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39阅读
  • 2回复

(模考佳作)2014年深圳一模考场作文选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4-30
2014年深圳一模考场作文选评
1、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曾露馨
  一个人要年轻,得像风或者烟;要伟大,得像大海一样广阔;要活着,得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古希腊曾有位将军说:年轻人本该有自己的信条,可他们却趋向成世俗的方向,这句话到今天为止依然使用。这个社会代表着创新和反叛的派别,如今却追求着安稳和利益。豆蔻年华的少女,却叼着烟一副老成的姿态,令人感慨万千。温室中长大的90后,00后中越来越多的“玻璃少年”更令人忧心。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越战越勇,有自己的信仰。在这个虚无空洞的时代,人需要有一个信仰,有一些墨守的规则,有一些破与立。例如上文的青年,活得如同毫无主张的嫩苗,无心无骨,怎能支撑起社会的天空?所幸这不是全部,还有些人真正地活着。廖智活着,她虽然失去了女儿和双腿,可她内心中仍有爱,她的心灵之中有爱的兵团,在玉树的废墟之中翩翩起舞;乔布斯活着,他虽然已经离去,但苹果的光亮,点燃无数创新的热情。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也要严格把关。我们招收勤奋、正直,宽容与自信,但拒绝贪婪,嫉妒,懒惰与仇恨。队伍中难免有害群之马,要及时清理,不能让钱财蒙蔽了双眼,走上万劫不复的道路。近年来“碰瓷”事件逐渐增多,北京烟霾笼罩,武汉大雨后积水淹城等便是此类的恶果。人得像一支队伍,而不是一伙骗子或者强盗,得有纪律,有责任。不然,瞧瞧历史上的草寇,哪个得了善终?
  一个人,要活得像队伍,社会,才能够像一个大团体。兵团之中,队伍们相互依靠,又能够独善其身,兵团才能够多元化发展,螺旋前进。当你进入社会这个大草原,会有许多未知的危险。作为一个队伍,你有自己的枪手,自己的医师,不能时刻指望父母为你遮风挡雨,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当战争打响,再没有仁慈和侥幸可言,要靠自己,杀出一路血路,一路荆棘,你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铁骑,披荆斩棘,直至终点,队伍团结有律。
  诗言:火那么壮大,睡却淹没他;水那么壮大,土却掩盖他;土那么壮大,山林却冲破他;山林那么壮大,人却征服他;人那么壮大,名利却动摇他;名利这么壮大,时间却消磨他。是时间最伟大吗?
  不,当灵魂发光,时间便只是道路,人的队伍踏上它,就去向漫漫征途。
  教师给分::周珊评分:47邱晶晶评分:54
【  点评】语言的整饬,思维的灵活,情感的流转,现实的臧否,让此文呈现出诗性杂文特点。不断联想而又不止于联想,有所抨击却又不止于抨击,现实与人生勾连,社会与个人同在,将个人的修为追求与社会的召唤责任融为一体,心灵队伍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自明。行文思路上,年轻的活法,精彩的活法,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活法,一个独立生命体的活法,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尤其是末尾的诗言,采用回环反复勾连的修辞的手法,仿佛揭谜底一样引出队伍的无可阻挡,所向披靡。作者朗朗情怀,絮絮心语,映天地日月之光辉,发青春时代之共鸣。(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

2、君子固穷,得其所乐
邓尧文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但那时心中的喜悦却与体肤的穷或富无关,纯粹的君子,只因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起笔不凡,有悟性!)
  步入现代社会,财富成为了世界的风向标,资本、黄金、利益,种种看似有差的名次下藏着同一种欲望,逐利。但我们可曾思索,富裕真的可以带来生命的快乐吗?我以为,唯有在浩荡的红尘中归守贫穷,才可收货(获)快乐。
  固穷,并非把自己打扮得一贫如洗,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我以为,穷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是桃花源式的封闭式贫穷,因为所知所触极为有限,故恬然安逸;而另一者是从富中脱胎出来的贫穷,那时真正的超然与自在,能够拥有最完满的快乐——于现代人而言,前者已无存在的可能欲寻快乐,只能取后者。何谓于富生贫,那便是一种超脱,是你本心的挣脱与自由,说到底,快乐是源于内心,心若为物质之富所劫,何谈快乐?现代人在名利场中的营营役役,本身便是对快乐的迷失,故而,应当于声色犬马中悟出内心的贫穷,才有可能快乐。
  内心的贫穷是何?那时一种纯粹的淡然于圆满,史玉柱开创巨人集团,几起几落,从首富到“首负”,又从负债中挣扎站起,或许于他而言,今日无论是腰财万贯还是身无长物,都能收货快乐——此为快乐的一种,即于得失荣辱之间摸爬滚打,最终本心清澈如贫,收货快乐。当然,也可如白芳礼老人那样,自动通晓维生的艰辛,以数十载的蹬车血汗资助大学生,从中收货快乐——此属另一种快乐,更直接地于贫穷本身去参悟,达于心地贫净如洗,虽躯体沐风栉雨,心却任性自然。
  故而,孤贫之贫,乃心贫,是真正从生活的贫富现实中悟出的精神之贫,今天很多人在乞求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仙境,我以为此时不负责人的,也不可能收获快乐,当然,我也并不苟同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很穷很快乐”的言论,因为那根本无法解释 邵逸夫先生心中的喜悦。(一语切中材料之观点,有鲁迅语言之风)
  固穷,固贫,是我所写信的最完满的快乐,有人问这心境贫困的快乐源自何处,或许可如洛克菲勒那样广作善行收取喜悦,或许可像弘一法师那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总之,固守心中的清明有些像墨子的信仰,节俭简约,却其实拥有最大的,最多的财富。
  毕竟,乐源于心,心的贫困是物质上只剩财富,心的失德是逃避现实自求安乐,唯有如我所言的固穷,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或许许手中时有钱时无钱,但内心却沛然充塞天地,此即我于贫与乐之看法: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
  教师给分::吴细华评分:48,毛冰评分:56
  【点评】读罢此文有三点感受:一曰倍儿爽;二曰凝而思;三曰颔首不已。
  曰其倍儿爽,乃文采斐然,由浅入深,似山溪缓缓而来,不时有红叶泛上,流水淙淙;曰其凝而思,是作者对问题思考之深入,层次之分明,逻辑之谨严,不见瑕疵。行文从“物穷”到“心穷”再到“固穷”对于事理的洞悉,至纤至悉。曰其颔首不已,实为多年阅读高三模拟作文,披沙拣金,偶拾佳作爱不释手。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出语不凡,“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结语铿锵。君子之穷是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此言令吾颔首不已。“超脱”“超然”“圆满”读罢此文仍在耳边回荡,山溪渐远,而氤氲之气不减……(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3、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考生
  人生之路,注定孤独,没有人可以陪我们走到永远。我,只有一个人,但我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我的心灵招兵买马。我还是我,但我不会再孤独。
  (简洁的开头,开宗明义,直入主题。)
  孙中山先生有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坚持,在失败中不气馁,于国、于人皆大有裨益。于国,我看见了千百年来有多少像岳飞、谭嗣同那样的志士仁人为复兴泱泱中华,抛头颅、洒热血,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复我民族新貌;于人,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学者潜心专研,方推动科技文化等诸多事业的发展,我看到“网球一姐”李娜在成功背后的坚持;再看身边,坚持,就是考试失利的不气馁,相信埋头苦学终有成!(引言和事例紧扣论点,游刃有余。)
  于是,我想,一个人若要活得像一支队伍,队伍中必不可缺少这一员猛将:坚持!(例后作结,第一个论述层次水到渠成。)
  一支队伍若要招兵买马,当有威望。威望源于何处?道德。一支队伍,当以德待人!
  谚语有言:“人而无德,生而何益?”确实如此。道德,是人之根本。但反观社会,从一直困扰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小悦悦”事件,再到“杀人狂魔”周重华……还有许多令人诧异之后不得不深思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德育的倒退。“道之不存,德将焉附?”所幸,我们也看到许多“最美”人物传递的正能量,虽小,却足以温暖人心,召唤道德的回归。
于是,我想我的队伍中当有一员统帅,名唤“道德”。有了道德,这支队伍方能有召唤之力
  (结构与第一层次相同,语句却有变化,活泼灵动。)
  一支队伍,还要有军师。我想,他就像诸葛孔明,淡泊、宁静,宠辱不惊,有大智,却藏而不露我的军队,当有这样的军师,这样平静的心境,这般自由的心绪,方能引领我的心。
  但我想,这还不够,顾城说:“人要活着,并且干净。”干净,当是我这支队伍中的军规律条,我要活着,并且干净。
  三毛说:“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静中黑暗,一半沐浴阳光。”三毛也确实做到了,她像一棵树,扎根于撒哈拉沙漠,守着她的丈夫,在年轮里刻下她的故事。她是一个奇女子,她不愿受束缚,她爱这样的生活。在她的心里,也一定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里有坚守,有道德,有淡泊,有宁静。或许,你会不同意她的淡泊,但那种不顾世间纷扰,只守一树的坚持,却让人动容。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世间有多种选择,便有多种道路。但无论哪一条路,若想成功,便需要你心中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虽一个人,心灵却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有坚守,有道德,有从容,并且干净。我还在为我的心灵招兵买马,下一位,是谁?
  (巧妙地以设问作结,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点评】这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读后爱不释手。
  首先,感叹于考生的布局谋篇的匠心:我心灵的军队中有猛将,有道德,有军师,有从容心态,有严明军纪(干净)。总分总的结构让评卷者对文章的思路很快了然。
  其次,文句绝不是简单重复,尤其是分论点句。“于国……”、“于人……”、“反观社会……”、“但我想,这还不够……”等等在文章中巧妙转合,于文章开阖之间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
  第三,佩服于考生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可见其较为丰厚的内蕴。阮元的《吴兴杂诗》的诗句,孙中山先生、顾城之言,李娜之事以及社会现象,在文章中全为论点而设,炫示了自己的才情,又自然不露雕琢之痕。
  第四,考生的分析(尤其是三毛一段)无疑深化了对作文材料的思考,难能可贵地展示了自己的认识。
  (点评:深圳市南头中学李锦霞)
4、艳羡
徐涵韬
  著名作家从繁华都市走到偏远小村,触目所及是山青水秀,是黄发小儿、颁白老者怡然自乐,是农妇被炊烟晕红的脸,是南亩农夫锄禾而归的怡然身影。于是他竟以为到了世外桃源,眼中流露出对他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惬意的艳羡。
  偏远小村来了位城里的人,他衣着光鲜,举止文雅,开着县城里也难得一见的轿车,孩子们既胆怯又好奇,碰碰他的衣又猛地跑开,姑娘们羞红了脸,躲在门后好奇地瞅,择菜时又装做不经意间地瞥,老人微眯双眼,细瞧又赞美,男人紧握双拳,何不去闯闯外面的天……于是他们欣喜着客人的到来,艳羡着从没有过的光鲜。
  后来客人回到了城里,抒情赞美,引得无数城里人的共鸣,后来村子里的人回到原来生活,纵使想改变也无力改变。他们相互艳羡,他们错过想要的生活。
  站在作家的角度,艳羡的是一方心灵的自由;站在村民的角度,平淡看似自足的生活表面下却有着不甘的心。作家眼里的世外桃源是乡民永远走不出的圈,须知那样的生活并不如艳羡的那般美好,只是无奈下所作的顺从选择。
  试想,如若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哪个乡村不会选择发展自己,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若给他们走出大山的机会,他们也愿逃离。作家抒情无可厚非,但却无视了贫困生活的艰苦,将他艳羡的一切主观认为是村民自己的意愿。
  一个发展着健康的社会,应给予每个人选择的机会。作者艳羡乡下生活却可选择回归繁华,村民艳羡城市富丽,却只能固守三亩薄田。机会从未眼降落在他们头上,艳羡的生活一直在他们的触手之外,而此刻作家的抒情更给人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假若我们真的需要在穷困的生活中追寻心灵的自由,又为何要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假若我们真正需要封闭自我来固守人性本真,又何需开放自己?作家的艳羡的是自由,但这自由并不建立在穷苦生活之上。我们要做的,也并不只是尊重并欣赏着这种自由与快乐,更是帮助乡村发展,让他们有更好更多的机会,给他们选择权,让他们拥有主动追求的空间。
  虽然此路漫漫,但可喜的是,我们依然取得了进步。国家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发展,社会免费午餐,手拉手行动帮助乡村学子,更有个人在捐款箱里奉献点滴爱心,在邮局签下旧衣物大温暖的包裹……我也相信着,农民以至所有贫困地区的人一定会有机会过上艳羡的生活。
  不仅艳羡,更需发展。抒情并不能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行动可行。也许只有等到作家和乡村里的人不再相互艳羡,只有等到在贫苦中仍有机会,在富足物质中仍存内心澄澈的时候,社会才能真正令人“艳羡”。
  教师给分:袁琳评分:38分马学兰评分:53分
  【点评】好丰富的想象力,好细腻优美的描摹!考生象织回纹锦一样,给我们织出了两幅美丽的画卷:作家眼里村民远离尘嚣的自然幸福图景,村民对城市文明的艳羡与渴望追求的无奈。考生变换身份与角度,探微寻幽,描摹出来的不一样的风景,让我们遐想之余,深思不已。在此基础上,考生也开始了顺理成章的两两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作家“一厢情愿”的抒情,忽视了村民的在穷苦中的追求与选择。然后行文继续深入:国家惠农政策让村民生活被真正的“艳羡”有了希望。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艺术的表达和现实的理性思考有机结合,让文章既感性,又理性,既拓展了心灵空间,又赋予了强烈时代感,呈现出回纹织锦一样美丽精致的光彩。(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
5、做一个精神贵族
李季原
  身处蛮荒的西海国、偏安西南一隅、静卧小凉山深处,纵使物质生活清贫简朴,我们依然可做一个精神贵族。
  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极为清贫,箪食瓢饮、简衣蔬食。但他仍可渔樵于江渚、仰明月风清、俯鱼虾麋鹿。友人来访、简单款待,只求饮饱,他事便可置之度外。只因他心中有那么一点浩然的精神,所以可以尽享千里快哉之风。
  精神贵族,就是这样的一类“很穷但很快乐”的人。“穷”是物质的贫脊,“乐”是精神的快乐。
  陈光标高调行善,以自己炫耀的满足灼伤受施者自尊的内心,他虽“富”仍“穷”。“富”只是表象上物质的充溢泛滥,“穷”、却是内在的精神的缺失。这不是精神贵族,纵他万贯加身,终是有爵的乞人。
  英国的百姓喜爱安祥的生活,他们通常八点左右便会入眠,从来没有“高强度工作、高强度娱乐”的陋习。只因他们精神富有,他们有引以为傲的光荣革命、有安然自足的骑士传统,即使是乞丐也了无潦倒困窘之色,只有一派万事不挂心的安详。这样的乞丐由于其精神的充裕而成了无位的公相。
  贵族的精神,是安然处事、温和接物的精神,是荣辱不惊,中有自足的精神。它不因你身处穷困潦倒之境而减弱,也不因你身处富足优越之境而充盈。它是一种个人内在养成的,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的东西,是纷繁物质生活中的精神的孤岛。
  卡天卡说:“理解这种幸福,你所占之地不超过你双足的覆盖面。”吾等何其幸也!人生于四海之内,他需要的物质的,用以维持生存的东西是多么少啊!吃饱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啊!
  所以,为何我们不向卡天卡学习、安潜于灵魂的无人的地下室,不顾物质生活的贫脊与富足,专心修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颜回安于陋巷,孔明安于草庐,苏轼安于赤壁。
  只因他们超然物外,他们的精神超越了思想,成为了一个精神贵族。
  教师给分:梁淑萍评分48林运运评分49
  【点评】对材料作文之材料的处理方法无非有二:一则以目遇之,一则以神遇之。本文显然是后者,看了此文,顿生“英才代有”之喜,不免又生出敬畏来,学生中那萌芽的智慧,那点点的善意,那渐长的观念,为师的我们可曾发现,可曾保护,可曾发展?亦如本文作者,钻入材料的深处,打捞出一个“精神贵族”来,正反捭阖,尽显识见与聪慧。“精神贵族”就是是有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集义而生不可外求,我想,本文作者必定是“心中有”,所以“笔下有”吧。(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徐国年)
6、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刘施扬
  当一个人独自站在天地之间,孤立无援,又无朋友知己……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对此,清代袁枚有诗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看到桂林市中平地上孤拔而起的独秀峰,他以此勉励自己:人生孤立有何妨?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这样生活,即使外界风刀霜剑,即使途中路远马亡,也难以影响他内心坚强。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这是再好不过的诠释和阐述。当我们独自一人面对周遭的环境,即使孤军奋战,也要当作自己麾下藏着千军万马。面对外界的非难、指责、误解和孤立,要遵从内心的指引去生活,让自己的心灵强大起来,去追求自己希望坚守的自由。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面对智者学派的舆论压力,面对城邦公民对他“误人子弟”的指责,他孤军奋战,坚持“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践行了他对真理和言论自由的执着和坚守。
  陶渊明,在黑暗动荡的两晋时期,一个人活动像一支队合一。世上人人皆为名利逐走,对荣华富贵趋之苦鹜,可他却是万千污水中的一股清流,沁人心脾。他独不为五斗米折腰,反世俗功名利禄价值观之道而行,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归隐山林,不再入仕。面对世人的质疑和议论,他一笑而过,不以为意。他,践行了自己对淡泊自由的本心的坚守。他不屈于富贵的心,那一刻胜于千军万马。
  林逋,在繁华富丽的赵宋王朝,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当他在市坊间无法找寻到自己所想要的,毅然赶赴山水之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身未娶。他热爱自然间的山清水秀,厌恶世俗大众的纲常戒律。他以一人之力行骇俗之事,践行了他对心灵的追求。他强大内心的力量,那一刻,就如一支气壮山河的队伍。
  当一个人独自站在天地之间,孤立无援,不被理解,了无挚友知己相伴……
  请如苏格拉底、陶渊明、林逋一般——
  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教师给分:杨志雄评分:50潘国惠评分:52
  【点评】这是一位有才气的同学,本文立意虽不是很深刻,但结构紧致;用例也不是十分新鲜,但语言雅致;考场写作,有文如此,夫复何求?
  究其成功,可圈者三:一曰“开篇定向”,作者在首段提出“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后文围绕“怎么办”展开,回到了如何“活得像一支队伍”,三个例子都指向“执着与坚守”;二曰“收放自如”,主体部分举三例,中外兼有,结尾部分收紧“口袋”,是一个完整地思考过程;三曰“语言了得”,例如:“即使外界风刀霜剑,即使途中路远马亡”,“他热爱自然间的山清水秀,厌恶世俗大众的纲常戒律。”“他不屈于富贵的心,那一刻胜于千军万马”,“那一刻,就如一支气壮山河的队伍”。(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徐国年)
7、箪食飘饮,乐亦在其中
  (题目化用典故,暗含观点,小有文气,夺人眼球。)
张紫昕
  “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样“很穷很快乐”的描述使人心生艳羡。我不禁思考,他们为什么穷却快乐着呢?
  (直引材料,问题导入,开启下文)
  快乐的根源在于穷吗?显然不是。且看天桥底下愁容满面的露宿者,贫穷没有给他们带去一丝快乐。“快乐的穷”并不来自于外界(物质的贫乏),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正如孔子赞颜回的那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引用准确,进扣题目,可惜缺少生发,味道不足。)
  有些人的穷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选择的道路,但他们依然很快乐,是因为他们内心愿以贫穷坚守人格。贫穷—快乐—人格,建立贫穷与快乐的关系,指出贫穷而快乐的根源在于人格坚守)五柳先生一袭短褐,家里中环堵萧然,只为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与朋友饮酒吟时,他依然过得很快乐,甚至比拥有财富时更充实,因为他的人格因“不折腰”的贫穷而变得富有。阮籍为坚守其蔑视权贵的清高人格,在大动乱的时代里坚守不进入核心权力集团,宁愿打铁贴补家用。“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幽幽传递出穷困者的傲骨,让钟会看到,以贫穷坚守人格,依然过得无悔、快活。陶渊明、阮籍这样的人格,足以令为财富丧失道德底线之人赧颜。(引入的材料准确而丰富,且都来自教材,对苦于材料频发的考生有借鉴意义。不足是材料单一,缺少时代气息。
  还有些人很穷但很快乐,是因为贫穷给予他们自由的灵魂。有句谚语说得好:“黄金屋里住着奴隶,茅檐底下住着自由的灵魂。”财富使人飞向高处时,也像拴在脚上的铁链,束缚了灵魂到达更高处。拥有的人往往患得患失,原来触手可及的快乐反而渐行渐远。相反,身无分文的人却懂得体会生活每一丝细微的美好,也敢于怀揣更大更远的梦想。梭罗在瓦尔登糊畔搭起一座小木屋,用贫穷和原始洗刷心灵,与自然对话,与快乐拥抱。梭罗便是得到了贫穷赐予的自由灵魂的人,是真正在灵魂上有而快乐的人。(梭罗的例子很典型,但梭罗与已给材料中的“穷人”似乎不是一路人。)
  富有不等于幸福,贫穷不等于愁苦。要有顺应的心态,有毕生愿为之坚守的人格,有自由无拘的灵魂,哪怕一箪食,一瓢饮,乐亦在其中矣。
  (结论简洁,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本论部分的内涵,完成了作文思维的搭建,也完成了作文思想的阐述,严整而规范。)
  教师给分:潘国惠评分52冯君评分45
  总评:这是一篇构思规范,表达灵动,富有思想的文章。开篇简洁,结语鲜明,论述充实。引入材料丰富,对材料分析到位。从材料可以看得出来,考生平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有较好的思考习惯,对一些文化名人的理解比较到位。更可贵的是,考生能透过贫穷的表表象,挖掘出坚守人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涵。这已关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和终极追求,其思想高度是本文一大特色。
  不足是:对中国西部地区贫民之乐与文中文化名人的贫穷之乐缺少辨析:二者的贫穷是一样的贫穷吗?二者的快乐是一样的快乐吗?简单画等号,恐怕不妥。(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马中华)

8、贫贱之处自有桃花
廖晓意
  桃花。是陶渊明为世人铸就的一个梦,那里“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那里“黄发垂鬓怡然自得”。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我想陶渊明必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桃花”,在那躬耕南阳,锄豆田间的贫贱之处。隐约有花香四溢,醉煞世人的韵致。
  想起了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他因《日瓦戈医生》中对十月革命的怀疑态度被国内舆论谴责,被逐出了苏联作家协会,在《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放弃了奖金,荣誉与自由,接受了屈辱,在晚秋落叶飘洒的时节,来到别列杰尔金诺,周围蒙上了一层凄凉的冰霜,这是他把这黯淡的时光当作命运给予他的“恩赐”。
  尽管一身徒然,不名一文,却依旧享受这静美的时光,在尘埃之中开出一朵鲜花,这是他的桃花,于贫贱之处默默开放。
  贫穷,在很多人眼里代表低微、耻辱。然后,正如古罗马学者塞涅卡所言:“智者以茅屋为居所,只有奴隶才住在黄金屋顶下。”伟大的精神往往栖居于茅屋,他们在贫穷中审视自我,感受世界,物质的贫瘠最终造就了精神的丰富。
  林和靖一世未尝为官,过着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这才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娴静淡雅,荷兰人斯宾诺莎宁可以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拒绝了海登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的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终成一代哲学大师;陈忠实放弃了陕西作协的要职,在破败的老家租屋中,思念与黄沙凉月为伴,铸成《白鹿原》这一旷世奇作。也许,就像爱因斯坦所言,“多余的富对我而言,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无尽的创造力。”在世界的偏远一隅,只与简单的粗茶淡饭为伴,了却世界的纷繁与无止境的物欲,这样的人,才能透过红尘,看到真正的桃花。
  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的。逼仄的房间限制住目光,行动疲惫的双眼看不清春光明媚,但所有的囹圄都困不住思想的奔跑,压不住精神的超脱脱伟岸。
  安徒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在仄仄的小屋中写下了感动整个世界的童话,请让我们也学着沉心静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贫贱之地,也能开出一朵感动自己的桃花。
  教师给分:林维评分:56陈永丽评分:50
  【点评】张爱玲说,低到尘埃里也能开出一朵花来,这样的花在作者这里,即时时有坚持,处处见自由的桃花。追逐物质的殷实是本性,安享精神的愉悦是境界。人生若能在精神的天地里自由徜徉,是多么惬意而又需要定力的事情。材料中讴歌的是纯净而“万事不挂心”的简单快乐,作者向往的却是精神层面的自由与愉悦,二者相去甚远。倘能从材料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心中有桃花,即便是贫贱,精神生活也将处处芳美。然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倘能如斯,应试的示范效应可能更好。(点评老师:育才中学陈晓华)
9、何妨吟啸且徐行
唐晓敏
  当代艺术家陈丹青曾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脸,便是他的心。”一个人的心,往往可以从面部窥出端倪。
  佛曰:相由心生,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看上去让人舒服的脸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焦躁,欲望、精明,却独独少了许安宁与快乐。要知道,这两样东西呈现在人脸上是多么赏心悦目。(这两段若能稍加调整,会更流畅,)
  “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想起了梭罗,这个生活得像棵树一样的人,面容静得像他那面瓦尔登湖。他言财富的多余,他亦不曾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追逐过什么。仅是清贫地徐行于湖边,快乐的细绘阳光。
  青灯古卷,闲适僧人。日本法师吉田兼好的面容就如他那“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于人迹不到、水草丰茂之处徜徉便是一天中最大的乐事。此等精神境界,那些个急于前行的人们又怎会理解?
  初读吴清源“中的精神”时,便被这位曾经君临围棋界二十余年的围棋大师的清贫所震撼。身在日本,家中几乎无多的财富。世事沧桑,人生如棋,他心无旁鹫,我们又怎能体会他清贫却快乐的生活中,心里的一片镜湖?
  “一念一清静,心是莲花开。”我们存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间珍珪,可又有几人,能真正从容于世,静像云卷云舒之乐?(前面不是举了一些例子吗?所以,此处的表述尚欠妥当。)
  在宁夏的西海固,人们没有物质财富的享受,却依然安宁快乐。然而,为什么丰衣足食,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却失去了快乐?(这也是值得文章去探究的原因,分析下去,才能说明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是一个“快”的时代,却绝非一个“快乐的时代”。快递、快速公交、快餐……我们已然迷失在了“快”的海洋里。想到孙俪将儿子的小名名为“等等”,定是希望孩子在这物欲横飞的快节奏时代里,能慢下来,看看夕阳吧——就像四川小凉山里的那群孩子一样,万事不挂心,不为追求物质所扰,宁静地生活着。
  何妨吟啸且徐行!匆匆前行追逐的我们到底遗失了多少路边的美好?我们追求储蓄,可多少积累能赢得了自己对明天的恐惧?多少积蓄能跟得上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白居易有诗云:“不想王佼将相外,别有悠游快活人。”掘弃浮华,心静如水,方能荣辱皆忘,做个白乐天口中的“快活人”!
  教师给分:欧阳孙琳评分:56邱涛若评分:47刘春艳评分:46
  【点评】题目化用苏轼诗句,切中材料,且大气傲然,让人心生豪气。围绕着“徐行”,意在阐释:匆匆前行追逐让我们遗失了很多路边的美好,要品读生活的诗意,必得慢节奏静下心来。最为欣赏的就是,作者文中的事例多而新,拈来即用,可见作者心中的素材积淀较多。稍有不足的是,对事例的分析过少,显得支撑稍弱,深度不够。(点评:深圳市南头中学李锦霞)

10、此心安处是吾乡(题目显出文化味道)
刘东华
  贫穷与快乐,竟是一种矛盾吗?(开篇直接扣题)正如这位作家笔下所描绘的那样,答案是否定的。东坡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意在随遇而安。而我却想给它添上另一层意思,那让我心灵安适的地方啊,便是我的归宿。(从题目所给材料中生发出自己的观点:快乐与贫穷无关,而与自己的内心有关。)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安静。”人生便如一茶杯,要喝多少就倒多少茶,要是等到杯满溢出了,那可就不划算了。(本段一眼读来很有文化味道,引用杨绛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快乐在于心安”。但后半段以人生如茶作比显得不合适,茶的满溢与快乐何关?)
  张季鹰曾官居一品,前程大好,可他没有无休止地往杯里倒茶,一日,秋风起,张季鹰突然想念起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了,于是感叹一句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写的那只在“上帝的庙堂”高原上风干的豹子。(原文如此还是打印有错漏?本句不流畅。)海明威问:“到这样高寒的地方寻找什么?”豹子冻僵前最后一个目光投向远方温热的故乡,在那里,又有许多豹子正出发去别处寻找些什么。(本段依赖引例的文化气息取胜,细品却觉得与写作材料及要求有距离。张季鹰辞官归家,乞力马扎罗上那只冻死的豹子,这如何与“快乐在于心安”联系到一起?需要一定的文字论证。)
(二三两段其实是在探寻人的欲求过多而影响了快乐。)
  停一停狂热的步伐吧,我们是否忘记了什么,是否忘记了快乐原本的坐标?陶潜把快乐留在桃源,嵇康把快乐洒遍山林,公交车司机把快乐嵌在方向盘里,包子铺老板将快乐塞进肉馅里……台湾作家舒国治,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环游世界“沐浴新的情景,勾撞原遇的远方”,只要在需要路费时写写文章的他生活很富裕吗?但他的快乐是不需解说的。(本段排例,含蓄点明“快乐在于心安”,其实完全可以点明这些人的快乐的与贫穷无关,这样就可以再度明确中心观点。大量的例证起到提亮文章的作用。引用台湾散文家舒国治这句让人因费解而惊讶的语句也能让人有“不明觉厉”之感。原句“以是人要再踏上路途,去淋沐新的情景,也去勾撞原遇的远乡。”)
  每个人都无权同别人讲,你不快乐,你需要名,你需要钱,无休止地倒水,茶杯中溢出的不是快乐,是痛苦,是暴戾。(用“你”,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只是茶杯溢出的为何“是痛苦,是暴戾”?请说服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快乐和成功。像是严子陵告诉刘秀的那句“道不同,何致相迫”,也像苏子那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千个人中有一千种关于快乐的定义,你无需听从他人的指示,因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结尾回扣题目与开头,再次强调“快乐在于心安”。)
  教师给分:何端芬评分:53祝滨评分:42王宜茹评分:50
  【点评】把本文放在阅读速度为每篇60—120秒的阅卷场上,它的亮点很明显:大量有文化气息的引例,显示了作者丰富的阅读库存量;语言表达也流畅典雅,能看出作者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在众多古板论证观点的平淡作文堆里,它很容易让老师眼前一亮。
  但如果细加分析,本文也有明显的应试弱点:点题不多,扣题不准。作者开篇貌似要探讨“贫穷与快乐”的关系,但接下来却有点忘记了这个论题,而去探讨“心安”的重要性。而“贫穷”呢?在后面的文字里再也没有出现。在引用事例时,没有及时展开论证,反而让阅卷老师去慢慢分析落实,这种写法在应试场上其实是不值得提倡的。(点评老师:深大附中陈霞)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4-30
11、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唐嘉琪
  羚羊纵身飞渡险峻涧谷,脚下是那老羚羊坠入深渊的牺牲;蚂蚁火海中免于一死,是蚁团外被烈火烤噬得“嘶嘶”作响的蚂蚁的牺牲。
  队伍的力量,常令人赞叹敬仰,而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往往更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在心灵的指引之下,走向康庄大道。
  看到这样的题目,脑海中不自觉得闪现出那个整日俯身书案,年已过百的老妇人。没错,她便是杨绛。那曾是一个幸福美满,令旁人羡煞双眼的学者家庭。丈夫钱钟书在躺椅上悠闲读书,教师女儿圆圆在书桌前备上课资料,杨绛时而投身事业,时而回归天伦之乐,无不欢喜。
  命运却也弄人,女儿圆圆因病去世,丈夫不久后也离她而去,当外界纷纷猜测杨绛老人能否承受住这般打击时,她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她写下《我们仨》记录一家三口的过往美好,努力完成丈夫钱老生前未能完成的工作……勤勤恳恳地活着,令人心生敬意不限。而杨绛面对外界的褒奖无数,却只是淡淡地回答:“我并非人活着。”
  苏东坡有言:“能人志士,不惟有超世之仁,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杨绛老人,心中有所寄托,心灵强大,意志坚韧,她不正事活得像一支队伍吗?
  还有那在地坛徘徊挣扎,探寻生存意义的史铁生,双腿失去行走能力却用笔尖挥洒下那不朽的篇章:《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骆驼草》等等。
  对写作的热爱,支撑着他忘却上帝对他开的玩笑,艰难前行。心中有热爱,因此不气馁,终攀得他人难以到达的高峰。一个人,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在人生路上,趑趄前行,却从不放弃。
  反观现如今被信息挟裹,被利益驱使前行的时代,人们为何常常感到心灵空虚,失去动力,答案不已经显而易见了吗?一个人,孤立于世,在繁杂的利益链上来回奔波,心中无所寄托,被信息垃圾填满的我们,心灵出现了危机,我们很难,活着像一支队伍。
当“郭美美”们炫富秀时,当“干露露”,们不知廉耻只为利益,当“李天一”们干尽坏事不尽时,我们更该使自己的心灵不动摇,不气馁,才能更好立足繁乱社会之中。
  心灵需要寄托,向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像一支队伍,从而立于人生不败之地。
  教师给分:邓晓静评分:58黄睿评分:49谢作进评分:53
  【点评】“队伍”一词不带有任何感情倾向,尽管有“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内容,而直接通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来判断他是否活的像一支队伍,也似乎不够严谨,我觉得更多的应该分析“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中的一个或几个,给这几个词界定一种自己的理解认识,然后再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的像一支队伍,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内心强大是“队伍”一词最核心的解释,从古至今,不是所有的正面人物都活的像一支队伍,孤独、寂寞、自卑、胆怯等等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正常人都可能有的,史铁生也曾经想过自杀,杨绛也曾经睡梦惊醒而孤独落泪,直接的赞美不如细致的分析,如何做到内心强大的,如何克服内心的软弱。当然,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正在丰富内心的起始阶段,能做到用社会道德标准判断“队伍”一词,已经非常难得了,更何况,本文可见小作者颇为丰厚的积累和充满正能量的语言。掌声鼓励!(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张莉)

12、快乐不惧穷
刘裕满
  一位著名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了宁夏西海固贫穷山区里,大人小孩都安详生活的画面,这优美画卷中,他们贫穷,但他们快乐,快乐不俱穷。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和西海固一样快乐的生活,呼和浩特的草原上,有追赶牛羊奔跑的孩子;在西北沙漠中,有骑在骆驼背上伴随微微驼铃声的老人;在江南古朴小镇,有走在湖边自照的秀美姑娘。倘若你踏足那些看似不富裕却安宁和谐的地方,也能被那安详满足的气氛渲染,得到一种快乐的感觉。
  活在贫穷的地方,并不意味着没有快乐。相反的是,因为在小小的世界,你不必担忧太多。追求的东西不是财权名利,因为在这儿,它很渺小,你的心可以小到只关注岸边的野花的颜色,河流送去多少路人,甚至家前栽种何种树。快乐在这变得简单,金钱获取不易,但在这儿,你无需用金钱购买快乐。
  马克•吐温说“有好书,好友,和一个淡泊的心,这就是理想的生活。”我认为,他的理想生活也是对快乐的一种阐释,显而易见,金钱不在理想生活之列。作家笔下总有一个无关金钱的快乐世界,像《哈利波特》的主题是魔法,《老人与海》中主题是个人意志,《围城》的主题是爱情。金钱并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在时代记录者的笔下,贫穷但快乐的世界是十分吸引人的。
  杨绛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贫穷的快乐世界便像一座围城。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城里人已经从中逃出来,在城市中苦苦工作挣钱糊口,而许多城市的人,在忙碌的生活里亦会想象生活在那恬静的地方享受慢生活,贫穷而快乐。当然,真正去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贫穷的快乐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致甚至有人, 不相信它的存在。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纵便你不会放下全部去追逐它,空闲时候也可去旅游体验一下。城市中富裕人们的到来,也可为贫穷的人们带去更多快乐。
  快乐是人人追逐的梦,难以用言语形容。假使你有一颗淡泊名利而易快乐的心,贫穷也罢,富贵也罢,身在哪里都是快乐。快乐不惧穷,穷亦快乐。
  教师给分:崔宁情评分:50王文熊评分:48
  【点评】特别赞赏小作者第四段内容,尤其是这一句:“我认为,他的理想生活也是对快乐的一种阐释,显而易见,金钱不在理想生活之列。”还有一些语句充满小哲理,例如“作家笔下总有一个无关金钱的快乐世界”;“金钱并没有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在时代记录者的笔下,贫穷但快乐的世界是十分吸引人的”;“贫穷的快乐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致甚至有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从本文可见小作者是一个肯思考的人,不是简单地赞同作家的抒情,而是深入到“贫穷”和“快乐”之中去寻找两者的关系,尽量去解说“贫穷”与“快乐”俱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做到了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就是一种思考的力量。(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张莉)
13、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方创森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队伍的首脑是将领,人的首脑是心灵;队伍的灵魂是纪律,人的灵魂是坚强。(“坚强”似可换成“强大”。这样更切题,也利于统领全篇。因题突出的是“要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在”;又纵观全文,第三个分论点才写坚强,强大则可以统领三者。)
  像队伍一样活着,必先找到心灵的方向。有人问:“何事最难为?”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多少人踏上寻找心灵的旅途;鲁迅弃医从文,因他的心灵在拯救国人的思想;苏武牧羊,因他的心灵在捍卫自我的忠贞。他们像队伍一样活着,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他们找到心灵的方向,所以不再迷茫。巨椽如刃,刺入敌人的心脏;气节似火,让民族之魂浴火涅槃。(有了方向则不迷茫,就能形成力量,有利于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在。三个例子差强人意。)
  像队伍一样活着,以心为将,一切顺心而为。马云还是英语教师时,他目睹了互联网的神奇。随后,他不顾亲友的反对,投身商海而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顺心而为便是追逐自由,阿里巴巴的辉煌肯定了马云所追求的自由,因为顺心为而为,因为自由,马云如队伍般活着,尖峰所指,所向披靡!(“顺心而为”与“追逐自由”指向的仍然是“如何强大”的问题,例子虽然有点生硬,也差强人意。)
  像队伍一样活着,请守住人的灵魂——坚强。没有坚强的人就成了没有纪律的队伍,只是一盘散沙,在天地间飘摇,直至无声息地陨落。种族斗士曼德拉,一生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的事业。命运把拥有变做失去,自信的双眼带着期望,激动人心的旋律在心头激荡,讴歌的是曼德拉的坚强,27年的牢狱也抹灭不了的坚强。科比•布莱恩特,NBA最伟大的球星之一,在高龄重伤后,他说:“我即将翻开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但还不是今天。曼巴精神的真谛便是从不畏惧,从不逃跑,绝处逢生!”他的坚强感动每一个热爱科比的人。曼德拉与科比,他们的坚强为他们的心灵上了一层武装,他们便像一支队伍那样活着,永不气馁。(因为坚强,所以强大。用三个分论点展开,层次分明。方向—自由—坚强三者之间虽无严密的逻辑,但都没有偏离主题。)
  有人说:不幸,是强者的晋升阶梯,何为弱呢?我认为,能找到心灵者为强,能顺心而为者是强,能为心灵奋斗并坚持一生者是强。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做无首脑的散兵游勇,不做无纪律的残兵败将,像队伍那样活着,心所指,人必至!(总束全文,落脚到“强”上是对的。内心强大起来,就不再迷茫、不再散漫。既点题、又点材料。)
  教师给分:黄文评分:58王文雄评分:47惠天印评分:52
  【点评】此作文题内涵十分丰厚,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写好有一定难度。该考生显然对文题理解并不到位,但根据材料提示,基本上扣住了“要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在”这一主题。
  写得比较聪明,有较强的应试技巧:懂得如何抱着主题说废话,懂得如何用三个分论点展开,懂得时时点题,时时照应等。我觉得本文的价值在于可供作文成绩不够好的同学模仿。(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彭公瑾)

14、幸福不为外物所扰
廖颖
  借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台词,看啊,那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他人无法达到,那就是幸福。幸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不为外物所扰。
  贫穷不能干扰。在一些偏远山区,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完善的医疗,没有富足的生活,但那里依旧有阳光,照耀在每一张幸福的脸上。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他们贫穷但却不迫于谋生的压力,落后却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病痛不能干扰。史铁生的一生在轮椅上度过,病痛早早夺去了他美丽的生命。然而在他的笔下,没有颓唐和戾气,没有尖刻和敌意,没有愤满和不平,他说:“这就是你不能单单从中抽掉痛苦的世界。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对病痛的超脱和对生活的感恩。不可否认,他是幸福的。杨絳说得多好啊,人多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幸福就飘扬在这天堂里,无声地流转,黑暗无法靠近,外物更无法触及。
  重压不能干扰。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一天都要做无数重复的工作,在生活的重压下感到焦灼,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被众神惩罚,每天要将巨石推到山顶,可是被当巨石达到山顶,它就会重新滚下山去,西西弗斯每天重复着这看似索然无味的挑战,直到有一天他在这种较量中体会到一种舞蹈般的美感,他开始享受这种挑战,而巨石也便不再滑下。加缪曾如是说道:“单单将巨石推到山顶的奋斗本身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我们应当承认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们的生活不也如同在推一块巨石吗?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活的重压看作是生命的鼓舞,也许我们能收获更多的恬静,满足和幸福。
  可见,贫穷、病痛、重压都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轨迹,但却无法剥夺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也许幸福并不在很遥远的地方,或许它就在一片阳光、一日生活和一场挑战自我的过程中。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不为外物所扰,花开不败,沃野千里。
  教师给分:王宜茹:52分 杨在宏:47分
  【点评】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同样,一个人感觉幸福与否,也取决于他对世界的态度。考生从山区人幸福的角度入题,联想一系列材料阐述佐证。从《肖申克》的台词到王尔德的引言,从史铁生的人生到西西弗斯神话、加缪的评述。考生一直围绕与幸福相对峙的因素——贫穷、病痛、重压来阐述幸福观的重要。这样就很切“贫“与”快乐”“抒情”的中心词。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阐述心态决定生活本身的观点论述时有些无限制的拓展,如果只是紧紧围绕贫穷和幸福关系来阐述则更符合题意。因为,假如去除文章首段山区材料部分,换上“招兵买马”“队伍”的材料,再把各段中心句稍做改动,把此文当作第一道作文题目的写作,也是符合题意的佳作。这提示我们二点:一、高考作文备考,素材观点无须多,关键是要学会根据材料文意转用,这样可以减轻压力、一举多得;二、紧紧围绕素材写作是高考取胜的不二法宝。(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范磊)

15、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吴筱弦
  “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三毛如是说。我在其中播下种子,用坚持、梦想、自由去收获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人们在裂缝之中徘徊、挣扎、踽踽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找不到一立足之地,而我却认为,心灵是我们永远的驻地,坚持信念,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必能开拓一域疆土,走向未来之路。”
  纵观古今,但凡志士仁人,不惟有超世之才,还有坚韧不拔之志,司马迁在生与死中选择了苟活,只为书写心中的信念——《史记》。鉴真七渡日本,克服艰难险阻,即使眼盲也要将佛经传送。霍金坐在轮椅上,忍受疾病和折磨,用几根灵活的手指写下不朽名作。人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错,在面对困难之际,我们不气馁,指使着心中的队伍,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去,必能冲破敌军展开自由之翼去召唤美好的未来。
  海子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梦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界中。梦想便越发崇高了。我仍记得海伦•凯勒说出“wakr”时的欣喜;记得诗人登上山顶,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还有在贝多芬演奏结束后震耳欲聋的鼓掌声,这些人,为心灵披上战甲,迎接梦想的召唤,用一个人的队伍,打败了整个世界。
  庄周一手抚琴,一手挥毫,《逍遥游》落于案头,他不愿被名利束缚,只愿寻觅心中的自由。卢梭远离尘世喧嚣,在湖畔建起一座小屋,垂钓之际写出《瓦尔登湖》,是何等的潇洒自在。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还有居于大漠中的三毛和荷西,寻遍金石的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都热爱自由,不被外物所束缚,只愿听循内心的呐喊。去寻一片洋土,去觅内心的圣湖。一个人的队伍也许有些累,但听从召唤,去爱自由,终能使内心沐浴阳光,使队伍蓬勃发展。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方能在枯枯荣荣的岁月栈道上一马平川。
  不久后,我会带着我的队伍踏上征途,去迎接新生的曙光!
  教师给分:邱晶晶评分:56胡艳琴评分:52
  【点评】审题准确、论据翔实、结构清晰是本文的优点,在高考阅卷中,这样的文章能占据一定的优势,毕竟,比起大量论点不明、内容空泛、结构混乱的文章,本文能让我们阅卷时揪着心稍稍松懈些。但不足依然十分突出,作为一篇议论文,文章对中心论点的阐发只停留在对材料观点的简单证明上,对材料的解读,既无有深度的挖掘,也无有广度的拓展。论据的提炼不够准确,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垂钓之际写出《瓦尔登湖》,是何等的潇洒自在”等表述,这些瑕疵关键时能令文章的观点不攻自破,因为论据中任何不科学的说辞都能令文章对中心论点的的论述失去支撑。而追求语句的修辞效果则使得文章的语言表述指向性不明,有时甚至产生病句。这些都警示我们在应对高考的作文训练和评卷中不要过于被一些模式化的东西绑架,那样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将会造成其不能承受之殇。(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盛涛)

16、追求精神的富足
郑曼娜
  温饱所得到的满足感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但精神的富足才是人生而为人的最高目标。该作家显然只看到了温饱于人的重要性,却未明白,只有精神的富足才是我们应穷尽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追求精神的富足,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享受人生,不羡慕他人的财富。当下的社会,物欲横流(这样的话读得太多了,似乎青年学生对当今社会的认可度不高,多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常常艳羡成功人士的优越生活,却忘记唯有紧握自己的所能,方能拥怀天地。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和女儿的廖智,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的脚步。组建残疾人舞蹈团,奔赴雅安地震再去(灾区),她被评为“最美志愿者”。被采访时她坦言:“我只是盯着自己所拥有的,梦与爱。”
说得多好。我们何尝需要尝遍山珍,坐拥豪宅?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努力为他人创造价值,不就是享有一颗美丽心灵的绝佳途径?
  追求精神的富足,追求更高的境界,攀登心境的险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塑造一个大写的人。
  曼德拉在狱中的几十年中受尽折磨,过着请(暗)无天日的生活,然后,当他走出狱门时,却坚持要宽怒(恕),从(删)未对白人们进行报复,尽管内心曾反复挣扎,碾转反侧,但他为了祖国与人民,放下了仇恨,用一生的道德锤炼,塑造了一个大写的人。他用自己的一声(生学会了宽恕,追求精神的富足,终为南非建立起新的道德坐标。而王石选择到哈佛再深造,马云,史玉柱研究领悟到太极中仁和的思想,并将其实践,又何尝不是在充实内心,努力做一个“完人”?
  张天麟曾言:“中国不患物穷而患心穷。”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日胜一日。但我们是否可以裹足不前,沉浸于物质享受中无法自拔了呢?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声称将室友置于死地未超出自己的道德底线;都市白领有“宁可坐在宝马中哭”的豪言;以恶搞为趣,一批批“啃老族”屡见不鲜。试问,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只贪图物质享受,助长唯利是图之风,那么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又何以撑起中国未来的蓝天?
  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固然是生活所必须的。但只有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追求精神的富足,方能真正立于世。
  教师给分:韩旭阳评分:52范磊评分:49
  【点评】此文入题用一个转折句表达观点,利落而且鲜明,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两个分论点分别从“珍惜自己的拥有”和“充实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展开去,扣紧中心“追求精神的富足”,论证颇为严谨。不足点没有紧贴材料写开去,材料中作家的抒情“穷但很快乐”一字未提。其实针对西部偏远山区的贫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不是生活在千百年的封建农耕时代,不能让时代抛弃他们。不患物穷而患心穷,此语当警今人!(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17、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陈琪琪
  常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条不长不短的道路。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走,一个人活(“一个人活”语意不明),但偏偏有人,能活得像一支队伍,有力量,有信念,不屈服!(与上一句“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走,一个人活”无法构成转折关系)
  (建议将此段修改为:常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条不长不短的道路。每个人都以各种姿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前行着,只是有人活得如一根芦苇,懒散、脆弱、无力,死气沉沉;而有人却能活得像一支队伍,有力量,有信念,不屈服,生气勃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常常艳羡陶渊明的悠然洒脱,彷徨(应为“伤感”)自己为什么总是身陷“泥淖”却不知(如何“出淤泥而不染”,不懂得)那些诗句中,(蕴含的)不仅仅是避世的闲散,那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于时的信念,一种不服于世的力量。与其说他孤独一人生活在山野之中,不如说他活得更像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在自己的王国里洒脱前行!)
  当然,在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也只有活得像一支队伍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长路上留下更多痕迹。无论是苏轼的洒脱,辛弃疾的悲壮,还是李清照的温婉,柳永的多情,他们或悲或喜,或流泪(怒)或欢笑(乐),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活得像一支队伍,有力量,有信念,不屈服!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如何不让人深思叹服!
  有些故事总是相似的,千百年前有那样一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千百年后的今天,自然也有:比尔•盖茨,毅然退学于哈佛,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支持的举动,可最后他成功了。他看上去只有一个人,但是他却攀上了常人所无法的企及的巅峰,因为他在心中招兵买马,他将自己的内心从一个人扩建为一支队伍,他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力量,不气馁,有召唤!(联系现实举例好。但比尔•盖茨是怎样活得像一支队伍,如何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以至最后获得成功的?这些方面需要分析)
  再观中国网坛明星李娜,她曾经平凡,曾受挫折,但她不气馁,不屈服,她活得像一支队伍,终也成为一支队伍的骄傲;林书豪,高校毕业,热爱篮球,却坐了多年的冷板凳,但他没有放弃训练,他心中的那只队伍,(而是与)每一个队员相互鼓励着,监督着,终于在属于他的那一瞬间,绽放出光彩,最终守得云散月明,苦尽甘来。
  他们都活得像一支队伍,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但无关紧要,这只是世俗的看法,他们让自己不孤单。不孤单,也就不那么害怕,不害怕,自然也就走得更远,看得更多,所以他们不后悔,也无需后悔。
  (本段无法全面总结上文。建议修改为:他们都活得像一支队伍,表面看似孤独,内心却无比充实,他们在自己的人上路上活出了各自的精彩,只因为他们有梦想,有信念,并为之努力拼搏,不管道路如何坎坷,都毫不气馁,奋勇向前!)
  而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当中拥有一支队伍,甚至必须一个人活,但我们却可以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不屈服,(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强大自我,)最终谱写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师给分:魏昆评分:55张继芳评分:47
  【点评】本文开头开门见山,点出主题。接着联系古今事例论述为什么以及怎样活得像一支队伍。最后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得像一支队伍。全文语言比较凝练,层次比较清晰,事例古今结合、点面结合,内容比较充实。这些都是本文的可取之处。但本文部分语句前后逻辑缺乏连贯,小作者在就例分析时没有完全结合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结合“比尔盖茨、李娜”等事例进行论证时,没有分析他们是怎样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就自我的,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列举。究其因,是小作者对“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这个主题理解不够透彻,因而无法深入分析。当然这也是大部分考生的共性问题。(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何端芬)

18、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刘颖欣
  有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的确,在人生航程上,总会有波涛汹涌,倾盆大雨,但只要内心强大,活得像一支队伍,终会乘风破浪,到达彼岸。
  给心灵招兵买马,是对勇气的征集,是对执着的巩固,是对梦想的启程。这是对止步不前的指责,对半途而废呵斥,是对迷茫惶惑的批判。(正反两方面破题,解释“给心灵招兵买马”)
  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一往无前,怀抱勇气踏出征程的第一步。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哪怕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所有的荆棘坎坷在勇气身旁都只会黯淡无光。杨丽萍不惧身边的质疑,勇敢地坚持自己,将舞蹈与大自然融合,创造出孔雀舞,惊艳众人。苏格拉底不畏众人的指责,指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坦然喝下毒药,收获后世的尊崇,名垂千古。亚里士多德曾说:“惟有集人性的幼稚软弱与神性的辽阔宽广为一体,方是真正的伟大。”我们或许无法与伟人般无所畏惧,但可以在心怀畏惧时依旧鼓起勇气,像一支队伍般,毅然向前,收获独特的“伟大”。(内容丰富,能在短时间内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杨丽萍的事例不够恰切)
  要活得像一支队伍,面对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丢盔弃甲,而是坚忍执著,永不放弃。俾斯麦提到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好考验。”费德勒因身体机能下降而在球场上失败,但他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汪曾祺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批斗,但他坦然包容地接受了这一切,用温润明亮的语言滋润着人心。杨绛面对失夫丧女之痛,依旧热爱生活,用豁达的态度解读生老病死的人生哲理。面对强敌,不一定要剑拔驽张,但要像一支队伍,永不退后,永不言弃。(本段的事例对观点的支撑不足。)
  要活得像一支队伍,有嘹亮的口号和必胜的信心,朝着心中所想的方向前进。乔布斯曾说:“你须寻得所爱”人生的唯一报酬是心安理得,而这心安理得离不开对梦想的追逐。林逋的梦想是当个隐士,因此他放下芜杂世俗,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范仲淹立志保家卫国,兼济天下,因此为朝廷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前段时间某省文科状元考上了港大,但最终随了自己的梦想,决定复读,再次努力考上北京大学,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它们都自由自在,只因找到心中所爱,人应该为自己梦想打拼,不给人生留下遗憾。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追逐自己的蓝天。(总结全文,干净利落地点明主旨。)
  教师给分:贾雪波评分:45谢作进评分:38谢作进评分:58
  【点评】本文有两个亮点,一是能紧扣主旨,突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应该如何,第二段对“招兵买马”的解释比较恰切,在叙述事例时也有较强的扣题意识;二是内容丰富,全文有海子、亚里士多德、俾斯麦、乔布斯的名言,有苏格拉底、费德勒、汪曾祺、杨绛、林逋、范仲淹、某高考状元的事例,可谓估计中外俱全,可见该考生在素材积累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不足之处也事例太多而显得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个别事例的叙述简略,不能有力支撑观点。如杨丽萍的事例,虽然字面上有“勇敢”,但其实更多地看出来的是坚持和个性,汪曾祺、杨绛的事例对于坚忍的支撑也不够。(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刘超)

19、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贾涥
  春节联欢晚会后,“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火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少人直呼:“马年春晚最催泪歌曲”。
  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像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聪明的,你告诉我,逝去的日子都到哪去了?”人生在世,俯仰之间,不过一段有限的时间。人是时间的尺度(与)其在匆匆中叹息,不如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事业上,活得像一支队伍,一支忠于时间的队伍(忠于时间,似乎与所给材料内涵相去甚远)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忠于理想(分论点1)“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终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终于自我的贞洁之情。生活中难免会有风雨,人生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狂风骤雨,我们要活得像一支队伍,锻造坚强的心灵,和着理想的鼓点,勇往直前。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忠于实名。(分论点2)“技不在巧,而在德;术不在高,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任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就是(九十)八岁的胡佩兰医生活得像一支坚强的队伍,坚持出诊二十多年,即便患有腰椎盘突出的病妈依然每周坐诊六天,为我们诠释着“医生”二字的内涵,白岩松问她:“奶奶,您觉得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胡佩兰说:“医生是救死扶伤,不渴望赚钱,要情感投入的职业。”将心比心,胡佩兰忠于医生的使命,忠于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与她们沟通,难怪她会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大医”。如果胡佩兰是一支队伍的话,那么她是有召唤力的人民师。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忠于事业。(分论点3)这事业,既非职业,也非一般意义上个人化的概念。这事业是全人类孜孜以求共同的目标:自由,自由,博爱,平等,是寻求全人类的解放。保尔•柯察金做到了,他如同一块钢铁,在多舛命运的淬炼中矢志不渝,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声。曼德拉做到了,几十年牢狱升后没有将他击垮,他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越挫越勇,为黑人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是的,人生在世,要学会忠诚。
  教师给分:尹学春评分:60陈霞评分:48周荣荣评分:51
  【点评】初读此文,文章框架井然,像模像样,入笔语言乖巧,活泼而不失夺目,三个分论点的论述轻重详略有所考虑,事例由点到面,此为长处。值得商榷的是统帅分论点的总观点在哪里不清楚。“三军无帅乃为乌合”。每段结尾处似有对“坚强心灵”“有召唤力”“追求”等核心词语暗扣,但跟分论点衔接不紧,结尾处又想起材料的核心句“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然大势已去,悔之晚矣。(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20、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邓仪婷
  诗里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多么荡气回肠的一首诗!我感到血液在我的身体里涤荡,是的,一个人活着,就该像一支队伍。
  像一支队伍一样拥有信仰,。既然你是一名勇士,你就理当了解你为何而战。信仰是一个人正真的精魂,它游离于特质的圈养之外。不论你是贫是富,是尊是卑,信卯不分贵戝,佗依附于你的灵魂,依附于你身为人的精神。信仰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切实的利益,但有了信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太白能“仰天大笑出门去,”贫困如印度,也能将火星探测器送上宇宙。他们说:“如果我们没有伟大的梦想与信仰,好我们永远是伐木人和挑水工。”信仰是人生漫漫长路上的引索,即使前方迷雾重生,手中紧握的灯炮也不会被放开,这样,脚步才能依然向前。
  像一支队伍一样充满勇气,谁都知道眼前的道路启遍布荆棘,若不鼓起勇气,你便只能留在原地。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远比我们预想的多,而勇气是你披荆斩棘的利剑。也会有许多人跌向深谷,但勇气也是你走出困境的借力。它使人振奋无畏,激励你向前挺进,使你的队伍迎着阳光前行。
  像一支队伍一样军纪严明,严于律己使人避开殆荡堕落的漩涡,得以在正路上前进。自律是一种高尚的习惯,一旦形成能让你受益匪浅。它监督你的一言一行,在你犯再错之前及时提醒。一个自律的人不一定永不犯错,但他拥有反思与自责的经历,这能使他将错误铭记在心,如此,小错不至于及过。
  像一支队伍一样向往自由,接受内心的召唤。世上众生芸芸,有几人真能坚守本心?幼时的狂乱幻想早已被时间和生活磨得去谈风狂,如果思想不能自由,你的创造力将逐渐失,因而也将步入大众的流潮,慢慢成为毫无特色碌碌之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梦想的召唤,若想以梦为马,以梦为翼。为何不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自由追逐呢。
  像一支队伍一样不气馁,
  像一支队伍一样有召唤,
  像一支队伍一样爱自由。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严于律己,充满勇气。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向往自由,召唤自己。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心怀信仰,披荆斩棘。
  教师给分:严小玲评分:54明牙华评分:45杨云霞47
  【点评】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最需要学生展示个体的东西:个体的思考,个体的生活感悟,个体的逻辑思维过程。仔细阅读原作文题及其要求,发现本篇作文没有多少创造性活动。
  原材料是诗歌,可以多角度地理解的,但理解的过程得有一定的逻辑性。经查,原诗句为“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从全句来理解,主语是“一个人”,谓语是“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人要做到这几点不容易,但是要相信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宝藏。诗句中间是修饰部分“像一支队伍,招兵买马”,是说人是可以随时随地充实自己壮大自己的,像队伍招兵买马一样。那么兵马力量来自何处?句中还有一个修饰成分“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头脑和心灵都是宝藏,都可以给你自己无穷的力量,要经常用它们来充实壮大自我。哦,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人的“头脑“可以用来思考、判断,有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而人的”心灵“可以悲悯、关爱,具是感召的力量,温暖向上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这两样上天赋予的宝藏,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支队伍,可以随时充实壮大自我!
  当然,对诗的解读,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在理解后、解读后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过程地写作。
  可惜本文作者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解读,只是照搬字面,分几条进行扩充,剔除原诗原句,剩下红色的字,是作者的全部思考。分析一下这几行的内容,就发现,写“有信仰“的一段稍完整,举了陶渊明、李白、印度等例子来加以论证,但都是蜻蜓点水,缺乏步骤,缺乏推进。
  “像一支队伍一样向往自由,接受内心的召唤”这一段,存在一些常识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对“队伍“一词的理解太偏差,队伍是个什么东东?步调一致,服从听令,才叫队伍。请问哪支像样的队伍是”向往自由“,可以自由地”接受内心的召唤“的?有这样的队伍吗?
  另,我个人觉得,作文标题断章取义,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点评老师:深圳市南头中学肖红英)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4-30
深圳市2014届高三一模作文试题解读及评分说明
茹清平 范磊(执笔)
  作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型的题目。
  材料选自《南方周末》专栏作 家刘瑜博士的《送你一颗子弹》,材料主体部分为一首诗,诗歌里的形象(活得像一支队伍的人)内蕴丰富,诗句进行了诠释性拓展,所以对题目“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不宜孤立地理解,而应着眼全诗,推敲字句,整体理解。
  其一:“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和“一支队伍”是对比,触发我们联想思维。一个人是个体的、孤独的、力量弱小的;一支队伍是集体的,壮大的,有力量的。而诗里面,“一个人”是“一支队伍”的组建者、统驭者、领导者,这个领导千军万马的统帅是伟大的,有感召力,有组织能力和胸襟气魄的。
  其二:“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异常复杂;心灵世界潜能巨大,能量无限。心灵世界呈现多种状态与色彩:单纯的、芜杂的;黑暗的、明亮的;愚钝的、智慧的;自大的、自卑的;温和的,冷漠的;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封闭的,开放的;保守的,创新的;感性的,理性的;平和的,极端的;包容的,排斥的;慈悲的,暴虐的;旷达乐观的,自怨自艾的……总之,心灵的特质,心灵的状态,心灵的弱点,精神的面貌,思想意志的活动,都构成心灵的世界。心灵可以辨别是非,可以感受万物,可以审美,可以产生意志,激发情感,可以化做行动的力量,创造奇迹。
  “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实际上就是让心灵丰富完善提升壮大。“对着自己的心灵”,可以是心灵的特质优势的加强,比如,更加聪慧、独立,忠厚,睿智;可以是性格弱点的克服弥补,比如:克服狭隘、怯懦、偏执、孤僻、依附、嫉妒、极端;可以是精神意志的强化,比如:更加坚强、隐忍、进取;可以是情感特质的孕育滋养,比如,学会关爱、孝顺、感恩;可以是人格的完善:比如懂得自尊、自信、自强,包容、欣赏、奉献;可以是心灵本真的回归和坚守,比如,变得慈悲、善良,纯朴;可以是人与人的相处中的平等尊重(相对于自大歧视)、交流融合(相对于封闭);可以是一些中性性格特质在不同环境中的调适,比如,温和、敏感、追求完美等……总之,是心灵(精神意志品性思想等)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心灵”一词,某种意义上是“精神”“意志”“思想”的同义词。 还和人的天性、品性、气质、心理、情感和审美活动有关联。“心灵”一词是个有温度、有情感的词语,带有人文、审美、情感色彩。
  “招兵买马”,就是针对心灵上述的特质和概念内涵展开的培养、丰富、壮大的措施与行动。通俗一点说,就是完善个体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人,有道德和灵魂的人,有精神追求和思想的人,有着较完美个性和人文修养的人。
  其三:“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是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行为。在整个心灵修养加强完善过程中,“不气馁”需要有一种定力目标方向指引,需要个人作为精神支柱来支撑,不怕困难险阻,曲折反复而矢志不渝,“有召唤”是整个心灵发育过程中需要个体的发挥主导和统领作用,个体需要不断的设定目标,不断拓展领域,不断追求,不要迷失在繁琐复杂或者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爱自由”既是心灵发展的本质和路径,也是心灵发育最终的目标。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品质、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挣脱世俗的羁绊,物质现实和精神桎梏等种种无形有形的束缚,达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佛家的心物不二、明心见性,庄子的“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和“招兵买马”之后的“战役”性活动中一直有“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陪伴。这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与激励,其中,“爱自由”,是心灵招兵买马的出发点、目的与归宿;是方向,也是原点。
  其四:结合全诗对试题的解读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建构积极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一个人在“组建队伍”和“指挥”队伍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活法,活动的结果是这种活法的意义价值的体现。
  这道试题指向明确,论域宽广(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阶段有关生命、生活、人生、精神、灵魂、思想价值的作文主题),思路多元,有限制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一道体现高考作文理念,集开放性与集中性于一体的非常好的作文题。入题容易,但要写好这道作文题也颇有难度。
  【立意角度提示】
  角度之一:围绕“一个人是不是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这三个问题追问。
  1.从生命的本质和生活态度的总体角度立意。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队伍”“招兵买马”“不气馁” 有阳刚之气,充满正能量,充满浩然之气。一个人的活法,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追求的体现。人活得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有品质,有胸襟气魄,有修养,有操守, 有生命的温度、高度与深度。
  2.从“队伍”的总体内涵来立意。活得像一支队伍,总体的说就是让孤寂短暂的人生变得丰富壮大,有积极意义价值,有情感趣味追求。在人生消极散漫软弱无为迷失的时候,振作起来,从事业精神灵魂社会责任他人关系自我认识与修养兴趣爱好等各个角度充实发展自我,调动生命内在潜能,体现生命本真的存在,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围绕“招兵买马”具体内涵,哪些方面去完善充实丰富提升自己心灵,从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招兵买马”的角度立意。
  4.从“一个人”和“一支队伍”的关系立意。就一个人如何能够指挥一支队伍入手,讲一个人如何因有了队伍建设和活动而不单纯孤独渺小,因全面积极有为的追求而使得生命变得丰富有力量伟大。
  5.从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表现“一个人”建立“队伍”领导“队伍”之意义与价值立意。
  那些精神涣散、行尸走肉或者随波逐流没有认识自我调动生命潜能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人都是活得不像一支队伍的人,都是生命的浪费与贬值。
  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等负面价值的人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队伍。我们的队伍是正能量的传递者,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者与创造者。
  那些有人生追求、事业建树、品德修养、心灵思想丰富和不断修为的人,都活得像一支队伍。
  角度之二:围绕“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一支队伍”追问。
  1.“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就“兵马”内涵不同角度展开。如:学会欣赏,减少嫉妒;学会开阔胸襟,减少狭隘;学会积极主动,减少被动;学会自主,减少依赖;学会交流,减少封闭;学会包容,减少自以为是;学会树立远大目标,减少急功近利;学会精神追求,减少物质欲望,学会放下……
  2.一个人在“心灵招兵买马”中发挥的领导者指挥者作用。
  (1如何招兵买马(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的心灵)。
  (2针对自己的心灵如何招兵买马(如何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弱点和特质加强精神追求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熏陶)。
  (3在招兵买马过程中总揽全局,关注初始,出发把握方向,守住本真。
  3.“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强调一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意志力,引领作用,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对最终目的与意义之坚守。
  4.不断的组建、完善队伍的“兵马”并开展活动。在队伍活动过程中种种场场“战役”的设计,积极英勇智慧的表现,最后呈现出来的“战果”,都是活的像像一支队伍的明证。
  角度之三:围绕“我们是否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追问。
  这是从立足现实的角度,谈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命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带有思辨性与现实意义。也可以通过反面用例来立意:“一个人”没有“一支队伍”的活动引领导致生命的孤独软弱迷茫荒凉死寂不自由,生命价值感的缺失。
  不管哪个角度,一个人在心灵修养完善丰富提升、事业追求等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对生活的态度要体现出来。用例中,“招兵买马”比喻词内涵———人的心灵种种追求、精神品行修养、思想的丰富、修养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审美情趣的熏陶、人性弱点的克服、人格与特质的完善、事业的追求、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等等,一定要坐实。写作中可以不出现“招兵买马”内涵,但是内容一定要涉及生活态度、生命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补充说明】
  在立意的广阔性方面,个人事业的追求,尤其是艺术家、思想家在事业领域的开拓进取创新,各个领域的人士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探索追求;对人生智慧、艺术与本质的探求,如:中和之美、人生曲与直的把握 执着与圆通、宁静淡泊与积极有为、“我是谁?”的辨证深入的思考; 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对人生的思考等等,都属于个体的心灵组建“队伍”与“招兵买马”范畴。
  在论证材料的选择方面,几乎所有的名人、各个领域,各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带有人文和文化思想精神情怀的事例都可纳入符合题意的用例范畴。比如,科技方面乔布斯的禅宗,文艺方面迈克杰克逊的心灵强大过程,政治方面的曼德拉……,面对挫折,面对磨难,面对复杂的人生,面对人性的弱点,都是在拓展强化壮大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文体选择方面,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叙述来表现主题;可以写议论文,围绕某一角度阐释、论证;也可以写散文,表现心灵的如何丰富完善,一个人如何组建与指挥一支队伍,如何活得像一支队伍。

  作文试题二: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试题解读】
  本文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2014年1月22日《羊城晚报》阮直的一篇文章《不对等抒情》。作文要求考生对某著名作家的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的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单纯朴素与回归心灵”“艺术与生活”等关系的理解。考生可以赞同这位著名作家的“抒情”,也可对这位作家的“抒情”提出质疑,还可以以作家的“抒情”为出发点,谈自己的见解。该试题体现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有限制,也有开放度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立意角度提示】
  角度之一:赞同作家的“抒情”。
  1.精神大于物质,幸福和人的心灵(精神)追求有关,和物质欲望成反比。(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2.回归本真,远离欲望和物质追求,精神比物质重要,快乐幸福和物质无关。(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3.多一些艺术的真诚,用美好的眼光看待世界,持一种美好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世界,会拥有更多的幸福。(从画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切入,肯定作家眼光独到)
  角度之二:不同意作家的“抒情”。
  1.物质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幸福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2.这种“抒情”浪漫但不现实,把“很穷但很快乐”的生活过于理想化。要认清现实、面对现实,处理浪漫和现实的关系。
  角度之三:从材料强调“偏远” “大山深处”“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 这些“很穷但很快乐”画面入手,突出人类原真简单朴素纯净的可贵与美好,引领现代人们回归自然和心灵的本真。
  1.回归一种素朴的生活。本真简单朴素纯净初始很美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生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回归的价值与意义。
  2.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和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的和谐是幸福的源泉与根本。
  角度之四:从艺术和生活关系入手,谈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纯,过滤;(有美化理想浪漫的倾向)
  3.艺术是对生活更本真、深入的观察与表现。(有现实主义色彩)
  4.艺术的人生不等于现实的人生。艺术和生活不能划等号,对生活和艺术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应采取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
  【补充说明】
  这道试题在用例方面,需要联系社会现实的生活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突出立意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在文体选择方面,试题要求“谈谈看法”,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者议论性、表现性散文,一般来讲,不能写成记叙文。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