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48阅读
  • 0回复

(文化教学)施建军:湖州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古代篇必修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4-09
湖州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古代篇必修一)
施建军
  
    地方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感。本文就教材中所述历史知识,寻找与湖州相关的人物、事件等,穿插补充于课堂教学中,以期历史课更生动更鲜活。鉴于本人资料缺乏、知识不足、能力有限、认识尚浅,文中所述不甚完整乃至有误,望同行批评指正,共同补充完善,现暂整理必修一古代史部分共享。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湖州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一课之“夏商政治形式”
2.介绍:
    (1)遗址简介:浙江省是我国最后一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省份,湖州安吉溪龙乡上马坎是浙江省第一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点。湖州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距近约6000多年,因首先发掘于嘉兴马家浜而命名,湖州这一阶段的文化遗址主要是邱城马家浜文化遗址。邱城遗址位于湖州城北小梅口,出土物品有石器、陶器,古针等。菘泽文化距今5800-4900年,因首先发掘于上海菘泽而命名,湖州这一阶段的文化遗址有10多处,比较著名的是湖州毗山遗址和安吉安乐遗址。良渚文化距今5200-4100年,因首先发掘于余杭良渚而命名,以泥质黑皮陶和精美逾期为标志,比较著名的是湖州钱山漾遗址,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八里店附近,出土有黑陶、磨光石器、稻谷、丝麻织品等。
    (2)防风氏: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传说防风氏是治水英雄,又是百越民族的创世神。古防风国在德清三合乡的封、禹两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为江南最大的湿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不久大禹为他平反昭雪,并亲自拜祭。
3.浅谈:
    (1)关于遗址简介,主要用于解释教材中早期国家起源的原因之一为农耕经济的发展,农耕的作用之一是促进了定居生活方式的确定,定居方式促进国家的建立。从时间对照,应从菘泽文化毗山遗址和安乐遗址开始到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进行了解,从发掘的物品看,已经有耕种的工具出现,说明农业已从耜耕阶段发展到耕种阶段,体现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2)关于防风氏介绍,主要为了通过对防风氏被杀原因的了解,来说明早期国家的建立、政治管理秩序的建立和王权的确立。《路史•卷二十二》记载:“防风氏后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按此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也有说法禹杀防风氏是因为防风氏德高望重,威胁到了禹的地位,故借迟到杀之。但无论上述哪一理由,都可说明国家的开始确立、政治管理秩序的建立和王权的逐步确立。



二、黄歇和湖州建城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一课之“分封制”
2.介绍:
    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湖州地区属“扬州之域”。古代部落酋长防风氏曾在武康境内建国。商末周泰伯开辟吴地。周武王封周泰伯五世孙周章于吴。春秋时湖州地区先属吴国,越国灭吴后属越国。
    黄歇(前320~前238),战国楚国人。与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尊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曾受楚襄王指派出使秦国,说服秦王将兵力引向韩、魏,使楚国暂免灭亡之祸,并帮助在秦国为人质的楚太子逃回楚国,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后请求楚考烈王把自己的封地淮北十二县换到远离楚王室的江东(太湖周围的苏南、浙北、上海、皖西南),楚考烈王答应了黄歇的要求。春申君曾在金盖山南面构筑县城,今道场乡窑头村,因这一带多长菰草(茭白),故名菰城,是湖州历史有正式建置的开始,黄歇被称为湖州的开城鼻祖。
3.浅谈:
    (1)黄歇因功受封,可用于解释受封的对象;
    (2)教材在宗法制中的表述为“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这一表述中的“诸子”会引起误解——是否宗法制只适用于有血缘关系的诸子之间?分封制可对异姓进行分封,是否意味着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一定矛盾?事实上,宗法制并不排斥异姓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用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



三、蒙恬和湖笔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之“六王毕,四海一”
2.介绍: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故名湖州曰掩浦,又称项浦。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齐国,山东人。《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3.浅谈:

    应该说在秦朝统一过程中谈“湖笔”的确有些牵强,只需提及蒙恬和湖笔的关系,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四、陈霸先和皇帝制度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之“百官公卿”
2.介绍:
    陈霸先(503-559),出生于长城(今长梁兴)下箬寺。军事家、政治家。陈霸先生时家人取井水为其洗身,其井至今保存完好。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作乱,次年陈霸先率军三万会同王僧辩平息叛乱。梁武帝封其为长兴县公。梁承圣三年(554)九月,西魏发兵突袭江陵,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天成元年(555年),王僧辩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陈霸先为维护汉族政权的利益,袭杀王僧辩,扶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太平二年(557)灭梁称帝,建立陈朝,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公元559年6月,陈霸先病逝。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用“雄武英略”、“性甚仁爱”、“恒崇宽简”、“弥厉恭俭” 来称赞陈霸先一生。
3.浅谈: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多少,各说不一,大致应该在400-500人之间。许多资料将陈霸先写为“历史上唯一湖州籍的皇帝”应为有误,陈朝共五位皇帝: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陈霸先之侄)、废帝陈伯宗(文帝长子)、宣帝陈顼(文帝弟)、后主陈叔宝(宣帝长子),从五位皇帝关系可见,写成“陈朝是历史上唯一湖州籍为皇帝的朝代”更为适宜。



五、湖州进士与科举制度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之“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2.介绍:
    根据《湖州市志》(1997年版)记载,唐至清末,湖州共出进士1530人(含武进士62人),其中状元16人,宋、明、清三代尤盛,乌程、归安两县居多。祖孙、父子、弟兄同为进士者154户、366人。扬名后世甚多,如潘季驯、皎然、孟郊、赵孟頫、王蒙、凌濛初、陆心源等。
  朝代 进士数(不含武进士) 状元数
   唐        35              0
   宋        648             7
   元        24              0
   明        318             2
   清        443             7
   合计      1468            16
    1.贾安宅(1088-?),浙江乌程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时年22岁,为湖州第一位状元。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1127-1130),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贾安宅工于诗文,《宋侍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2.莫俦(1089~1164),浙江归安人或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状元,时年22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监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靠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76岁。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
    3.何*(108-1127),浙江归安人或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科状元,时年25岁。宋徽宗时官至御史中丞,宋钦宗官至尚书右丞,曾极力反对割地为金国。1126年金军兵临京师,受命求和,不久有受命起草降表,后与徽、钦二帝同被掳,年39岁绝食而死。
    4.沈晦(1084~1149),浙江武康人或钱塘(今杭州)人,宋徽宗宣和六年甲辰科状元,时年39岁。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后得返。后任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几年后,京口成为抗金强藩。以后,沈晦又在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任上,选用老将罗统戍边,招抚当地少数民族诸部落首领,喻以威信,并给以钱物,使其都到府所起誓愿意臣服。不久便升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宋史》有传,称其“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云。”
    5.张定,宋绍熙年间状元。无资料查定。
    6.吴潜(1196~1262),浙江德清人,祖籍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宋宁宗嘉定十年丁丑科状元,时年21岁。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吴潜长于诗文,著有《履斋遗集》。
    7.黄朴(1192-1245),浙江归安人或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道山人宋理宗绍定二年己丑科状元,时年36岁。黄朴中状元后,历著作郎,进吏部郎,官终于广东漕司。黄朴于嘉定丁丑(1217)补太学。随升内舍生,授签书镇东判官。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进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出知端平年间任御笔兼崇政殿说书。出知吉安,改知泉州,后除著作郎。又主管云台观,除广东运判、兵部侍郎,司封出知漳州。后主管崇禧馆。眼疾转知袁州,未赴任卒,葬福州北郊新店茶园。
    8.范应期1527~1594,浙江乌程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状元,时年39岁。范应期登第后,初授翰林院修撰,历中允。曾在南京、北京两地分别出任文武科举考试官。后于经筵讲书,颇受神宗器重。万历十二年(1584),官至国子监祭酒。致仕后,在家乡里居不法,怨家千余人“遮道陈牒。”巡按御史彭应参未经细致查实,即与乌程知县张应望将其拘捕。范应期不堪所辱,自缢而死。终年68岁。后其妻吴氏赴京诉冤。帝怒,命将彭应参、张应望下狱。谪张应望戍烟瘴之地,彭应参削籍为民。范应期著有《玉拙堂集》。
    9.韩敬(1580~?),浙江归安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辰科状元,时年30岁。万历三十八年(1610)会试,汤宾尹为会试同考官,当他得知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弃,连忙越房搜来,为掩人耳目,又从别房录取四人。汤宾尹还强迫主考官萧云举、王图录韩敬为会元。榜发,士论大哗。殿试中,汤宾尹又暗中做手脚,千方百计为韩敬讨了个第一。后汤宾尹因韩敬科场事被察免职,韩敬也因此称病辞职。据说当时大学士叶向高很看中著名诗人、东林党人钱谦益,将他拟定为状元,而且钱谦益又买通了宦官作内线,以为可以稳操胜券,没想到韩敬通过汤宾尹花了四万两银子买通了更有权势的宦官,临唱名时,二人的名次互换,到手的状元被韩敬拿走,钱谦益白花了银子,只能屈居第三,为此二人结下仇恨,一直争斗不休。三年后,因顺天乡试作弊案发,御史孙居相,给事孙振基接连上疏将汤宾尹之事也揭发出来,惊动朝野,万历帝方下令廷臣议处。后凡与韩敬为难者,非走即罢,无一幸免,韩敬由是得宽典,仅被谪为行人司副。韩敬受挫之后,闲居家乡以著述自娱。
   10.严我斯(1629 ~?),浙江归安人,清康熙三年甲辰科状元,时年34岁。康熙二年,帝已颁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重策论。至康熙三年(1664)开康熙朝首科,因重策论的原故,该科所取士少,所取进士也为人所重。严我斯以进士补殿试,一举夺魁,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八年,严我斯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经授职升为翰林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官至礼部侍郎。严我斯可谓仕途通达,但他恬视人生,淡泊仕途,虽高中鼎甲,却向往归隐。未及花甲,就告老还乡了。康熙二十六年,告假回乡,从此,他以著述为娱,再不复出。他的文章品行郁然,为乡邦之望。终卒于乡里。去世后,赐祭葬。严我斯无甚显绩,但他端介有度,文章操行,为时所重。他的诗文名噪一时,其中不乏体现归隐田园思想主张的章句。著有《尺五堂诗删》六卷、《述祖汇略》一卷、《存庵诗集》六卷、《近刻》四卷。
    11.蔡启僔(1619~1683),浙江德清人,清康熙九年庚戌科状元,时年50岁。父亲蔡奕琛是明代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即授日讲起居注官兼起居注官,这种情况是从蔡启僔才开始有的。可见康熙帝很欣赏他的才能。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力除时弊,倡导复古之学。但是他始终恬淡于宦途,激流勇退。由于有了淡泊仕途之志,于是他开始悠然畅游于山水间,以修读图书自娱。后病归故里,谢世而去。蔡启僔博学多才,尤精于天人理数之间。他擅长于书法,也能诗文。著有《洪范五行传》、《游燕草存园集》。
    12.蔡升元(1652~1722),浙江德清人,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状元,时年29岁。是蔡启僔的侄子,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后历任中允、少詹事、詹事等职。日讲起居注官。由于与皇帝接近,颇受康熙帝宠信。康熙二十九年,蔡升元迁左中允。不久,以终养二老而归乡里。曾为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康熙六十年,告老还乡,又一年,卒于乡里。著有《使秦草》一卷。此外,蔡升元在朝廷中声誉不佳。他曾为巴结权贵竟将女儿进献,为朝野人士所不齿。虽在太子立、废的动荡中未受影响,但已被同僚摈弃。
    13.蔡以台(1729~?),浙江德清人或桐乡人,清乾隆二十二年状元,时年27岁。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入皇宫任日讲起居注官,随侍皇帝左右。次年春,随乾隆出巡五台山,途中被钦点为会试考官。他担任考官期间,公正取士,奖掖寒素,为时人所称道。后因母年迈,辞官回乡。不久母死,蔡以台悲伤过甚,最终致疾身亡。蔡以台学识渊博,善辨钟鼎、金石、图书等文物,诗文气骨奇高,清丽绝俗。他生性耿直,居乡不谒当道者。
    14.王以衔(1761~1823),浙江归安人,乾隆六十年乙卯科状元,时年33岁。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曾三次参与顺天乡试组织工作,一典江西省试,一督江苏学政,以文章取士,深得学子敬爱和嘉庆皇帝器重。王以衔性格宽厚,为人和蔼,处处与人为善,从不背后谈论别人是非。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内侍工役,无一不称他是颇具君子风范的长者。
    15.姚文田(1758~1827),浙江归安人,清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时年40岁。考取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多次上书得嘉庆帝赞赏,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是清代一位蜚声朝野的著名学士,不仅治学严谨,而且为官耿直,一身正气。每当他奉旨担任科举主考官时,总要在试场大门的两边贴上这么一副醒目的对联:“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撞法网;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真可谓铁面无私。姚文田博学多识,著述甚多,长于考据。他的学问无所不贯通,以程朱理学为宗。著有《说文声系》、《古音谐》、《四声易知录》、《易原》、《广陵事略》、《邃雅堂学古录》、《邃雅堂文集》及《春秋经传朔闰表》等。
    16.钮福保(?~?),浙江乌程人,清道光十八年戊戌科状元,为湖州最后的状元。获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他多次出任典试官,以公平选拔,认真取士,著称于世。待人真诚,亲朋好友关系融洽。他性格坦诚,为官刚直,不设城府,深为同僚士大夫所赞赏。钮福保同族兄弟同辈中考中进士、举人的很多,为时人称道。钮福保博学多才,善长书画。他的书法以小楷见长。他的诗赋文章也属上称。此科出了几位名人,其中有三甲第四十二名曾国藩。
3.浅谈:
    (1)湖州到底有多少位状元?的确很难确定。湖州市博物馆有两处出现了湖州状元的数量,但却不一,一处为16人,一处为15人(少张定),而上述关于状元简介中也看到了有5位存在争议(见下表)。当然,将有争议之人纳入本地的做法很正常而且屡见不鲜,一个城市的宣传需要更多的亮点和闪光点,这是无可厚非的。由于状元表述的人数存在争议,可想“进士1530人”的数字也应有争议,但无力考证。
   人物   争议       人物     争议
   莫俦  归安或吴县  黄朴    归安或福州侯官
   何*   归安或仙井  蔡以台  德清人或桐乡
   沈晦  武康或钱塘  
    (2)湖州古代进士之多,可见文风甚盛,可谓“文化之邦”。但不可认为自建城以来就是如此,而是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过程。习武好斗是湖州先民的特点,《汉书•地理志》记载,吴越之君皆勇,故其先民至今好用剑,轻死而易发。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变主要源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而带来的文化交融。而关键的人物是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沈麟士。
    (3)教材表述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是一个替换的过程,所以加上一句“中国古代选官方式丰富,往往以一种方式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更为合适。以六朝为例,察举制度为主体,还有试吏、任子、征辟、考试等方式。



六、湖州古称和古代地方行政管理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之“海内为郡县”,第三课“行省的设置”
2.介绍:
    湖州古称:菰城、掩浦、乌程、吴兴、湖州等。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遣军队政府江南地区,设立会稽郡,湖州地区归属会稽郡。第二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把菰城县改为乌程县,范围包括今天的城区、菱湖、南浔、德清和长兴。乌程之名源于当时两家善酿酒的乌巾和程林。三国时孙皓设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意,从此有了“吴兴”这一名称。589年隋统一全国,废郡设州,以州统县,因而废去吴兴郡,将乌程、武康、长城(后长兴)等县合置湖州,自此有了“湖州”的名称。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新唐书》卷四十五),湖州属于江南道,下设五县:乌程、武康、长城、安吉、德清。宋朝分天下为十五路,湖州属两浙路,属于十二州之一(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下设六县:乌程、归安、安吉、长兴、德清、武康。南宋改为安吉州。
    元统一全国,设置行省,省下废州设路。湖州路属于江浙行省,江浙行省下 “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湖州为湖州路,下设五县:乌程、归安、安吉、德清、武康,一州:长兴。
    明初,废路设府,湖州即称湖州府,下辖乌程、归安、安吉、德清、武康、长兴六县,并直隶京师。清朝沿袭明制,仍称为湖州府。
3.浅谈:
    事实上湖州地名的演变远比我所写的要复杂的多,有些名称现今已经不用,甚至很多湖州人都已经不知道了,如乌程、归安,它们管辖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吴兴区、南浔区等市直属区域,明、清时期,乌程与归安两县同为湖州府首县,仍旧同城而治。1912年撤废归安县,与乌程县合并为吴兴县。归安之名始于北宋初年,因吴越王钱氏纳土归宋而命,管辖大致位置是南浔、双林、菱湖、练市一带。
其次,地方行政管理的上下级管辖并未向教材表述的如此简单,如元代,教材中写到“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学生往往会误解为五级设置,一级下辖一级。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元史》卷五十八“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如湖州路下设领司一、县五、州一,县与州为平级,并非上下级。



七、朱国桢
1.渗透点:
    必修Ⅰ专题一第四课之“内阁制度的形成”
2.介绍:
    朱国桢(1558-1632),明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天启三年(1623)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魏忠贤窃权,朱国桢为首辅叶向高的助手。后任首辅,为魏党所劾,崇祯五年卒。著有《皇明史概》、《涌幢小品》等。
3.浅谈:
    通过朱国桢的介绍,可以与内阁、宦官专权进行联系。


参考资料:
①《湖州人物志》,王克文、余方德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②《湖州古代史稿》,沈慧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③《湖州,太湖南岸的明珠》,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④《湖州古今概览》,余方德、嵇发根主编,黄山书社,2007年7月第2版
⑤《湖州市志》(上),王克文主编,昆仑出版社,1997年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