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9阅读
  • 0回复

(文化考查)谭老师考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6-08
  贵州西部,在巍峨峻峭的大山里,保存着一种距今600多年的地方民俗——屯堡(pu)文化。






  屯堡民俗源于明朝朱元璋大军征南之后的调北填南策略,在征服了南边的前朝梁王之后,朱元璋为了长久的控制西南,在江浙广募兵士,让他们携妻带子远徙贵州,居住在各地卫所中,平日亦兵亦民,自己耕作土地。经过600多年的继承与发展,延续了近20代的屯堡逐渐演变成为了独特于周围众多民族(苗族、侗族等)的一种独特民俗文化。  




天龙屯堡古街





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

    天龙屯,据贵阳60多公里,隶属于平坝县天龙镇,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明朝建屯大多选择在地域隐蔽、易守难攻的山间驻扎,而天龙屯在贵州众多屯堡中,地理位置相对平坦。天龙屯共有5000余人口,一条人工水渠贯村而过,村庄结构紧凑,共有16条石板巷,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坚实的城堡。

  当我走进贵州有着奇特文化习俗的天龙堡屯古镇,踏着600年前铺就的石条子路,看着依然矗立的碉堡和家家户户还留着瞭望窗的住宅,欣赏着屯堡妇女至今还穿戴着明朝的服饰,如同进入了时间隧道,重回了远离我们的明朝。
    
  14世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梁王巴匝刺瓦尔密依旧盘踞在西南边陲。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南征将军,率军30万,兵分三路入云贵。
    
  在这支队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平乱后,皇帝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四姓兄弟便一齐择地聚居。这就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





沐浴大明遗风

     如今,天龙屯的许多女人还穿着具有明代服饰特征的衣裳:宝蓝色的大袖长袍,外围条深蓝色的围腰,腰间系一条黑色腰带。她们走在石板砌成的小巷中时,经常让人恍惚,产生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穿过高大的石头寨门,在整齐的石板小路一侧,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石头的围墙,石头的屋子,石头的古桥,在石头丛中绵延向前的小河……屋前屋后的路上,一个个包着白色头帕、系着围裙、穿着蓝色或白色宽袖对襟长衣的天龙妇女在行走、在说笑、在劳作。天龙镇的神奇在于这里生活的一群汉族人依然保留着明朝的服饰、风俗和饮食习惯。他们固执地保留着家乡的一切,特别是服装——最纯正的明代凤阳汉装,那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女人们的发型也仍然是明朝的“三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的发型。年青的已婚妇女包白色头帕,象征着白头偕老,而老年妇女则包青色头帕。她们的鞋也极有讲究:布底、鞋帮呈月牙形,鞋尖饰有花鸟图案。这种地道的大明朝江南汉族女子装束,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凤头苗”,甚至屯堡人还曾被当作少数民族。虽然如此,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一种“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不仅不改服饰,而且不与本地人通婚,这又使得屯堡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至今。


  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它源于明代的军傩,是由征南大军带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分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