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隋以前,与选官制度相联系,读书人仅限于大地主阶层。隋炀帝创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和任官制度的改革,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门径,读书人扩大到了中小地主阶层。永州各地亦是。唐宋以后,永州各地设立了府学、州学、县学,各种书院相继建立,并出现了义学、社学等形式,使接受教育的面不断扩大。
一、科举
科举是隋唐至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同时又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在这近1300年的时间里,永州中小地主的后代,都在科举制度下发愤读书,以搏取功名,步入士途。从湖南的情况看,永州历届举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名列各州前茅。据《湖南通志·选举志》载,从唐初至清光绪九年(1883),湖南共考取进士(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占21.3%;状员11人,其中永州3人,即:唐代李郃(今宁远人,太和二年即828年廷试第一),为湖南的第一个状员,也是唐代湖南唯一的状员;宋代吴必达(今道县人,淳祐元年即1241年进士第一)、乐雷发(今新田人,宝祐元年即1253年特科状员)。据道光《永州府志》载,尚有明代邓起鸿(零陵人)系明代进士廷试第一。这样,永州历史上的状员应为4人,占湖南状员总数的33%。此外,尚有5人名列进士一甲,即榜眼或探花。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永州举子曾二十届囊括湖南全部进士名额,曾于南宋四年(1134年)一届考取进士10人。分朝代看,永州在唐宋时期考取的进士比较多,在湖南进士中所占比例大。到元明清时期,永州进士人数呈下降趋势,在湖南进士中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唐宋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966人,其中永州为384人,占39.75%;元明清时期湖南共考取进士1339人,其中永州103人,只占7.27%。这些情况说明,唐宋时期,永州是湖南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元朝以后,永州教育则逐步落后于湖南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学宫
为古代官办教育机构。秦汉以来,郡(州府)、县均建学宫(州学、府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唐代以前永州学宫建于何处,已经无从考证。见诸记载的永州学宫,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年),由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宙创建,宫址在今芝山区潇水西岸红旗渠旁。后来迁往愚溪,宋庆历年间(1040~1054)迁移到郡城东门内高山之麓,即今零陵宾馆内。后又几经重修。民国31年,学宫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道州学宫始设于城东。唐元和九年(811),刺史薛伯高迁建于城西营川门外(今道州宾馆所在地),柳宗元作记。宋绍兴十三年(1143),又迁至城东。后州守赵志之仍迁回城西原址。永明、宁远、江华3县县学亦建唐,零陵、祁阳、东安3县学宫兴建于宋代,新田县学宫则建于明末。
三、书院
多为私人创办,或半官方学校。湖南境内创办最早的书院为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永州境内创办书院始于宋。宋代,永州境内建有4处书院,即:永州东丘书院,建于宋元丰四年(1081),院址太平寺。道州濂溪书院(濂溪祠)始建于宋绍兴九年(1139),位于道州学宫西面(今道县教委所在地)。景定年间(1260~1264),宋理宗御书“道州濂溪书院”。还有道州的甘泉书院、宁远县濂溪书院,亦建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王守仁等大力倡导,私人书院大增,当时永州的书院共有17所。清代,永州的书院进一步发展。到光绪年间,永州境内共有各类书院46所。其中名气较大的书院有:蘋洲书院,由江华王德榜、东安席宝田以及黎宜轩、何子安等出巨资,于光绪13年修建;泠南书院,宁远绅士刘元方、田登仕倡建。
四、社学
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学校。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故称社学。明、清时,府、州、县亦设社学。明朝时永州府共有社学14所,其中零陵、东安各6所,祁阳、永明各1所。到清道光年间,永州有府社学1所,县社学15所,乡社学数目则不详。
五、义学
亦称“义塾”,一种免费私塾。永州境内的义学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到清道光三年(1823),永州有府义学1处,州义学6处,县义学7处。值得一提的是,道州有2所新义馆(学),一所在马江瑶丰村,1所在顾村,专授瑶族生徒,为永州最早的见诸文字记载的瑶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