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46阅读
  • 1回复

(十届初赛联播)四川片区成都赛场成都树德中学分赛点快讯(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09
高二年级获奖作品展播(大赛组委会版权所用,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一等奖
从四凤之死浅谈中国人的奴性文化(一等奖)
高二13班 邓喜耕
指导教师:姚玲

  中国人近乎固执地保有奴性文化,历来是为众人知晓的,然而对于由此引发的可怕的僵化的道德底线,却少有人提及。
  正是自甘为奴,让我们不愿独立思考,让我们坦然地接受权威强加给我们的思想,如此地让一个无意间触碰所谓道德底线的清白少女,自杀地这样坚决。也正基于自甘奴固执的思维,剧中绝大多数人对于所谓的“跨阶级”的爱情保有坚决的否定态度。
  当四凤闻自己腹中之子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的爱情结晶时,冲入雷雨之中,触电自杀。当看到这一结局时,我感到不安,这样一个花般的少女,她的生命中还有太多来不及感受,为什么就这么草率地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这不是自杀,是他杀,是她脑子里典型的那些可怕的僵化的道德底线杀死了她。同样地,这个凶手也杀死了周萍,逼疯了繁漪。是的,四凤腹中是有一个从遗传学上来看有很大几率患病的孩子,但这足以给她判上乱伦的死罪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不论对方是深宅大院的小姐还是街上跑着的车夫,不论对方是同性异性、哥哥妹妹、继母继父,那是每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并没有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就轮不到旁人对于这些“异己”进行指摘。
  这让我想起凯尔泰斯的诺奖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有个故事。三个拉脱维亚籍犹太囚徒逃出纳粹集中营,消息悄悄传开后,同囚们先是兴奋,继而有人甚至打算模仿,“但在这最初的躁动过后,可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对他们感到相当气愤”,因为“大约已经是夜里两三点了,我们却还在因他们的行为而受罚”。这种气愤转变为第二天他们冷漠地看着逃亡者被处死。
  类似故事在任何奴役国家中都司空见惯──反抗奴役者遭到同伴的反感、厌恶甚至被抛弃与迫害。人总会逐渐习惯他们的父辈曾以同样的方式生活的观念;他们会认为,他们是不得不忍受这严酷的道德底线,并以他人的例子来劝说自己,最终以“事情一直如此”的观念为基础,然而鲁迅就曾质问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人民日报曾经对一个喜欢穿女装的小男孩进行报道,并给出呐喊式的标题《救救男孩!!》,文章痛陈现在有许多男孩像女孩,质问中国社会如此下去怎么办。然而在地球另一边的德国,却对人民日报》作出了回应——一位父亲发现自己儿子爱穿裙子后,为了支持儿子,便和儿子一起穿上粉红色的芭蕾舞裙走上街头。
  真正文明的社会,真正文明的道德底线,应该宽容并且尊重别人的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允许娘娘腔被歧视,那农民同样会被城里人歧视,女人会被男人歧视,纳粹同样有理由歧视犹太人。曾任美国大法官的查尔斯·休斯曾说:“当我们失去与众不同的权利时,我们就失去了自由。”
  我想,中国的敌人,永远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自甘奴骨头里被教化的思想。有人说:要看到进步,现在已经比以前好了。我对于这话的理解:以前人们过得猪狗不如,现在“如”了,所以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如”?
  对于当代中国,我希望有这么一天——人们看到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毫不惊奇,人们能尊重每一个人自己做出的生与不生孩子,结与不结婚以及与谁结婚的决定,并且欣赏每一个活的精彩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触碰了所谓的道德底线。
  哪怕这是个梦,也是个美梦。

二等奖
                     蜀绣流年(二等奖)
树德中学  20126班 余心怡 指导教师:裴瑞琴

  冷雨敲窗正值冬,绣娘低首刺芙蓉,轻红浅翠生活色,艺出秦淮叹有宗
                                                     ——题记
  挑一缕遗落在千年古道的思念低吟浅唱,纤指轻飞,让一腔女儿的心事摇曳了一弯淡淡的月,也摇曳了秋的缠绵。一根根若有若无的丝线缠绕千年,穿织成心里缤纷的色彩。绣一幅女红握在手里,写一段诗意藏入记忆。锦缎一展,便带领漫天思绪逆时光旋入。梦,重回蜀绣故里。
  芙蓉城三月锦华烂漫,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穿过雨后青石铺的街径,满是湿漉。伊人倚栏刺绣,绣朵挑花舞细针,裁云剪月展飞禽。手中的丝线不停穿梭。晕针,网绣,平金,精湛的技艺和着蓉城春日的清香都被绣入了那鸳鸯枕。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融融的春日里,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在耳畔回响。眼波流转,承载思绪万千。
  夜深人静,月影微漾,红烛窗边,倒影着那孤单的身影,记忆轻启,提针刺绣,一针一线满是思念,绣得龙凤飞喜去,绣不得夫君月下沙场亡命来;绣得牡丹铜樽锦烂漫,绣不得岁月尖刀冷无情;绣得陌上芙蓉开,绣不得是非成败转头空。绣针穿引,绣上的尽是国家兴亡;丝线缠绕,缠住的全是愁绪万千,“机中刺绣处,窗下朝汝处.未忆神已伤,欲忘悲不去
  栏外芙蓉已入眠,沿记忆再次回到如今的蜀绣小镇,轻抚锦缎,手指的余温依旧,大朵大朵的芙蓉盛开于缎面,诉说着蜀绣文化的前世今生。一种文化一旦生根便会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纵使岁月延伸,时间荏苒,文化终究融入了百姓人家,蜀绣也终究烙在蜀人心头。
  随时间旋入螺旋,向过去拭去余痕。自古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经历一次次离乱,任战火轰击,岁月侵蚀。却终究还是锦绣芙蓉,天府之国。
  女红飞走于绣图之间,记忆见证了指尖的流年。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缓地撩开了这座城市春的序幕,芙蓉城二千五百年的蜀绣文化穿越历史的尘埃.渐渐氤氲于这烟雨之中。
                                      


三等奖

斜坡上的斗云(三等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古往今来都适用的生存法则。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当下的国际关系中。要想在巨变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基础。因此,崛起成为当下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心中的梦想。
    崛起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不乏战争这一看似实效的常用方式。历史上有不少国家想通过战争来使自己的国家走出困境,但最终带来的却是使自己陷入苦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因此,最长期有效的方式还是和平的方式崛起。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做到避免战争,以和平方式,重振大国的文化梦、强国梦、强军梦、科技梦、幸福梦等等,是时代留给我们这几代人的挑战。
    和平,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复杂的词语,它融会贯通的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更是是一种心态。但事实上和平一直与战争相生相随。
  “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这真是相对论,动静之间的一种比较。假设挨打是战争,不挨打是和平。那么一旦你挨打了,战争就来了,而且是挨的是痛打,那么你肯定希望不再挨打。人家打累了,不打你了,那么和平就来了。所以没有挨打就没有不挨的。也就是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当然这只不过是被动的诠释。和平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之上的.纵观历史朝代变迁,哪次的和平不是由战争换来的?就算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也是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来的啊。但这并不等价于我们要通过战争来获得和平的局面。
  隆美尔元帅曾说过:“不打没有利益的战争。”既然战争是一种利益的争夺,那么要想在根源上避免战争就需要做好利益的调和。然而。作为经济与人口大国,我们还面临着两岸分离,岛屿被他国占领,陆上领土争端依然严峻,国际反华势力C形包围中国,某些不良国家企图改变二战秩序,挑起新的争端等各种外部问题。国内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均,官员腐败,社会内部矛盾需要解决等不利因素。因此崛起之路,我们刚刚起步。强国尝未成功,国民还需努力!                                                我们以商周的礼仪、秦汉的雄心、魏晋的清傲、隋唐的胸襟、宋元的气势、明清的自信拒绝官方行政形式,拒绝杂志社出版社商业诱惑,更拒绝名人明星的浮躁场景。我们高举草根旗帜:以珠峰为旗杆,以黄河长江为旗风,以昆仑秦岭为旗骨,以儒道释为旗语,以龙呤凤鸣为旗啸,以中国版土为旗面,以5000年底蕴为旗史,以东亚文化圈为旗花,以56个民族为旗色,以麒麟北斗为旗徽,飘扬起振兴文化的征旗,以最民间最朴素最良知最实践最中国的方式担当起中国教育改革与实验的责任与希望。
  当下的中国正如斜坡上的一朵斗云,缓缓上升,在他的身后,肩负的强国之梦并凝聚了和平崛起的决心与希望。
   高2012级 8班  张逸飞 指导教师:陈安毅
                                     我和爷爷的故事(三等奖)

    架起一面方桌,斟上一壶好茶,在初夏黄昏的微风里,爷爷摇着一把蒲扇,给我讲那过去的事……
   “我年轻的时候做过铁匠,那时候好辛苦啊,天天凌晨三点就起床,那时公鸡都才打鸣呢……”
   “三年饥荒最难熬,为了养活你妈,你舅舅四个子女,我除了每天起早去铁匠铺打铁,还跑到山上去摘野果,挖野菜,但是都被其他人挖光了,有一次,我从镇上回来,短短十几里路,我都数了到有60多根望山钱!没办法,饿啊,看到什么都要吃,抠树皮,挖野菜,泡黄土,挖土肥虫,甚至山上种的来不及成熟的生胡豆都吃,吃完后那些人要不浮肿,要不消化不了,要不撑死,就那样去了……”
   “那时候还大炼钢铁,一个队的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里的有铁制品的东西全部交出了给村里,村里又交镇上,大炼钢铁,那时候家里的锅啊,铁铲 ,锄头啊全都交上去了……”
   “后来啊,改革开放,我们这边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也安安分分当起了农民,国家政策好啊给了我们不少优惠政策,从那时候起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再后来,90年代那会,你妈他们都长大了,村里好多年轻人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你妈也到深圳开始打工了,后来遇到你爸爸,跟着你爸到处去出差,
  我托住腮,思绪跟着爷爷的话飘向历史的长河中,在那里,仿佛我也看到了三年饥荒的悲惨景象,看到了文革时期的大炼钢铁景象,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全国各地的景象,看到了世纪之交时灯火璀璨的繁荣,思绪突然一转:我?
   爷爷笑了笑,抿口茶 说:是啊,有了你了,那时也没想到我的乖孙女还会听我聊这些呢。
   太阳完全掉进地平线里,只剩下几缕橙红的彩霞。我坐在藤椅上回顾我出生以来,我所经历的变化。
  从有记忆开始,2001年奶奶和我来到了深圳,面对许久不见的妈妈,我这声妈妈却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喊不出来,熟悉的却是妈妈脚上的那双破旧的运动鞋;2002年,大街小巷都在放同一首歌,刀郎的《2202年的第一场雪》;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上下无不恐慌,家里充满了白醋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见白醋长什么样子;2004年印尼发生特大海啸,当时小学里举行捐款活动,7岁的我把存着的20元零花钱全捐出去了,2006年我被一首《球迷之歌》吸引住了,尽管我并不知道当年有世界杯;2008年特大雪灾,新疆暴乱,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灾难与欢庆同时降临,忧伤与喜乐同时呈现;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没去成留下了遗憾;2012年我初中毕业,开始踏上高中三年的艰苦旅程;现在,我即将成为一名高三学子,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想着想着,不知夜色渐渐已黑,爷爷的一声收工,回屋咯!才把我惊醒,我恍惚的回到屋子,吃完饭,做完杂事,回到卧室,躺倒床上。
    耳边蝉的叫声似乎不像先前那么聒噪了,慢慢地安静了下来。我起身走向窗边,墨的夜,莹的月,淡的影,香的风。我沉思在爷爷的故事中,我的故事仍在继续……
                                                                  高二19 苟悦如  指导教师:陈俐



                      指尖的世界(三等奖)                                          
                                         树德中学光华校区  高二十六班陈曦  指导教师:陈安毅

    这个世界越来越喧嚣,人类却日渐悲哀。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衣着得另类的“新新人类”随处可见。商场中播放着当下最火的歌曲,声音大得似咆哮着的怪兽,它狂野地刺进人们的双耳,搅乱人们的心神,于是蓝天白云不再被人们所关注,轻扬的落叶再也不能在那一颗颗浮躁的心中掀起涟漪.......
    我感到压抑,我想逃避,逃向那指尖的世界。
    在指尖的世界中,我捧一杯清茗,翻开一页页泛黄的页面,细细品读着,那一个个汉字翩舞起来,带我走进每个故事。
    我看见独自于北海牧羊的苏武,白发苍了,节旄落了,流年如刺,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大汉朝最英武的皇帝殡天了,公羊又怎会产乳呢?北海的雪依然是那坚固如铁的洁白,光滑如镜的湖面,映出他苍老如野草的面容,青筋突兀地显露于曾经富有光泽的皮肤之上,皮肤好像断裂的冰湖湖面,呈现出一道道皲裂的伤口,年老的印记,触目惊心。
    可是老了,老了又能怎样呢?不过是苍老而已,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恐惧,无法摧毁他高山深海般的信念。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只是有时,他抱着羊群入眠时,那种柔软会让他恍惚落泪,一如儿时母亲的抚摸。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当他归来时,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他将财产全部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一个人静默地走向死神的咏唱。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容若,只这四个字便是一阕绝妙好词,我看见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你冷冷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本是行于九天之上的凤凰,如今却要被困在这黄金彻成的牢笼里,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夜里入眠时,那一阵阵凉意袭来,辗转反侧,如何成眠。
  当妻子卢氏这温婉的女子因替他生子溘然长逝,他才恍悟亏欠她太多。悔恨的泪水在妻子灵前滴下,却换不回她的温婉如初。“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的一生都是富有诗意的,连死都死得那么阴柔飘渺—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于七日后逝世。
  在那一个个黒色汉字织成的华美篇章中,有李清照的凄美飘逸、有苏轼的豪放不羁、有柳永的清丽隽永。让我久久流连。
 
应许之地的文化(三等奖)
树德中学光华校区高二13班戴玮怡  指导教师:姚玲

  雷雨最终能响彻云霄,因为它嘶吼出年轻人的反抗;古筝最终能余音缭绕,因为它弹奏出中华的精辟;剪纸最终能广为人知,因为它勾勒出文化的韵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哺育着我们,而各种各样的文化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或变化,或消亡,或选择,或重生。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在这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土崩瓦解,社会陷入空前的文化混乱与文化空洞之中。无论是西方的节日、摇滚,还是好莱坞大片,再或是日本的插画与漫画……。都在中国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影响!那么,对于这些文化我们是“拿来”? 还是“融合并去其“糟粕”呢?
  显而易见,后者是最上等的做法。面对西方的什么情人节、圣诞节……不要一味的追逐,应该理智!并且不要因此忘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譬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等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面对好莱坞大片,我们要懂得吸收它的正能量,而不是一味的崇拜它的英雄主义。对于西方的摇滚乐,我们也要学会融合我们自己独特的元素与创造。只有这样,中国的摇滚乐才能开创新的世纪。说到漫画,则是与我同龄的青少年的最爱,我们应该多学习他们创造的技巧与结构的设计,创作出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拥有特品的文化艺术。
[font=ˎ̥]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包括儒家经学、史学、诸子学、集部文学以及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小学。[font=ˎ̥]国学经典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比如《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等。它指导[font=ˎ̥]人们的言行举止和为人[font=ˎ̥]事的方式[font=ˎ̥]。
然而国学一度倍受冷落,[font=ˎ̥]几十年来人们[font=ˎ̥]批判传统、冷藏国学[font=ˎ̥]。
  直到国学风靡的那段时间,人们仿佛才开始重新拾起这落满了尘埃的国学经典。重新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它,叹道:“哦!原来你是这样璀璨夺目!”当然并非说所有的国学都是精品,然而这些承载者古人智慧的宝藏却始终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效仿的。百花争艳不仅代表了昌盛的文化理念,也暗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能像古筝一样弹奏出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之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避免出现一味抛弃传统,崇洋媚外。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化的传承
                                 ——由心而生趣,由心而传递
高二一班  彭傲           指导教师:孔晓伟

  过去几年,我们谈论过最多的问题就是文化的传承。在我个人看来,其实对文化的认知就如同艺术一般,是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灵感,它并不仅是以固有的形式存在或者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文字背后带给我们深层的思考与接纳。对于我们来讲,传承文化也不仅是传承它的固化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心境。所以,只要我们内心对文化有所感悟,任何形式如读书看报,电子传媒、讲座报告、参观访问、旅游观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传承文化的方式。
    记得前几年,在央视有档节目,叫《百家讲坛》,它通过邀请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来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刚开始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不高,兴趣不浓,认为这种讲课式的节目枯燥无味,但后来,这节目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并且还有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这档节目。为什么后期会慢慢得到大家那么高的认可呢?我觉得原因有二点:一是它借助了电子传媒的文化传播方式,新颖有趣,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二是它将传统文化的固化进行加工、整理,使传统文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化的内涵能引起大众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其实就像我刚开始讲的,每个人心中都对文化有不同的感知,只要大家内心有感悟,就会对这样的节目有较高的观注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以这种轻松带消遣式的形式传递文化,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文化接纳。现在电视上又出现《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等各种文化节目,而且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们的内心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这样的传播形式,并且通过这些节目,大家真正感悟到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我觉得这就达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传承文化,并不要求你有多么高深的知识或是你对某个文化底蕴有多深厚的了解。只要你有对这文化有自己的感情,同样能将其传承。就像我们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虽然我们相隔的朝代甚远,我们没有对他那个时代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但透过他的戏剧,我们感受到他传递出来的文化,并且有了自己的感悟,作者通过文字的记载传承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到现在,我们用拍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将文化传递出来,让大家对文化有了多个渠道来了解和学习,这样文化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文化的追求和感悟,一百种人就有一百种对文化的诠释。有时候,不是我们无法传承,只是我们被有些固有形式所束缚,没有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文化由心而生趣,由心而传递,只要用心,任何方式都能将其代代相传。


望文化中的铮铮铁骨(三等奖)

    在神秘的故土上,你幽然发亮,带着闪烁的星点,泛着黄河那汹涌充当的波涛而来,载着长江那一弯哺育的臂膀而来,历史的深造让你全身熠熠放光,岁月的褶皱让你承着那先哲的不朽之作,轻轻地,慢慢地,你融入进多少人流动的血液里,脊梁因你变得傲然不屈!看!那铮铮铁骨是你!是文化!
   望文化中的铮铮铁骨,有着倔强执着的背影,当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纵使他的身躯已被涛涛江水带去深渊,可仍有一个超越世俗的灵魂从历史中迈了出来——《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古流传,拜仁诵读,为得不是浮尘虚华中的一点慰藉,而是诗中所缓缓流出的文化之蕴。屈原以一个祭世者的角度将文化诠释到政论与现实这条看似狭隘的黑道里,投江是生命终结的一种方式,那也只是世人用来了解端午的一种借口罢了。而真正能流芳百世的是《离骚》的一字一句中揭露朝政日非的政论现实,那种教育历代人坚持美政理想,自爱与至死不渝的忠诚的精髓文化。《离骚》是屈原的化身,是文化深处的呐喊,呼唤着一批又一批的铮铮烈士。
    望文化中的铮铮铁骨,有着雄伟辽阔的气势。史上不少人指着那一串串数字责骂秦始皇为暴君,焚书坑儒的罪名贯彻了一整个朝代。文化会更迭,文化也会变通。若没有秦始皇,哪来的万里长城镇守边疆,中华五千年,长城无疑不是者浩瀚苍穹中的宏伟壮工,精神文化的基石,烽火狼烟之时,长城成了保护国家,保护人名的一道屏障。宣扬着中华之威的文化,记录着权利象征在那时的重要性,人们不必存在,却依然能领悟到皇权至上,中华万岁的文化魅力。山峰云巅间的蜿蜒曲折便是筑起中国脊梁的铮铮铁骨。五千年未经历的风风雨雨便是它文化的最深底蕴。
  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诗歌可谓是文化的延续。将普通人民的疾苦,将文人胸中的那淌愁水倾泻而出。在闲情逸致的先代社会生活中,便诞生出《诗经》,描绘出安居乐道的场景。在朝代的替换中,走出李白、杜甫一大批将诗词演绎至巅峰时期的伟人,为我们唱出那饱含内涵的韵律,诉说世间的是是非非。每一首诗,都是不同文化的缩影,在寄托诗人的情感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囊括了众多精神思想层面的价值。
  现实中,无论是什么都抵挡不了文化的冲击,过去的浅浅吟唱,如今的深层积累,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文化的可贵。正是因为有了铮铮铁骨,才能撑起民族的身躯。正是因为昏花的毕生洗礼,才能焕发出国人的情怀。
  望文化中的铮骨,叹风雨中的浩荡。
                                                  


你的灵魂永不下跪(三等奖)

                                     高二一班 王欣  指导教师:孔晓伟
    没有人会不想时代进步、国家进步,一个跨越了千辛万苦,跋涉了千山万水的民族,从当初为物质食粮担忧,为不知何时才能平息的战争而惶恐,一步一个脚印的才走到了现在。可是,当金钱慢慢满足了私欲,人心的走向开始和最初的自己背道而驰,精神需求也随之变了味。
    现今年轻人的需求主导了社会的文化走向,包括电视及网络,空洞的娱乐几乎把大众的生活填的满满当当,活像一滩愈来愈浑浊的死水,昏头转向的人们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走出的怪圈。不难发现,电视人往往想去猜测并附和观众的想法,一档节目非要把其做的烂俗才知道停止,然后又用新的节目新的形势重新吸引眼球,当批评的声音再次袭来,他们又将其摒弃,更有甚者直接被勒令禁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像是无形的魔鬼不断吞噬着在人们心中早就不牢固的真正的中国文化。
  是一颗颗人心让中国文化变了,不仅仅是变淡了。年轻人对于娱乐的疯狂、对于明星的追求逼迫着电视人朝着这个方向头也不回走去,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将自己扭曲,而非这个社会。并且在过去极其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思考过这样做是否对中国文化是一种伤害,留下的伤疤又该由谁来弥补,更没人愿意拨开那一层浓雾,将中国人拽出那个黑洞,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窝蜂的涌进这个怪圈之中。
  也许现在有人发现,并用另外的方式将中国文化搬上荧屏,是有自知之明并且有责任心的人想要挽救中国人早已千疮百孔的精神文化,矫正大众偏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暂且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文化起死回生的转折点,可是想把被挖空的灵魂填满,绝不是用一块看似完整的布遮住伤口就可以了,更何况一小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完全不足够挽救整个民族。归根结蒂还是由于我们心中缺乏该有的紧张感,本该紧张中国文化被外人虐夺,紧张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渐入苍白,却没有!
     对于中国人灵魂的真正归宿永远不该抱有乐观主义,而是用你我的力量紧紧攥住它,把它完完整整的交给下一个中国人。你需要早一点明白千遍一律的娱乐节目带给你的审美疲劳是为了让你摆正扭曲的心态,我想其他人对你的呼吁远远不如你真正的明白让中国文化深深扎根在心中的重要性,所有对中国文化有伤害的东西就该第一时间视而不见,让它自身消声灭迹。时刻清楚记着你在做什么,你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做了些什么,未来的你又该做些什么。
    你的灵魂永不下跪,中华之魂永不下跪!
  

                               离絮落何处(三等奖)
                               高二一班  周文雨 指导教师:孔晓伟

    那是一个雨后清丽的傍晚,经过几日们濛濛漓漓的细雨,空气也澄澈了许多。独自走在小径中,感受自然地馈赠,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风渐起,一抹凉意带着微微的触感惊醒了沉醉中的我,细细看时,才惊觉竟是一株蒲公英。抬头,轻絮飞舞,飘过树梢,越过楼脚,渐渐隐于远方。  
    瞬间,脑中浮现出一句诗来:
    相思脉脉娟娟意,絮舞风花满天。
    何时采得此诗,早已不记得了,捧着漫画、看着美剧、听着摇滚长大的我,此刻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些惊艳了五千年的古风诗词。曼舞轻飞,飘渺自在,诗的魅力就在于此。是的,作为一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已在不知觉中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无论一个人如何改变,这丝情愫早已与他契合在了一起。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她如同风中左右不定的飞絮,接受着时代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也许千千万万的国人和我都同样在思考
    离絮落何处?
    回溯中华文化的萌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相兴起,创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雏形。后经历纷扰的战国,终于到了汉,确定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方针。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经过千年的时间历练而成的。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属于自然进化,并未受到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在十九世纪末期,中华文化才第一次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冲击中,中华文化慢慢进行了蜕变,而这次蜕变,是中华儿女用血泪铸就的。
   如今,我们再次迎来了挑战。世纪之交,改革开放进入了最蓬勃的时期。国外的先进技术涌入内地,先进的思想文化也清洗着这头蓬头垢面的雄狮,使他焕发生机。于是,人们开始穿洋装、写洋字、过洋节、取洋名,这些不是不好,但这些新颖的思想使得中华文化越渐衰微。于是传统节日一片冷清,毫无气氛,我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还能读着竖排的文字,诵读隽永的篇章?我们逐渐意识到,风中的飞絮正被吹散,中华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亡。
    传承,已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传承,需要创新,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不能泯灭。但是我们的文化又该走向何方,我们又该如何创新呢?
    就已中华文化之根本举例分析,《孝经》上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儒家甚至倡导“百善孝为先”忠孝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之根本了。但盲目的忠孝必然是错误的,我们更需要拥有自己的思考去辨别忠孝之者是否值得自己去事忠孝之礼。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是处处都行得通的,甚至在其根本都有值得我们考量的地方。我们要想找寻振兴中华文化的途径,必定不是盲目服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对待中华文化的正确方法。
    同样,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其实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这个弹丸小国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末期,日本和中国同样接受着列强们的冲击,但日本却迅速崛起,这与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不可分。比如在文字方面,日本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此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不仅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还形成了如今风靡全球的日本漫画。可见,找到和谐统一的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才是良方。
    离絮落何处?落在外表雍容华贵,沉封于历史的秦楼汉阙?抑或是落在车水马龙倡导着 globalization被外国文化所同化的大都市中?
    我想,都不是的,就让这一朵朵的飞絮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吧,那是我们的根,它早已和我们融为了一体,我们在哪里,中华文化就在哪里。因为,这里有十四亿赤忱的中华儿女,他们正在成长,正在加速,东方的巨龙正冉冉腾飞。 指导教师:陈俐


和平崛起(三等奖)
——在自己的位置崛起

  古往今来,总有许多大国在这不变的土地上来去。埃及的风吹过了,留下了金字塔朝着太阳伫立;古巴比伦上空的云游过了,留下了缠着迷雾的空中花园;古印度的恒河流淌,留下了金碧辉煌的庙宇被尘埃掩盖。只有长城处有游人流连,中国还再。
  古国的崛起似乎很单纯,河流、气候、丰饶的土地、勤劳的人民、贤明的君主。然而这些总会被历史所淘汰,历史是进步的。于是便有许多新国家崛起了。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当然,这是因为英国借助殖民来发展生产,剥削其它小国来谋取利益得到的。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这并没有维持多久。随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美国也崛起了。没有其他国战火的洗礼,美国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技术。于是,美国一举超越了英法等国。成为了大国一员。因科技发展起来的大国是长久的,英美至今还是世界大国。那么,战争又是那些大国崛起了呢。
  苏联因战争而崛起。二战时,苏联一战而成为战胜国,得到大笔赔偿来维持发展。可这无比短暂,因与美国军备竞赛,国库亏空。苏联很快解体了。日本也因战争崛起。战败后,日本很快清楚科技的重要。于是,日本马上振作,跟着美国,一举成为发展高速的经济大国。
  崛起还有很多原因,可我知道,长久的大国崛起只因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崛起。英国的殖民战争虽一时让英国成为横跨地球的超级大国,但它违背了社会准则,以侵害其他国为目的,所以会不长久。美国旨在发展自己的实力,才会如此气息醇厚,一直在同一片土地上崛起。
  崛起是自己的事,要崛起,便在自己上发展。
  苏联与日本都是在战争中崛起的,可苏联只注重军备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之一基础条件,使自己最终惨淡解体。日本却很明智,失败后,马上回头发展经济,才使国家如此兴旺。
  所以,崛起也是以基础不动摇的情况下发生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发展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我们必须学习大国的经验,打好经济的基础,在不伤害其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崛起。我相信,那一天并不遥远。  
   高二十六班 夏铭悦 指导教师:陈安毅

和平崛起(三等奖)

  攻占巴士底监狱的硝烟还未散尽,明治维新的口号还萦绕在耳边。。。。。。纵观世界历史长河,这几百年间,几个大国相继崛起,它们当中,或是有科技助力,抓住了时代机遇,或是由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或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或是有一代又一代开拓者的努力,而古老而沧桑的中原大地如今正经历着历史的巨变,中华民族如一只雄鹰,正要展翅高飞。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身为中华儿女,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高瞻远瞩,为祖国完成复兴大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地区老大,世界警察,我们的崛起,应是一种新型的,完全不同的和平崛起。
  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崛起无不伴随着腥风血雨,殖民掠夺,对外扩张,资本输出,这种以其他民族的劳动成果为代价,以对外战争为方式,以称霸世界为目的的崛起,对于当今的世界局势,是断然不可取的,而中国,面对新世纪,新局势,复兴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而中国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这给当时已被十年文革弄得支离破碎的中国一线生机,从此,深圳,广州成为年轻人们的向往的“圣地”,下海成为一代人的梦想,那时,许多年轻的面孔,奔波的身影出现在深圳,这些年轻人,如一头头拓荒牛,象征着深圳精神,中国速度,为祖国带来美好而灿烂的明天。
  然而时隔几十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热情似乎已不再,但是中国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神州五号的上天,圆了百年飞天梦,紧随其后的神州系列飞船,象征着中国人走向太空的步伐,“辽宁号”航空母舰又寄予了中国人民富国强兵的愿望,而国际舞台上中国日益活跃的身影更是体现出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展现在世界之前,中国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挑战,南海,钓鱼岛,台湾,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东突势力。。。。。。考验着如旭日东升的中国,也考验着一代国人,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唯有奋勇前进,别无他法,因为中国正如一辆加速的列车,不容许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作为复兴大业的继承者的我们,更不能懈怠,因为我们将肩负历史的重担,几代前辈们的期望,将中国推向巅峰,未来的几十年间,是中国走向巅峰的时期,也正是我们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我们难道不应该成就一番事业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的话仍在耳边,这是历史的呐喊,是时代的呼声,是使命的召唤,它催促着我们,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勇往直前。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09
高一年级获奖作品展播(组委会版权所有,拒绝转载,违者必究)
一等奖
 历久弥新
高一16班 戴璐遥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华文明微妙地爱慕与抗拒着。有时为她的荒谬封闭而感到自负与傲慢,有时又因为她的深邃与睿智感到谦卑与惶恐。世殊事异,新文明世界的地壳运动瞬息间沧海桑田,她那原本充沛而沉稳的精神支流被巨变的地形硌得紊乱湍急,在辽阔的版图上怅惘地冲撞着,交汇着,急于寻找一个至高点!我看见她古老文明的火种在新世界的东南西北风中瑟缩着颤抖,火舌喃喃着至美至纯却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这种源于华夏血统的痉挛牵扯着我的血脉。我愿走遍世界采颉药引,像大禹一样疏清她横贯的糟粕,像李冰一样以它山之石攻玉……

   生之爱
    我正坐在电脑前无所事事,右上角对话框的灰色头像突然跳了跳。
  “嘿!你已经很久没有上线啦,阿夫扎尔。”吃力敲英文字母中。
  “嗨!你好保罗。今天是盂兰盆节,我们要去恒河。”对方流利回复,不过我是在查完英汉词典后才看懂的。
  “哇,好厉害。我听说过,那个、恒河的盂兰盆,仪式很复杂。会不会、太、形式化?”词到用时方恨少,我满头大汗地戳键盘,一边对几千千里外耐心守在电脑前打哈欠的阿夫扎尔充满愧疚。
  阿夫扎尔少见地沉默了片刻,“不会”,他说,“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也会为死后被葬在恒河畔感到幸福。”
  下线很久,阿夫扎尔的话都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我,对于自己的文明,为何没有信仰?
  我脑海中渐渐浮现出黑夜的恒河上万盏华灯的景象。千万的朝圣者静立在古老的河流中焚香沐浴,梵天手里的莲花灯顺流而下驶向夜色……黑夜中人们看不到彼此,却因为信仰而相爱与信任,在一丝不苟的仪式中点燃与放逐内心的沉静与敬畏。
  古老的文明间总是有相通之处。墨子不也提出过“非攻兼爱”么?在先秦、战国、汉、文明不也如此自由、绚丽、充沛么?“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我们黄河岸边朴素纯粹的先民们不也曾用粗糙的手升起华夏最初的金色图腾么?诚然,文明经过统治阶级的约束会沾染阴翳与杂质,不可能真正实现“大道之行”,“江湖”也只是个存在于年少热血中的世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不可能真的掘弃文明回归山野,回到老子所述的“大文明若野蛮”。但是当我们翻开《诗经》,翻开先秦散文时,先民与百家的回环叠唱便会像天籁一般从穹顶飘来,带着封存完好的纯净火种,向我们的血脉中输送文明的基因,让我们在纷繁的俗世尘嚣中兀自莞尔:“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飚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海派文人

  “阿夫扎尔,你喜欢历史么?”我现在突然有点喜欢历史了。
  “还行。只是看到在古印度时期,孔雀王朝长久昌盛,之后的王朝都昙花一现,渐渐衰弱,心里还真不是滋味。”沉默寡言的阿夫扎尔罕见地来了个长评。我慌忙地查找生词逐句翻译,读出口时心中一震。阿夫扎尔同学,你不了解中国古代史哟,这种文明的创伤,曾重击在恒河河畔,也曾刺痛黄河。
  唐的盛世牡丹,宋便开繁、褪色了,元明清便一点点地凋零。
  也许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感,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作品我都不大了解,也不详去了解。如果一个诗人最豪气干云、浪漫旖丽的诗句都摆脱不了“仕途”而二字,那可真的太悲哀了!
   不过着也和地理有关吧。
   当孔子屹立在东方思考时,爱琴海边也站起了苏格拉底。
   古希腊耕地破碎、海洋广袤,敦促着赤脚的哲学家们乘桴浮于海。古希腊在文明的交流中完善而多元化,于是,欧洲人你来我去。不知不觉已经拥抱了世界。而中国富庶的中原却不经意间禁锢了探索欲,使文明处于隔绝状态。这么一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简直就像被历史无形的大手所精心设计的、独一无二的标本!就这么一想,也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历史唷!
  我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中国缺少海派文人。诗人写山、写水、写富庶的中原、写明艳的女子、写苦难的苍生,但极少写到海。海洋之美不逊于河川之美,她倾诉着更为古老、与天地同庚的语言,可是没有人欣赏她、热爱她,更无人像圣地亚哥一样,搏击她、依附她。渤海,南海,静卧于乾坤之内,广袤、雄浑、澎湃、沉静。千年来却只有孟德与东坡,悟到了。海洋与大地的原始之美最先被岩洞中的非洲人领悟,佛罗伦萨的画家用她做文艺复兴的底色,维也纳的音乐家用她激活旋律的呼吸,地中海的冒险家们拥抱她而走遍了世界。而中国人,已被繁复庞大的社会礼教打磨得失去了棱角,以至于丧失了阅读大海的能力。
  古中国,尤其封建晚期的中国,在西洋人眼中,“古老,精巧,荒诞。”我们木质的亭台楼榭精雕细刻,却不比大理石耐久:我们的衣着是经过繁复工序制成的薄如蝉翼的丝绢,出土后却不比石器时代的葛麻:我们的语言因为封闭而得到长久而纯净的进化,甚至已达到美学的极点——可是汉语难以被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而汉语本身的美也在新时代中渐渐被华夏血裔丧失。我们的古文明像一颗兀自闪耀、衰老、冷却的孤寂行星。我们缺少海派文人。我们缺少爱尔兰式的孤勇赌徒、西伯利亚的拓荒者与马多孔生猛鲜活的渔民。
只有掘弃一些言不由衷的虚伪、一些压抑本性的枷锁、一些繁文缛节的教条,我们的文明才能重回黄金时代。
文明的本质

  “阿夫扎尔,”在追问了一系列关于印度女人嫁妆的问题后,我终于想起一件事,“你为什么如此坚定于你的信仰?”
   我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等待着。屏幕显示对方一直在输入——虽然很慢,但一直在输入,我可以想象出阿夫扎尔一下一下坚定敲击键盘的声音……最后屏幕上终于出现了一行字:
  “Belief is p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我们的信仰,祖祖辈辈,薪火相传。”
  我想,华夏文明的复兴,从现在开始,还不迟。


二等奖
汉字狂想曲
树德中学  高2016届16班   余玉方

   我对汉字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一次汉字的遇见就是在平静的波心顽皮地投下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肆无忌惮地扩散。
   甲骨文。它蜷曲着僵硬的身子,是有些冷。睡在龟甲上,眠于牛骨中,显出沧桑的模样。记忆古旧,微微泛黄,深深浅浅的刻痕,大大小小的字样,略带文明开化的粗放。
   籀文。它有着漆黑的面庞,紧紧依附着司母戊方鼎。字形圆转,却有带着分外强烈的锐气,混杂着祭拜神鬼的声音。
   小篆。历史的车轮碾入了叱咤风云的秦朝。它方方正正,浑厚实在,毫无掩饰地透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坚毅。
   隶书。方折平直,粗细有致,比不得小篆纵长内聚的收敛,只多了一分横扁舒展的平坦开阔。
   草书,行书与楷书。草书是放荡不羁的侠客,行书是性情潇洒的才子,楷书则是不苟言笑的书生。虽然它们的风格迥异,但笔画间都涌动着一种时间的力量,无人可挡。
   恍惚间,一峨冠多髯的中年男子迈着轻捷的步子走来了,手里提着一支笔。他走上了一个亭子,朱红色的漆映着瓦蓝瓦蓝的天空,很是耐看。他理了理衣襟,轻轻地匀好墨,便开始在生宣上自在书写。忽地,一个小孩子牵着一张纸向着亭子的方向奔去,那好看的白蝴蝶上分明映着一个“大”字。男子爱抚地看了看孩子,笑而不语。他重新蘸了蘸墨汁,在“大”字下边加上了一个点。
   依然是那个男子。班驳已爬上了他的两鬓,额上的皱纹盈满智慧,也盈满了惆怅。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再一次稳稳地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笑了笑,把酒临风。面色微酡,趁着一股酒兴吧,他随手扯来一张纸,提笔即写。只见那纸上的字迹飘若天边浮云,矫若深渊惊龙。
   再后来呀,男子露尽了老朽之态。他神色悲伤,手不停挥。写着写着,他却又停下了。执笔的右手隐约在颤抖。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拂去眼角的晶莹,继续书写。字形迷乱,我只模糊地认出了三个字——丧乱帖。
   我和着大叹一声,不知不觉间,这些纸上的汉字纷纷落入了一个火炉。火炉通体呈金色,刻有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炉嘴叫嚣似的吐着火舌,令人惊心。未几,炉门“哐”地一开,从中滚出了一颗颗骄傲地闪着光芒的珠子,灼眼。

三等奖
诗   情

                    树德中学高一﹒十七班牟媛媛
   古往今来,时间一直在变,然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没有改变。从远古的河流淌到今天,多少迁客骚人汇集于此,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多少闺中少妇,望穿深水,只祈盼他的回来;多少豪情壮士,走投无路,投身于水中,却不忘为自己的国家守护到最后一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求思之深,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不仅在于表面,而在于他存在的意义。将他们的心得寄托在文章中,使他们的情感与文化融为一体。将情感融于其中,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此,他们的内心情感达到释放。
   “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他们不仅用文化来抒情,用来记叙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无拘束的生活,但往往现实于事实相违反,他们只能在此,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以此来实现自己渴望而又不能实现的梦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之观于世界,每有感,必言于诗。对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也言于诗中。其中是他们之思之深。不能用直接的事物表现,用他们的想象勾勒出一个奇幻的世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此感,却不能喻之于言,从中能够表现自己不能直接说出口的话,将其隐约之情喻于其中,将其藏在心中的秘密言于纸。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不管是生活、情感、志向,他们都寄托在了诗中,将文化融于其中。或许,他们只认为是自己的寄托,但却使这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诗。
   古人之情感,各异。当时有感,寄之于诗。不能言表,却来到此,形成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