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69阅读
  • 1回复

(9届初赛联播)湖北片区宜昌市枝江第一中学分赛点快讯(高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5-29
直接上部分优秀作文:一等奖
注:版权为文化作文大赛组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得发表。


远去的枝江旧韵
江雯祺   一(16)班

  当长江之水与三峡奏完宏伟的交响,便静静淌入荆江之首——枝江。在这渔米之乡生根发芽十六载的我,深受着我的小镇,深爱着那些古老的音韵。
楠管

  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奶巴子”的时候,爷爷总是在夏夜抱着我去枝江大礼堂听楠管,那古老的砖红色建筑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艺人右手持签轻敲钹面,好戏便算开了场。“今天你儿们说我来唱些什么嘛呢?”艺人一挑眉,开口就赢得满堂喝彩,观众笑得前仰后翻。只听艺人又拍拍楠管,瞪眼锁眉地说唱起岳飞的故事,时而是说白,引得观众凝神屏息;时而是过板,云板,楠管,单面钹层叠交鸣;时而是唱腔,又使大伙捧腹大笔,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可惜的是,这从清朝流传下来的艺术濒临失传,继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仅有两人。而枝江的年轻人们,也不愿听这样乡土味的东西,我们的MP3是充满着艾薇儿,迈克尔,周杰伦的时尚世界,关于枝江楠管的记忆,已越来越淡。
吆喝

  我们民间曾有“九佬十匠”的说法,“吆喝”是他们的绝活。
  “磨——刀——咯”。当这雄浑而悠长的乡音在街巷响起,穿着围裙,踏着拖鞋,举着菜刀的人便冲出家门,不一会儿,那磨刀石与菜刀摩擦间的“喇——喇”声便混在邻里的家常话中;肩挑木箱的补锅佬吆喝“补花碗,钉洋碟,补锅罗!”这时楼上则传来“上这家来哦——”补锅佬便不紧不慢地踱进民居;还有凭一张小椅,一个挑担,一声吆喝走街串巷一辈子的剃头佬,手挥两下亮亮的剃刀,一个镫亮的光头便出现了……
  记得我们的马路愈来愈宽,楼层愈来愈高,各种商店驻进小镇,然而老师傅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我们还能偶尔听见他们的吆喝,只是声音一天比一天苍老。
小锣

  作为土生土长的枝江人,我永远都忘不了童年的锣声。
  小时候,只要闻见“叮叮”的锣声,我们一群“好吃佬儿”便屁颠颠地跑出院子,寻我们的最爱——打粑糖。
  老人推着老式自行车缓缓走来,默默地停在我们面前,接过我们高举的一块钱,再轻轻揭开后座筲箕上的白布,拿起小钉锤锤开那片乳白的麦芽糖,将碎块放在小秤上煞有介事地称上一称,最后郑重地递给我们,当我们满嘴白末成“麻呼子”的时候,老人便又推着自行车,敲着车把上的小锣,同清脆的锣声走远。
  然而我的弟弟妹妹们的童年已与打粑糖无关,他们不曾听过那样令人欢喜的锣声,没尝过最甜的糖,这是益达,绿箭远不能及的。
  这些年来枝江的发展非常快,变化亦是日新月异,但我们是不是将某些文化遗忘在了身后?
  枝江旧韵,承载的是我们百年的历史与特色,我相信只要是听过这些声音的人一定会被枝江所打动,只怕它们会随静静流淌的江水渐行渐远。
  让那些文化“兴”起来呀,我们独特的旋律正等待着有人去聆听。


老正街——站起来,活下去
一(16)班  黄博

  一堵黑檐青砖的高墙伫立,墙上有几个洞,能够看出这里曾经是窗户的痕迹,墙的后面是一片齐膝深的草地和断椽碎瓦。不过墙后可不是一片漆黑,反而有大量的白光从房顶投下,倒显得屋里黑白分明了,冒着被砸的危险,我走了进去。那黑黑的泛着光的顶柱,倒在地下的横梁,满是疮痍的断壁,无一不诉说着这里的沧桑。
这正是湖北省枝江市董市古镇——老正街。
  老正街,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全长约980m,街面宽8m。曾建有川、楚、皖、赣等各商帮会管,还有著名的“美孚”洋行,亚细亚洋行遗址。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名贯渝东鄂西。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时象晋,清华大学副校长,化学家张子高等名人故居至今尚存。
  2003年,老正街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开始政协委员董市文化副站长王明清就开始参与到关于董市古镇保护的规划中,编制了《枝江市董市老正街保护规划》。规划已很完善,但主要因投资项目业主和资金未落实,古镇复兴依然遥遥无期。
  历史的年轮让这条拥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正街正陷入严重破坏,即将消失的重重危机,镇中心历经数次搬迁整治。
  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看老正街以沉默的姿态湮没在岁月中吗?
  不能!
  老正街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投资人和资金就放任其自生自灭,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往日那段历史的遗留物,失去了充满古韵的小镇,剩下的只是破败不堪的废墟。
  我们还能摆出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吗?
  不能!
  面对孤苦伶仃的卖花老奶奶和卖布鞋的老奶奶,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尽自己微博的力量去帮助她们。那么,面对即将倒塌的老正街,我们为什么不能献出一些爱心呢?爱心一点一点积起来就是一份力量,何必为了投资人而止步修复。
  其实,古镇保护要不仅仅停留在维护,修复的层面上,活态的古镇才有发展,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不过要想古镇“活”起来,得保存它的精髓,这不仅仅是建筑,街道,还要有居民生活在那里。这样不是单纯为了吸引旅游资源而做的架子,像湖南的凤凰古镇,云南的古镇,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当然古镇的保护,需要更高层力量的参与,不仅仅是放空话,要做出点实际来,那就是让古镇“活”起来。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让古镇不再继续遭受破坏,甚至于消失。

楠管,枝江的味道
一(16)班    任紫芸

  枝江,清清泉水,淡淡水乡。有一双独特的手为枝江编织出美丽的,丝绸一样的温婉质地的经纬,它就是——枝江楠管,轻轻地勾勒着枝江的味道。
  楠管是源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它成为枝江地方曲种,始于清朝末年。楠管形式新颖,地方特色浓厚,深受听众的喜爱。它的表演基础是说和唱,唱念结合的形式,追求“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是其终极目标。
  杨和春是枝江著名的说唱楠管能手,他因枝江文化而丰富其楠管演绎,而枝江又因他的楠管魅力增强了文化底蕴。不知道大家是否在熟悉杨和春的演绎魅力后,关注过楠管的自身特色,其同样震撼人心,因其深厚的历史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我迷恋于它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随意自然,沉溺于它戛然而止的余味未尽。
  楠管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分为了南北两路,南路抒情北路叙事,也有南悲壮欢之说。不同于北方似氤氲的水气弥漫着江南宛君女子一般雅气的温柔曼妙,枝江楠管属北路楠管,它独有的热情味道最令人难忘。那种淋漓畅快感亦不破坏北路甜美的味道,反而更朴实,诙谐风趣,富有山水情味,具有枝江楠管独有的味道。
  在表演上,楠管艺人也非常注重神态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场地和艺人手执乐器的双重限制,表演的动作幅度不能太大,所以他们主要靠眼睛和面部表情相配合表达喜怒哀乐的复杂感情。质朴真诚的说唱,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深情演绎,张张绽放的笑靥,这就是枝江楠管的味道,甘淳质朴,爽快直接。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是因为缺失,所以才倍加关注和热爱枝江楠管。如今的城市早已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步履匆忙”的代名词,消失了原有淡雅与恬静,隐去了平凡的色彩,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更多的人多了一份理性,而少了一份感性,我们更怀念于那“莺歌燕舞”“风花雪月”“山花烂漫”的恬静。而枝江楠管用其枝江方言特色和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了新时代的正能量。楠管如一丝夏日清风,抚慰着人们浮躁的心。我想,这就是枝江楠管的味道。我喜欢楠管艺人坚守内心,坚守自我的文化精神;我钦佩他们在幽默中笑对生活,在冷静中跨越阻挠的生活态度;我感动于他们在如今这浮华的社会中还给了心灵一份朴实与山水情味。感谢枝江楠管,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份心贴心的温暖与感动。
  传承世代,世代相传。枝江楠管经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已成为富有浓郁的枝江地方特色,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必将展现出夺目的光彩,面向中国,枝江味道必将令国人回味无穷!
  我的枝江,我的家乡,百里长江流淌在心上;我的枝江,我的家乡,放飞梦想,走向辉煌!



青石板上的傲世姿态
一(16)班  屈莲

  巍巍长江边,一座古老雕像以其庄严之姿凝望着滚滚东流水,他便是三国时期蜀汉掌军中郎将、大司马董和。他的身后,江堤之下,一条屹立于青石板上的古街正用一种经历风雨沧桑的面孔安详地傲世这些风起云涌的变迁。
  这条名为老正街的古老街道初建于明朝鼎盛时期,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尤其是雨中的老街,端庄中透着些寂寥,撑上雨伞,独自踏上这青石板的路面,淅沥的雨滴拍打在这沉睡千年的青石板上,吟哦出历史的文化积淀,只需细细聆听,醉心其中。走近街深处,几缕微弱的黄光从一间明清建筑间泻出,倾倒在青石板上,和着低沉的雨声。堂屋里,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方木桌前吃着晚饭,庭院深深,一派温馨之泉、之情。顺着伞缘望街的尽头,那庄严神圣的水府庙依晰可见。自老街拐角处回望街口,我仿佛能看见戴望舒在青石板上的幽怨姿态,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青石板上,等待着他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又好似听见阿炳手中的竹竿敲打着光滑的青石板,用他高雅姿态奏出一曲颤动灵魂的《二泉映月》,在街巷中萦绕不绝……不觉已走进一间古朴的庭院中,才知道这原是大教育家时象晋先生开办私塾的院子,庭院中有石雕栏柱,木楼回廊,青石天井深邃而典雅,置身其间,尤闻翰墨余香,书声朗朗。抚摸着斑驳的木板走出庭院,方知这青板板上承载了太多太多,作工精细的马头墙、风火墙随处可见,古韵十足的过街楼,吊脚楼,戏楼历历在目。这就是浓缩了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老正街。
  然而,纵是这样一条文化底蕴深厚、人灵地杰、名士辈出的老街,如今也坚守不住这份傲世的姿态了,它就这样被各种舆论非议的浪潮拍打着从沉睡之中惊醒了。
  近些年来,不断有当地居民投诉亦或指责政府办事不力,未及时修整老正街的路面,给人们交通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这石板路早该换成水泥路了,那多方便啊!”一位妇人如是说。甚至有人认为这条老街与外面的繁华街市不着调,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应及时拆掉这“不和谐的音符。”于是乎,这些闹得沸反盈天的说法让政府陷入了沉思,也让一些学者面露忧色。这一拆可就不仅仅是拆几块青石板了,而是拆了一种文化,一种姿态。这些历经一千多年日晒雨淋,汇聚了几十代人民智慧的青石板难道这般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当这些古老的建筑林立于坚硬的水泥路上;当年过七旬的老人坐在水泥台阶上,泡一缸茶,拔一口长杆烟,然后拿长长的  烟杆去磕那硬梆梆的水泥板;当一辆辆轿车从水泥路上呼啸而过,直奔街尾的水府庙……当诸如此类的可笑情景轮番上演时,这条街还能傲世多久?还是否有它存在的价值?
  纵观古今,即便是陶渊明也渴望一处世外桃源来坚守他那份与世无争的姿态;哪怕是香草美人屈原也追求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姿态。留一席清静之地给老正街,去坚守它的那份古朴与傲世之姿,又有何不可?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老正街
一(16)班  李玲

  老正街,这个名词也许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枝江人来说,很陌生,但是谁又曾想到它却是一条贯穿四百多年历史的老文物呢?风雨洗礼,完颜早已不再,现如今留给我们就只剩下了无际的苍桑。
  枝江董市镇老正街,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名贯渝东鄂西。然而,历史的年轮,让其饱经风桑,这条四百多年历史的老街正陷入破坏严重,即将消失的重重危机之中。
百年老街繁华尽褪

  昔日的商贾云集,往日的摩肩接踵,如今却只剩了残垣断壁、瓦砾遍地,原本光滑的青石板现如今早已不知了去向,残留下坑坑洼洼的泥路,道路两旁的青砖黑瓦也早 被彩砖瓷砖所替代,衰败,破旧让人看了满是心酸,老正街繁华落后的沧桑,没人能懂。
  名士故居破败不堪

  哪里去寻那青砖黑瓦,哪里去觅那古典气息,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许再也不会有那么美的情景出现了,北伐战争上海区点司令张承 ,清华大学曾任副校长的张子高,都是从董市老正街里走出去的名人,可如今,就连他们的故居里也是一番破败之景,屋内杂草丛生,垃圾和难闻的气味充斥着整间屋子,让人很难将其与那名人相联系起来。
  现如今的老正街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苟喘延息,我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老正街!
  尽管近年来,董市政府已经承诺会重修老正街,但能否彻底贯彻落实却成了一纸空文,重修老正修需要上亿的资金,这对于一个年GDP2000万元的小镇来说,是何其巨大,显然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政府为了GDP的迅速增长,破坏老正街的行为也是违反社会经济规律的,如今的老正街就如政府手中的沙子,一松手就可能不复存在,可是手的上部施加的压力,却使其不得不松手,古街文化,去或留,也许真正决定的并不是政府,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政府只不过是替人办事罢了,若想真正的复修,依靠的还是国家的力量,地方小镇又有何能力来承担这巨额费用呢?可现如今,国家又迟迟不发言表态这无疑又给政府增添了一道隐形的压力,社会公共,舆论媒门,上级部门,国家……各方焦点全聚集在政府身上,是进退两难啊!
  残垣断壁,衰败不堪的老正街,你的未来在何方?而我又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老正街!


那些遗失的文化
一(16)班   周俊

  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上,浓缩着1800多年的历史。隐藏着三国时期到近,现代十多位名人故居,遗存有著名的“美孚”洋行,“亚细亚”洋行,还有300多家老字号和手工业作坊旧址……这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老正街明清古建筑群。置身于古街,耳边犹听得到往日的繁华与喧嚣。这一处处的断壁残垣,这一息息的古风尚存;仿佛遗落在某个年代,忘了捡,忘了存。
  老正街沿江而建,以水运码头为界,分为上街和下街,全长约980米,街西宽8米,青石板路面,15条小巷,现存210幢古建筑,且多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传统居民风格:青砖黑瓦,穿架梁柱结构。马头墙,封火墙随处可见,过街楼,吊脚楼,戏楼,祠庙分布其间。川楚、皖、赣等各省商帮会馆,商店各具特色,有的庭院深深,天井多达八个,有的建筑内,有制作精工的回栏,木雕隔扇门窗,雕花石刻护栏等。透过这些建筑遗迹,仿佛可以翻开历史扉页,在某个时空隧道中,与你不期而遇。
  而今,老正街却早已繁华落尽,早已没有当日的繁华喧嚣,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只得通过那破壁裂隙的雕画中,那瓦砾四散。草木横生的庭院中,那被人遗弃,残败不堪的小戏楼里仰望着老正街的寂寞,领悟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因为追求GDP的增长,因为人们日渐增长的物欲追求,它,老正街,作为历史文化的余粮,在无法满足人们以后,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无人问津。
许多人住在老正街,许多人走过老正街,却从不知晓,从未用一丝眼角的余光洞察古街的历史。
  在老正街这条古老而质朴的小巷里,有那么一扇窗边,有那么一盏灯下,伴坐着那么一个人,他在月色下掌灯夜读。他,就是董和,三国时期蜀汉掌军郎将,大司马,与诸葛亮共事多年,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董允,秉承乃父遗风,是“蜀中四英”之一。他们都曾在老正街头徘徊,在深巷中洒下奋斗的血歌。是他们穿越历史的洪波,在岸边的沙石上,留下如丝的浅纹。难道我们忘了么?
  而今,洪潮早已退去,而浅纹在被人们遗忘之后,被风渐渐拂去,那些优美的游丝啊,连接着文化两端的人们。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它们,忘记了那阵从远古吹过耳边的风,它们在说:“那些遗失的文化,终将使我们失去自我,失去灵魂。”


有趣的“枝江婚俗”
    高一十五班   周仪

  提起结婚,你脑海里会是怎样一幅画面?想必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在××饭店里,有着闪亮的舞台,五彩的气球,吵闹的音响……抑或是在豪华的别墅或是KTV里,开舞会,唱卡拉OK
  而在我看来,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不散的是那传统的婚庆仪式,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曾与家人一同去参加表哥的婚礼,令人无法忘怀的便是“抬轿”的欢乐时刻,当隐约的锣鼓声、喇叭声从远处传来时,迎接新娘子的大队伍便急忙赶去,在离家半里处截住花轿,请出被画成大花脸的小丑——公爹、公婆,并给新娘子换另一辆用彩花彩带彩旗装饰的“改装轿车”,由公公接新娘上车,公公在前面拉,公婆在后面推,总会有个运气好的小叔子被众人“绑架”到这里帮忙,于是三人便踩着秧歌步,一颠一簸地推着“轿车”缓缓而行,众人簇拥着,欢呼着,还有人唱“妹妹我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公爹便答:“我来推你”欢庆的队伍前行着,不时有人一把把撒糖,孩子们便乘着身高优势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中抢糖吃……
  这种纯朴的乐趣是在饭店里所体会不到的,到了傍晚时分,捕人开始了,人们又忙碌着准备闹房了,这时会看见有人被赶得满院子跑,像是群受惊的鸟儿,有的甚至翻墙逃走了……
  晚上,闹房便正式开始了,每逢这种喜庆闹剧,总有一群活跃分子,他们能想各种各样的新玩法,人们会吊起一个红红的苹果,让新郎新娘凭着他们的默契和反应速度,同时去咬苹果。还会拿来特制的仅仅10厘米左右宽,却有一两米长,半米高的木板凳,让新郎新娘各站一端,边保持平衡对唱情歌,要想过关,跳舞是必不可少的,当两人走到木板中段时,过第一关的奖励果便从天而降了,在把持住脚下的同时,一对新人“欣然”接受悬起的奖励,于是第二关开始了,这对新人必须小心翼翼地在10厘米宽的木板中间朝着原方向继续前行,两人在此宽度的木板上即使擦肩过,稍不注意,也会落入“深渊”,除此之外,甚至有人把劈的木柴放在新人的床上……在这难得的时刻,大家总会千方百计借着考验新人的理由对他们百般刁难,但一幕幕却总会引得满堂人欢笑不断,享受着传统朴实的美。
  这在如今的婚礼上是极其少见的,是因为人们不再喜欢这种方式了吗?显然是大家的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后者更简单,更现代化了。
  如今回忆起昔日那片热闹的场景,仍会自然地扬起嘴角,那就是枝江婚俗的魅力所在吧!



关雎之声何时再
高一十五班   黄梦娇

  想必大家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作为《诗经》开篇的,流传千古的诗。那么,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关雎的原产地正是枝江,诗中所谓的则正是百里洲。而现在,这种美妙的声音只能在梦中隐现。
     有记得小时候,每入夏,爸爸都会从屋里搬出一把躺椅,将我置于他的身旁。随着夜色渐深,蛙鸣、蝉鸣、包括那雎鸠的鸣和,渐渐入耳。黑暗,赠予了他们最大的舞台,常常和爸爸沉溺在这片意境中。交心与自然,让雎鸠之声载着记忆纷飞,与关雎共赴一场夜阑下的音乐盛宴。我心,足矣!
     然而,行走的岁月如过眼云烟。我们追随者月光老人的脚步,穿梭在人生的缝隙间。每天夜晚对着假造网络,欣赏笔墨孤单。戴上耳麦,倾听着并不真实的流行乐,却唯独觉得心灵有所缺憾。
     轻快、明朗的雎鸠鸣和,让我的童年值得回味。我竟不自觉得推开门,自己搬了把椅子坐到门前的空地上,时针飞快的转动,我却始终没有听到那久违的叫声!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在网页的浏览中,我竟看到了许多以贩卖动物叫声谋取利益的商家,也便让我知道了雎鸠消失的原因。雎鸠,可以说是枝江本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由于能够追溯到《诗经》的源头,也是其颇具文化价值。它所具有的魅力也不仅只表现在对其的书面研究,其叫声婉转悠长,让人遐想无限。是相恋时的相思之情,抑或是绝望,是孤独?雎鸠之声,是枝江这片净土上的艺术之瑰。
     可是,曾经如此令人陶醉的声音却在逐渐消逝。大家还记得藏羚羊吗?生活在西北的一类哺乳动物。原来它的数量很多,可是随着猎人的大肆屠杀,藏羚羊的数量急剧减少。直至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才是其种族得以幸存。
     难道,我们独具特色的具有文化渊源的遗产就要这样石沉大海吗?听着网络上的不法商家将雎鸠叫声录制后进行贩卖,联想着捕猎者将其叫声拷贝下来在林间吸引雎鸠。然后,枪响,雎鸠便也成了市面上的商品。那音响中传出的雎鸠之声充斥着我们的耳膜,却不免让人觉得凄凉,仿佛是一曲为自己上的丧歌。
     一味的追求利益,将无辜的野生动物赶尽杀绝,雎鸠之声去而不返。难道销声匿迹,只能通过字面描绘让人们了解这种通灵动物是他们的宿命?
     那些捕猎者为何不想想将这些动物留于世间,让它们的叫声愉悦身心,岂不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又何苦沾满雎鸠的鲜血而在夜间辗转难眠呢?
     雎鸠最终还会回来的,我如是想着。寄寓着如此厚重内涵的生灵怎能就此消亡?相信那些捕猎者有朝一日的良心发现抑或是政府相关法令让他们束手无策。总之,雎鸠作为枝江的特色文化遗产,应该继续繁衍。
     对于未来,衷心希望在偷得半刻清闲的夜晚。耳畔能再次萦绕雎鸠和鸣,而不是就此消失在梦中。



                                                       本土品牌该何去何从?
                                                           高一十五班  邹江霞
   提起枝江,让你印象深刻的有什么?也许你会回答:董市的老正街和沙浪奇观、安福寺的桃花、百里洲的鸭梨、美味的烧鸡公和著名的枝江大曲……换个问题,如果问,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枝江品牌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步步升布鞋。
   大家一定忘不了步步升宣传画中那位做布鞋的老人,那个老太太就是步步升鞋业董事长的母亲。董事长说,他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没有鞋子穿,没有穿过运动鞋,更不要说皮鞋,穿的都是布鞋,一年只有一双。对这仅有的一双布鞋他爱护有加,下雨下雪的时候都不穿鞋,总是赤着脚上学,到了学校的时候把脚擦干净了再穿。每次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给自己做衣服鞋子,总会透出一种喜悦。煤油灯下,母亲显得特别慈祥,她那一针针一根根的棉线仿佛带入了她对儿子们的爱意。
   可是,曾经是几代人温暖美好的记忆的布鞋如今却有逐渐消失的趋势。
   不只是枝江人民,几乎全国人民都有崇洋媚外的虚荣心。为了一个iphone4s可以卖掉自己的肾,可以偷自己家的轮胎去卖;为了一双nike的运动鞋可以省下自己一个月吃饭的钱,宁愿挨饿……这样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再看看班上同学的穿着:kappa的外套,adidas的裤子,脚蹬一双nike的运动鞋,似乎对自己这身装扮十分满意。看着他们一脸的得意,我不禁感叹,中国品牌,枝江本土品牌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还能走多久?难道真的要断送在90后的手中了吗?
   我不明白步步升布鞋哪里比匡威的布鞋差了,我也不理解穿上阿迪耐克就是他们所谓的酷吗?
   其实不然,许多老板甚至国家领导人的脚下都是步步升布鞋!因为它的舒适和它背后的故事深受那些人的青睐。凭借获得国家专利的锁边纳底工艺配以天然的原材料,经过纯手工精心制作的步步升布鞋充分诠释了文化型、乡土味、绿色养生的精髓与内涵。2010年步步升布鞋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民艺术节,并作为中国元素进驻上海世博会。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只巨大的布鞋吧,那就是步步升布鞋!步步升布鞋正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枝江本土品牌越来越不受大家的重视了,枝江本土品牌陷入困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在这个越来越追求物质的社会里,我们真的不觉得可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找回那份淳朴和真情吗?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三槐客

发帖
6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5-29
欣赏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