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郁山竟有四座“太子坟”唐太子李承乾谋反不成被流放的故事 “鸡豆花”几乎以假乱真
唐太子李承乾之墓
● 唐太子李承乾于公元643年流放郁山,一年多以后便卒于此。 郁山李承乾墓为空坟,已于公元738年迁昭陵。
当地小吃鸡豆花便与太子有关。
“点个鸡豆花嘛,绝对正宗的郁山鸡豆花!”在彭水县郁山镇,只要你坐进餐馆,服务员就会向你推荐这道当地特色菜。这道做工精细,足以以假乱真的“豆花”菜,相传与唐太子李承乾有关。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到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的45年间,史书记载就有4位皇子、2名重臣流放黔州。如今,其境内尚有四座“太子坟”。
孤坟北望长安 太子贬谪之路 彭水当地埋坟,都是坟头向东或向南、墓前视野开阔。“太子坟”却与之相反,它朝向西北,坟头直面山脊,视野极其狭窄。
从即将通车的渝湘高速公路保家下道,沿319国道线继续前行不足30分钟,便到了郁山镇境内。镇政府所在地——开元寺离319国道不远,沿支路下行约2公里就到了。郁山镇文化站站长罗涌江说,李承乾的墓就在河对岸的白池寺(白池村),距镇政府十几分钟车程。
白池村村支书王益平家后山是片梨园。罗涌江说,历史上这儿是座白池寺,至今土中能挖出残存墙体、瓦片和汉砖。沿梨园往东北方向斜上,穿过比人高的马尾巴草和茅草笼,前方便有一道山脊,人称“马颈子”。“马颈子”有个山包,当地人一直沿称“太子坟”。
说是太子坟,其实除了草丛中立有两块石碑,一块上书“唐朝太子李承乾墓遗址”,另一块上书“全县文物保护单位”外,再看不到任何标志性东西。若将外侧整个山包视作墓,那这个墓也足够“太子坟”之称,因为它占地至少有上千平方米。彭水县原文化馆馆长蔡盛炽说,若整个山包都是墓,那与《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之记载“承乾卒于徒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就不谋而合。
白池村64岁村民张仁发说,“听老辈子们传说,最早‘马颈子’没有那个隘口,隘口是李承乾死后,百村为给他垒大坟,采土时把山脊挖下去的。”历史上,郁山因盐丹兴盛,拥有“九宫十八庙”,其中“十八庙”之一的白池寺就在太子坟左下侧。照此传说,山包即是太子坟也就显得不无道理。
彭水当地埋坟,都是坟头向东或向南、墓前视野开阔。“太子坟”却与之相反,它朝向西北,坟头直面山脊,视野极其狭窄。郁山镇副镇长蔡小荣是这样认为的:李承乾被流放郁山后,日夜思念父皇,死前曾说“吾之身于黔州,魂必之于长安,侍奉父皇,以尽人子之责”。长安在墓位西北方向,承乾的坟头面向西北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墓现在其实是一座空坟。”蔡盛炽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承乾的孙子李适之以才干得宠于玄宗,官居御史大夫。他几次上书请求将其祖归葬昭陵阙内,后得到玄宗应允。承乾尸骨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五月二十九日,已迁昭陵,重葬于现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西边,西北距昭陵9公里处。1972年,昭陵文物馆对其重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太子贬谪之路 太子承乾暗中联络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承乾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
唐太子李承乾为何会被流放郁山?他又是怎样从长安来到郁山的?蔡盛炽说:“这与李承乾谋反政变失败和郁山当年的富饶有关。”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承乾是长子,另有四子魏王泰、九子李治等。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起初,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后来却慢慢沾染恶习,喜好声色,生活荒淫颓废。太宗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四子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却不知收敛,引起朝廷大臣不满。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后,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六日,承乾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
太宗为何将承乾流放到黔州郁山?蔡盛炽说,因为在夏代之前,郁山都已开始发现和利用盐泉,盐一直是珍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吃得上;郁山先秦时又开始采矿炼丹,而丹是提炼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和让人延年益寿的仙丹的原料,同样珍贵。因盐丹,郁山发展成为南方富地。在唐代,更是道、州、县三级治所所在地,是今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乾谋反,父亲唐太宗虽然极其气愤,但承乾毕竟是他儿子,他不想赶尽杀绝,只想让承乾远离京城,少惹是非。于是,太宗就将他流放到了郁山。
谋反失败后,承乾先是被关在右领军府几个月。大约八月底至九月初,才与丫环可心等随从一道,被押着从长安上路,穿越秦岭、巴山,经西乡县子午镇,然后到汉中、达州、梁山(梁平)、垫江、乐温(长寿)、涪陵,再乘船沿乌江而上,过武隆、彭水,最后沿郁江逆流到郁山。因道路艰险遥远,承乾又伤心绝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个月,同年九月才抵达郁山。
太子郁山轶事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其中抑郁成疾版本最可信。
“承乾到达郁山后,被安置进事前已备好的流所内。”蔡小荣说,该所位于开元寺附近(在现郁山镇政府周边),设施简陋,不但与皇宫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及当地富户居所。其建筑可惜现在已不在。他终日以泪洗面,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油盐不进,身如枯槁。
“我们这里有一道菜据传就是当时承乾的随身丫环可心发明的。”蔡小荣说,承乾在郁山整天不吃不喝,可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用尽各种烹调方法,不断变换口味,仍无济于事。
一天,可心边为承乾做鸡肉丸子,脑子里边想着“怎么办”?调鸡蛋清时,她因走神,竟将蛋清调成了泡沫。剁鸡脯肉时,她再次走神,又将鸡肉剁成了肉末浆。她索性将二者混合搅拌,一起倒入汤中,没想到不但泡沫不散,反结成了白白的“豆花”。惊奇之余,可心加以佐料后品尝,味道细腻鲜美。进餐时,承乾也一反常态,连吃了两碗。从此,“鸡豆花”这道美食便在郁山传播至今。蔡小荣称,郁山许多菜品都与鸡豆花一样做工精细,与周边地区饮食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都与当时郁山的富饶及唐朝皇亲国戚流放郁山有关。
李承乾被流放到郁山后,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郁山。蔡小荣说,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
版本一:相传他到达郁山后,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长期中热毒,拉肚子。周边药铺郎中都看遍了,无人能治,最后脱水而死。
版本二:他被废流放到郁山后,对回京绝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喜色恶习不改。一天,他在河边看到一年轻美貌女子,一心想占有。女子不从,向山上狂奔。承乾尾随其后紧追,追至小地名马颈子处后表明身份,女子被吓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后,因累上加累,承乾吐血而亡。百姓认为他自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后将他葬于死处。
版本三:承乾被贬到郁山后,生活环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别大。他满腹辛酸无处述说,特别是每当开元寺钟声敲响时,他就想到长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心疾难除,整日茶饭不思,油盐不进,最终抑郁成疾,无药可治,死在流所。
三个版本中,蔡盛炽和蔡小荣都推崇第三版本,因为被废遭贬,从太子到庶民,从皇宫到流所,对长期生活在深宫的承乾来说,打击确实太大。
李承乾是第一位被贬到彭水郁山的皇亲国戚。蔡小荣说,因为他和长孙无忌、李忠、李明等的到来,原本独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许多宫廷色彩。其间诞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筑,万寿宫、文昌宫、紫云宫、玄天宫、开元寺、天池寺等“九宫十八庙”的建筑风格及工艺,周边地区从来未有。
黔州 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
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贵州铜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广西玉林等地。黔州因盐丹而繁荣,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
公元659年4月,唐太宗的舅子长孙无忌被降为扬州都督,安置于黔州,保留一品供给。7月,逼令无忌自缢,初葬于信宁乌江左岸,现此地人称“太子坟”。公元674年9月,追复官爵,迁葬昭陵。
公元660年5月,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囚于李承乾故宅。公元664年12月,上官仪、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被高宗赐死于郁山,初葬今保家镇陈园村,次年收葬昭陵。
公元680年10月,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公元682年,又被黔州都督谢佑假传圣旨,逼其自杀。公元710年,李明的灵柩才运回长安,陪葬昭陵。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反叛失败,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唐高祖的儿子)因同谋获罪,被流放黔州监禁。当年12月,囚车到达陈仓时,元轨命归黄泉。
此外,唐代史官柳芳、宋代大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等也曾被贬流放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