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假期,有幸参加信孚教育集团组织的以色列-约旦之行,与信力建、陈有西、杨恒均诸兄同行,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智慧之旅。旅行的价值,一是转换惯常的生活频道,获得愉悦和休息;二是通过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获得一些真知和真相,破除一些偏见和谬误。 我们的知识储备,所感知的是三个以色列,一个是上帝和宗教的国度,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教、蒙难和复活之地。另一个是沐浴血与火的以色列。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熟知四次中东战争,对于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人体炸弹、法塔赫、哈马斯之类专有词汇耳熟能详。它产生的直接疑问就是那里安全吗?第三个是作为现代化强国的以色列。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资源匮乏的小国,崛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的现代国家,尤以高水平的教育、国防科技、通讯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等等而闻名于世;小至U盘、圣女果(小西红柿)等,都是以色列的发明创造。 将这些冲突和复杂的概念糅合到一起,认识这个充满神性和灵性的现代国家的真相与现实,是并不容易的。简略地说,有三个特别重大的主题,一是宗教和信仰。犹太教、希伯来文化作为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对一个现代国家和现实人生的影响、价值究竟是什么?二是战争与和平。这个随时可能爆炸的中东火药桶,真的能够走上长治久安的和平之路吗?三是教育和创新。犹太人的聪明才智早已名满天下,那么,它的教育智慧和秘诀究竟是什么?  凯撒利亚:地中海的曙光
 希律王的城堡遗址:地中海style
以色列国家博物馆的造型,来自“死海古卷”的陶罐顶盖。
加利利湖
耶路撒冷的初春
 大卫城
特拉维夫与雅法古城,新城老城相映成趣 身临其境,发现以色列不为我们知晓的,首先是她的丰饶和美丽。一直以为是这一个沙漠化和战争边缘的苦命国家,其实不然。除南部为沙漠地带,多数地区和城市满目苍翠,草木葱茏。不必说加利利湖、地中海和红海沿岸的美景了;耶路撒冷老树生花,新古杂陈而充满神性;特拉维夫与雅法相连,滨海地带古巷逶迤,深海远帆,风光迤逦。戈兰高地旷野之中的乱石、山花与大树形成乡野风景,也令人赏心悦目,过目难忘。 另一个真相是以色列人的多样化。初到时惊讶以色列的电视有不少俄语频道,原来俄罗斯犹太人是以色列人的一个大类,在二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之后,上百万的苏东犹太人迁移至此。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在以色列不懂希伯来语没关系,会俄语就行。还有非洲犹太人,正宗的黑人,也是正宗的犹太人。他们是当年流散到非洲的一支,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这块被《圣经》中称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并不都是犹太人的。目前在700多万以色列国民中,约160万是阿拉伯人(其中约30%左右是基督徒),他们长期以来已经与以色列人和平相处,享受平等的公民权利。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耶路撒冷老城,为了平衡某种关系,所有的基督教圣地都交由阿拉伯人管理。 以色列旅游的线索之一是古老文明和历史遗迹。地中海边的凯撒利亚国家公园,是2000年前希律王修建的宫殿废墟。公元640年为阿拉伯人征服,又为东征的十字军占据,至今伊斯兰建筑、十字军修筑的城墙与希律王的宫殿并存,成为一段浓缩的历史。距离死海不远的马萨达,是一处筑在高山之上的大规模的岩石建筑群,也曾是希律王的宫殿。在这里发生了犹太历史中最惨烈的战斗和悲剧。公元前73年起义的犹太人以此作为最后的据点,遭遇罗马人围攻而破城前,坚守的170名犹太人宁死不降,选派10人杀死其他人后自杀。这里成为以色列士兵入伍前的宣誓地。发现著名的“死海古卷”的昆兰(也译库兰、枯木兰,后者更具诗意)是另一处重要遗址。1947年牧童在此偶然发现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68年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抄写在羊皮卷上的圣经旧约,被称为“死海古卷”,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文献。这些羊皮古卷曾被牧人卖给做鞋的皮匠,现在是以色列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凯撒利亚:罗马时期的引水渠,姑且称之为“红旗渠”
 马萨达遗址
 修复的部分与遗迹本身用显著的黑线加以区别,不允许“以假乱真”。
 昆兰遗址
 罗马时期耶路撒冷的街道遗迹 两千年来犹太人的历史是一曲沐浴血火、流散世界、无家可归的悲歌。不绝的反犹主义在20世纪登峰造极,是导致600万犹太人死亡的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馆,详细地收藏了这一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历史。置身其中,我们的思绪经常漂移,产生文革和“文革博物馆”的联想,例如全民洗脑和狂热的反犹宣传,例如焚书运动,智者的名言是当他们开始焚书时,下一步就要杀人了!例如对犹太人精神和身体的凌辱,例如劳改营,都何其相似乃尔!文革期间中国也发生了局部地区的大屠杀(如湖南道县、广西),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煤气炉、焚烧室。最大的不同是人家有反思,有纪念馆,我们没有。走出大屠杀博物馆,是蓝天白云之下宁静的旷野山林,是初春的嫩芽和芬芳。抚昔思今,令人深感人类和平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以色列的和平之路依然崎岖漫长。  大屠杀纪念馆:无名的死难者
 大屠杀纪念馆:纳粹测量头骨脸型,鉴别犹太人
 大屠杀纪念馆:辛德勒的名单
 走出屠杀,呼吸和平 其余的风景大都与宗教有关。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人士,视旅行为一次神圣的朝圣之旅。令人诧异的是,圣经中的耶稣故事在这里几乎都可以坐实,有实地实物。玛利亚故乡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是玛利亚生活和怀孕处。伯利恒的主诞堂,是耶稣降生处,甚至还有那个著名的马槽。在约旦河的耶稣洗礼处,许多信徒更衣下水没头受浸,我们也洗了洗手脚沾点灵气。在耶稣传教的橄榄山,有耶稣后来被犹大以亲吻暗号出卖的客西马尼园,耶稣与门徒举行最后晚餐的马可楼。还有著名的苦路:耶稣被审判后,从彼拉多的院子出来,背负十字架走过的约一公里路,按事迹分为十四站,如耶稣摔倒处、玛利亚与耶稣见面处等等。苦路如今已成为阿拉伯人热闹的街市。耶稣最后的蒙难处建为圣墓教堂。众人跪吻的一块两米多长的石板,曾用于安放整理耶稣的遗体。耶稣复活后,来到加利利湖畔找到他的弟子渔夫彼得,嘱托他“牧羊”传承事业,彼得由此成为基督教的第一任“教宗”。他留给游人的“文化遗产”是一道名菜“彼得烤鱼”。在耶稣被罗马军人俘获蒙难之时,彼得曾三次拒绝认识耶稣,是有“失节”表现的,但耶稣仍然选定了这个接班人。而耶稣传教的经历其实只有三年半,这是否做好一件事情重要的周期? 对这些遗迹,包括圣经故事和人物,信徒和非信众的认知自然并不相同。我的态度是不要与宗教人士讨论真伪问题,因为宗教的本质是为求善而不是求真。此外,令人感受的是中西文化之别。与耶稣同时期的春秋遗址遗物几不可见,只有根据传说立的碑铭,例如“孔子登临处”等。这部分由于欧洲的古建是石材,而中国是土木建筑;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建筑文化的态度。中国的改朝换代、剪除异端无不包括对其物质遗留的彻底消灭,焚烧宫城乃至焚尸扬灰,这种文化至今并未真正改变。  玛利亚故乡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
 伯利恒的主诞大教堂,耶稣出生处的14角伯利恒银星
 万国大教堂外的千年橄榄树
 举行最后的晚餐的马可楼内厅
 耶稣负十字架走过的最后一程“苦路”
 圣墓大教堂中安置过耶稣遗体的石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