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31阅读
  • 0回复

(文化反思)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9-15
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编者注:9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在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以“百年文化反思与国学热”为主题发表演讲。
唐翼明认为有必要对百年文化做一个反思,五四时期的文化主张已经偏左,五四以后应该往右转,结果却还是不断向左,“五四运动以后,该走的路其实是应该纠偏,而我们事实上是继续向左,最后把中国文化的命脉斩断了。”
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已经失去文化自信,一切以外国为准,给后世带来无穷后患。之所以今天在民间会兴起国学热,唐翼明认为,是因为大家发现传统文化并不像原来说得那么糟糕,其实也有很多宝,“国学热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发的一种文化自救和道德自救。”
唐翼明,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文革结束后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魏晋清谈》、《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最近出版《时代与命运》。


开篇:作为边缘人
各位同学好。武大是我的母校,当同学们说要请我做一个演讲,我当然不会拒绝。本来年纪大了,我身体也不太好,可这是母校,母校是很特别的,别的地方我可以拒绝,但母校不能拒绝。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1981年3月份提前办理毕业,因为要去美国读书。到了美国,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将近十年,前一年半读英文,后来的8年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去了台湾,因为我的父母都在台湾,我父母是1949年跟蒋介石一起去的台湾,我的父亲当时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而我们三兄妹都留在内地,几十年没有见过父母。我7岁离开父母,再见到父母的时候我已经快50岁,而我的父母也都已经七八十岁。我觉得应该与父母团聚,尽孝道,所以就在台湾教书,总共教了18年,2008年退休。退休之后,我决定回到武汉定居,我老家是湖南,15岁就来到武汉,青年时代完全是在武汉度过,在武汉求学、结婚、成家,也在武汉教了18年的中学,我的朋友都在武汉。我在台湾把父母一一都送走,他们都过世了,所以决定还是回到武汉,因为这才是我真正的故乡。


我这一辈子几乎都在做边缘人,从来没有进入主流,没有进入中心,只有回到武汉,才比较有回家的感觉。我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时代与命运》,第一篇文章叫《永远的边缘人》,我拿它做全书的代序。我在内地、美国、台湾都待过,而且待的时间相当长,在美国有10年,在台湾有18年,这让我能够有机会看到各方面的情况,对一些问题可以有更多的参照点。


通过反思百年文化评价国学热:是不是要复辟五四时革命掉的东西?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百年文化反思与国学热”。国学热正在兴起,武汉三个最有名的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都成立国学院。放眼全国也可以看到,凡是比较好的大学,几乎都成立了国学院。


关于国学还有很多争论,比如什么叫国学,大家看法不一致;国学有没有复兴的必要,有没有必要把它列为大学中的正规课程,也有很多争论;国学到底是好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这些都还有争论。


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章太炎首先提出“国故”这一名词,“故”就是指不是此刻的,而是过去的文化和传统。后来胡适说章先生的这个提法可以接受,所以他后来号召整理国故,这一学问也被称为国故学,慢慢就简化为国学。也就是说反映中国过去的文化和学问都可以叫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差不多可以划等号。


狭义的国学可以以人作个比喻,脑袋就是经学,到清朝基本定位为十三经;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以及子书和集部,这大概相当于近代的历史、哲学、文学,他们就相当于人的躯干;而腿部和脚部等根基就是小学,小学包括声韵、训诂、文字,比如说文解字就是小学。他们加到一起就构成国学,是真正作为学问的国学。在武汉大学这样的地方讲国学,想必还是要讲学术性的国学。


现在中国的确有许多人在学国学,而且基本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这股热潮已经烧了若干年,还要烧下去。既然上面没有提倡,党中央没有号召,教育部也没有规定,为什么会烧起来?国学热有没有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事情,既然发生,就有道理。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有人说不好,中国这些烂东西有什么好处?没有进步,而且是在倒退,因为五四时期我们就已经打倒了孔家店。


五四时期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几乎都持有激烈的批判态度,比如鲁迅就说中国的书没有什么好读,看中国的书会一天天消沉下去,外国的书才能够让人生出一些力量和勇气,所以他劝中国青年尽量少看中国的古书,多看外国书。大家不要以为只有鲁迅才比较激进,有些今天看起来很保守的人,比如蒋经国的老师吴稚晖,他在五四时就说,所有线装书都可以丢到毛厕。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批判几乎是一边倒。因此,现在提倡国学,是不是就在和五四唱反调,把先前革掉的东西复辟?有的人一点都不看好国学,持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


因此,到底怎么来理解国学热?怎么评价国学热?要说清这一问题,就有必要对百年文化做一个反思,只有如此才能够回答国学热为什么会兴起,应该如何评价国学热。


今年是2013年,向前推一百年,也就是1913年,1913年的两年前清朝刚刚被推翻,发生辛亥革命,孙中山先做了临时大总统,而后让给袁世凯。袁世凯原本搞得好好的,但不知怎么发了昏,不仅当总统还要当皇帝。现在这个世界上不叫皇帝的皇帝多得很,袁世凯还是不够聪明,无皇帝之名的皇帝,可以当下去,一旦当皇帝,很快就被赶下台,不到花甲之年就被气死。


1913年后的第二年也发生重要的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陈独秀学问不错,文章写得很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但后来被搞得很臭,不过这个人其实是应该肯定的。陈独秀很激进,胆子大,也有勇气,他在《新青年》鼓吹新思想,尤其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新思想。当时的先进青年几乎人手一本《新青年》,不读《新青年》的人,就会被先进青年认为他们已经out了,当时《新青年》就有这样的权威。陈独秀的安徽同乡胡适,比他小,二人关系不错。胡适曾经臭得很厉害,现在又香得很厉害。胡适在1917年的《新青年》发表一篇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的文字,中心主张就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一看大喜,立刻发表,而且马上写了一篇文章附议,叫《文学革命论》。先进青年读了这两篇文章以后热血沸腾,大家群起响应,像傅斯年、顾颉刚等后来都成了胡适的学生,鲁迅也被钱玄同“怂恿”写出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的《新青年》。这样一来,当时中国就掀起一个大运动,后来被之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就要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算起,一直延续了六七年,大概到上世纪20年代初差不多算是大功告成,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命名小学课本用白话文代替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最表面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来主要是语文改革,后来却成了新思潮的传播,如果只是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大概现在还不会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时间结点,现在已经有人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混在一起,叫做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国外也发生大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这是全世界的大事,意味着整个世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除原来那条自然形成的欧美路线外,又新增加一个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新模式。而这件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一批知识分子吵得一塌糊涂,我们到底是走欧美的路,还是跟着苏联走?国民党与共产党斗争几十年,就是因为两个党选择的模式不同,国民党选英美模式,共产党选苏联模式。


今天看来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仍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当时的思想自由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近代哪一个时期中国的人才储备最多?哪一个时期涌现了真正的大师?哪一时期中国对各种新思想有那么热烈的争论?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可以叫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一是战国时期,出现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等,另一个是魏晋时期,出现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


近代五四新文化时期,差不多可以与战国、魏晋时期相比,比如胡适、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师,现在有这种大师吗?国学大师的帽子满天飞,我敢跟大家负责任地讲,中国现在没有一个人够得上国学大师的称号,有一个人我觉得差不多,在美国的余英时先生,这大概是中国现在最伟大的文史学者,但就算余英时也不一定能够被称为国学大师,因为他不致经学和小学,主要是靠历史。香港的饶宗颐先生,是才子型的学者,今年90多岁,但是他和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这些人也没有可比性。刚刚过世的季羡林先生,很多人称他为国学大师,其实季先生也不是,季先生是搞印度学的,说他是印度学大师刚好,干什么要把国学大师的帽子套在他头上?


尽管大家对胡适有一些争议,但他还是了不起的,尤其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时间越长愈发觉得他很伟大,今天根本没有人可以与这一代学者相比。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可以与战国、魏晋时期相媲美。


中国近百年思想主流:文化失去自信 一切以外国为准
如果把战国、魏晋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时期相比较,他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战国时期全部的思想是从中国本土产生,没有任何外来思想影响,魏晋时期基本是本土产生,后期才有印度佛教影响,很快也被中国文化同化。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前面两时期极不相同,这一时期最活跃的思想全部是从外面输入中国,而不是本土产生。比如民主自由主义,主要是在英国、美国产生,共产主义主要是在法国、德国、俄国产生,无政府主义主要在法国和俄国产生,在五四时期很有势力,毛泽东早年就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很大影响。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思想,几乎没有哪一种不是从外国传入,而不是本土产生,这是与前两个时期最大的不同。

这一不同导致很多问题,优点缺点都有,主要是缺点。本土产生的思想很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外边传进来的东西多少不太自然,总是带有某种被迫的痕迹。实际五四时期中国的外来思想是被打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很自大,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做天朝美梦,周边国家都是蛮夷小邦,微不足道。到鸦片战争才一觉睡醒,周围蛮夷小国都变得这么了不起。中国人梦醒后,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来要睁眼看世界,不能总是关门做梦。而后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最终爆发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

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又开始陷入军阀轮流执政,中央政府不强大,于是才给了知识分子自由空间,凡是历史上思想比较自由的时期都是专制不强的时期,中央政权不太稳的时期,战国是这样,魏晋也是这样。越是专制时期,中央政权越是牢固,思想也就没有自由。到了五四时期,思想又比较自由,而且世界发生大变化,各种外边的声音传进中国,激烈碰撞。

而此时中国人已经被打怕了,很自然就产生一种民族自卑心理,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心理,觉得什么都是外国好,因此才会有一些激进分子,说什么中国书都不要读,中国的传统道德也全部被否定,比如孝。孝其实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遗产,这是全世界都没有的观念,是非常好的,如果你们到国外观察下,西方世界的家庭状况比中国差得多,特别是老年人孤苦无依,很可怜,中国人的孝道是很了不起的道德,五四时期孝道也被践踏。中国人已经没有文化自信,一切以外国为准,这就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个最大弊端,而且给后世带来无穷后患。

中国文化是不是真就那么不好?如果没有外国观念的输入,中国自己就不会产生现代观念吗?我是不相信的。没有西方的民主自由主义,没有马列主义,没有西方无政府主义,中国人就还要当猴子,就不能进化?没这回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辉煌灿烂,没有外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人也会发展出现代工业,但是要晚一点。所有现代观念在传统文化资源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东西,比方孔夫子“仁”的思想不会慢慢发展出现代“博爱”思想?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不可以间接发展出“平等、宽容”思想?从孟子所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难道不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自由?我相信即使没有任何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文明完全能自然发展出这些思想,时间可能晚一点。

不过,世界已经慢慢变成地球村,中国没有办法再关起门来,也没有办法把自己锁在“桃花源”里,不愿接受外面的影响,也要接受。外国人打进来,就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发生变化,就像一个婴儿,等一些日子就可以顺产,现在却要打一针催胎,受外来影响,被迫早产,于是引来许多麻烦,部分激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文化什么都不行,什么都要学外国,这个想法基本是近百年中国思想的主流。

为什么这么说?左派批判右派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右派主张全盘西化,但是我要反问,左派自己不也是全盘西化吗?只是左右两派认定的“西”不同而已,右派认定的“西”是英国、美国,左派认定的“西”是法国、德国、俄国,仅此区别。右派一边倒向英美,左派一边倒向苏联、德国,都是全盘西化,都是不要自己的文化。五四的时候已经左了,后面就步步更左,一直左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左手打倒英美民主自由主义,右手打倒苏联修正主义,还一头把中国传统文化也撞掉,结果什么都没有了,英美不可学,德俄不可学,古代不可学,那还有什么?

虽然五四运动和文革都是过激的,但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五四运动是自下而上,文革是自上而下,文革说是群众运动,其实是运动群众,用政治力量来否定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与五四运动完全不同。五四运动基本是对的,有些过激的做法可以理解,文革是错误的,是不能容忍的,这种事情不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再次发生,如果再发生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救了。

国学为何热:五四后文化日益偏左 国学热属于文化自救
中国文化走到目前这么一个贫瘠的局面,道德滑坡到今天这么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当初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又怎么会这样?

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的中国人被认为是最不文明、最不讲礼貌的民族,最近连中央都发布指示,要求出国旅行注意形象,这就说明国人形象是不好的。现在道德完全堕落,为了赚钱,死人都可以不在意,官场也日益腐败,随时都可以抓出一个贪污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贪官,老虎、苍蝇一大把。甚至现在连学生都腐败,当时我们是很努力读书的,觉得中国振兴有望,真是一头埋进书海,现在完全不是,校园官场化、学术商品化,言之痛心,根子在哪儿?根源就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太多。

现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往来日益频繁,凡是到过台湾的人,都不能否认台湾的民风实在比内地好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礼貌,社会制度的文明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是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台湾的传统文化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五四时期台湾没有怎么冲击,1949年政权交替没有影响到台湾,文革时期台湾在搞经济起飞,所以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基本还保留在民间。

我有一个观点,在文化问题上,任何外来的先进观念,最多只能被嫁接过来,不能搞移栽,把自己的树拔掉,栽别人的树是不行的。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树,已经发育四五千年,有无数的根系,伸到民族的机体中,伸到每一个人身上和每一个家庭中。把大树一拔,就完了,再栽种任何别的树也是没有用的,活不了,因为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长出那么多根系和须根,嫁接还可以,嫁接是部分吸取,好的东西要,不好的不要。百年来文化上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们总是试图搞移栽,右派试图这样做,左派也试图这样做,所以引出一大堆问题,造成今天的恶果。

在历史上,陈寅恪等先生很早就提出过类似的想法,认为输入外国思想,一定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陈寅恪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最了不起的就是提出并且终生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可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标杆。不奉行这十个字,就不要期望自己有什么成就,搞来搞去,最后还是一个流程。

五四时期的主张已经太过左,五四偏左可以理解,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是恨铁不成钢,矫枉过正,但是“过正”并不等于就是“正”,五四以后应该往右转,而我们还是不断向左,向左,向左。百年来,中国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向左进行曲,终于发展到都唱红歌的天怒人怨地步。

五四时期最了不起的文学明星中,胡适功劳最大,他主张白话文,没有人会认为错,取代文言文,是历史的潮流。现在还没有人在这方面批评胡适,但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批评他呢?我今天就要批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废止文言文,很多的宝贝在文言文中,一分解就都没了。比如博爱,好像中国人从来不讲,只是外国人在讲,其实原因之一就是文言被废除,“仁”字基本不单独出现,只用在其他词语中,例如麻木不仁、为富不仁等,大家忘掉这个观念,以为“博爱”观念就是外国人发明的。

另外,白话文比起文言文真是粗糙很多。比如第一人称,文言文可以说余、予、吾等,表示谦虚一点的有鄙人、在下、不才,如果自己很尊贵,有孤家、寡人,有朕,至少几十个,而白话文只有一个,对谁讲都是“我”,没区分,一点都不细致,难道这不是一种损失吗?

文言文是不应该废止的,文言文学好了,白话文一定写得好。近代作家凡是语言好的,必是文言很好,鲁迅虽然自己骂文言,但鲁迅的文言功底何其好,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漂亮的白话文。钱钟书的《围城》写得多漂亮,钱钟书的古文好到《管锥编》全都是文言写成。五四时期那一批人自己文言学的很好,叫年轻人不要念,懂不懂?也有在古文上比较差的,巴金就是其中一个,今天去看巴金的小说,说句不客气的话,简直念不下去,年青时我喜欢看他的书,年纪大一点就已经看不下去,语言太粗糙了,太没有胃口。还包括文字改革,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也给今天带来很多问题。

总之,五四运动以后,该走的路其实是应该纠偏,而不是继续向左,而我们事实上是继续向左,最后把中国文化的命脉斩断了。这样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今天在民间会兴起一个国学热?搞了上百年,大家发现我们的祖宗并不像原来说的那么糟糕,传统文化其实也有很多宝,丢掉传统文化其实是不对的。所以,就算上面不命令人们学国学,个人也要学。什么是国学热?国学热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自发的一种文化自救和道德自救,就这么回事。(感谢武汉大学素质教育讲堂伍敬侗等同学的支持)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