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058阅读
  • 0回复

(江西古县)金溪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1

金溪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国土面积1358平方公里,辖8镇、5乡、1国营华侨农场、1省级工业园区,人口30万(其中县城人口9万、农业人口21万),素有“象山故里、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称。
——金溪是象山故里,诞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还家一笑即芳辰,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这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赞誉金溪的诗句,因此,金溪县城又有“秀谷”之名。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陆象山与朱熹齐名,被誉为“百世大儒”,是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元代危素是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之一,24史中,他领修宋辽金三史,并与宋濂同修《元史》;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清代著名学者蔡上翔,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当代世界固体力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郑泉水等,建县以来,金溪共有2名状元(吴伯宗、陆肯堂)、3名榜眼和242名进士,远远高于全国各县平均数。近三年来,全县共向清华、北大输送了20多名优秀学子,每年考取本科的上千人。

——金溪是江南书乡,创造了多次江西历史的辉煌。金溪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临川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百越、佛道等诸多文化的交汇之地。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至今1019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人类文明,至今仍保存多处商周时期古人类遗址。千年以来,金溪有过三次历史高峰。远在唐朝,是江南名重一时的冶银重镇,出金产银,山间溪水色泽如金,县名 “金溪”因此而得,至今仍留存银坑遗址和千年冶银碑文(目前国内古代矿冶最早的实物性文字记载)。两宋时期,是江西陶瓷业的重要生产地,民间流传“先有小陂窑(金溪具有代表的窑址群),后有景德镇”。明清之际,浒湾雕版印书极盛一时,“籍著中华”、“藻丽嫏嬛(意为比天宫藏书还多)”300余年,是清代四大印书中心之一(四堡、浒湾、武汉、北京),被称为“金溪书”、“江西版”,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专程到过浒湾书铺街。
——金溪山青水秀,散落着众多极具特色的风光。县境地处武夷山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山峦叠亘,溪流纵横,山脉、谷地、丘陵、平原错落有致,梯级分布,众多个性的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笔架峰海拔1363.4米,为全县之巅;云林三十六峰“秀出东南”;翠云湖山“不减匡庐”;疏山“古刹千年”;水门庙专门供奉“青蛙神”,这种习俗在全国罕见,是远古时期稻作文明的真实写照,是百越文化的典型图腾;竹桥古村至今仍留存108栋明清古建筑,是“明清农耕文化的活化石”,被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六分半山两分田,分半水路和庄园”,风光旖旎,景物绮绣,构成一幅澹丽纯美的山水田园画,吸引了王安石、曾巩、陆游、文天祥、汤显祖、徐霞客等贤士名流逗留歌咏。
——金溪资源丰富,建起了多个特色的产业板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01%;石墨、钼、莹石等20多种矿藏极具开采价值,特别是石墨矿品位高,储量大,居江南之首;6条河流2大水库,水系发达,水量充沛。盛产优质大米、黄栀子、蜜梨、蚕丝、茶叶、南丰蜜桔、葡萄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黄栀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南方早熟梨基地县、全省蚕桑基地县、全省樟树产业发展基地县。传统特产有金溪藕丝糖、浒湾贡面、方河米粉等。工业上,着力打造了香料产业基地,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天然香料生产基地、第二大的香料生产基地(仅次于江苏昆山市)。     ——金溪交通便捷,拥有着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地扼闽越,贯通两广”,自古就是交通要冲。206和316两条国道交汇于县城,鹰瑞高速贯穿全境,距鹰潭、福银高速、昌厦公路均在半小时圈内,可充分承接长珠闽地区辐射。规划建设的鹰梅铁路、抚吉高速延伸段(吉安—抚州—福建光泽—武夷山)将使金溪区位更加凸显。
目前,金溪保存宋元时期烧陶制瓷遗址多达31处。金溪宝山金银矿冶炼场大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金溪完好保存有11000多栋明清古建筑等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反映,居江西第一。古建筑数量多、规模大、底蕴深,很多古村镇街巷基本格局、自然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并且没有插花新建筑的古村落有20多个。仅有30万人口的小县,已申报,并经专家评审,初评过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浒湾古镇和东源曾家村2个,待批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有7个。2013年10月22日,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组织专家实地评审通过,授予金溪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称号,载体丰富,例如:
双塘镇“耕读与儒商并重”的竹桥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街巷主要由1条古驿道、6条街道、13条巷道组成。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09栋。该村不但村居布局合理,排水系统、采光系统、防御系统设计科学,地域特色鲜明,村中“品字三井”,“本字门楼”独一无二。
琉璃乡“沂水渊源教授村”----曾家村,为曾巩之后裔,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待批第六批中国历史名化名村,至今保存有一条600多米的进村古道、村围墙及完善的排水系统;3口古井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井水清彻见底,酣甜清爽,村民仍在饮用;仍然较好地保存有五个巷道门、六座门楼、七条主要的传统街巷和174栋明清古建筑,古建筑集中连遍,无任何新建筑插花,整个村落历史风貌完整如初。一个只有一百六十几户的自然村落,近现代产生了28位教授,分布在国内外知名院校。村中174栋古建筑就有60多栋有明确纪年,为考证我国南方地区古建筑年代树立了标杆,其中建于崇祯元年的“豢灵护应”古庙,专为保佑耕畜平安而建,我国南方地区唯一仅存。
浒湾古镇是“朝庭漕仓,赣东商埠,江南书乡”。浒湾古镇形成集市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雕版印书中心,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过巨大贡献,至今仍完好保存有9条200米以上的传统街巷和912栋有保护价值的明清古建筑,布行、茶馆、烟馆、典当行、妓院、书铺、老字号商铺、作坊均原汗原味保存,其中“贡试纸栈”是储备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专用纸张的仓库,“三十六都四图漕仓”等漕仓为江西地区仅存的漕仓建筑,拥有“旧学山房”、“淑石山房”、“鲁国旧第”、“天水世家”、“京兆世家”、“集宿”门、“迎燕”门等大批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座落在该镇仍保存府第式规模“杂性聚居、州府规模、人文蔚起”的黄坊村,自古流传“黄坊府,上尚县,印山胜似金峦殿”,上尚与印山为琉璃乡属辖临近黄坊村的两个自然村,其规模如县城,胜似金峦殿。
琅琚镇号称“文庄公里、理学之邦”的疏口村,是明代学者、哲学家,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吴悌的故乡,不但保存有206栋明清古建筑和12条传统街巷,原生态的村落格局没有受到任何破坏,村居自然环境秀美怡人,而且与台湾台东县都兰村同样,有一处“水倒流”奇观。
合市镇的游垫村,以保存的明代建筑数量多,规格高,气势宏大而突出,该村为明代工部侍郎胡桂芳之故里,胡桂芳与武英殿大学士本邑蔡阁老,东方莎士比亚临川汤显祖,平倭名将武进士本邑黄朝聘均为姻亲关系,告老还乡后长居故里,兴建了大量公益性建筑。专家对该村定格为“原生态的历史文化,山寨版的宫庭秘笈,标杆式的明代村落”。 座落在该镇,还有“重儒不轻商,重男不轻女;孝友传家、乐善好施、血缘纯正”的全坊古村,历史上出了三位女诗人;还有礼部尚书故里大耿古村被号称为:“人杰地灵榜眼村”和“城堡式”的后林古村;“官商半壁”的东岗古村,文风鼎盛,有多部典籍收录《四库全书》与《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座落该镇还有历代共产生二十多名进士,号称“进士村”的蒲塘古村。
陈坊积乡“清流曲湍,萦绕环抱,魁奇秀伟,应运而生”的岐山古村,建村于960年左右,历史悠久。“九桥十八巷,巷巷通山上”是岐山村村居布局与其他村落特殊之处的高度概括,虽然通山上的十八巷子,目前仅剩十一巷,但150米以上的巷道全村保存有15条,九桥也依然完好保存,十五巷组成的11大古民居聚落群,完整地保存有157栋明清古建筑。该村是从本县王安石外婆家柘岗村迁居于此,王安石从小生活在此,功名成就后也曾多次光顾该村,有“进士一条街”、“父子同科”、“兄弟同榜”、“一门五进士”和四栋紧密相连的“大夫第”建筑群,承载其历代名人辈出、诗书乡里的历史信息。
陆坊乡陆坊义里、以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创始人,一代圣贤象山先生故里及后裔聚居地著称于世……
上述的一些古村落,堪称当代中国现存古村落的绝版真品。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书院、庙宇、牌坊、水井、戏台、古道、古桥梁等散布其中。所有建筑技艺精湛,装饰细腻,“三雕”精美绝仑,并传承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代表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儒耕文化,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民间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充分见证和展示了中国心学文化、禅宗文化、临川文化、江右文化、赣商文化及中华乡土文明的发展史,地域特色鲜明,古建筑数量多,规模大,规格高,格局完整,价值重要,底蕴深厚,亮点突出,看点吸引力强,文化教育意义大,是江西地区文化古县的珍贵实物史料和真实反映。
金溪县委、县政府对古文化资源、载体的保护与利用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制定了相关政策,在保护规划编制,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以及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其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