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04阅读
  • 0回复

(巴人文化)苍茫巴雾峡:千斤悬棺和灵魂的归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1-31

 巴雾峡成全了濮人丰饶的生,也成全了他们丰饶的死。在这里,灵魂枕着一江幽幽的流水,在山岩的臂膀中获得巨大的安慰……

  小三峡的第二个峡谷巴雾峡,从乌龟滩至双龙,全长约10公里,山高谷深,风景如画。峡谷两岸钟乳密布,怪石嶙峋,形成了一组组妙趣横生的天然雕塑,其中最有名的是猴子捞月、马蹄山、虎出、龙进、仙女抛绣球、观音坐莲台等等。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巴雾峡东岸的一片绝壁半空,还有一具据说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悬棺。而关于这具悬棺的主人究竟是谁,以及悬棺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运输和搁置到绝壁中去等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疑团重重……
  
  山亦空濛水亦奇
  但凡去过长江三峡的人,都总是久久不能忘情于那里山山水水的峻险、热烈和神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江就像天地间一个日夜奔腾,躁动不安的谜,它壮阔又雄浑,似乎永远在激扬,永远在火一般尽情地绽放。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长江的全部。在长江的雄浑霸气背后,另外还隐约藏着一种情绪,这就是:安详和静谧。比如巫山县境内,一条名叫大宁河的长江支流上,小三峡的第二个峡谷――巴雾峡里的山山水水便是如此。河水到了这一段,似乎打了个盹儿一般,忽然安静了下来。而那沿岸的山,也忽地安稳下来,不再像夔门或者别的峡谷那样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过了瞿塘峡顺江而下,不久便可到达长江支流大宁河上的小三峡。所谓“小三峡”其实就是全长约五十多公里的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的总称。其实,不用等到船过巴雾峡,一进龙门峡立即就能感到这里的江水的确不同于大三峡的“壮烈洒脱”,相反,这里仿佛是眉清目秀的小家碧玉,河水明净澄澈,清蓝如黛,而河面上飞烟袅袅的样子,更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亦空濛水亦奇”这样的意境。
  随着航船的一点点深入,过了“银窝子”险滩便进入了巴雾峡。这时候,绵延不尽的山、树、水……一起扑进眼帘,而人在大自然面前简直快要笨拙得手足无措了。人们只能一个劲儿地惊讶两岸的奇景和大自然的匠心独运。
  放眼望去,峡中一组组钟乳石的天然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最近的一处山岩上,四根钟乳石凌空悬着,形如马腿纵横交错,宛如马的后部和马尾。就像一匹久经驰聘回归山林的骏马,它匆匆地穿越岩缝,只有后腿还没来得及进入,露在了外面,因此人们将它称作“马归山”或“天马钻山”。
  而河的东面,在一片岩层向南倾斜的泥灰岩上,由于风化剥蚀,鳞片裸露向外。阳光下,这片石灰岩的山势犹如一道金光鳞鳞的曲线,仿佛一条遨游太空后归来的巨龙,正欲奔入龙洞。于是人们依势取名,叫它做“龙进”。此外,在“龙进”对岸的山腰上,还有一个深幽庞大的洞府,洞门边卧着一只猛虎模样的石头――人们将它叫作“虎出”。沿岸风景数不胜数,除了“龙进虎出马归山”之外,还有仙桃峰、狮子峰、猴子捞月、观音坐莲台、仙女抛绣球等景观,共同构成了大宁河岩溶的妖娆风情。
  上天对于美似乎永远是慷慨而挥霍的。它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连给予人们惊喜。就在我们还没来得及从眼前的风景回过神来的时候,忽然,前方峡口又出现了一座山峰,由右往左倾斜着一直绵延浸入到江水之中。远远望去,那婀娜多姿的山崖天际线,就好像一位正在倾身洗头的仙女。只见她长长的臂弯里垂着一头黑发,仿佛一阵微风就能将她的面纱撩起,从底下露出一双澄澈而哀伤的眼睛……
  就这样,随着一座座山峰摇晃着从肩上退去,随着一堵堵绝壁在阳光中擦身而过,我们感慨万千。忽然意识到原来每一座山,都是这个星球的一块肋骨;每一条河,都是这个世界的一条经脉;每一阵风,都是这片天地的一次深呼吸,而我们翻山越岭,不断发现“新大陆”或者寻找“旧足迹”,都不过是为了返回。只不过这种“返回”究竟指向哪里,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罢了。
  
  千古未解之谜
  
  巴雾峡对于无数的过客来说,除了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以及两岸猿啼之外,它的意义也许更在于它与我们的祖先之间那个神秘而浪漫的,关于死亡和灵魂永恒的约定。而这个约定的见证者便是:峭壁上的悬棺。
  浪花飞溅,船只在微风中继续向前。忽然,在巴雾峡东岸的莲台峰斜对面的峭壁上,一个距河面约四五百米高的空洞处出现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黑东西。大家欢呼起来:“悬棺,悬棺。”只见黄褐色的石缝处,一个长方形的洞穴里安静地躺着一具黑色棺木,仿佛铁铸的一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巴雾峡又被人称作“铁棺峡”。
  那么,悬崖上的棺材真的是铁铸而成的吗?
  事实上,巴雾峡的悬棺并非铁铸,根据专家的实地考查,棺材确确实实为木质,内部还有清晰的斧凿痕迹,但它之所以会是黑色的,除了年代久远等原因之外,主要还在于棺木有火烤熏过的痕迹。也就是说,棺木上的黑色极有可能是火熏制后留下的。
  若果真如此,那这些棺木究竟是哪朝哪代的遗物呢?为什么它们要特意用火将棺木熏黑呢?它的主人到底又是什么人呢?
  有专家指出,悬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此的濮人遗留之物。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大宁河一带的确有濮人生活在此。关于濮人,历史上所述不多,只知道他们是参加过周武王牧野誓师的庸、蜀、羌、�、微、卢、彭、濮八族中的一族。此外,由于濮人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他们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所以也有“百濮”的称号。从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一条河流日夜奔腾的情形来看,濮人应该是一支逐水草而居的渔民部族。可以想见,这是一支浪漫的部落,他们居无定所,终身沿河漂泊。以大地为床,以苍天为帐。
  可是,为何与中国人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不同,濮人偏偏费尽心机将亲人的尸体安放到鸟兽也难以企及的峭壁绝崖之上呢?这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是个别现象还是一种流行的风俗呢?
  和其他远古居民一样,濮族人也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佑护子孙、赐福后代的神秘力量。因而濮人相信,尸体和尸骨就是灵魂的寄居之所,假若毁坏了尸骨,灵魂就会失去依托。所以为了使祖先的灵魂永远得到幸福、安宁,后人就必须认真地、仔细地处理好尸骨的安置问题。而只要祖先尸骨能长久地保存,活着的人便能与死者的灵魂长久地保持密切联系。
  如此看来,无论是出于对祖先深深的怀念,还是出于得到祖先庇佑的渴望,濮人都将安放祖先灵魂的寄居之所看得十分重大。在他们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中,大自然中最伟大最不朽的便是高山,如果能将祖先的尸骨安放在山的怀抱中,不仅能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而且也不会受到水流的侵扰与腐蚀。这样,先人的灵魂便能得到永存。
  《尚书》记载:“惟月孟春,獭祭披崖,永言孝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当时的人们在每年初春之际,用猎获的水獭作为祭品,向悬崖上的棺木祭祀,而人们之所以选择高山上的峭壁为灵魂的归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山是这个世上最接近天的事物,将尸骨安放在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才能离神灵最近……
  也许,这就是现存的悬棺都被安放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峭壁半空的原因。濮人一方面希望祖先的尸骨不受任何侵扰,让先人的灵魂得到安宁,另一方面又努力让尸骨安放在尽可能高的地方,以便祖先能更接近天上的神灵,获得不朽。所以才有了“弥高者以为至孝”的说法。
  然而即便如此,悬棺也不是随便什么人死后都能享受到的礼遇。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水平,悬棺葬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劳民伤财,不是一般人家花费得起的。如此看来,能享受悬棺葬的都应是身份高贵的贵族,他们要么是部落的首领,要么便是氏族中功高德厚之人,或者一个大家庭中的主要当家人。


  此外更令人费解的还有,在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人们究竟是如何将悬棺运到峭壁之上的?而且还在峭壁的半空中凿出洞穴或台坎,将棺木完好无损地放进去?
  为此,人们众说纷纭,至今也还没有定论。综合各地悬棺的现场观察,比较可靠的有这样三种解释:一为栈道说,即悬棺是通过平行的桩孔,联桩铺道而设置;二为下索说,人们曾在桩孔旁发现有踏脚窝,即用绳索从山顶悬着棺材向下放置的;三为上攀说,即指距地面较近的棺木,可能为人工攀登悬置而成。
  而巴雾峡的这具悬棺重达千斤,要将它搁置在崖洞岩洞之中,的确不易。至于它究竟是用何种办法放置进去的,说法也很多。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相信第二种,也就是“自山上悬索下柩”这种方法。因此,悬棺之谜和三峡古栈道之谜、“巫山野人”之谜一起,又构成了三峡的三大未解之谜。
  
  悬崖上的归宿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而巴雾峡上的悬棺,可以说是濮人对祖先的一种本能崇拜,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于死亡的一次集体想象,是他们对于灵魂归宿的一种假设,一种信仰。
  多少年后的今天,那些依然悬于绝壁之上的黑色棺木,仿佛冥冥中是被一只从天空中伸过来的巨大手掌托住。看着它们在无数场风雨之后仍能如此安稳,如此完好,谁又能说在这永恒的高山和永恒的河水之间,一定没有祖先的灵魂在将我们庇佑呢?
  就这样,在巴雾峡的山水空�中,灵魂选择了它的归宿。对于我们来说,濮人将祖先安葬于此,不知是他们的幸运,还是巴雾峡的幸运,总之到最后,他们一定是相互成全,相互感激的。濮人祖先的灵魂借了巴雾峡的山水,撇开了十丈红尘和流年侵蚀;而巴雾峡也借了濮人与死亡和灵魂永恒的这个约定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凉风如歌,无数动人又凄迷的传说在巴雾峡的高山、河水、流云和霞雾中起起落落,分分合合。然而对于灵魂,巴雾峡从不吝啬,它让天地垂首,让日月也放轻了脚步,让自己的一切通通都为灵魂让路。它的每一条沟壑,每一支溪流,每一块石头都学会了深情和守护,守护无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子孙孙的生,也守护他们的死。
  因此可以说巴雾峡成全了濮人丰饶的生,也成全了他们丰饶的死。在这里,灵魂枕着一江幽幽的流水,在山岩的臂膀中获得巨大的安慰。从此,漂泊的靠岸了,出走的返回了,短暂的永恒了。任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先人的愿景和祝福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教会我们对永恒的追寻与向往,也教会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与敬仰。
  天苍苍,水茫茫,濮人的灵魂在悬崖上凝望,而来去匆匆的我们在与它擦肩而过的时刻也似乎冥冥中获得了某种净化和感召。从此,巴雾峡将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长久的在我们心上生长。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