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幼垣:《奥意利萨海战及其对北洋海军黄海海战布阵的影响》(《靖海澄疆》,页23~32)摘录:
在那近三十年的日子里,利萨海战的典范作用被极度夸张,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方的海军领导人物在激赏弱胜强的罕例之余,忽略了器械规限战术的道理。铁吉豪拥有的器械虽殊不理想,奥方所采的战术倒与这些器械配合得仿如天授。这不等于说意方不采用同样的战术就必定错了,更不能说假如意方逥避混战,而与奥方平衡而驶,以舷边炮火猛烈攻击的话,铁吉豪所采的战术仍会是正确的。
正因为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所布以主舰居中的人字形横针与铁吉豪所采者如出一辙(一排与三排之分出于参战舰只数目之别,如果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有二十多艘舰只投入战阵,他也无可能全部排作一行的),模仿得很明显,因此有人援引铁吉豪之功来试证北洋海军选阵够正确。今人采此解释者,其食古不化的程度较北洋海军的主导将领还要严重,因为今人能看得到的利萨海战的讨论绝大多数都是甲午战争以后,甚至晚至二十世纪的刊物,此战役的真义早已大明。如此偏颇的去引证还涉及基本治学法——考据不容引用自己不理解之事去实证。
……
甲午战争前清廷海军学生往英国学习虽有三届之多,归国后居要职,可以向掌海防事宜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统率北洋海军的丁汝昌等大员提供意见者还是限于首届者。该届学生刘步蟾、林泰曾(1851-1894)等在英国学习时,正是舰首撞击法、横阵、舰首直射那一套处处深受利萨海战影响的时候。后来西方海军界对那场海战渐趋冷静,异议纷起,对上举三端的诚信程度遂颇不一致。其中舰首冲角视为不可或缺确长久流行,数十年间,世界各国较大的外海舰只(中日舰只自不例外)几全装配突显的冲角(ram)。三者之中,很快便遭辩倒者就是横阵。这是舰速普遍增高、主炮射界扩大、舷炮作用提升、速射炮和机关炮世面等等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最值得留意的是,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连奥国海军也认为横阵不可以再用了,要复以纵阵为本(注2)。那时距甲午战争爆发尚有好一段时间。看来自英归国至甲午启衅,世界海军思想的转易、西方海军热烈争论的问题,刘步蟾辈都觉得无关痛痒,并无留意(丁汝昌最倚重,委任为总兵的刘步蟾和林泰曾,以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的身份在英学习期间,根本未入海军学堂修读过,难怪对这类学科性之事不感兴趣),到头来不管七十年代流行的一套是否早属明日黄花,更不顾对方舰只性能如何(或应说知道极有限),舰首撞击、横阵、舰首直射这些古董战术便照本宣科,全体上阵。晚至在欧二十世纪长期当职业海军者,仍有人不但懵然不知,还振振有词的强调横阵如何正确。
(注2)Lawrence Sondhaus,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1867-1918:Navalism,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the Polities of Dualism(West Lafayetteurdue University Press,1994),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