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88阅读
  • 0回复

(认识重庆)六百年不倒的通远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31


  古时重庆唯一的一道陆路关隘


  从地势来看,通远门刚好处于城内的最高处,是重庆的制高点。因而,通远门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历朝历代的守军更是对此重视有加。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守城的将领戴鼎就亲自率人修建通远门。通远门先是以崖为墙,建成雏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上,所有的人都在寻求安慰和安稳。为了这种安稳,早在千百年前,人就学会了寻找精神伴侣;而为了这种安稳,城市也学会了修城筑池。也许,对于人类来说,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城墙已经成为了一种保证,一种在飘摇乱世中陪伴人、庇护人的有力的保证。而重庆,这座蛰伏在大山大水之上,浑身充满了硝烟和铁血历史的城市,它的存在,似乎格外的需要这种安慰和保证。
  历史上,从公元226年,蜀国大都护李严移护江州(重庆)修建新城,到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守将戴鼎指挥筑城,重庆日渐形成了“九开八闭”,共17道城门的格局。其数量之多,布局之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连连称奇。
  然而,一座城市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城门?它们各自又曾经历了怎样的动荡与飘零?在无数的沧桑和巨变之后,它们是否真的能给予人类和平与安宁?
  带着这些疑问,去触摸这座城市的经脉与脊梁,我们看到:无数的记忆浮出了历史的地表,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一些表情正在消失,而另一些却仍在继续。其中,作为城市表情之一的城门,大多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了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而东水门甚至也只剩下一个光城门,这样,便只剩通远门还留着城门和一小段城墙,硕果仅存。

  通远通远:通向远方的起点
  关于重庆为什么会修建如此之多的城门,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城门“九开八闭”是为了遵循风水中的生克关系:以9道开门寓“九宫”之意,8道闭门则应“八卦”之象,合起来便象征着“金城汤池”之意。
  在所有这些城门中,通远门的地位是独特的。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现存唯一一座保留较完整的城门,更在于它是古时重庆唯一的一道陆路关隘。
  从古代地图来看,通远门位于重庆正西方。当时,出了通远门,沿城垣边斜坡路处的兴隆街往上,经纯阳洞、神仙洞,过盐锅骑石、茶亭、下三架坡,穿飞来寺,越两路口、总牌坊、鹅项颈,出浮图关,便可直达省城成都。通远门因此成为一座城市通向远方的起点。
  不仅如此,从地势来看,通远门还刚好处于城内的最高处,是重庆的制高点。因而,通远门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历朝历代的守军更是对此重视有加。据说,在明朝洪武年间,守城的将领戴鼎就亲自率人修建通远门。通远门先是以崖为墙,建成雏形。
  然而戴鼎在考察城墙周边的地形地势后,认为单靠一座孤城门并不能有效地抵御敌军。于是,戴鼎又决定在大城之外还另置瓮城一座。关于瓮城史料上记载不多,只知道瓮城城门朝北洞开,门楣上“通远门”的关名十分醒目。接下来,过了瓮城,才是大城的主城门,而城门的门楣上“克壮千秋”四个大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给人一种壮怀之感。就这样,通远门内外层层设防,大有坚不可摧之势。





  以卵击石:悲壮的抵抗之歌
  
  那么戴鼎如此煞费苦心地在通远门周围布下重重关口,到最后通远门是否真的不负重望呢?
  从历史上看,发生在通远门一带的战争,一般人都会提到下面两场战役:一是公元1278年蒙军强攻重庆,宋朝守将张珏率兵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二是在明末清初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率领部下攻打重庆城,明朝守将陈士奇率领军民抵抗,激战6天6夜,最终起义军攻破重庆城。
  但是,倘若从时间上推断,以上说法便有漏洞:据史料记载,通远门应建于明洪武四年,因此,发生在通远门的战争应不早于明朝,而张珏部队与元军一战的说法也便不攻自破。所以,真正在通远门发生过的战争便只有张献忠与明朝守军之战了。
  那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带兵从湖北进入四川,经三峡溯江而上,先后攻占夔(奉节)州、万县、忠(州)县、涪(州)陵等地,到达广阳坝。而广阳坝再往上便是铜锣峡,因明朝派有重兵把守在此,所以张献忠的部队接连攻了好几天,也没有将铜锣峡拿下。
  情急之下,张献忠决定亲自带一队人马,弃舟登陆,翻越南山,攻入江津,之后再由江津顺流而下,与留驻在广阳坝的大西军一起形成包围之势,从东西两面同时夹击重庆城。当时已是六月下旬,正逢重庆的夏季,江水猛涨,城门外简直满河是滩,根本没有屯兵之处。没办法,起义军只能强行进攻,尽快入城。
  于是,浩浩汤汤的起义军迅速将重庆城的金汤门、南纪门、凤凰门、金紫门、储奇门团团包围,并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很快,包括佛图关在内的众多关隘都一一失守。然而,令张献忠没有想到的是,一路所向披靡的起义军却在通远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当时,虽然驻城将领和城内居民都心知肚明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抵抗与否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大局,但人们仍然不愿意放弃抵抗。整整6天,守城军民仅仅凭借通远门居高临下的天然优势和石头、弓箭等简易武器浴血奋战,抵抗张献忠的60万大军。要知道,对方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守城的人数,而且张献忠的部队早已声名在外,素以英勇善战著称,因此,很难想象,若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守城军民将如何坚持6天之久。
  正如前面提到的,通远门是当时重庆城连接外界的唯一陆路通道,而且又占据着全城的制高点,战略地位自是不言而喻。而对于想要挥师西进拿下成都等地的张献忠来说,通远门更是重中之重。
  面对久攻不下的通远门,张献忠想了许多办法都没能凑效。最后,有人建议用火药去炸城墙。于是,6月22日这天,随着一声巨响,人们看到升天的烈焰中,起义军的炸药掀翻了通远门的转角楼。这座坚不可摧的城墙,终于第一次受到了损伤,露出了一个大窟窿。接下来,只见在震天撼地的吼声中,起义军宛若洪水一般挥动着手中的武器涌入了重庆城。守城的将领和其他抵抗者,无一幸免。
  至此,重庆城彻底失守。而重庆人民6天6夜得通远门坚守也被迫画上休止符。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感念在那个烽火不断、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在那个明知会失败的注定结局面前,重庆人以卵击石的勇气和拼死抵抗的悲壮精神。此外,我们还应该感激,通远门作为一道屏障,一个对围墙内广大人民“现世安稳”的承诺,它所给予我们的力所能及的庇护和生死相许的不弃不离。
  如今,600多年过去了,许多故事里和人物的背影都已渐渐模糊,只有城墙和城门还作为一个精神符号矗立在这个城市的地表,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承载着世世代代重庆人对幸福和安定的期许和渴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