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41阅读
  • 0回复

(宗教文化)大足佛教 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26

五、巴渝佛教的再兴时期

(明末清初)

巴渝地区佛教,历史上有两个“高潮”,一是南宋时期的大足赵智凤的密教,二是明末清初的禅宗。前一个高潮以造像卓着,是形象的;后一个高潮是“文字”的,以破山之影响及僧诤闻名于世。

明末清初,巴渝佛教再兴,其历史背景,一是有明一代佛教沉寂后大众对佛教之需要,二是因巴渝大地向未有禅宗大师弘法,而破山自天童归来,“蜀人久未响此音,师一演唱,有志正因之士,远近趋风”。(1)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云,明季滇黔佛教之盛,推其致盛之原因有一:“佛教复兴之波动也。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万历而后,宗风复振,东南为盛,西南亦被其波动。”此亦巴渝佛教再兴之谓。冯学成《四川禅宗史概述》云:“明朝后期禅宗再度大盛,其重心在江浙一带。四川寺庙和僧众虽多,却少杰出的人物。但在万历年间以来,四川有吹万广真和破山海明两位禅师的崛起,使四川禅宗的地位迅速提高到令人注目的程度。”(2)

“聚云禅系”,忠州聚云寺吹万广真禅师 (1582-1639年)所创;“双桂禅系”,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 (1597-1666年)所创。破山同时为湛然圆澄(1561-1626年)、密云圆悟(1566-1642年)弟子,而湛然为曹洞宗,密云为临济宗,故破山的身份在禅宗史上是一“奇”事。汉月是破山的法兄,汉月与其师密云在禅宗根本问题上有重大分歧理论。费隐与破山二派,受木陈派排挤,等等,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辨之甚详。

破山知道江南乃是非之地,遂返巴渝,在梁平弘法。先于破山在梁平毗邻的忠县弘法的吹万广真是被汉月称赞的人物,而汉月又被雍正皇帝指责为“魔”,故吹万虽在巴渝弘法30年,而后却难以发展。吹万是月明联池弟子,视其祖为大慧宗杲,破山攻击其云:“聚云钉椿摇橹妄拟祖庭,……不知大慧门下有九十四人,迄今五百年久无影响,……一旦嗣之,不知斯辈得如据乎?”“即谓汉月藏致书,识聚云如大慧种草,则何不效黄檗不嗣马祖而嗣百丈,今聚云不嗣汉月而嗣大慧,效之古人之智天渊矣。”(3)而破山弟子燕居德申是同情吹万的,破山、丈雪攻吹万,山晖、丈雪讽燕居,皆门户派系之争,“脱得朝中朋党累,法门依旧有戈矛”。(4)其实吹万系在巴蜀是很重要的一派,破山的弟子们与吹万系亦礼尚往来,但“聚云禅系在禅宗史上可以说是深幽奇诡,而双桂禅系则是雄浑壮阔”,(5)政治与派系的因素,使吹万系在破山返巴渝后逐渐销声匿迹。康熙十一年(1672年),丈雪辑得《锦江禅灯》二十卷,在中国禅宗史上有显着地位,是巴蜀禅宗史的重要着作,然其为破山弟子,无奈在书中对吹万系不着一字。

破山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其中丈雪通醉、圣可德玉等弟子重振云、贵、川、滇、鄂到等地诸多着名佛寺。破山在黔弘法弟子有(不含法孙辈):象崖性珽、密行寂忍、敏树如相、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丈雪通醉、圣可德玉、莲月道正、雪臂印峦、竹帆印波、云幻印宸。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云,在黔弘法者,破山派有110人,“虽分破山、浮石、木陈、汉月四派,然皆天童悟子孙”。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谈资》卷上中说:“蜀中水陆舟车所经,凡有岩石,莫不镌佛像,岂地近西番,前代风气渐染如此。”何宇度看到的是明以前的造像。巴渝明清各地摩崖造像,皆零星,远不如大足宋代造像之规模,佛、菩萨造型无特点,往往模仿宋代,但布局散乱,比例亦失调,刻工粗糙,世俗气十足。

明代

佛寺(略)

造像(略)

佛塔(略)

巴僧及居士

无际明悟法嗣:

重庆西禅雪峰瑞禅师,籍贯、生卒年不详。

不二真际法嗣:

夔州白马寺仪峰方彖(?-1592年后)禅师,达州罗氏子,参金佛山云庵禅师,后出峡,遍谒善知识,万历二十年(1592年),归夔州白马寺。

休尘禅师法嗣:

崇庆州灌阳鉴随禅师(1573-1644年),重庆严氏子。

月明联池法嗣:

吹万广真禅师,宜宾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俗姓李,32岁礼朝阳月明联池禅师受具足戒。游江南、闽粤、湖南,返蜀,住巴渝忠州聚云寺,临济宗杨歧禅系。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起骨得黄金锁子三茎,齿化为紫色,五色舍利三百余颗,丰都地藏院迎十二颗建塔。”(6)

吹万广真下一世

吹万广真法嗣:

梁平庆忠寺铁壁慧机禅师,四川营山人,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传法于忠州、丰都、涪州、石柱、万州、梁平,康熙七年(1668年)卒。

忠州万松寺三目慧芝禅师,忠县人,俗姓刘。

忠州宝峰寺三巴掌铁眉慧丽禅师,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赵州人,俗姓李,卒于顺治七年(1650年)。

未详法嗣者:

铜梁福果乡有和尚石室墓4座。由题刻知有禅师“第三代元寂师明昔无闻觉灵”,正统三年(1438年)生,正德元年(1506年)圆寂。又有一禅师,名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年)圆寂。

无穷真法禅师,铜梁田氏子,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雪庵和尚,《巴县志·方外》引王世祯《蜀道驿程记》“靖难时,雪庵和尚遁迹巴县,与县隐士杜景贤往来山中。”据县志考证,此僧即朝廷御史叶希贤,靖难后为僧,自号“雪庵和尚”。

同上,“南宗和尚,住华莹山之竹坪,建道场,延接缁衣,僧众满千。”“篆水法师,高原大师之首座也。仪表伟然,博纳内外典,尝讲楞严于蓬州青莲寺,有雨花之瑞。崇祯间,居重庆西湖禅院,年八十余,克期而化。”“金堤和尚,崇祯间游于重庆。露顶走足,后入火关于南纪门外大悲阁。……己卯岁化,送者千人。”

《巴县志·文征》李为栋《西山慈云寺记》,西山“慈云寺,明季僧智卓与其徒慧仙所重建。”

民国《合川县志·方术》:“明真,字白云,世称白云和尚,……本贯遵义军民府。……明天、崇间世乱方起,闻合川为蜀口形胜之地,宋末曾拒元师,或可避世,……”

荣昌,正德间有妙福和尚,嘉靖间有真容和尚。

长寿有无为禅师,长寿人,削发于邻水县双峰寺;昌泰禅师,住贵州开州寺,撰有《东山集》;妙盛禅师,正统(1436-1449年)时人,住长寿东林寺,有高行。

涪陵,成化间有乌豆禅师。明代龙洞寺有碧峰和尚。

巫山有果子和尚,名文空,字天元,江西吉安府人,生于洪武间,卒于弘治间,寿127岁,因朝海至巫山,士民留之,遂修秀峰寺以居。又有麸子和尚,巫山人,建庵于治东北岸三十里半山中,因日食麦麸,人称麸子和尚。又有如意和尚,万历间人,不通宗教,惟苦行真诚,为人称道。

普实,《明一统志》,夔府人,幼不茹荤,九岁遇僧,话即如宿契,遂出俗,从通禅师,居天宁寺,……一日,告门人曰:辛未岁正月朔日,吾当去。及期,端坐而化。(见《湖广通志》)

永川瑞云寺有和尚3座石室墓,有陶制塔形骨灰盒,一石底座上有成化年(1465-1487年)题记。

居士:

吕大器居士,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南明政权时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吕屯兵于石柱司,时破山避兵石柱三教寺,吕请破山至司中问道,破山棒喝之下,大器“悟省”,执弟子礼。

佛寺

据笔者统计,康熙四十八年《彭水县志》有佛寺11座,光绪元年《彭水县志》,有25座佛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巴县有212座佛寺;民国五年(1916年)巴县有佛寺225座;1947年巴县有佛寺262座。同治四年《璧山县志》,有80余座佛寺。同治四年《荣昌县志》,有91座佛寺。1916年统计,荣昌有佛寺83座。同治九年《重修涪州志》,有120余座佛寺。光绪元年《铜梁县志》,有100座佛寺。光绪二十年《梁山县志》,有134座佛寺。光绪二十年《永川县志》,有60余座佛寺,民国末有107座佛寺。光绪二十六年《垫江县志》,有149座佛寺(清高之霖垫江《大通寺碑记》:“吾邑兰若不下五百舍,惟大通甲于四方。”恐不确)光绪二十六年,綦江有186座佛寺。清末合川有400余座佛寺。清代黔江有100余座佛寺。清末奉节有佛寺145座。民国初,南川有100余座佛寺。1912年大足有佛寺153座。1913年城口有佛寺15座。1916年石柱有佛寺87座。1933年万县有佛寺150余座。1939年云阳有佛寺119座。1939年彭水有佛寺101座。1923年忠县有佛寺250座。1923年秀山有佛寺210座(光绪十七年,秀山有佛寺41座)1927年丰都有29座佛寺。1942年江津有佛寺74座。1942年,巫溪有佛寺136座。1944年巫山有100余座佛寺。1945年长寿有佛寺240座。民国末年,潼南有佛寺278座。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晚清至民国期间,巴渝地区有佛寺有3500-4000座,平均每县有百座以上佛寺(1949年以后,绝大多数佛寺停止活动),如此大量的佛寺,说明佛教已经彻底世俗化了,观音崇拜、口念“阿弥陀佛”求佛、菩萨保佑已成为百姓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佛塔(略)

造像(略)

巴僧

因士大夫参禅之热再起,自万历始,禅门宗风复振。江南禅学大师迭出,临济宗禅师有笑岩德宝,弟子幻有正传,正传弟子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破山往参密云,得其衣钵,复传灯于巴蜀,法门大盛,并影响滇黔,为明清之际西南禅宗领袖,人称“小释迦”。

明清两朝,巴渝佛寺名僧几乎皆为禅师,几乎皆属临济宗杨歧禅系,而破山派尤为强盛。以下所列部分巴僧,指巴渝籍及曾在巴渝地区传法者。

密云圆悟禅师法嗣:

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年),俗姓蹇,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祖籍巴县。19岁,大竹大持禅师赐其法名海明,法号旭东。旋出川,在湖北黄梅破头山“大悟”。东行,参湛然圆澄、密云圆悟,终被密云印可。临济宗杨歧禅系。崇祯五年(1632年)归蜀,寓万县广济寺。顺治十年(1653年),在梁平建成双桂堂。康熙三年(1664)年秋,至重庆传法。康熙五年(1666年)卒,世寿70岁,出家51年,建法幢15,嗣法弟子87人。在巴蜀,“虽遐陬僻壤,莫不绘师象而瞻礼焉”。(7)其语录、言行由弟子莲月印正编成《破山禅师语录》十二卷,其一生经历由弟子雪臂印峦、灵木印绶编成《破山禅师年谱》,于康熙九年在嘉兴楞严寺刊刻流通,皆收入《嘉兴藏》内。

台州府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合州蔡氏子,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卒于顺治九年(1652年)。

破山海明下一世

破山海明禅师法嗣:

梁平黄檗象崖性珽禅师,福清陈氏子,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浙江嘉兴东塔广福寺参破山,返蜀,开法梁平,晚年避兵酉阳大酉禅林,卒于顺治八年(1651年)。

丈雪通醉禅师,四川内江人,俗姓李,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23岁受具足戒。破山自江南归梁平,丈雪往参破山。破山为丈雪作偈有“只恐蟠龙丈雪冰”句,丈雪法号由此而来。为破山第一大弟子。东游八年后返蜀,又至贵州居八年,再返蜀至梁平双桂堂。再赴江南,再返蜀,住成都昭觉寺,为昭觉寺重建后之开山祖师。破山圆寂后,丈雪在昭觉寺建塔,藏破山衣钵、爪髪,命弟子赴嘉兴刻《破山禅师年谱》。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命弟子赴嘉兴刊刻所撰《锦江禅灯》,此乃第一部记录地方禅师言行之典籍,圣可见此书,自愧弗如。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圣可德玉禅师,俗姓王,四川营山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生,明亡之年,寄居重庆,娶妻后,避兵贵州赤水,后返巴渝,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梁平参破山禅师,终被印可。出阳平关,渡潼关,过钱塘,往鄞县天童山礼密云圆悟(破山之师)。溯长江经武昌、江陵,入夔门至梁平,住双桂堂(时破山已圆寂两年)。西上重庆,住城西华岩洞(华岩旧寺),远近闻风,趋至座下,在渝说法自此始。居士杨继芳捐地建华岩新寺,康熙九年寺成,圣可遂为华岩新寺开山祖师。后往四川泸州云峰寺、贵州绥阳回龙寺,晚年返华岩寺。圣可禅师在华严寺传临济宗三十二世法。卒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对破山“酒肉公案”持批评态度。有《朗水集》、《圣可德玉禅师语录》。《语录》及《年谱》俱见《嘉兴藏》。磁器口宝轮寺有《圣可禅师碑》、《巴县志·金石》有李仙澍撰《华岩寺圣可玉禅师行由碑记》。

重庆治平寺慧觉照衣禅师,綦江熊氏子,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贵州,依丈雪堂中为典客,后参破山被印可。清康熙间住治平寺(罗汉寺),圣可禅师游江南后,西归巴县,曾于治平寺拜访慧觉照衣禅师。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

成都昭觉寺离指方示禅师,璧山陈氏子,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卒于康熙三年(1664年)。

梁平云峤印水禅师,巴中赵氏子,生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曾至成都昭觉寺说法,晚归双桂堂。

梁平云幻印宸禅师,忠县万氏子,生于天启三年(1623年),传法于四川巴中中峰寺,卒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武冈州云天山胜力燕居德申禅师,忠州李氏子,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奉节卧龙字水圆拙禅师,岳池人,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卒于顺治二年(1645年)。

万州慈云敏树如相禅师,三台王氏子,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贵州、巴渝传法数十年,卒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

安顺紫竹灵隐印文禅师,奉节王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年不详。

重庆碧岩千松印万禅师,成都杜氏子。阆中啸宗印密禅师,重庆蹇氏子。成都燃灯百城印着禅师,奉节沈氏子。开县莲月道正禅师,安岳姜氏子。开县即山圆明印德禅师。开县梁山竹帆印波禅师。开县石床印平禅师。遵义松丘两生真从,永川丁氏子。蓬溪八关六岫海奎禅师,长寿郑氏子。梁平雪堂颖初印显禅师,四川开江人。梁平灵木印授禅师,丰都蒋氏子。梁平水月慈门性毓禅师。梁平虎城黑滩指北通鉴禅师。梁平宋兴万竹通苇禅师。梁平苍松印鹤禅师。梁平宗月印星禅师。凤山兴隆深省寂纯禅师,重庆徐氏子。云顶竺意普传禅师,大足胡氏子。彭水龙渊三际如通禅师,陕西长安人。涪陵天台默石道悟禅师。丰都二仙觉城明柱禅师。开县天封本明元彻禅师。合州石幢印寿禅师,合州姚氏子。

破山海明下二世

象崖性珽禅师法嗣:

石谷道慧禅师,合州江氏子,生年不详,卒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

灵筏印昌禅师法嗣:

灵筏印昌禅师(1608-1665年),内江吴氏子,破山弟子。竹林紫芝藏禅师,巴县张氏子。

雪臂印峦禅师法嗣:

贵阳西山语嵩传裔禅师,巴县宋氏子。

敏树如相禅师法嗣:

思南安化东山颖秀真悟禅师,长寿黄氏子。奉节开元寺继初道尚禅师,湖北宜都陈氏子。圣寿寺空谷道澄禅师,忠县人。万州天圆寺耳毒泰禅师,长寿徐氏子。石阡中华天隐道崇禅师,垫江毕氏子。思南中和天湖正印禅师,巴县李氏子。

澹竹行密禅师法嗣:

新都慈寿寺充裕印禅师,巴县丁氏子,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成都草堂吼一等禅师,荣昌王氏子。新都慈寿寺鲲化泽禅师,巴县黄氏子。

丈雪通醉禅师法嗣:

安笼府玉泉月幢彻了禅师,江津毛氏子,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

金川高峰寺懒生彻升禅师,荣昌简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成都大慈寺懒石觉聆禅师,忠县张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又在汉中静明寺传法。

成都昭觉寺问潮屿禅师,丰都李氏子。

燕居德申禅师法嗣:

武冈金城寺雪林梅禅师,垫江人。武冈蟠龙如是院隐隐选禅师,垫江吴氏子。湖南武攸桂山福慧院予璞符禅师,垫江人。

大吼印传禅师法嗣:

三峰半水元禅师,巴县余氏子。

苍松印鹤禅师法嗣:

成都文殊院井觑道澄禅师,垫江倪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

西瞿月望禅师法嗣:

万州崇圣寺相融圣禅师,湖广何氏子。

圣可德玉禅师法嗣:

上乘启禅师,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庆华岩寺还初光佛禅师,四川富顺高氏子,生于崇祯四年(1631年),卒年不详。重庆华岩寺南芝静禅师。重庆圆通寺唯识典禅师。重庆慈云寺价南仙禅师。嘉石亮禅师,长寿熊氏子。碧露梦禅师,綦江张氏子。

莲月道正禅师法嗣:

开县临江阁春岩容禅师,岳池人。

慧觉照衣禅师法嗣:

重庆香国寺佛语彻禅师,乐山范氏子,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

两生真从禅师法嗣:

藏天宣禅师,川东人。

云峤印水禅师法嗣:

乌龙龙泉寺冰源亮禅师,万州魏氏子。梁平双桂堂首一怀禅师。

啸宗印密禅师法嗣:

昌昌慧禅师,巴县卢氏子。

灵隐印文禅师法嗣:

贵阳东山梅溪福渡禅师,永川张氏子,生于崇祯十年(1637年),卒年不详。

破山海明下三世

指云光孝禅师法嗣:

重庆华岩寺勒正进禅师,陕西华州吴氏子。

雪林梅禅师法嗣:

武冈金城在迩道禅师,垫江人。

语嵩传裔禅师法嗣:

嵩耳佛住禅师,巴县费氏子。黔西东山开元寺嵩目佛宗禅师,綦江陈氏子。

懒石觉聆禅师法嗣:

江津净慈非指明禅师。

耳毒泰禅师法嗣:

纯备德禅师,丰都李氏子。

嵩目佛宗禅师法嗣:

黔西东山古雪海智禅师,川东人。

石谷道慧禅师法嗣:

苍桐华禅师,綦江封氏子。

佛语彻御禅师法嗣:

重庆香国寺寝堂秀禅师。

天隐道崇禅师法嗣:

石阡中华识竹海伦禅师,奉节张氏子。

余山道瑞禅师法嗣:

平远南林钝峰远禅师,江津人。

天语怀禅师法嗣:

普阳长寿桂铉传慧禅师,长寿陈氏子。

天吼廓禅师法嗣:

习安狮山语贤弘英禅师,丰都隆氏子。

破山海明下四世

纯备德禅师法嗣:

法幢远禅师,万州宋氏子。

汉月法藏禅师下三世

巨渤恒禅师法嗣:

京口雨花坚明愿禅师,开县赵氏子,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

吹万广真下二世

铁壁慧机禅师法嗣:

忠州庆云寺衡山灯炳禅师,四川合江冯氏子,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

忠州高峰寺三山灯来禅师,重庆垫江曾氏子,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顺治甲午(1654年),住忠州崇圣寺,又创建忠州高峰寺,晚年传法于浙江天宁寺,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梁平太平寺三空灯杲禅师,生年不详,四川蓬州郑氏子,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

忠州高峰寺乔松灯亿禅师,四川邻水冯氏子,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年不详。

忠州玉山竹庵般若灯谱禅师,忠州罗氏子。忠州云岩寺野云灯映禅师,丰都冉氏子。忠州治平寺竺峰幻敏禅师,丰都徐氏子。忠州桐山寺普门灯显禅师,涪陵夏氏子。忠州东明寺眉山灯甫禅师,四川彭山张氏子。夔州天元寺体如灯慧禅师,奉节李氏子。巫山慈云灯远禅师,巫山人。梁平庆忠寺灯向禅师。

三目慧芝禅师法嗣:

忠州万松寺云岩灯古禅师,忠州江氏子。

忠州聚云寺觉树灯世禅师,忠州丘氏子。

铁眉慧丽禅师法嗣:

忠州天宁寺耳庵灯嵩禅师,丰都毛氏子,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五年(1666年)。

林野通奇下一世

林野通奇禅师法嗣:

屺山保安二隐静谧禅师,大足金氏子,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

宜兴芙蓉自闲觉禅师,合州余氏子,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康熙元年(1662年)。

湖州地藏捃拾学禅师,奉节唐氏子,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

杭州只堂印山先禅师,重庆鲜氏子。

林野通奇下二世

宕山远禅师法嗣:

桃源瑞麟孤月朗禅师,合州杨氏子。

舌响讷禅师法嗣:

圆通大朗玺禅师,巴县杨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木陈道忞下一世

木陈道忞禅师法嗣:

宁波府天童山晓本皙禅师,长寿魏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木陈道忞下二世

大咸本咸禅师法嗣:

金陵东山涤山慧禅师,巴县朱氏子。

浮石通贤下二世

山晖行浣禅师法嗣:

益州嵩山野竹福慧禅师,长寿叶氏子,生于天启三年(1623年),卒年不详。

未详法嗣:

平越芦坪慈门竺崖心性禅师,垫江朱氏子,壁林门禅师法嗣。壁林门,未详法嗣。

广德崇化了悟能禅师,垫江李氏子,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卒于康熙二年(1663年)。

古雍大慈本源照明禅师,忠县王氏子,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二年(1663年)。

奇然超智禅师,巴县胡氏子,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

梁平五云寺千夫性一禅师,忠县张氏子,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忠州庆云寺卓峰性珏禅师,忠县成氏子,生于天启五年(162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孤屿江心寺本莹禅师,巴县王氏子,生于崇祯八年(163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重庆华岩寺不厌道乐禅师,贵州印江杨氏子,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年不详。

万州宝积寺大笑性崇禅师,四川岳池鲁氏子,生于崇祯六年(1633年),卒年不详。

浩然禅师,住永川东山寺,圣可禅师游乐山凌云寺返华岩寺后,曾往永川拜访浩然。

稽古灵禅师,清张邦伸《锦里新编·高僧》:“稽古灵,住綦江中峰寺,年一百一十有五,骨健神清,不畏寒暑,从游者惟教以敦伦行善,他无所语。康熙十九年呼众升座,说偈示寂。”

武隆,福寿寺果园和尚,乾隆十年(1745年)卒。

涪陵,清末涪陵有昌睿和尚,建天宝寺于涪州白象山。觉超和尚,涪陵人,咸丰间人。

《华岩寺志》有该寺历代禅师名,兹不赘述。

注:

(1)(3)(7)《破山禅师年谱》。

(2)(5)《巴蜀禅灯录·概述》,成都出版社,1992年。

(4)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三峰与熊鱼山夜话》,《四部丛刊》集部。

(6)《续灯正统》。

六、藏传佛教在重庆。佛教与抗战

(民国时期)

民国期间,清代的巴渝佛寺在各地有所增减,但总体说来是减少了。与清代一样,巴渝佛教是世俗化的,但造像业极其贫乏。

民国期间,密宗在重庆地区盛行,这在国内是一独特现象。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的佛教事业在一个高的层次上运行,主要表现在佛教大师、佛学泰斗级学者在渝的活动,以及国家政权对佛教活动的支持。此时期的重庆是中国佛教活动的中心。

僧侣们在战争年代的抗日救亡活动,表现了佛教徒可贵的爱国热情。

由于大量文化人及高僧来渝,使闭塞的重庆在文化、教育及宗教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学者们的佛学着作在渝问世,是重庆出版业前所未有的。

佛教机构

1918年,“佛源法师讲楞严经于成都,还至重庆,时大勇尚未出家,相与渝中居士建立佛学社,推佛源为社长。社初无定所,凡四迁,始定长安寺。初为社长制,继为社董制。分三部,曰事务、宏法、行持,后益以慈善、妇女、财务、文书为七部。中间宏法部会二,曰研究、曰讲演,流通处、阅报室属焉。慈善部会三,曰救济、曰布施、曰放生。妇女部会三,曰佛法接引、曰净土修持、曰教理研究。行持部会六,于净土宗曰念佛、曰助念,于密宗曰密乘研究,于律宗曰戒学,于性宗曰参究,于相宗曰唯识学。社基既立,日推月大,官府定案,募集成功,佛法宗教因而益宏焉。”(1)

佛源法师(1853-1926),法名道德,涪陵人。清末民初高僧,皈依弟子逾万人。释大勇,俗姓李,名锦章,巴县人,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民国初年曾在四川军政界任职。1918年在重庆听佛源法师讲经,后皈依佛源法师。

自民国二年始,巴渝地区部分县先后成立了“佛教会”,如忠县、合川、綦江在1913年成立佛教会。又有潼南(1919年)、丰都(1921年)、江北(1924年)、南川(1926年)、秀山、巫溪(1933年)、石柱(1936年)、荣昌(1938年)等。1943年,严定法师在荣昌发起成立荣昌十方丛林宝城寺学寺。

1930年,太虚法师初次来渝弘法。太虚法师拟建世界佛学苑,以北平佛学院为中英文系,以闽南佛学院为华日文系,以四川为汉藏佛学系,即汉藏教理院(2)。其以“研究汉藏佛学,沟通汉藏文化,团结汉藏精神,巩固西陲边防,并发扬汉藏佛教,增进世界文化为宗旨”(3)。1932年,太虚再来重庆,刘湘采纳太虚的建议“就地办一所藏文学院,既可培训汉僧学习藏文,作入藏留学的准备,西藏活佛喇嘛来内地,也有招待卓锡之地”,并得到了重庆军、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

《巴县志·宗教》云:“民国十九年秋,太虚上人入蜀宏法。适重庆刘督办湘通令川东各县佛教会派僧入藏学法,以备增益中国佛教,兼为联络汉藏感情。上人乃致书督办请改派僧入藏学法之议,而创办汉藏教理院于重庆,延聘汉藏教师,聚汉藏僧侣而教之。刘善其请,于是重庆佛学社推何北衡为汉藏教理院筹备主办,推潘文华等三十馀人为院董,请拨北碚缙云寺为院址,接收庙产,呈由督署咨请省府准予补助教育经费项下,按月拨给六百元为常款。太虚为院长。由康定迎请罗桑、呼图克图至渝,任汉文教授;延致教务主任满智、教授岫庐、遍能自上海至,事务主任超一自西藏拉萨至。于二十年四月八日开课,定名曰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其宗旨研究汉藏佛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教,增进世界文化。……此汉藏教理院所以为世界佛学苑之一院,而有关于佛教之宏布环球者,綦重也。……且年来喇嘛来渝者前后络绎不绝,渝人信崇兴会加倍,故渝社十余年中以言声势之隆,要以密宗为最,此亦巴渝佛教盛衰得失之林也。”

教理院有法尊法师、法舫法师、印顺法师、雪松法师及黄忏华、陈健民、潘怀素居士等。郭沫若、老舍、田汉、梁漱溟、林语堂、王向辰、李了空(子宽)、何北衡、张纯一、马寅初等人也曾来院内发表演讲。该院办学2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其地址初设于重庆佛学社内(长安寺),后移至北碚缙云寺。

1937年支那内学院在江津成立“蜀院”。

1938年,中国佛教会由南京迁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佛教会和中华佛学研究会,由重庆迁回南京毗卢寺。1945年,组成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指定太虚、章嘉、李子宽为常务委员。

“战时,重庆宗教团体共有27个。其中,佛教团体12个,如重庆佛学社、中国佛教会、重庆佛教会、爱道佛学社。”(4)

三十年代,达赖、班禅在重庆设立办事处。

僧侣抗日救亡活动

太虚法师在渝期间,弘扬佛法并组织僧侣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汉院以“国难严重,外患日亟,吾辈僧伽亦国民一分子”,1940年,组织“汉藏教理院僧侣救护队”,为战争中受伤军民进行救护。又组织抗日宣传队赴乡下宣传抗日。同年,组成“中国佛教国际宣传队”,赴缅甸宣扬我抗战国策。

乐观法师领导的“国际佛教步行宣传队”在慈云寺组织、出发。慈云寺又成立了重庆市僧侣救护队,由觉通和尚任队长,每遇日机空袭,即出发进行救护工作,青壮僧侣身着圆领短装,佩戴红色“佛”字袖章,抬着担架,参加救死扶伤。

1938年8月25日,华岩寺成立有“抗日僧伽救护队”,五十余人,学习军事知识及战地救护技术,并在重庆城中及乡下宣传抗日救国。

国民政府授意太虚组织“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访问团访问了印度、马来西亚、越南、锡兰等国,在各国访问期间,他们介绍了中国佛教,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华的罪行。

佛学与讲演

太虚在渝讲演《天台四教与中国佛学》、《大乘伽耶山顶经》、《仁王护国经》、《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新中国建设与新佛教》、《复兴佛教僧侣应受军训》、《佛教的护国与护世》、《武力防御与文化进攻》、《建立人间的永久和平》等文。在中央广播电台作呼吁《出钱劳军与布施》。在《佛教徒应参与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中,提出三项原则: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第一,国家民族之利益为第二,个人家属之利益为第三。太虚与各界人士如林森、蒋介石、孙科、孔祥熙、孔德成、冯玉祥、居正、郭沫若、马寅初等广泛接触。1945年,抗日战争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太虚训示教理院师僧,要精勤求法,以便将身心奉献佛教。

欧阳渐居士(1871—1943),字竟无,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1937年内学院迁往江津。欧阳竟无率部分弟子,由吕徵(1896-1989)押运大批重要资料,溯江而上至江津,成立支那内学院的“蜀院”。欧阳竟无曾在江津民众图书馆讲学。在此期间,陈独秀与他颇多交往,探讨佛学、哲学、文学问题。又与太虚法师往来,曾应太虚之邀,往重庆长安寺、北碚汉藏教理院讲学。1943年欧阳竟无卒于江津,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铜锣乡。

1940年9月4日,老舍应重庆缙云寺佛教友人之约参观汉藏教理院并讲演,说:“佛陀告诉我们,人不只是这个‘肉体’的东西,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的存在,既有光明的可求,也有黑暗的可怕。这种说‘灵魂’的存在,最易激发人们的良知,尤其在中国这个建国的时期,使人不贪污,不发混账财,不做破坏统一的工作,这更需要佛教底因果业报的真理来洗涤人们贪污的不良心理。”

学术成果

抗战期间,在重庆,中国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1944年在重庆重印。1945年6月,汤用彤因公至重庆,此年,《印度哲学史略》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本书由1929年讲义修改而成。

熊十力(1884-1968),湖北黄冈人,抗战期间入川,讲学于四川乐山复性书院,又在巴县、璧山讲学,所讲乃《新唯识论》。熊十力《新唯识论》文言本,1932年出版。1944年,弟子将其译为语体本,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第一部着作出版。此书是熊氏最主要的哲学着作,它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蔡元培称熊氏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王恩洋居士(1897-1964),四川南充人。抗战期间曾在成都、重庆、自贡、泸州等地讲学。在此期间,着有《心经通释》、《清福和尚传》、《人生哲学与佛学》、《金刚经释论》、《因明入正理论释放》等。

1943年,欧阳渐逝世,吕徵继任院长。支那内学院“蜀院”(江津)先后刊印《藏要》第二、三辑及《竟无内外学》等佛教经论文献60余种。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1943 年在重庆出版。

《蒙藏月刊》,1940年5月在重庆创刊,反映蒙古和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宗教、经济、政治情况,以汉、蒙、藏三种文字出版,1945年6月出至第4卷第10期停刊。又有《海潮音》月刊、《佛化新闻》、《佛教》半月刊。

在渝高僧及居士

能海法师,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绵竹人。1924年,往涪陵天宝寺礼佛源法师出家为僧,法名能海,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同年,在新都宝光寺受足戒。因内地密宗失传,遂立志习密法。1926年夏赴拉萨,为康萨格西弟子。显密兼弘。1934年至1936年先后在上海、太原、五台山和重庆长安寺讲经,并于1944年在重庆建立金刚道场。同年,能海在成都文殊院组建“重建益州龙兴舍利宝塔筹备委员会”,又在上海、重庆两市设立分会,开始重建四川彭县龙兴塔工作。 1939年,在重庆自力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卒于1967年。

慈云和尚:1927年,云岩法师扩建慈云寺,打破历来僧尼不同院的习惯,将慈云寺改为僧尼同院的“海单”寺庙。海单寺庙,即僧尼皆可挂单的寺庙。(此外,秀山县在民国间亦有僧尼同院的佛寺,与慈云和尚无关。)

太虚法师:1937年,太虚乘“民风”船抵渝。

虚云和尚:1942年,林森在重庆派人到云门山欢迎103岁的虚云和尚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和尚抵重庆后,与林森主席商定,在慈云寺、华严寺分建法会。虚云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道场”七天,祈祷抗战胜利、世界和平,并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

离欲上人: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合川县泥溪乡人。俗名侯喻君。法名觉空,法号离欲。在成都弘法。卒于1992年。

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俗名郑全山,1941年在重庆慈云寺出家为僧,1942年于昭觉寺受戒,随能海法师学法。

西康迦举派兼承宁玛派的贡噶(1893—1957)呼图克图于1935、1945年在成都、重庆等地灌顶传法。

史一如居士(1876-1925),万州人,光绪末年赴日留学,早年追随太虚法师,曾任武昌佛学院教授,着有《中华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各国佛教史》。

黄忏华居士,着有《中国佛教史》,1940年出版。

陈健民居士,湖南攸县人,着有《佛教禅定》、《曲肱斋全集》。

李子宽,法名了空,湖北应城人,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太虚创办世界佛学院,李子宽任董事。1937年,汉藏教理院为院董之一。1945年,“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1946年在南京协助太虚整理佛教事宜。

法舫法师,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1951年。俗姓王,石家庄人,赴印度留学,1922年,太虚创办武昌佛学院,法舫为佛学院第一期学生。1938年,应太虚之召及重庆汉藏教理院法尊法师之请,任教理院教务主任。

屈文六居士,浙江临海人,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侨居重庆时,从贡噶活佛修学藏密红教。

法尊法师,俗姓温,河北深县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937年,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学。1980年圆寂于北京广济寺。

章嘉,藏族,本名罗桑班殿丹毕蓉梅,青海大通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945年参加中国佛教会重建工作,1947年国民政府授予“护国净觉辅教大师”称号。1957年卒于台湾。

巴渝密宗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直至近代,四川地区佛教仍重密宗--“(太虚)大师学本中国佛学,而近20年来,佛学院(即汉藏教理院--健注)每偏重唯识,而四川又多重中观及密宗。”(5)1937年太虚来渝,其所说“密宗”,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西藏密宗传入重庆之事,与唐宋巴蜀密宗无关。

1918年成立的重庆佛学社即有“密乘研究”内容。(6)

“按蜀中佛法,自明清以来禅宗而外,多修净土。吾县自圣可祖师后,大抵禅、净双修,不重多闻熏习。虽晚清有佛源法师特弘楞严起信及百法明门论等,颇倡教乘,然其道未弘。其后有弟子曰能海,自西藏学法归。及白衣南充王恩洋等自支那内学院学法返川、宜黄邱蘖自江西避赤氛入蜀,渝佛学社及汉藏教理院缁素人士分请说法。……且年来喇嘛来渝者络绎不绝,渝人信崇,兴会加倍。故渝社十余年中,以言声势之隆,要以密宗为最。此亦巴渝佛教盛衰得失之林也。”(7)

1928年,西藏诺那喇嘛在重庆创立“世界佛教大同会”,道场在民国路东岳庙内。该会以弘扬佛法、利济人群、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1930年,西藏多杰觉拔喇嘛在重庆涂山传授密法,又为当年建成的“菩提金刚塔”(藏式佛塔,在重庆观音岩)主持开光典礼。抗战期间,西藏活佛白教贡噶呼图克图亦在重庆传授西藏密宗。屈文六居士在重庆时即从贡噶活佛修学藏密红教。1949年,梁漱溟与谢无量等人往北碚缙云山修习藏密功法。1944年,能海法师在重庆嘉陵新村创立金刚道场,崇奉宗喀巴。1950年以后,道场迁移至南岸涂山寺,将原大雄宝殿改为宗喀巴殿,塑宗喀巴像,1954年停止活动。(8)

造像(略)

佛寺(略)

注:

(1)(6)(7)民国《巴县志·宗教》。

(2)参见杨铭、牛瑞芳《重庆汉藏教理院始末》,《巴渝文化》2辑,重庆出版社,1991年。甘文峰《太虚大师在西南创办的汉藏教理院》,见《抗战时期西南的教育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

(3)《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简章》,《汉藏教理院立案文件汇编》,1936年。

(4)《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重庆抗战丛书》,重庆出版社,1997年。

(5)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中国近现代高僧年谱系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8)参见甘文峰《藏传佛教在重庆》,《重庆文史资料选辑》41辑。

余论:迟到的辉煌

――关于巴渝地区佛教的几个问题

一、长江--巴渝佛教传播的“走廊”

早期佛教,由汉中方向传入四川盆地,先在川西发展。巴蜀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毕竟比与云南的联系要密切得多。今四川的绵阳、什邡、彭山、乐山、宜宾,重庆的丰都、忠县等地,均发现了东汉末及蜀汉时期的佛教遗物。从路线来看,是由北而南,再顺长江而下东渐巴渝。

再后,江南佛教西进巴蜀,亦溯长江而上。唐以前,佛教在巴渝地区的传播,主要在成、渝线上及长江沿岸一带,以后逐渐向边远地区辐射。长江在巴渝佛教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走廊”作用。

二、巴渝地区佛教发展的五个阶段

两千年来,巴渝地区佛教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东汉中期至北周静帝时期,是佛教传入巴渝地区并缓慢发展时期。

2、中唐以后,巴渝佛教“成长”起来。

3、两宋,北方佛教不再辉煌时,巴渝佛教则蓬勃发展,标志是大足石刻的发达。元代是巴渝佛教兴盛期的尾声。

4、明末清初,巴渝地区佛教继江南佛教再兴之后,也出现了再兴,这是巴渝佛教在南宋后的第二个兴盛时期。

5、民国时期,巴渝佛教在一个高的层次上运行,主要表现在名僧、佛学泰斗级学者在陪都重庆的活动,以及国家政权对佛教活动的支持。由于大量文化人及高僧来渝,使闭塞的重庆在文化、教育及宗教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起色。

三、历史上影响巴渝地区佛教发展的几个原因

1、总体上经济、文化落后,地处偏僻山区,没有发达的寺院经济;

2、历史上巴渝地区没有着名大都市,也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自汉代以来是大都市,而重庆在南宋才“发展”起来;

3、没有名闻全国的佛寺;

4、缺少高僧大德;

5、尽管巴渝境内的长江是“走廊”,但也就是“过路”的地方,高僧们从这里匆匆走过却没有停留下来;

6、道教强大势力的阻碍;

7、“巫文化”是巴渝地区原始宗教的一个特色,古代巴渝百姓信奉鬼神,而信奉鬼神是不利于佛教发展的。

四、从造像业看跚跚来迟的巴渝佛教之辉煌

唐、五代、两宋时期,今四川地区的佛教造像数量,是今重庆地区的10倍。四川有初唐造像的地区就有11处,而重庆只有1处。从四川盆地内的造像地区分布、造像时代先后、造像风格的对比来看,显然川西、北造像业受长安造像影响,再影响至巴渝地区。佛教在重庆的发展,总之要晚中原、川西一步(尽管丰都出土了早期摇钱树上的铜佛形象)。

一个地区的佛教繁荣与否的标志是什么?应有五个标志:一是有着名高僧,二是有着名佛寺,三是有众多的信徒,四是有发达的寺院经济,五是有众多精美的造像(前四个应是最主要的)。南宋时期大足佛教的发达,这五个标志都具备了。但与唐代中国北方繁荣的佛教事业相比,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

五、巴渝密宗

民国中期,密宗在重庆地区盛行,这在国内是一独特现象。1937年,太虚法师来渝,即敏锐地发现四川及重庆地区盛行密宗。当然,这是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西藏密宗传入重庆之事,与唐宋时期巴蜀密宗无关。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