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谜团政治解读63
禹在重庆之七
重庆“涂山”--人们就说它是大禹迎娶涂山氏的地方
标签:重庆 大禹 大禹治水 政治婚姻 涂山 涂山女 水害 水利 水事 文化 禹 治水 政治
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那个“家门”,何在?
家中那位神秘的女主人,为谁,又会是何方人氏?
重庆“涂山”,一直以来,人们就说它是大禹迎娶涂山氏的地方,也就是大禹不过的家门。
披云载酒碧山头,
俯仰江天散旅愁。
一水西来分瀚海,
万峰东去绕神州。
樽前雨色笼禅院,
树外晴光射郡楼。
终古平成思大禹,
乾坤谁信等浮沤。
这是由明朝御史傅光宅(山东聊城人)游重庆南岸涂山,凭吊大禹庙时所作的诗。
涂山,在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
巴方人民也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与重庆渝中半岛隔江相望的南山,原名就叫涂山,山上至今还有以涂山为名的涂山寺。据一些老人介绍,文革前南山上还有刻着“涂山”二字的石碑,可惜没逃过“破四旧”的劫数。
与此相应,在与涂山隔江相望的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有涂山氏因长期盼夫归来而化成的“夫归石”。不过,如今因为水位大涨,也已永沉水底,只留下传说供后人凭吊。
凭着“涂山”与“夫归石”这两个遗迹,是否就能够断定涂山氏所在的涂山,就是重庆的涂山?
英雄的故事总是与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在大禹治水的英雄传奇中,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与妻子女娇的爱情故事了,闪烁着洪水政治中,还温馨,还脉脉的人类灵性火花。
禹“生于蜀,娶于巴”,并非古江州人的一厢情愿,也非今天重庆人的望风捕影,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至少在唐代之前就有此种说法。
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古代神话传说的遗迹,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地名就可以作为证据。
其一是于史有据:
《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复往治水。”
《史记.河渠书》载:“禹抑鸿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尚书·皋陶》说:“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子弗子唯荒度土功。
在《遁甲开山图》中也有相同记载。
西晋时代的杜预在注释《左传》时,曾提到“巴国也,有涂山,禹娶涂山”。涂山氏的重庆籍贯也得到了又一个佐证。
《蜀王本纪》记载:“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力证:“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并明确指出“今江州(重庆)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奉虞舜命治水,禹时年三十,尚未婚。先治家乡洪水,然后,顺江而下,到了江洲(今重庆)治水。在今重庆南岸涂山与少女女娇相互爱慕,结为夫妻。涂山,就是禹娶妻生子启“呱呱而泣”,“三过家门而入”之门。
大禹与女娇的爱情,有源于水,也有缘于水。皆因大禹是开山裂石的治水英雄,两人才得以相识相知相爱。最使人感动的,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与大禹治水伟业一起传唱千古。
《蜀王本纪》记载:“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华阳国志》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黄山山麓有石壁,镌刻“涂山”两个大字。“涂山”传说是夏禹娶涂山氏为妻安家之所在。
古时候,大禹继承父志,治水来到江州(今重庆市),与涂山氏结为夫妻。婚后四天,大禹因忙于治水就告别妻子走了,一去就数年未归。涂山氏常到山下河边沙滩上等大禹归来,并在这里哭泣不止。后人在她哭泣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刻“禹妻涂山呱呱哭泣处”,又给那片沙滩取名为“遮夫滩”。清乾隆时期重修的 《巴县志》记载:“朝天门江心巨石,昔时鹧鸪多集其上,钩辀格磔,啼声到晓,一名鹧鸪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涂后故迹也。”
据《巴县志》旧志记载,涂山原来有个庙宇叫“涂后祠”,朝天门长江中有块石名望夫石,也叫呼归石,后因语音的相近,而发生讹化,被民间讹传成“乌龟石”。
还有鹧鸪石,说是大禹忙于治水,公而忘私,很难回家。涂山氏望夫心切,就经常独自站在江边巨石上翘首远望,呼喊着大禹的名字,希望他早日归来。可是,云水茫茫,望眼欲穿,日夜呼归,不见夫归。
神奇的传说,优美的山景,曾吸引唐代大诗人,唐忠州刺史白居易来此游览,并赋诗《涂山独游》,可见唐时此寺已名为涂山寺。诗云:
野径行无伴,
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
惟是马蹄知。”
可见在1000多年前,涂山景观已著称于世。
大禹是重庆人的女婿,他有个老婆在南山。”
对此,在引起轰动的《失踪的上清寺》一书中,作者罗渝以调侃的语气写道:
“大禹的四老婆叫涂山氏,南山上有个地方叫涂山,涂山氏就是那里人。在南滨路上重烟厂过去,枯水季节能看到长江中有一块大石头,叫呼归石。传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久等大禹不到,就变成了那块石头,后来大禹归来,对着那块石头哭喊涂山氏的名字,石头裂开,生出一个小娃儿,就是后来夏朝的国君。”
“对了对了”,潘天棒插嘴道:“重庆弹子石那个地方,古时候写成诞生的诞,不是枪弹的弹,就是纪念涂山氏变成石头生儿子的事情嘛。那夏朝的皇帝,实际上是我们重庆人哦。”
其二是南音线索--涂山氏是“南人”:
在先秦文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着:“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女仆)候禹于涂山之阳。(涂山之)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据此有学者提出了“南音”线索的论据。重庆工商大学熊笃教授认为,这段话虽然重在突出周公和召公受涂山氏情歌的“南音”启发,分别创出了《周南》、《召南》这两首诗歌,但只要对比考察“南音”与《周南》、《召南》所描写的地域范围,就可以用排除法,逐步锁定涂山氏所在的地方。
这就是说,只要在《周南》、《召南》反映的地域范围内,发现有存在“南音”的地方,再将这些地方与史料中提到的各种涂山所在地进行比对,就会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直至确定最可能的“涂山氏”所在的涂山。
周公是在国都主政期间创作了《周南》,而召公是在巡视南国的过程中创作了《召南》。《周南》描写的是周朝国都镐、丰一带的民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一带;而《召南》描写的地域,包括陕南、川北、豫西,直至湖北省大部和湖南北部。
由此可以发现,“二南”描写的地域范围中,并不包括浙江会稽、安徽濠州、九江当涂和山西夏县这几个号称有涂山的地方。至于同样号称有涂山的河南偃师,在十五《国风》中属于“王风”,而不是“南风”,因此也该排除在这个范围以外。
这样一来,仅仅根据涂山氏的情歌——南音,就排除了除重庆涂山之外的所有可能。
其三是传说为证,大禹当地认同化的程度:
涂山之争,由来已久,按顾颉刚先生生前的推论,大禹是生于蜀,娶于巴。
为纪念大禹,在涂山上建有“禹王祠”和“涂后祠”,以前的巴国人民格外尊重这个“女婿”,并形成了群众性的自发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进行祭祀。
重庆涂山别称南山,海拔400--670米,景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汪山、黄山、袁山、岱山、蒋山、真武山诸峰临江拔地而起。涂山寺坐落在涂山之上,占地1万多平方米。庙龄悠久,年代已不可考。据查,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供奉大禹及涂山氏塑像。
重庆之所以祭祀大禹,是因为大禹之妻涂山氏的家乡在重庆。由于大禹的原由,涂山氏也成了华人祭祀的祖先。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禹娶涂山氏女之涂山,在江州涂山县”。江州即今天的重庆,涂山即南山,至今,重庆南岸区还有涂山镇,有涂山寺。“夫归石”,即涂山女盼夫归来之处。涂山女为大禹治水,造福华夏,作出了巨大牺牲。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得到了最大的认同,也富于历史传统。由此讲大禹是深深植入巴国儿女心怀,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而反过来倘若只是附会的话,也就不会有如此之高的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是基于历史的认同,也就更加具有根深蒂固的凝聚性。
其四是生于巴蜀娶于巴蜀--巴蜀人娶巴蜀女:
大禹的籍贯对于认证涂山氏籍贯也很具参照意义。
鲧娶有莘氏之女女嬉为妻,女嬉吞珠而孕大禹,禹生于蜀。
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汶山郡就是现在的四川北川、汶川一带,广柔县就是现在的汶川县。
大禹“生于蜀”,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有了这个空间相近的地理标准为参照,在一个遵行古风的年代中,由巴蜀人,去娶巴蜀女,势在尽然,也顺理成章。
其五是娶于涂山的时间:
从大禹治水经历,也同样可以得到相应佐证。
传说历来都称大禹是在治水之初,也就是大禹还是一个小禹,在一个最艰难的政治困境中,迎娶了涂山氏。那个“三过家门而不入”,恰恰也发生在此之后。
从这一标准出发,显然其它号称有涂山的地方,并不能符合这一标准。因为他们的涂山是一个治水成功的庆典地,而不是迎娶之地。
其六是涂山女氏族一定是一个富有且强大的氏族。
作为政治联姻的产物,涂山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家族,没有这个强大,也就不以助大禹摆脱政治窘境、由巴盐与丹青,也造就了这个实力。政治的禹,一定要娶一个政治的妻子。
倘若不具备这种婚姻实力系数坐标参照的话,就只能是一个与禹有过这样或那样关系,那个符号化,具有性学蕴含意味的“涂山氏”了。
其七是关于婚宴的佐证:
重庆不仅有涂山,也有喜宴之地--歌乐山,其山得名之传说,恰恰也成为禹”娶于巴“的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佐证--那是大禹与涂山氏举行结婚喜宴的地方,从而使禹娶于涂山,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无法进行确认,但也至少在传说中,而更加真实可信。
“重庆版”的涂山氏传说,同样有迷离之处,我们无法肯定重庆的“涂山”是否就是真正的涂山氏籍贯所在。但论证却是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撞击--
于大禹,于涂山氏,于历史中,我们要发现什么呢!
于大禹,于涂山氏,于现实中,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