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如何创设诗意语文课堂呢?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诗意设计导语
新的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学习《雨霖铃》,我这样导入: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重在心头。
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我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二)灵气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上师生的关注重点应是解读文本。教师的高尚品格,博学多才,与学生思维的多姿多彩,交相呼应,充满灵动之气。“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灵气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不是抽象的条条框框,而是以文本为基础,借助教师独到眼光、思想的引领,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领悟诗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人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光、一片云、一座山、一道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教师的职责便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甜酸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领悟到哲学的博大精深,人生的价值意义。语文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
语文学习,应该既包括学生的审美,也包含学生的审丑;强调解读的共性,更强调理解的个性;要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同时兼有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它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对优秀文化及其文本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进行深刻解读和讨论,引发出师生间情感的绽放、流动以及激荡。这种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前提下的流动、激荡和绽放,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想大解放,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所酿造的一种诗意,这样的诗意,即使面临峻激市场大潮的反复冲激,也是不会萎缩的。
(三)呼唤教师“养气”
语文的诗意首先离不开教师自身具有诗意的精神内涵。没有这种内涵的教师是不可能使这种诗意弥散于语文的课堂中的。教师的诗意的精神内涵又来自于他远远阔大于语文(文学)学科的文化涵养,来自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他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情怀。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 “养气”才能养出感觉的充沛与灵敏。就像气功师,发气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发的,发一次功,他们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发功。语文课堂上要‘气盛’,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养‘气’,坚持业余的阅读,保持思想的活力,深入地思考问题。
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老师。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想象,学会感动,学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体如下:
1.学会想象。文本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晶体,你从不同的方向加以观察,都会看到不同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要再去用统一的标准强求学生,不要再把优美动人的篇章变得面目可憎,不要再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变成简单的ABCD。教师你首先要学会想象,让神奇的想象力荡漾在课堂里,回旋在作文里,保留在学生永久的记忆里。这就是流淌在课堂里的一股灵动之气。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藤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同样,阅读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2.学会感动。感动是挂在心之天空里的一抹绚丽的彩虹;是盛开在心灵阳台上的一束红艳的玫瑰;是飞落在心之山崖边的一条磅礴的瀑布。文学是能让人感动的艺术,让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学会感动,再去想尽办法感动学生。感同身受,再也没有比感动这种方式更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了。被感动着的师生如痴如醉,被感动着的课堂灵气四溢。
3.学会学习。这里指的是老师也该向学生学习。李镇西老师说:“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令我惊喜。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我预设的,但我感到了学生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他们不是通过我的解说而是自己直接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提问和分析也许很肤浅、很幼稚,但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我的灌输。”学生主动学习所获得的,或许没有老师考虑的那么完整 ,那么有深度,但它的新颖独特也往往是教师所无法企及的。这是灵动着的新鲜血液。
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环境中去进行就会充满生机,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诗意的安抚慰藉、润泽滋养就会真正生效。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语文课堂,需要诗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