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920阅读
  • 0回复

(11届初赛联播)重庆片区江津双福中学分赛点快讯(初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平
 

发帖
15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4-29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民族基因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江津区双福中学简报

      中国传统文化凸显立德树人的崇高境界,倡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大美至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博大胸怀,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于415日举行了文化中国、文化阅读活动之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本次大赛以厚积文化底蕴,叙写文化情思;植入文化芯片,抒写文化生活为目标。通过主题现场作文比赛,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蕴藏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和民风民俗之中。古典诗文、寓言传说、名人传记、格言名句、成语典故、家训家书、待人接物、饮食起居、工程建筑、音乐美术、服饰礼仪、民间工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中华文化之美无处不在,熠熠生辉。本次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涵养美,塑造新时代中小学生的心灵之美的能力。
    本次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对我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改进作文教学方法的一次检阅。学校将以赛促研,推动学校作文教学研究的发展。
      经过层层评选,在全校参赛的70名学生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20名,共34名学生获奖。





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重庆片区江津双福中学分赛点获奖名单

一等奖:李瑞珍《静候花开》(初二五班)指导教师:夏清英
二等奖:李越《正在消逝的童年记忆》(初二四班)指导教师:赵颖

王乐同《正在消逝的骆騋》(初二五班)指导老师:夏清英
三等奖:
刘佳《正在消逝的小镇时光》(初一二班)指导教师:雷明容
  习《淌过我心的真谛》(初二四班)指导教师:赵颖
刘妍娟《正在消逝的记忆》(初二七班)指导教师:袁作荣
穆瑞琪《正在消逝的长江》(初二七班)指导教师:袁作荣


正在消逝的童年记忆
双福中学初二四班:李越 指导教师:赵颖

       拂起一汪清水,任冰凉随掌中滑落。在那破房碎瓦的地方,已被时光的暗黄晕染的枯叶零乱在刺骨的寒风中,卷落在小苇塘里。绽开的涟漪一圈圈荡漾着,又一次次缓慢下来,直到平静。我轻叩童年的大门,万千的思绪缠络着涌出,美好的记忆纷至沓来。我想起,记忆里有个人叫何伯……   何伯是个慈祥的老人。他个子稍矮,微胖,黝黑的皮肤显露出他憨厚老实的性格,斑白的发交织在稀疏的青丝间,在人们耳畔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何伯的一只脚是跛的,行路时,肩头总是一高一低,身子也像只鸭子似的摆来拐去,在人眼中尤为别扭。他特别喜爱小孩子,因而我们一村子的孩童都愿意去他家做做客,我也总是去拜访他,为的是观到何伯的竹编手艺。
       已过古稀之年的何伯,却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何伯善于竹编,编出的东西也各异,鸟,兽,人,禽,以至于花,林,草,木各个都倾注着别致的韵味。他的作品精致奇妙,总给人带来一种幻美的境界。我忘不了何伯,更忘不了那个充斥着忧伤的难熬的夏季。    暗绿的草萎缩了枝叶,蝉躲伏在深褐的粗树皮上,鼓起腹部,发出令人烦躁的响亮的聒声。我和一群小伙伴相约去何伯家,他正在小院坝里,着一件白布背心坐在小木凳上,双手转动着——何伯正在编竹蜻蜓的身段呢!我们兴奋得涨红了小脸,连忙拥到他边上,何伯见我们来了,笑盈盈地招呼我们坐到阴凉的地方,我们规规矩矩地围坐成一圈,伸长了脖子,专注地看着何伯。我瞧见何伯那双粗糙甚至有些干枯的手,灵活地动着,在指关节的一屈一伸间蜻蜓的身子就完整地展现出来了。我小心翼翼地将那小部件托在手心细细地端详着,顿时,翠竹的清香携着凉爽之意沁入我的心脾。我看着那细窄的竹条有规律地缠络在一起,最终化作了尽头的小绳结,身子的左右两侧和中间一小部分还留了一些小孔。何伯手中的活也没停下,他又准备做出蜻蜓的一对眼睛。何伯取来两块薄木片,用小篆刀从一块木片的一边划成一些小细丝,轻轻捏住另一边,按在小桌上,用针缓缓地挑起细丝,摆放成网状,接着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将它们裹起,将两边的突起向中间压下去,再用手将一些腾起的细条插入里面,便形成了一只近似球状的蜻蜓眼睛,依着这方式,另一只眼睛也做好了。何伯边做还边与我们谈些趣事,我们用两手托着下巴,手肘靠在大腿上,睁圆了眼睛,格外惊喜而认真。蜻蜓的翅是最易做出形状的,但是要刻好翅上的翼纹,那就难了。何伯先裁好一对大些的翅膀,又裁出一对稍小的翅。接着他用极细的针绑在一块粗木片上,只露出尖锐的针尖。正当何伯要刻下第一针时,他突然停下了,又快速地跑到里屋取来他的老花眼镜,戴好后,何伯便开始在那翅上刻花纹了。我们的目光都凝聚在那小小的针尖上,每一根神经都紧紧地绷直了,使得面庞的绯红扩散到了耳根处。何伯花白的眉微微上蹙,手紧握着那粗木片,稳稳地左右缓慢移动着,细小精致的花纹悄悄地在针下的薄木片中绽开。全部刻完后,他将所有的部件巧妙地连接成一个整体,拼合成了一只漂亮的竹蜻蜓。
        何伯将竹编的小蜻蜓放在手中,孩子们咧着嘴,眨巴着小眼睛,微微晃动着脑袋,用小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小蜻蜓,又迅速地缩回,接着便站起踏着小脚,在院坝里蹦达着。在璀璨的阳光下,金色披洒在小蜻蜓的躯体上,透过那些小孔,映射到水泥坝上,星星点点地浮动着。那两对翅上的翼纹时隐时现,似乎缥缈在无形的空气中。两只鼓鼓的眼睛栩栩如生,用最纯粹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姹紫嫣红的世界。竹蜻蜓静静地待在何伯的手中,但我却感受到那交织的竹中栖息的灵魂挣脱了外壳的束缚,张开双翅,飞向湛蓝如洗的天空中,与柔如轻纱的白云嬉戏着。即而转入田野,萦绕在淡紫的野花上,嗅着素雅的芬芳。它也扑腾着翅膀,寻到清澈的溪水旁,轻点水面,看一层层波浪微微隆起,落下……它吻着风,抚了草,掠过山丘,飞过了一座座村庄,累了,就又回到那竹制的躯壳里。我望着这只充满了魔力的竹蜻蜓,仿佛聆听到月夜中空灵的呢喃。   何伯还领着我们到里屋去观赏他制作的其他的手工竹编品。我们轻踏着脚步迈进那间宁静的小屋,屋里稍暗,只有一扇窗正对着放手艺品的木柜。和煦的光闪烁着穿透蒙着薄纸的窗,洒落在那些跃动的生命上。一株玫瑰显露出瓣瓣妙曼身资,娇艳欲滴;体型小巧的鸟儿微微抬起双翅,头仰着,喙中叼着一片嫩叶;一匹骏马高举前蹄,浓密的马鬃飞扬着,却也掩盖不了那坚毅的眼神……我们惊喜地掂起脚尖,左探探,右顾顾,在不大的小屋里乐此不疲地徘徊着。何伯站在一旁,手背在身后,笑着看我们,他用温和又略带自豪的语气告诉我们:“这是我家祖传的技艺咧……”在何伯的一句一字间,在孩子们的一笑一颦中,一汪古韵倾洒开来,弥漫在空气中。
         曦曜静静地休憩在青黑的山头下,只露出半轮火红,点燃了天边的云霞。翠鸟归巢,我们也应回家了。临走时,何伯把那竹蜻蜓赠予了我,我欣喜地将它捧在手心里,看了又看。走了几步,我又转过身去,发现何伯仍站立在狭小的廊道上,但他佝偻着背,昏黄的灯光泼在他身上,显得他格外的苍老。不知何时,岁月的皱纹刻满了他瘦弱的脸庞,一双浑浊的瞳孔嵌在凹陷的眼眶中,深邃的目光好像在为孩子们送别,又似乎望向远方那条归来的小路。我愣住了,一恍间想起何伯有个独子,在外读上大学,但他总是不屑于父亲的竹编技艺,何伯也并没有收徒。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次道别,竟是我与何伯见面的最后一次。不久后,我们村子在拆迁队的催促下渐渐消失,他也搬了家。我回想起那些个庞大而冰冷的铁家伙骄傲地抡锤破屋,尘土四溅,尔后杂草疯狂的在荒芜的田野里生长的狰狞模样,心只能隐隐做痛。往昔的童年记忆也正在那破碎的一砖一瓦中消逝。何伯送我的那只竹蜻蜓,也遗失了。我总是在笑它,笑它在挣脱竹做的躯壳后不小心折断了自己的翅膀,便再也无法飞翔,寻不回归家的路了。也仅以此来慰藉自己的过失。
        如今,踏着故乡的土,我只能在空气中一遍又一遍听着心碎的声音。望着远方的山头,不知何伯如今身在何方,不知他那一手精湛的技艺是否还在传承,更不知那只竹蜻蜓是否已化作泥土的养料,也许何伯已经离开了人世,也许我遗落了蜻蜓后,一切就不复存在了……我身后的大片竹林也人走叶黄,渐渐枯萎,弯折断曲,与曾经的繁茂大相径庭,油绿的藤蔓覆盖着坍塌土墙与零碎的乌瓦,却还是无法将那个夏季的忧伤埋葬。就像我极力地挽留那些消逝的东西,却是无益。    回望今朝,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也正在消逝中:冯骥才先生笔下出神入化的捏泥人,旧时代格外盛行的手写对联,一张巧嘴吹出的晕黄透亮的糖人,剪裁而出的喜庆窗花……它们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智慧的结晶,还承载着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承好传统文化,别让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被时光冲淡甚至消逝,别啊!
    晨露氤氲在淡淡的月光下,平静的湖水宛若一缸浓郁醇厚的绿酒,将那苇子灌醉,困倦地垂下。在那破房碎瓦的地方,如墨的竹熏陶着碧水,轻风将呢喃的虫语留下,又潇洒地离去。缓缓地关闭那扇门,望一际空中云卷云舒,我记得,记忆中有个人叫何伯……
正在消逝的记忆
双福中学初二七班  刘妍梅  指导教师:袁作荣

    南街的古巷,传来一阵阵苦痛的嘶鸣,那昔时书香四溢的瓦楼,如今碎了一地的砖石。在那挖掘机的肆虐中拖去了河岸,倾倒在河里,一丝不剩。那岸上围观的人群,可曾听到过碎石滴落眼泪的声音?这是南街一所古楼的命运,会否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命运?我倚在窗口久久凝望,发现那熟悉的叫卖声消逝在我的耳际。我略有一丝不解,却只听见那远处的欢笑早已逸散无余。。。。。。
    家乡的老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曾记否,那个背着箩筐叫卖的老人,如今,可还在? 随着城市的高度发展,那些建筑都必须更新了。那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土房子在挖掘机的利刃下倒在了老人的泪泊中。年轻人只会安慰老人一句:"一栋破屋而已!"于是,无情的将它铲平,可谁又知老人的感受?谁又知这栋房所出的力?是啊,外公曾对我说过,'这房子的前身是共产主义传到这儿来时的第一所学校,是这老人的命根子。我们能读书,全有了它!'听到这,我的内心开始不安,想到自己曾经憧憬的最好的学校可不就在这儿吗?可我一直没发现!并且还几次三番,三番几次地嘲笑老人,笑他有高楼不住却偏住这儿!如今看来,我才是应该被嘲笑的人吧!我只会看见它那丑陋不堪的屋檐,却忽略了它对于老人和这儿文化的意义!看着痛哭流涕的老人以及那一地的碎石,我后悔不已!怎没在它还在时去抚摸一下那细碎的裂纹?又怎么会忘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伸出手,却只能触到那冰冷的尸体以及尔后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了。 老人一离开人世,就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个世界它曾来过;也不会再有人记得老人恳求的眼神以及那碎了一地的泪珠儿了。
     不知怎的,我们的生活更好了,更进步了,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了!没有以往刚搬进高楼时的兴奋,也没有以往的快乐。那些承载着文化历史的记忆就这样在我眼前渐渐消失,现在,我看见那以往热热闹闹的老茶馆如今贴上了“待拆”二字…… 我站在那拥挤不堪的城市中央,艰难的呼吸着。那繁忙来往的人群,那四处装修的声音。一座座在我眼中曾经高大、却在大楼下显得低矮、不合群的老式土房在烟雾的衬托下消失的无踪无迹。我曾厌恶它们,可如今我却在这冰冷高楼下不停的思索着,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或者不止?或者还有更多?还有没有未经拆毁的''文化''?还有未消逝的记忆吗?还有没有?
正在消逝的长江
双福中学初二七班 穆瑞琪  指导教师:袁作荣
    ”母亲“伤痕累累痛苦不堪,我们义无反顾地伸出双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可是逐渐的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文化好像已经沦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站出来拯救我们的文化!
    长江,是我国文化文明的象征,可是请问,我们好好爱护了吗?我们又给了它什么?我们拿什么在回报?还记得红歌比赛时,我们用着满腔热血,激情高昂地演唱了《长江之歌》。那时的歌仿佛已不再是歌,而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说总是说得满有信心,但为何又总是落不到实处?
     一天又一天的过去,江面上的垃圾废物越来越多,水污染更是严重加深。剩菜剩物、白色垃圾、化学物质......都会出现在长江上。江水浑浊,污水的黑暗像是在与黑夜匹配,油污也一层层地浮现了出来。
    想想从前长江水从家门前淌过,我们都喜欢在岸边嬉戏玩耍。江水清澈,鱼虾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竞争一下谁更有一分姿色,伴着江水流动的节奏欢快地舞动起来。以前也总是在思考——长江和黄河哪一个更长?却从没真正在意过长江。中国文化的发源也就是家门前那条河流。随着一天又一天的破坏,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家门前不再有那条河流,或许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提起”长江"的名字。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我们失去的岂止是一条河流那么简单,那是生命,那是精神,那更是文化啊!
    如果真的消失了,你是否会哭泣;如果真的失去了,你是否会怨恨。既然如此,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倘若多少年后的某一天,长江在我们的手里发生了改变,那么或许中国将不再会有疾病、饥荒,可能连水资源的贫乏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人们也开始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在我们将民族文化传承且发扬光大之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同时拥有了一大笔“财富”,你会明白那时的你是一个智者。
    在某时某刻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命名为“长江”,难道只是因为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会像一个W的形状,难道是因为好玩?然而,这些你所不知道的文化为何不尝试着去发现它,探索它,揭秘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一个家族。来和我一起吧,拯救的或许不单单只是长江,中华其他的文化或许都会在同一时刻站起来!长江只不过是一个起点。

  
淌过我心的真谛
双福中学初二四班:况习  指导教师:赵颖

    桃花落尽,泛舟于湖心,花木扶疏,斑影层叠;望断春光,缠绵的雨丝亲吻似薄纱般轻柔的湖面,渐欲迷我的双眼。隔雨望雨,听着深沉的钟声,我仿佛看见了沉淀许久的传统节日文化……曾何时,欢聚一堂,望盈月当空,品佳节之味。儿时住于奶奶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庭院,每至中秋节,月亮还悄悄躲在云层里,偌大的餐桌便早早地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大家闲聊畅谈,举杯共饮,吃着豆沙月饼,在唇齿间留下淡淡甜味。不可缺少的习俗莫过于赏月,半月似瓢,在远方深蓝色的暮霭和黑夜的交替中若隐若现;夜幕降临,圆月如盘,好似亲吻着远方跌宕起伏的山丘,显得皎洁而神秘。这时,大人们会把酒对月,饮酒吟诗,最熟的一句也就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了。吃完饭,于芦苇纷飞的河塘旁燃灯,莲花般的宝座上塔灯熠熠,忽东忽西。清风徐来,月光一尘不染的皎洁像清澈空明的溪水,透过高高摇曳的芦苇,缓缓流在亲人红润的脸庞上。
    现何时,凭栏而望,眺城满月缺,尝冷清之苦。如今搬进了充满着现代气息的楼房,中秋节还是如约而至,冷冷的黄褐色条纹的铁桌零零落落地摆着可口的佳肴,有青葱满布的清蒸鱼,还有五花八门的山珍海味,也有从超市买来的豆沙月饼,可惜少了点人情味。我和父母然地注视着桌前的菜肴,迟迟不肯动筷,那躺在盘里互相搀扶的月饼也好似伤心欲绝。我起身沉默地离开饭桌,走向阳台,扶着冰冷透骨的铁栏杆,有些怵然。低头望去,灯火阑珊的街道好像昏睡了许久,被一层迷惘的烟雾笼罩,风吹不尽;抬头望去,自知已不见月华如水,没有了求取平安的燃灯,也没有了大人们醉酒般的对诗,只有晓风残月陪我度过今夜。不止中秋节变得愈加冷清,其它传统节日也如此,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如今的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关注与认同,自然就不能将这一文化保护、传承与振兴,因此传统节日渐渐被稀释淡化,从而慢慢淡漠在人们的生活里。可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在韩国却深深体现了韩国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他们将传统节日文化从地方推到中央,再从中央推向世界,大长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国传统节日被冷漠还有另一个原因——“洋”盛“土”衰。
    “洋”盛——洋节的进入在中国掀起了轰然大波,有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情人节为每年的二月十四日,这一天男女之间会互赠姿态万千的玫瑰和香甜浓郁的巧克力,表达彼此的心意。络绎不绝的车辆不停地鸣笛,错杂着卖玫瑰的孩童吆喝的声音,显得有些嘈杂;那位孩童紧了紧薄薄的衣裳,呼着几口热气暖和,往来的情侣手挽手,脸溢笑容,颇为甜蜜。路过霓灯炫丽的商业街,透过明亮的窗户,高雅简朴的黑色橱窗里摆着价格昂贵的西式糕点,看着有点冷清、孤独、不感亲切,但处处却弥漫着浓浓的西方爱情气息。“洋”盛并不可怕,“土”衰才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洋节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人追捧?在我看来,其一是人们片面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过外国人的节日是一种地位的体现、时尚的追求、不断地消费;其二是有些商家为了经济上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宣传或做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更多人会了解到洋节。那么“土”衰为什么才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呢?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是这个国家社会深层文化的体现,它可以显现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更保存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可是我们如何才能保护并推广它?
    我们必须端正角度,发掘深度,提升高度,拓展广度。端正角度——随着西方节日文化不断地流入中国,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和意义;发掘深度——对传统节日文化本质地不断发掘和突破,把它呈现得更透彻,让它充满“中国味”和“中国色”,在时代飞速地发展中永不泯灭;提升高度——指在前者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更上升一个层次,不仅仅局限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应该清楚地认识它的价值,不论是西方节日,还是我国节日,它都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更是情感的寄托;拓展广度——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上千年的风雨洗礼中传承至今,所以我们更应该像韩国对待他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一样,把它保护并推向世界,迸发出应有的特征和精神!桃花烂漫,荡舟于湖岸,风香皆清,钟声依旧,灵魂好似在这恍若一梦中得以升华,我终悟得传统节日文化的真谛——传承、保护、发展和弘扬!
正在消逝的小镇时光
双福中学初一二班:刘佳   指导教师:雷明容

    我历来对江南小镇向往已久,那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已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梦影。尽管我只在银屏里见过她的美丽,却也足够勾起我对水乡人家的无限遐思……而在我的故乡——珞璜,也曾是个如此浪漫纯洁之地。
    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石板的缝隙偶些钻出的脆嫩青草。街道两旁处处是小巧精致的木屋。房檐上,爬山虎弯弯绕绕,留给路人满眼清新,不胜阴凉。这是我记忆中儿时所见的珞璜小镇,面积虽小,却也足够让我珍藏于心,甚至与江南相提并论。可惜,那时我也只是数面之缘,不曾有更多的了解。而我所知晓的大半往事也是后来父亲时常提起才让我牵挂于心。
    可是,如今我再回去,却发现往事如烟,昔日的美丽已无法重现。现在的模样早已与过去相差甚远,已无法再瞧出当初的清纯与秀丽。曾经的小镇古街已被缩至为巴掌大小,一前一后不过二三十米之遥。木板房在风雨中飘摇,歪歪扭扭,“拆”字清晰可见。举目四望,满眼里一片破败,似乎再也找不出一片完好之地,让人心生悲凉。
    可在她的身边,城市化的建筑正拔地而起,鳞次节比。不知为何,心中一股前所未有,难以言喻的愤怒油然而生。前方一片歌舞升平,尘烟四起;而在这儿,却是一片破落与不堪。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我们连自己曾经的家园都守不住,为何还要去接受另一个世界?工业化真的就如此重要?至少也不要拆毁我们曾经的文化之地啊!我们曾经的乡村小镇啊,你处于何方?是否都被践踏在了工业化的铁蹄之下?还是被人冷漠抛弃,沦为一片荒地?
    也许,江南是幸运的,她被国家重点保护,已不受工业化的污染;可她也是不幸的,因为她已经完全暴露在了城市的獠牙之下,唯恐有日也如珞璜一般。我想,珞璜的变化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遭到破坏的又何止此地!?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些,都是我们的传承。请不要让日后的子孙连小镇的模样都已模糊不清。
    这个世界走得太快,快得让人日渐疲惫。也许只有重回乡镇,重温那古老而悠长的时光,才能让人们那颗日渐浮躁的心重拾平静。乡村小镇,我们传统文化的发源之地。它们太脆弱,受不了这样的毁灭。将它们保护起来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