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509阅读
  • 0回复

(史书比较)中美历史书对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同认识与表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25

(油画:《英雄阵地上甘岭》,图片来源http://www.chinamil.com.cn/item/kmyc/photo/lshgsi.htm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朝鲜战争战役,关于这场战役,中国党史是这样叙述的:

1952年10月8日,美方蛮横地片面宣告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10月14日向上甘岭志愿军两个连的阵地发动了进攻。美方名为“金化攻势”。

上甘岭,位于我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南麓,阵地突出,直接威胁着对方金化防线。对方为了对我军施加军事压力,为了造成在谈判席上的有利地位,为了改善其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故向我军发动了十分猖狂的进攻,是一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攻势,企图迫使我军让步。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敌人虽然使用世界战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愿军的钢铁防线。志愿军参战部队共4万余人。他们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英勇顽强地抗击进攻之敌,每一表面阵地都反复争夺数次,战况空前紧张激烈。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人飞机270余架、坦克14辆、大炮60余门。粉碎了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亲自指挥的攻势,守住了阵地,创造了坚守防御战的范例。“联合国军”发动此次攻势的目的是企图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然而结果却相反。当时美联社报道说:“这次金化的战役,现在已到了朝鲜战争中空前未有的激烈程度。在人员的伤亡和使用的大量物质上,除了1950年盟军在北朝鲜的惨败情形外,是空前未有的”。

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是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和其他类似的战争后期阵地战的:

(图片来源:本书插图)

10月8日,哈里逊将军单方面宣布谈判休会后,克拉克将军授意范·弗利特将军发起摊牌战役,目的是夺取金化以北的铁三角一带的高地。范·弗利特预计以二百人为代价,可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但第十军从10月14日发起进攻,在共产党猛烈抵抗下却苦战了好多星期,使美国和南朝鲜付出了九千人的代价,共产党死伤达一点九万人之多。在战斗于11月18日逐渐停下来时,联合国军的阵地只略略有点微小改善,而损失却太大太大了。直接进攻敌军主阵地,却只实现一点有限目标无异于枉费心机。

……一切战争都是悲剧性的,但最后这两年的朝鲜冲突,其悲惨程度却难以描绘,因为任何一方在停战谈判开始后的一切战斗中都一无所获。虽然范·弗利特将军向一座座山头和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联合国军司令部却不愿承受全线向北推进时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样,中国人要将第八集团军逐出阵地,再次赶回到南朝鲜去,也会蒙受更大的损失,他们也不愿这样做。

于是,双方很快便形成一种对峙局面。可悲的是,这种对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西线在那恐怖岁月中的堑壕战一样。在对峙情况下,不时会有对敌方阵地的炮轰,间或发生个别的战斗和摩擦,也时有巡逻战和小部队出击,几乎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翻版。而且像一战那样,这种作战方式要不断有人流血牺牲。

从实际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在开城举行和平谈判时就已结束。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已得到了各自原先打算得到的东西,而且也决不会再得到更多的东西。随后进行的两年战争,真是可悲可叹,令人难以想象;它简直不能叫做战争,因为基本上毫无目的可言,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两年的冲突中,双方都一无所获。要防守或夺取一座山头,实际上都要付出数千人的代价,但是这种战斗实质上并没有加强己方的阵地,也没有削弱对方的阵地。为争夺山头而进行的无数次血战,只会对局部战术形势产生影响,而敌对双方的整体战略形势却未受到影响。因此,在这两年的冲突中,双方参战官兵都有一种独特的、几乎可以感觉到的绝望情绪,好像双方都在黑暗中朝着一个无法找到的出口摸索,但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双方又不断地互相进行盲目的猛攻拼杀。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