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93阅读
  • 0回复

(九届年会)综合组特等奖获得者:青岛39中辛锐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及感悟
              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辛 锐

     2013118日,在青岛市初中物理中心组组长赵力老师的带领下,我和田荣老师、徐梅虹老师、许莉老师一行五人赴张家界民族中学,参加全国第九届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文化教学”优质课比赛。
    我参赛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刚开始决定讲这节课时,我设计的是按照四层次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首先的整环节中,是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引入,用一个LED灯组成发光的数字“6”,然后拿出一个黑箱遮住数字“6”,结果发现黑箱的膜上呈现的是一个数字“9”,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引入新课。
然后分环节,分为三个小循环:
   第一个是探究光源及分类。
  第二是小循环是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及其现象和应用。
  第四小循环节讲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接下来,是合环节,由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在补环节中,进行知识拓展。
  最后在“测环节”中,通过课堂检测加深理解。
  设计完整体框架后,自己总的感觉是新意不多,探究的意味并不浓,并且遇到了几个困难:一个是作为引入的小孔成像实验,现象想要明显,就要在黑暗的环境下,而在白天,现象不太明显。这是一个难点。第二个是在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的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地想到要通过在空气中充烟雾、在水中滴牛奶的方法来衬出光路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请教了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王平老师,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首先,在整环节的引入,王老师改为由四个疑问来引入,分别是:
  ①展示日食月食的图片:同学们,这是日食,古人称之为“天狗食日”;这是月食,古人称之为“天狗吞月”,真有天狗吗?你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②展示小孔成像图片:同学们,在一间黑暗的小屋的门一个小孔,有一个人对着站在外,这时在黑屋里门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现象呢?
  ③一声枪响,百米大战开始!此刻,终点处的计时员是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呢?
  ④“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此时此刻,我们能否能否看到过去的景象呢?
  这四个疑问的引入,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紧接着,将原来不易成功的小孔成像的实验改为黑箱实验:用一个方巾盖着黑箱,对学生说:我今天带来一个宝箱,里面有宝贝,你想不想看?学生都很好奇。结果掀开盖巾一看,发现箱子里面很黑,根本看不清里面有什么。怎么办呢?立刻有学生说:有光就好了。我接通电源,黑箱立刻变得五彩斑斓,学生看到了:原来箱子中有一个彩球灯。于是我说:“没有光,世界一片黑暗;有了光,天地间才豁然开朗!今天我们要解开这四个迷题,也离不开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神秘的光现象。”从而引入这节课。这样的引入使人耳目一新,听课的专家也点评为:这节课设计新颖,导入自然生动,课堂生成性好。
  接下来,在分环节中的第一个小循环中探究光源及其分类时,采用了春秋
  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分类——比较探究”模式,让学生将不同的光源分类、比较,得出光源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之后,在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的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自然地想到要通过在空气中充烟雾、在水中滴牛奶的方法来衬出光路呢?为此,增添一个环节——寻找我的金箍棒。
  师:想当年,孙悟空学成出山前,要先找一个称手的兵器——金箍棒。今天,我们要研究光的传播,当然也要找一个称手的兵器!我这里有很多宝贝,你看这件兵器怎么样?(拿出彩球灯)你用它来探究光的传播,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光太乱。
   师:光束太乱,那你想要如何改进呢?
  生:变成一束光。
  师:(展示手电筒)好!那你看这件兵器好不好?
  生:不好,光不够集中。
  师:你想要如何改进?
  生:更集中一些。
  师:那你看这件兵器怎么样?此乃激光笔,光束集中,亮度强。用这件兵器来探究光的传播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有了好的兵器,也要找到好的方法使用它。请看,我们只能看到墙上的光斑,而光在这无色透明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看不到,怎么办呢?
  师:用什么能衬出光路呢?
  生:用烟雾。
  师:好!烟雾能衬出光路,但易散,用什么能把烟雾拢在一起呢?
  生:把烟雾充到瓶子里。
  师:那要是光射向无色透明的水中,看不出光的传播路径,怎样来衬出光路呢?
  生:滴牛奶。
   这样,通过采用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的“连续缺点——改进”探究方法,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先一步使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实验工具,并得出了在空气中和水中衬出光路的方法,使得在后面的实验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这一环节时,学生很轻松的就设计出了相应的实验探究方案,解决了这一难题。
  接下来,在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如何传播时,我们采用了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并归——进化”的探究模式,让学生将实验得出的三条结论归纳起来,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紧接着,采用南朝梁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的“怀疑——反驳探究”模式,将结论加以进化。由此提出第一个反驳:光在不同介质中还沿直线传播吗?
  学生说:不沿。
  那么,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这一现象呢?若在瓶中装有滴有牛奶的水,上方充入烟雾的话,现场充入烟雾要挺长的时间。那怎么办呢?我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在辣椒油的下面注入滴有牛奶的水,待分层后,先用激光笔射入辣椒油,发现光线是直线。再用激光笔射入滴有牛奶的水中,发现光线也是直线。最后再慢慢变换激光笔的角度,使光从油中射向水中,学生立刻发现光不沿直线传播了。从而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又提出了一个反驳: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也沿直线传播吗?学生说:不沿。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呢?
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设计完善了下面这个演示实验:





  师:开启激光笔,光屏上有光斑。用扇子对着光线扇风,光斑动吗?
 生:不动。
  师:其实,此时流动的空气还是均匀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它变得不均匀呢?我们知道“热胀冷缩”,如果我们给空气加热,它就会变得不均匀。加热,请看,光斑动了吗?
  生:动了。
  师:这说明什么呢?
  结论: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这样,通过两次反驳,使学生将结论逐渐加以进化,得出最终的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将结论加以应用,解决疑问①②。
  最后,在第四个小循环中,探究光速时,我们采用了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军事火器专家茅元仪的“结论——引发探究”模式,使得学生由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加以应用,解决疑问③④。
  整节课围绕这四个疑问,分为五环节,设置了四个小循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解决了问题,学生们被调动了起来,积极参与讨论。同时,由于融入了5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领略到我国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后,大赛专家组评价为:该课设计新颖,导入自然生动,课堂生成性好,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设计,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师生的互动性强,整堂课科学视野宽广,文化底蕴厚实。
  一节课的背后是数人的智慧和心血,没有王平老师对我这节课整体框架的悉心指导,没有赵力老师对我每一句话的精心雕琢,没有田荣老师、徐海红老师、徐莉老师以及我们组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这节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在这里真诚的表示感谢。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通过这次参赛,是我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