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庸国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泱泱大国,根据《史记》《山海经》等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庸国之宗庙应在大庸崇山(今张家界市城西南),鼎盛时期的庸国版图延及当今陕西的汉中,湖南的大庸,河南的新乡,四川的奉节、巫山和巫溪,湖北的房县、竹山和竹溪。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各类史书对古庸国的记载都十分零碎,致使上述各地区在古庸国的研究方面众说纷纭存在不少争议和谜团。例如:古庸国建立于何时?是谁建立的?古庸国的后裔今在何处?古庸国的都城在哪里?古庸国与中原先后出现的夏、商、周等宗主国是何关系?为什么史上会有上庸、下庸一说?历史上庸人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笔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大庸土家汉子,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发掘和弘扬大庸文化,近年来我一直多方收集资料、细心实地走访、潜心研究求证,现拟就目前国内关于古庸国研究方面存在争议的几大谜团阐述个人的薄见。
关键词:古庸国源流 南北二京 庸楚之战 土家族
正文:
启首篇----帝国的崛起
国语.周《语》记载:“融降于崇山”。融即祝融,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燧人氏,史载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被后世尊为火神。降此处应为降临或降生之意。三皇五帝并非同一部落相互继承部落首领,而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兴起的几大强邦的首领,他们的部落曾先后结盟,而他们本身也曾先后担任过部落联盟的首领。(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第307页)故祝融与黄帝轩辕氏为同时代的人物,由此可见澧水流域的崇山文明的起源应该中原文明同步。祝融发明钻木取火,使崇山的祝融部落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率先进入了有火的时代,部落族人学会了吃熟食,大大减少身体生病的机会,致使祝融部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时南方最强大的部落,也为日后立国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祝融部落壮大的同时,中原的蒲地的虞部落首领尧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正妻生娥皇、女英二女,侧室生一子驩兜。上古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婚配风俗的特点是:男方之妻分正妻和侧室(正妻为个人专一的配偶,而侧室为兄弟部族部分成员共妻),正妻所生子女为嫡系留部族,而侧室所生子女一律外嫁。(祥见2009年3月16日《张家界日报》 李书泰的《“放驩兜于崇山”新考》)尧见舜治水有功,便将娥皇、女英二女嫁于舜,并将帝位禅让于舜。依惯例,舜帝即位,将侧室所生皇子驩兜远嫁门当户对的南方祝融部落。驩兜入主崇山的祝融部落,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记》有“驩兜国”的记载 、《大庸县志》也有驩兜建立“崇山天国”的记载。)史料记载的驩兜国或是崇山天国其建立者均指向同一人即驩兜,故可以认定驩兜国和崇山天国乃指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同一古国即古庸国。驩兜国之前身乃祝融部落故国号为融(融、庸二字谐音),即庸国也。庸国建立后,此时的中原帝位又由舜传给禹 ,禹之后的启才公元前2027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史载舜在位59年,禹帝在位8年(见徐毅的《<竹书>新解》),据此可以断定庸国建国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137年—公元前2078年之间,保守估计至少先于大夏王朝立国8年以上,而远非此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定的商周时期。庸国极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其国家机构设置、管理方式成为了后者大夏王朝的范本。驩兜建立庸国后不断发展壮大,触怒了中原的部落联盟首领(其姐夫)舜帝,相传舜帝曾亲征庸国。《尚书.舜典》记载:“舜帝三十而征庸,在位五十载徙方乃死”即为佐证。由此也进一步证实:驩兜所建的驩兜国就是庸国,且立国时间应在舜帝执政的早期。
解密古庸国之二---惟庸善战的秘密
古庸国民风强悍,庸人曾因善战而一度威震九州。《古代战事考》载:“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笔者以为民风强悍只是其一,庸人善战的秘密主要在于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诸国,能制造出远比其他诸国先进许多的战斗武器,故能在战场屡屡取胜。
史载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周朝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从史料记载当时的商都青铜器皿均出自庸人之手这一点足可证明庸国应是当时中华大地上青铜铸造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庸国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先进入青铜文明时代的国家。
青铜铸造技术是何时传入庸国的?为什么庸国会成为当时青铜铸造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我国历史上有关青铜武器的最早记载见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相传蚩尤(三苗部落首领)有十八兄弟,个个兽面人身,铜头铁臂,战争之初曾大败黄帝,后因黄帝得炎帝神农氏相助才得以取胜。黄帝与蚩尤的决战史称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史载涿鹿之战关于蚩尤十八兄弟的描述从侧面恰恰说明了当时的三苗部落已初步掌握了青铜铸造的技术并将其率先应用在战争领域,所谓“兽面人身,铜头铁臂”应该暗示当时的三苗部落将领在战争中戴上了兽形的青铜面具,同时在手臂等易受到对方攻击的身体部位佩戴了金属防护层。估计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原始的头盔和铠甲。涿鹿之战蚩尤兵败战死后,三苗部落从此开始了艰辛而又漫长的民族大迁徙,三苗部落的其中一支在漫长的南迁途中与澧水流域的驩兜(原祝融)部落融和了,并将其青铜铸造技术带到了庸国。(驩兜为土家族的祖先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祥见吉首大学教授彭秀模老师的《毕兹考》。然而今天湘西的一支苗族部落后裔仍自称“乞驩”,并称驩兜是自己的祖先。不难看出乞驩部落其实就是当时归附庸国的南迁三苗部落,也正是该部落将青铜铸造技术带到了庸国)由于当时的庸国是南方的强邦,四面开拓疆土,而青铜铸造技术恰恰派上了大用途,并因此而迅速在此发扬光大,使庸国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进入青铜文明时代。
解密古庸国之三---统领八蛮鼎鼎有名的大庸帝国
祝融部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地兼并融合了许多周边的氏族部落与他们结成了部落联盟,祝融被尊为共主。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祝融帝根据当时的特殊婚俗将其侧室所生的八子分别下嫁并入主其部落联盟内部的八大部落,这八大部落后来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南蛮的主体。《史记》记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祝融部落建立庸国后,庸国作为群蛮之首统领八蛮一千多年的秘密也在于此。
庸国自驩兜立国历经夏、商两朝至西周早期一直是当时中华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史载商朝晚期,纣王残暴无道,与此同时位于西方的诸侯国周国任用姜尚为相外行王道内恤于民而逐渐强大起来。西伯侯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将伐纣,为了确保取胜事先秘密争取了南方强邦庸国的支持。商周牧野之战武王亲率周军2万,以庸人5万作先锋,另率蜀、羌、髳、微、(纟卢)、彭、濮等国军队。武王以庸军为其先锋和主力这点足以证明当时的庸国军力国力是何等强盛。试想:如果没有庸国的支持或是庸人转而支持商纣,估计历史就要改写了。《史纪•周本纪》载:武王伐纣,跟随的有“庸、蜀、羌、髳、微、(纟卢)、彭、濮八国,然以庸为八国之首”。正因为周朝是在庸人的鼎力相助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历代周王即便是在庸国国力最弱的时期均对庸国国君特别尊重。《史记》载:周王称庸王为庸伯,而称秦王为秦公,称楚王为楚子或楚君。周朝诸侯国众多,但各诸侯国之间是有严格的等级的,诸侯王中伯爵是最高级别,在当是能冠以伯爵的诸侯王是屈指可数的。西周的《宗周铭》里详细记载了庸人助武王伐纣的功绩,这便是成语“鼎鼎有名”一词的来历。这也是古大庸帝国历史上国力顶峰时期的重要标志。
解密古庸国之四---庸楚之战
西周末年,以武立国的庸国由于人口增殖缓慢、地处广大不宜耕种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昔日同属八蛮的祝融部族的旧部芈氏部落(因其祖居梅山地区,而芈、梅谐音,故又称梅山蛮)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逐步走出梅山逐流择居,一路向东边和北边的湖区和平原挺进,并直插汉水流域,开拓江汉平原,以江滨的鄞(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为都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楚国。何光岳的《南蛮源流史》一书引《左传》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80年),楚共王之弟令尹子囊在追谥共王之功德时论:“赫赫楚国,而居临之,抚有蛮晏,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说明楚国统治者在荆楚地域统治着南蛮族,也说明汉人与蛮人是同住在梅山地方的。
楚国欲称霸中原必先称霸南方诸蛮,而庸国则是其眼前的第一道障碍。楚国的强大使它频频挑战昔日宗主国庸国的权威,并一度会盟南方诸蛮自立为诸蛮之首要求南蛮各部定期向楚王纳贡賨赋,庸王及诸蛮均对此忍无可忍而又无可奈何。当时,庸国及其大小属国统治着长江以南澧水流域、沅水流域、秀水流域的大部以及江北的鄂西南等广大地区仍为群蛮共主。而起源于白河、郧县一带,以汉水上游地区为中心,统治着竹山、房县等鄂西北及陕南地区的糜国为当时活跃于陕、鄂、湘、川边区的濮人的宗主国。庸、糜两国均对楚国的骄奢*****痛恨已久曾多次密谋共同灭楚,而苦无良机。公元前611年,楚历经三年大旱,国内民怨四起,政局动荡不安,戎族乘机争夺其西南和东南领土,相继占领阜山、阳丘等地。庸糜两国认为时机已到,将行天道以灭楚,为示诚意庸王将皇子子羽遣往糜国以表决心。是年8月,庸率群蛮,糜领百濮聚于选(今湖北枝江)将伐楚。楚庄王秘密遣使节联合秦、巴两国从背面奇袭庸糜联军,楚军主力趁机却南下直扑澧水流域的庸国都城,庸都军民虽誓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庸国灭亡。庸国灭亡后,庸糜联军群龙无首,军心涣散。不久,糜人降楚,庸王子子羽见家国尽失痛心疾首,不忍受辱于汉水上游的堵水之滨(今湖北省竹山县境内)引剑自刎。上世纪竹山县境内的田家坝镇出土的古庸国铜戈就是这一史实的最好佐证。(铜戈上“庸王子凡之子羽戈”字样清晰可辨。)
这一时期的庸国虽几易其都,但都城只是因其国家发展的需要,先后由崇山迁往其山下的施溶溪(别名庸水)畔的大庸所(即今张家界市城西南的二家河)、澧水之滨的大庸城区(今张家界市城区),三者均在长江以南的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境内,庸人习惯在地理方位上称南北为“上下”,故史家称这一时期的庸国为“下庸”。下庸自公元前22世纪晚期建国至前611年灭亡,享国约1500年左右,其间勤劳勇敢的庸人创造了以国家政治文化和青铜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崇山文明,庸文化曾一度在中华大地上独领风骚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