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4048阅读
  • 0回复

(文章技巧)文章三脉:意脉、情脉、语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09

文章三脉:意脉、情脉、语脉

脉络,中医指人身的动脉和静脉;文章脉络,作为文章学的一个术语,引申为文章的条理线索。人身脉络是人的命脉,文章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宋代陆游说:“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是说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将传之千年,永葆生命力。我们平时读文章就是把脉、品脉,写文章必先按作文法则造脉、设脉。文章脉络大体可分意脉、情脉和语脉。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怎样区分意脉、情脉?

顾名思义,意脉也就是文章意旨的脉络。文章意旨,提炼出来也就一两句话,那是经过对文章脉络充分把握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还原到文章当中,那就是一种线性展开的脉络,是由若干个分意旨结合成一个总意旨。有时还可能有复合意脉,即明暗两种意脉。

同理,情脉也就是文章情感的脉络。文章情感在文章当中也是线性开展的,其中必然有一些高低强弱的变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曲折,可以分出若干个小阶段或小分支,有时还可能含有隐显不同的情脉。

意脉和情脉是文章中两种不同性质的脉络,事实上它们在文章中展开的时候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呈贴合状、浑融状,难解难分,不过为着认识和解说的方便,还是各自单独分析体会,试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先看意脉

第一、二部分说明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步,先说写作此文的必要性,再提醒庸人不能忘却这笔血债。

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部分写,从事件概况写到遇害细节。

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全盘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意脉:先交代文章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从文章意旨看,文章视野开阔,笔触所涉甚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现实、历史、伦理、哲理,个人、群体,古今中外,无不包容,可见文章意脉丰厚、充实、深邃。

再看情脉

第一部分: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心情极为沉重;两次说“只能如此而已”,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一些重要词语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这一部分主要混杂着两种情感:一是对烈士的哀痛,一是对反动派的痛恨。

第二部分:将“真的猛士”与“庸人”作对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对庸人很快忘却惨案的遗憾。

第三部分:叙述刘和珍在当初学生运动中的表现,表达“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同时也表达对反动校长的蔑视与憎恨。

第四部分:转述惨案经过,对杀人者痛恨,对流言家愤怒,对衰亡中的中华民族现状忧愤。

第五部分:描述现场惨状和惨案后果,表达对无辜青年的怜悯,对杀人者的痛恨。

第六部分:总结惨案的教训,继续表达对流言家的憎恨,对青年学生的怜惜,对庸人们的失望。

第七部分:结束全文,再次表达对“中国女子”的敬仰。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情脉:文章依托叙事,先写追悼会情况,再写对刘和珍最初的印象,又写惨案情景,最后写惨案后情景,以叙事作为抒写情怀的基础,其间情感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明显地成为一条脉络。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地、单向地发展的,而是复杂地、混合地展示的,其中有哀痛、怜悯、愤怒、憎恨、忧伤、失望、期待……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作者丰富充沛的情感、深刻广阔的胸怀。

由此可见,意脉、情脉在许多有情有理的文章中可以各自理出一条线脉,二者的区别较为明显,但是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二、意脉、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人们很难用一种所谓“最佳呈现方式”来衡量和规范所有的文章,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不同作家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同一作家的文章又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如果一定要统而论之,那么不妨这样描述各类文章情意呈现的最佳或较好的方式,其共同要点是:循规而不逾矩,纵横而不泛滥,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多重意义,留有余味。专就多重意义和留有余味方面说,也就是《文心雕龙》里说的“义生文外,秘响(隐秘的音响)旁通,伏采(潜伏的文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义深而含蓄,留有的余味全都隐藏着)。

先看意脉。常见的意脉呈现方式有“分—总”“总—分”“总—分—总”等,但这些是一般化的;所谓最佳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时难以尽举,试述之:

多重意味,复合主题。文章的意脉都不是单一的,细细推敲可以发现多重意脉。我们往往提炼出单一的意旨,其实是抓到了文章主旨,还应有其他一些意旨。

层层推进,渐行渐远。好文章的意脉,应是线性地、渐进地、有序地、深入地展开的,给读者传达对事物或道理的感受、思考,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明暗两说,真意文外。作者为了追求含蓄的艺术,或因为外部环境不容明说,而明述一义,暗藏一义,其实暗藏之义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

……

再看情脉。常见的情脉呈现方式有伏隐和张扬两种,但这样论说似乎过于概略了;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难以尽举的,试述之:

情多味厚。其情脉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多头分进,并列展现,给读者以丰富多样的感受和复杂深刻的体验。

淡而悠远。其情脉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这种淡不是心灵的干枯、情感的冰冷,而是表面淡然,实则内蕴丰富,没有较为深刻的眼光看不出来。所以读那些表面上味儿淡淡的文章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味。

跌宕起伏。其情脉大起大落,如长江大河波澜狂涌,高空长天乱云飞渡,读来叫人荡气回肠,久而不能静息。

隐秘深含。其情脉深隐暗藏,含而不露,或起始深隐,最后才见端倪。或是作者个人风格所致,或是为着本文表达情意的需要,寻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作者以比喻或整体的象征来创设情脉。

三、语脉和关键语句是一回事吗?语脉的呈现方式有哪些?

所谓语脉,是指足以显现文章脉络(包括意脉、情脉)的语句。语脉是由散见于全文的一系列特殊语句构成的。它是否等于单个的关键语句,这要看对关键语句作何理解。如果光从语句内容和表意效果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精彩语句、精警语句或抒情性最强的语句,那么语脉不等同于关键语句;如果从文章章法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文章中显现文章思路、文章脉络的语句,那么语脉全然等同于关键语句。

我们找一篇文章来具体讲解一番吧。请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一些关键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些语句散见于全文各部分,可以连缀成一条抒情表意的线索。细读它们,可以体会出这样一些意思、情味和表达效果:

1.表达作者必欲说出才痛快,却难于开口、欲说还休的矛盾心理。

2.表达作者既痛苦悲哀又憎恶痛恨,还失望无奈的心情。

3.它们具有抒情表意的一致性特点,由于它们的存在,文章变得紧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只是从作者写作《记念刘和珍君》时表达的两难心境来分析文章语脉的,其实本文的语脉还可以从其他语言现象来查寻并分析,比如从描写情绪、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句“悲哀”“出离愤怒”“沉默啊,沉默啊”等来分析,这将是另外一些思路,不过还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一类语脉覆盖面更广,条理更为清晰。

由此可见语脉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理解和考查。

四、语脉与意脉情脉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脉与意脉、情脉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显与隐的关系:如果说语脉是具体而微的话,与之相比的意脉、情脉则是抽象的;如果说语脉是显性的话,那么意脉、情脉则是隐性的。意脉、情脉通过语脉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脉是意脉、情脉的载体,我们把握意脉和情脉,都得通过分析语脉来进行。还是借用上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语脉,来深入分析其间各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考查文章的意脉、情脉。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此话的背景是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

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作者说这话表现出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之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

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

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

说话了,接下来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以“说不出话来”文章结尾,表示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文章意脉、情脉中含有对学生的爱,对段政府的恨,对流言家同样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对中国现状的批判,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这些思想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的复杂感情,以及对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理性的判断,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复仇愿望和对社会的看法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才是真。

林纾说:“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文微》)我们读文章能看出文章命脉(包括文章三脉),能看出优秀文章“必能自成条理”,就差不多练就了一双慧眼。

语脉关乎文章的语言流程,意脉关乎文章的思想流程,情脉关乎文章的情感流程,学会了抓文章三脉,就学会了解剖文章细节和把握文章概貌。查寻并分析语脉,可以训练语感,并学会从某些细小的入口深入地探寻文章广大丰富的底蕴;查寻并分析意脉,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并学会整体地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看清文章各部分各层次的逻辑关系;查寻并分析情脉,可以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并学会整体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情调、情味,看清作者情感变化的层次和规律。更高一层说,不仅可以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训练抽象思维,丰富和纯净我们的情感世界,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