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这个名称是近代以来启用的,就在中韩建交以来中国还叫他是“南朝鲜”,也就是他之前的名字叫朝鲜。
在韩国的历史上,他的国名曾是“百济、新罗、高句丽、高丽”等等国号,就像中国古代一样曾用“唐朝、宋朝、晋国、明朝”等等,但是每个名称的由来都是有根源的,那么韩国为什么叫“韩国”呢?
作为中国的东北人对朝鲜族了解最多,在历史上最早的记录是中国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夷”是指除中原以外的民族,在周朝的时候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东夷,即东边的夷人。
“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 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
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 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东夷,指中国东边的民族。当周朝伐殷时,东夷人逐渐移向满洲和韩半岛,在中国的战国时代,黄海西岸的东夷同周朝人发生冲突。由于战争不断,中原对他们的不断驱赶,而且夷人屡战屡败,这导致他们大部向满洲南部和朝鲜半岛迁移。
金庠基在《韩徙貊移动考 》中,根据《诗经·韩奕》篇和王符的《潜夫论》等文献的研究,详细描述了古韩族人的移动,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岐周之西向陕西韩城迁移; 第二个阶段从那里移到河北固城一带;第三个阶段再从那里朝韩半岛一带移动。 因此,半岛的韩和中原的韩应该是同源的,关系较大。
东夷族中就有韩族。在朝鲜半岛有他们的土著居民韩族。韩国的国名来源 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Han”在古韩语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从中韩史籍中记载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
马韩是中国周朝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融合而成。后来逐渐成为土著居民。
辰韩,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这样的记载: “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之秦韩、有城栅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车。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弁韩与其它两韩部落一样都是在公元前108年檀君朝鲜灭亡后的混乱和北方人民的南迁中成立。《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 ,二曰辰韩 ,三曰弁韩 。”
元傅若金 《送幻上人还高丽》诗:“梵宇通 辽海 ,僧居属弁韩 。”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 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公元元年前后,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在这之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
1882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便称朝鲜人民为“韩民”,1894年清朝在向日本开战的诏书中也说“拯韩民于涂炭”,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则有“征韩论”。
在韩国1897年前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之前,中国以及当时的朝鲜人自己也在一般性的文书中把朝鲜国家简称为韩。如韩王、韩民等等。所以韩字的使用也是由来已久了。
1897年10月12日,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第二天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于是韩国这一名称被重新启用,直至今日。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韩国,但是韩国由于土地小,统治者的管理不周导致亡国,后来又复国,但是依然在历史上的痕迹并不大。据说,韩国也是夷族的一部分,是韩族在中原留下的一支,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