流写的题目、提纲 , 及对照习作例
文谈体会。提出作文中的困难问题。 ( 略 )
3. 指导修改习作 :
下面这篇习作 , 请同学们读一读 , 讲一讲有什么优点 , 跟习作例文比一比 , 有什么问题 , 该怎样修改 ? 大家分组议一 议。
第一次洗衣服
星期六下午 , 我在家里洗衣服。
洗衣服开始丁 , 我先沈项领 , 后沈袖口 O 我和妈妈到河边 洗衣服。 沈丁一会儿 , 我觉得不容易就不沈丁。妈妈对我说 :" 肥皂放多些。 "
分组讨论后集中评议 :
一一 " 文章基本能按洗衣的顺序写。 "
一一 " 文章能扣题目 , 但写得很简单。 "
一一 " 文章中洗衣地点有矛盾 , 又说‘在家里 ', 又说 ‘到河边 ' 。我建议把‘我和妈妈到河边洗衣服 ' 删去 , 在第一 段末添上‘妈妈在一旁帮助我 ' 。 "
一一 " 怎样洗 ? 只写‘洗了一会儿 ', 写得不具体 , 也没 写碰到什么困难。‘我 ' 搓衣服时 , 两手不听指挥 , 肥皂水溅到‘我 ' 的脸上了。 "
一一 " 洗衣服的过程没有写完整。应写妈妈教他怎样洗后 , 他继续洗下去 , 并过上清水 , 把衣服拧干 , 晾在竹竿上。 "
一一 " 文章还不能很好地扣紧题目的‘第一次 ', 只简单写‘我觉得很不容易就不洗了 ', 应写当时的心情。
4. 指导学生参阅下面两篇学生习作 , 评一评 : 按什么顺 序写 ? 哪部分写得具体 ? 从哪些地方突出题曰 " 第一次 "? 还 有什么地方必须修改 ?
第一次洗衣服
星期天上午 , 我拿丁洗衣粉和一件自己换下的衣服 , 捧着脸盆 , 来到井边学洗衣服。妹妹悄悄地跟在后面。
到丁井边 , 我把盆子放在干净的地方 , 先打 ? 一桶水 倒进盆里 , 祀 , 衣服浸在水里 , 让衣服吸水 , 然后拧干 , 把 水倒出 , 再换土清水 , 放下洗衣粉 , 把它诩匀。我蹲在盆 子旁边 , 卷起袖口 , 照妈妈教我的才法 , 搓脏的地才。先 搓衣领 , 接着搓衣角 , 最后搓袖口和胸前。这时 , 由于我 将洗衣粉添得太多 , 又用刀太大 , 水和洗衣粉的泡子溅在 我的衣服和脸土 , 弄得变成一个白面人 , 连自民都睁不开。 站在旁边的妹妹一边拍手一边大声嚷起来 :" 妈 ! 快来看, 哥哥 ! 快来看哥哥 !" 我羞得满脸通红 , 急忙用手帕把脸 土的水和泡子擦掉 , 然后对妹妹说 :" 我是第一次洗衣服 , 你还不会像我这样洗哩 !" 妹妹鼓着嘴 , 好像说 : 等我长 得与你一样夫时 , 我要比你强。我不理妹妹 , 继续把衣服 搓干净 , 再过土两次清水 , 祀衣服拧干 , 晾在竹竿土。
我看着晾在竹竿土的衣服 , 心里怒 : 洗衣服真不容易啊 ! 今后我不能随便把衣服弄脏。
( 六联小学三年级学生 陈生 )
第一次挑水
不久前的一个呈期六下午 , 我家来丁一位客人。
客人一进门 , 我连忙搬来椅子让她坐下。她随即问我 :" 多大丁巧我说 :" 十岁。 "" 能帮家里做点事吗 ?" 我 平时不大做家务事 , 就回答不出来 , 觉得脸有点红。妈妈立即接口说 :" 她呀 ! 什么事都不会做 , 只会吃现成饭。 " 我心里怒 : 做什么事 ? 学什么好呢 ? 正忽着 , 水开丁 , 我 把开水灌进热水瓶里 , 然后去添水 , 一眼看见缸里的水 , " 对 ! 学挑水。 " 我自言自语地说。
第二天一平 , 我挑着铁桶来到井边打水。先打丁两半 桶 , 我试一试 , 不觉得怎么重 , 就多装丁一点。没走多 远 , 觉得好像有人往桶里加水 , 担子越挑越重。我闭着 嘴 , 两手托着担子横着走 , 没走几步 , 就已满脸通红 , 气 喘吁吁 , 两脚也好像不听使唤 , 走起路更加摇摇晃晃 , 肩 膀也觉得很疼。我放下担子 , 怒回家喊妈妈来替我挑。这 时 , 耳边好像传来妈妈的声音 :" 她呀 ! 什么事都不会做 , 只会吃现成饭。 " 我暗暗地鼓励自己 , 坚持下去就能胜利。 我又继续挑着担子朝家里走 , 好不容易才到丁家。
我望着桶里的清水 , 一张熟悉的面孔正在向我微笑哩 !
( 六联小学 三年级学生 邱珊 )
5.教师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或重作。
五、丁有宽教学风格述评
丁有宽老师,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服务与农村的一位优秀语文教师,从1951年至今,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半个世纪,从事语文教学改革近50年。他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下,将中国古代与近代语文教育中读写结合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理论融合、发展、创新。他认为读写应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不具有自然性: 文章读多了 , 就自然会写 ;所以不能机械地加以 结合: 读什么写什么;更不应该随意结合: 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 。他主张读写有机结合,具体为:读为基础 , 从读学写 , 写中促读 , 突出重点 , 多读多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丁有宽先形成读写结合教法 ,在教法基础上编出教材 ; 又在教材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体系 , 形成了一 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一、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体系
丁有宽关于读写结合法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初试、再试、验证、深究、物化五个阶段,探索读写结合的知识结构,创立了 “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体系。
他根据记叙文的训练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确立读写结合训练的顺序 : 由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总分句 , 四种构句法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础。由四种构句法扩展到四种句群构造法 : 连续句群、 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再由这四种句群构造法 , 扩展到这四种段的构造法。以句段训练作为篇的训练基础。 文章构造方法很多 , 丁有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记叙文为主 , 突出记叙文的四要素 , 从 " 四素句 " 训练起 ; 再有记叙顺序 , 文章的开头、结尾 ; 记叙文的写事、写景、写人等文章构造法。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反映在读写结合的教材中,体现汉语语言构造的特点;体现了文章构造的方法;也渗透了人的思维逻辑。语言体现思维 , 思维逻辑体现于语言之中 , 就形成语言逻辑。丁有宽老师并不是教小学生单纯的语法知识 , 而是在语言构造方法上突出地体现了几种主要的思维逻辑关系 , 如连续关系 , 并列关系 , 总分关系 , 概、具关系等。 由于语言构造方法与思维逻辑的结合 , 自然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言有法可依 , 学后思路清晰 , 学习效果提高。
这一思想也在教材中的以体现。丁有宽主编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试验教材,采用单元分组组合 , 分步训练 , 综合提高的编写思路。即 :
(1) 教材设计以单元为中心 , 突出训练重点。单元分组文 , 突出训练要点 ; 组文分课型 , 突出课文特点 ; 课有重点 , 突出练习点。
(2) 课文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学课文。精读课文重在交 给规律和方法 ; 略读课文重在试用规律和方法 ; 自学课文 , 在于自 学运用规律和方法。
(3) 课文中安排不同类型练习题 : 预习题、课堂练、习题和组文 综合练习题。预习题是给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提示 , 也是教师指导 学生预习课文的要求 ; 课堂练习题是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提要 ; 综合练习题是本单元知能的综合和提高。
例如第五册第二单元 , 学习并列结构段。第一组课文精读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景物并列 , 通过学课文初步认识并列结构段的含义。第二组课文精读篇《在艰苦的岁月里》是两个人物并列 ; 《第一次会见》既有一个人物的外貌并列 , 又有景物 ( 方位 ) 并列。后两篇课文不仅体现出并列事项内容不同 , 而且逐步加深了难度。当学生读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 , 初步认识景物并列知识 , 又经过略读课文《朝天椒》、自学课文《生物角》的读、写练习之后 , 初步掌握景物并列结构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 并列结构段的新内容 , 即人物并列和人物、景物并列于一文 的构段知识。再通过略读篇《松竹梅》、自学篇《三个小雨 点》进行巩固练习。这样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个消化吸收的过 程 , 掌握才能牢固。
二、导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特点形成了 " 单元导练教 学模式 " 。
(1) 指导读写提示 , 了解读写方法。
(2) 指导精读课文 , 掌握读写方法。
(3) 指导略读课文 , 试用读写方法。
(4) 指导自学课文 , 运用读写方法。
(5) 指导综合练习 , 强化读写方法。
(6) 指导课外活动 , 实践学习方法 , 做到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
"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 重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指导其自学练习 ,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 基本符合建立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理论要求。
1. 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一般认知过程基础上的。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由感 知、理解、巩固、应用几个基本因素构成 , 各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据此 ,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一般是 : 初读感知语言 , 细读、深读理解语言 , 熟读、品评记忆语言 , 练习运用语言。 "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 从全单元来看 , 通过精读课理解训练目标 , 由略读课加深理解和巩固训练目标 , 再由自学语文和综合练习达到基本掌握训练目标。从精读课的教学过程看 , 也符合这样的认知过程。
2。符合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语文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过程 ; 是在教师指导下 , 凭借教材 , 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 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 单元导练教学过程模式 " 要求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和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
丁有宽认为,应该把规律性、方法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反对“文无定法”的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的读写必须走从有法到无法的道路、他概括了具体的读写方法:
1. 识字歌:拼音拼音,读准定音;笔画结构,认清字型;连成词儿,想想字意;字的音、形、义全记清。
2. 写字歌: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
3. 审题歌:题是文眼睛,审题是关键;认真细思考,要领要记清;写人或记事,状物或抒情;个人或集体,辨别哪人称;时、地看清楚,题眼看得明。
4. 分段歌:学文边读又边思,理清文路下功夫;切头去尾得中间,认真分析中间层;围绕中心来划分,段意前后要连贯;小标题意明言简练,文章结构眉目清。
5. 阅读法:四想:(1)想一想文章是以记事为主的,还是以写人为主的,是以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2)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4)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三议:(1)议一议题目怎样解;(2)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3)议一议课文重点词句。二记:(1)记一记心得;(2)记——记疑难。一问:遇到疑难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然后向字典、老师、同学发问。
6. 作文法:四想:(1)想一想文章的中心;(2)想一想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3)想—想文章的题目;(4)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三拟:(1)拟好题目;(2)拟好提纲;(3)拟好主次,二写:(1)写好稿子;(2)誊写作文。一多:多修改。
7. 读写结合学习法:(1)从读学解题,结合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结合作文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怎样分段和概括段意,结合作文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结合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结合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课文,结合作文练自改作文;(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结合作文练观察方法。
这些方法具体,易操作,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掌握知识的策略。尤其是读写结合学习法,体现了知识迁移的规律,为学习迁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