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798阅读
  • 3回复

(历史巧合)传盛光祖曾祖父系清朝末位“铁道部长”盛宣怀,历史也会转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3-12




  注:1911年,清政府罢免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由江苏常州的盛宣怀接任,同年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为清廷末任铁道部长。2011年,国家罢免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由江苏江宁的盛光祖接任。2013年,铁道部并入交通部,盛光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末任铁道部长。盛光祖是盛宣怀的曾孙。历史的机缘真的有那么巧合吗?
  图为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
  据中国警察网综合报道 石家庄同城会官方微博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末任铁道部长盛光祖表示‘解散铁道部没有遗憾,一切为了铁路好。’巧合的是,其曾祖父盛宣怀也是末任‘铁道部长’,历史会重演吗?”接下来,笔者将带你走近盛宣怀。


  盛宣怀,出生于江苏常州,清末的一个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逝世距今还不到一百年。据史家回忆,1917年移柩时队伍途经上海的大马路(南京路)、广西路、四马路(福州路),直到外滩的金利源码头(十六铺码头),一路人头攒动,电车公司甚至不得不停驶了相关路段的车辆。当年如有“中国富豪榜”,盛宣怀必在前排。


  盛氏十分注重文档留存,各种文稿、信札、账册甚至宴客菜单等无不悉心收藏。盛宣怀在世共26106天,目前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档”就有一亿余字,178633件,笼统一算,每天保存6.8件档案。如果加上目前流散在海外的“盛档”,数字就更为惊人了。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盛宣怀要用这些字纸把自己的一生“做实”。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种近乎强迫症的精神征候;而从另一个角度,他留下了一座近代史料的宝库。盛宣怀开始是在李鸿章军前当幕僚,后以襄助李鸿章主办洋务企业逐步起家,历任山东登莱青道兼烟台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待郎(当时铁路隶属于邮传部)、邮传部尚书和邮传部大臣等职,也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


  盛宣怀地位的重要性,不在于官,而在于他掌握和控制了当时的主要近代企业。旧中国第一家自办最大近代航运公司招商局,第一家自办的也是唯一的电报局,规模宏大的煤铁钢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和最大的纺织厂一华盛纺织厂,旧中国自办的主要铁路干线和第一家银行—一通商银行,等等,都是由他创办、主持和控制的。另外,他还兴办了旧中国最早的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


  盛宣怀的主要过失同样在于:没有能在兴办近代企业奠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突破封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反而利用控制近代企业的能量,向晚清政府谋求“高官”,使自己陷入封建政治体制的旋涡。正如夏东元在《盛宣怀传》代序中所说:“终其生未能克服保守政治主张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


  1911年5月9日,在他邮传部大臣任内宣布的“铁路干线国有”命令,成为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他又竭力动员袁世凯出山,积极参预调兵运粮,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挽救晚清政府,终于成为辛亥革命的打击对象。其结果是:他死保的晚清政府还是寿终正寝,他做大官的迷梦不得不破灭,他的近代化事业也大大受到干扰和影响,未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总之,李鸿章与盛宣怀,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创建近代企事业,是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而他们的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又是主要的过失。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3-12
关于“盛宣怀后人为何说钓鱼岛是盛家人的?”


釣魚島的島主出現了!
日本大使說他不相信這封電子郵件能在兩周內到達400萬人手中,否則他向中國人道歉
(請速多轉發)
真正的釣魚島島主找到了,有慈禧皇太后的諭旨為證
釣魚島的島主出現了
是大清國的江蘇武進人士盛宣懷的
皇太后慈諭太常寺正卿盛宣懷所進藥丸甚有效驗 據奏原料藥材采自臺灣海外釣魚臺小島 靈藥產於海上 功效殊乎中土 知悉該卿家世設藥局 施診給藥
救濟貧病 殊甚嘉許 即將該釣魚臺 黃尾嶼 赤嶼三小島賞給盛宣懷為產業 供采藥之用其深體
皇太后及
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欽此
光緒十九年十月
(盛宣懷所進皇太后藥丸,原料藥材來自釣魚島,由盛宣懷的天津廣仁堂




盛宣怀后人为何说钓鱼岛是盛家人的?


关于那张“慈禧手谕”,徐逸说:由于当年慈禧太后患有风湿症,各种医药无效,而盛宣怀经营的广仁堂所监制的风湿性特效药,医好了慈禧太后的风湿病,慈禧在高兴之余,就下诏把钓鱼岛等三个小岛赏给了盛宣怀,作为采药之用,因为钓鱼岛上盛产海芙蓉。

“诏书”上还钤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和“御赏”两枚印章。


对于此事表示格外关注的除了海外媒体外,盛家在大陆的子孙也非常起劲。这倒也很自然,因为大家都有一颗爱国心,按逻辑推理,既然慈禧太后早就把钓鱼台岛赐给了盛家,那岂不是说明,起码在清朝末年时,钓鱼岛原本就已有归属了吗?既然如此,那么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还在什么话下吗?于是,大家把这张“手谕”复印来复印去,传来传去,事情被弄得像真的似的。


我国的《参考消息》报鉴于海外沸沸扬扬的舆论,在1972年4月4日也转载了香港报刊的有关报道,题目是《台湾、盛宣怀和钓鱼台》。于是盛家的故事就与钓鱼岛扯在一起了,更增加了扑朔迷离的传奇意味。


可是,这毕竟是一场骗局,是一般善良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国际笑话!骗局所无法遮掩的种种漏洞,很快就暴露无遗了。


当“慈禧手谕”最初面世的时候,原上海图书馆老馆长、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尚在世。他是在1950年代初期,亲自把八百包“盛档”资料,从北京西路、万航渡路路口的盛公祠,接收到上海图书馆的图书馆界老前辈,是一生对“盛档”的整理和研究倾注了极大热情和心血的老专家。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夏东元先生,为撰写《盛宣怀传》,正在顾廷龙先生的帮助下,成年累月地“泡”在“盛档”里(原八百包“盛档”资料,经解放后的整理与合并,归为五百包。其中一部分在解放前,由盛氏家人刊行为《愚斋存稿》,尚有大量未经面世的原始文电、奏稿和朋僚信函,据上海图书馆介绍,总量有十五万件),顾、夏两位先生,可以说是对盛氏资料掌握最多的人,尤其是夏东元先生,为写《盛宣怀传》,把“盛档”全部翻阅过一遍,但并没有发现盛宣怀与钓鱼岛有关的任何资料。


而且,他们从徐逸公布的“慈禧手谕”影印件上,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他们主要的依据是:该“手谕”注明的日期是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而对盛宣怀的称谓则是“太常寺正卿”,这就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盛宣怀是在1896年才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的,并非在1893年。也就是说,“手谕”上的时间,比盛宣怀实际被任命的时间早了三年,此为一。同时头衔也不对,他是“太常寺少卿”,而非“正卿”。这说明,此“手谕”的作伪者连盛宣怀的履历及他的官职的称呼还未弄清楚呢!这怎么能不露出“马脚”呢?怎么能“唬”得过研究有素的大陆学者呢?


鉴于当时的国际舆论,因为此事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客观上已扯到了一起,所以顾老和夏老当时就没有吭声,也没有对外发表这些看法。


大陆的学者不吭声,台湾的学者也看出了破绽。一位教授发表文章说,慈禧太后在当时那个时候早已不使用那两枚图章了,那两枚图章的款式,是慈禧早些年使用的,因而也认为那“手谕”是假的。


这么一来,就更忙坏了那些新闻记者,大家被真真假假弄得莫衷一是,于是更加起劲地“捕捉”各地的盛家后代,以探究竟。


1950年代初就居住在日本东京的盛家毓字辈老大哥盛毓邮和二哥盛毓度,是当时盛家在世人员中年纪最大的了。当记者们找到他们时,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未听说盛家与钓鱼岛有什么关系,也从未听说有什么家传的“慈禧手谕”,更没有听说过,他父亲还跟美国人生过孩子。对于这位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毓真妹妹”,他们是认也不好,不认也不好,拿毓邮的话来说就是:“弄得我好尴尬。”因为当时的社会舆论已经沸沸扬扬,似已认定这个自称“毓真”的人,就是盛家的人了。然而盛家的人过去谁也没听说过此人,谁也没见过此人!


尽管如此,善良的人还是暂且把她当作了盛家人相待。然而当这个“毓真妹妹”拿出所谓“爹爹给我的一封信时”,毓邮和毓度全明白了:这完全是假的!不仅字迹是假的,里面的称呼、内容、落款全都不对头!他们由此开始怀疑,持有这样一封假的“爹爹的来信”的人,能拿得出一份真的“慈禧手谕”吗?


既然盛家两位老大哥都不能证实“毓真”的身份,也不能证实钓鱼岛与盛家的关系,其他年轻一代,就更加无法证实这一切了。于是舆论界又一阵大哗。


2000年初夏笔者在东京,曾就钓鱼岛问题请教年已九十高龄的盛毓邮先生,情况就更明白了。毓老说:“我们谁都不认识她,也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家传的‘慈禧手谕’。不过有一条,假如我家真有这么个‘慈禧手谕’的话,无论传到谁手上,也决不会传到她手上。我在家里是老大,家里大事都是不瞒我的,我就从未听说有这么回事。关于那张‘慈禧手谕’的真伪,我不是历史学家,所以说不出意见,但是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也没看见过。至于那封所谓的我爹爹写给她的信,那确确实实是假的!”


原来,这个徐逸本来在美国生活,曾与一饭店老板同居,日子过得很不得意,后来到了台湾,说是来“寻根”的,找到了盛家的人。在“ 慈禧手谕”的假象被层层剥去之后,她慌了手脚,就跑到东京,做两位老大哥的工作。她对毓邮的太太任芷芳说:“等我把事情(指钓鱼岛的事)搞定了,我们就都 ‘发’了,盛家的人都可以‘发’了,到那时你们也不用辛辛苦苦地开饭店了……”这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意思是现在请你们帮帮我的忙,帮我把此事弄假成真,将来我们都是有功之臣,可以发大财。


徐逸说此话的时候,天并不怎么冷,她已经皮大衣裹身了,但那大衣的衬里已破烂不堪,有的地方已丝丝挂挂地露在外面了。一双鞋也不合适,走不多远路就脚疼。脚疼起来,即便是在百货公司里,也会把鞋子一甩,赤脚站在人家大堂里……这些都令盛家人感到怀疑,此人处处都不对味。


笔者为把事情进一步弄清楚,返沪后特意再去上海图书馆,查阅盛家的家谱。该馆馆藏的《龙溪盛氏宗谱》是1943年盛文颐总修,盛渤颐主稿,盛恩颐总校的,分校还有棠颐、慕颐、重颐等人,其中一篇盛氏后人撰写的《盛宣怀(杏荪)行述》,洋洋二万余字,历数老太爷一生功业、嘉奖、升迁等各项,尤其对于皇上几次召对,慈禧几次问策,并有所赏赐事,记叙甚详,有的地方还把原话抄录于上,比如“京汉全路完工,引疾求退。慈圣面谕:‘国家正值多事,汝系旧臣,不应出此。’及再叫起,奏对逾四刻,上曰:‘汝今日精神已大好’,旋蒙赏紫禁城骑马。”又如“三月初十日,召见。先垂询病状,后述蒙尘情形,且谓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命赏福字匹头、饽饽、肉食,并奉懿旨以承办大差,一切周妥,交部优叙述。”然而,未有一字提及钓鱼岛事。试想,这篇《行述》已把慈禧赏赐饽饽、肉食的事情都记录在册了,如果真有赏赐钓鱼岛这样的大事,能够不记录在册吗?既然在1943年修的家谱中都没有的事,后来在1972年却冒出来了,其“形迹”之可疑,不是昭然若揭的吗?


另外,细审那封“爹爹的信”,内中讲的事情年代也不对。查封盛家除租界以外的所有财产的事,是辛亥革命后一年间的事,而“爹爹的信”中却讲在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如果是讲国民党,那也不对,国民党在1927年并未查封盛家财产,只是将愚斋义庄的慈善基金充公(二百三十万元),但时间也不对,因为那是1928年的事。更为离奇的是,徐逸出示“爹爹的信”,落款时间竟在盛老四去世之后的第三年,“马脚”露得实在太大了。


由此可知,徐逸造假,其手脚实在不够高明。


“钓鱼岛事件”后来发展到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地步。徐逸的“慈禧手谕”无疑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盛家来说,不少人认为,此一骗局真是丢尽了盛家的脸,居然国际舆论也被她骗得团团转。更要命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徐逸是盛老四的女儿,一切都是她自己说的。所以有的盛家子弟认为,她是个骗子,是借着盛家的名望和钓鱼岛问题的争端蓄意行骗的坏人。


笔者从日本返回后,又接到彭菊影女士(盛毓度先生的夫人)的电话,电话中讲五毛(即盛毓珠,字岫云,艺名颖若馆主,马芳踪先生的夫人)前些日子从台湾来过,她也认为徐逸根本不是盛家的人,建议把她的名字从盛家资料里去掉!盛毓珠的丈夫马芳踪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更是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现在,大风大浪是过去了,可小风小浪并未停止。据说直到前几年,台湾仍有把盛家与钓鱼岛扯在一起的报道。


值得庆幸的是,徐逸前几年在台湾病死了。毓老夫妇说:“还好她死了,如果不死的话,还不知要闹出多少笑话来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3-12
Re:(历史转世)盛宣怀嗜好收档案 夫人骂他"玩女人"的信都留着
“珍档秘史——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展”昨天开幕,牵涉到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涉及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翁同?、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袁世凯等数百名人。大到老地图,小到药房便条,盛宣怀生前为何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收藏?上图专家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

全部盛档数量堪比四库全书

本次展出“盛档”156件,仅仅是上图珍藏 “盛档”中的千分之一,而全部盛档如果印刷成册,数量堪比四库全书,经过上图工作人员的努力,读者将可以在上图通过电脑浏览全部盛档。而此次展览,上图方面精选了以往未面世过、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原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盛档所涉及的范围,为观众展现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风物流变。

最珍贵盛档巴黎世博会中国清单

据上图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专家王宏介绍,展品中最珍贵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当属一份中国参加1878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文件,这份文件详细登录了中国参加该届世博会的展品名称和数量。最重要的是,文件上盖有一个“大清特派办理法国赛竞事务司章”。这是法国主办方同当时主持中国参展事宜的盛宣怀之间的展品清单,而这个章是国内首次发现。

上世纪初就考虑“富不过三代”问题

另外,风俗习俗一类展品能反映百年前中国人的世态人情。其中,一份“至善堂议事簿”,印证了盛宣怀早在1916年就开始思考如何破解 “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晚年的盛宣怀对此苦苦求索后,受日本三井家族的启发,他决定不再像传统的做法那样把家产具体分到子孙手里,而是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至善堂议事会进行管理经营。档案文件就是这一思考的体现。

行为常谨慎归档却大胆

盛档之“盛”前无古人,一个名人,为自己留档案,这可以理解,但盛宣怀从小官开始,然后办实业,从一个军营文秘成长为掌握国家十几个垄断企业的实业界巨人,又担任朝廷邮传部尚书等要职的几十年间,盛档从未中断。而且盛宣怀在上海、天津、湖北、山东、北京生活、任职,最后又回到上海,在人生辗转的过程中,这么多档案他都珍惜保存,最后,这些档案全部回到盛宣怀位于万航渡路的盛家祠堂。直到万航渡路拓宽,才捐献给当时的合众图书馆。

对于盛宣怀如此热衷收集自家档案,上图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冯金牛说,盛宣怀对于档案的兴趣来自于他的父亲盛康,盛康是科举出身,曾做过湖北盐法道,他就喜欢收集档案。盛宣怀子承父好。而且盛宣怀的档案还有个特点,就是毫不避讳。比如人家写给他说别人坏话甚至告密的信,一般人“阅后即焚”,但他都留着。盛宣怀赴山东任职时,家眷没有随行,其夫人听说他在当地玩女人,就写信给他,责备他不该不爱惜身体乱来,这样的“家丑”级别的信,盛档里都有。但冯金牛表示,盛宣怀其人一向低调谨慎,收集档案却如此大胆,是大家都想不到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4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3-12
Re:(历史巧合)在近代中国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铁道部
在近代中国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铁道部,中共的铁道部已经是第三代。

第一次是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将铁路业务由交通部分出,独立成部,由孙科担任部长。当时理由是为表对国父实业计画「全国兴建铁路十万英里」的重视,但政坛盛传是替孙科量身打造。抗战爆发后,由于东部精华地区次第失守,政府控制的铁路里程大减,因此于民国27年(1938)裁撤铁道部,并回交通部。

不过,民国29年(1940)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国民政府」,当时 ​​为了酬庸追随者,决定再设立铁道部,由傅式说出任首任部长。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汪政府解散,铁道部自然走入历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